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版高中地理主题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十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业水平测试新人教版

2018版高中地理主题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十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业水平测试新人教版

2018版高中地理主题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十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业水平测试新人教版
2018版高中地理主题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十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业水平测试新人教版

第十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 组成圈层:圈、水圈、生物圈、圈。

2. 组成要素:、水文、地貌、、土壤等。

二、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以生物为例)

1.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1) 改造圈: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大气的组成是生物参与的结果,氧主要来源于植物作用。

(2) 改造圈: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状况。

(3) 改造圈:有些沉积岩是生物参与形成的,如煤、石油等;生物出现加快岩石风化,促成土壤形成。

2.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进行作用。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相互,相互,进行着和,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表现

(1) 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

(2) 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改变即“”。

(3)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区域。

3.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 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自然带的形成

突破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 四大圈层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

1.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南方低山丘陵区,见下图。

2. 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见下图。

3. 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

突破点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世界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北半球)

二、山地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自然带水平带是一致的。

2. 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带谱越丰富;反之亦然。如下图。

3. 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如上图中苔原带。

4. 同一自然带下界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南半球中纬度呈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向阳坡,南坡为背阴坡;北半球相反)。

5.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命题视角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2018届盐城学测模拟·13~14)读旗状树冠图片,完成1~2题。

1. 造成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 光照不均

B. 地形崎岖

C. 风力作用

D. 人为砍伐

2. 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地理

环境的( )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开放性

D. 特殊性

笔记:

命题视角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例2】(2018届宿迁学测模拟·11~12)右图为“非洲

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自然带类型)”。

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甲、乙、丙、丁自然带更替的基础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光照

2. ①②两地自然带类型相同,影响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 )

A. 人类活动

B. 海陆位景

C. 洋流因素

D. 大气环流

笔记:

命题视角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3】(2017届徐州学测模拟·14~15)右图为“珠穆朗玛

峰地区的自然带垂直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珠穆朗玛峰南侧山麓自然带甲是( )

A. 荒漠草原带

B. 山地草甸带

C. 常绿硬叶林带

D. 常绿阔叶林带

2. 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低②相对高差大

③降水丰富④海拔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笔记:

【变式训练】(2018届南京学测模拟·15~17)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非洲赤道附近,山顶有终年不化的积雪。由于气候变暖,有人预言“赤道雪山”奇观将消失。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 根据自然带更替的规律,图中甲自然带最可能是( )

A. 热带季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落叶阔叶林带

D. 常绿硬叶林带

2. 某一地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主要原因

是( )

A. 太阳辐射较弱

B. 到达高空的地面辐射少

C. 高空气压低、空气密度大

D. 大气逆辐射弱

3. 一旦山顶冰川积雪消失,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山顶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 山坡森林上线下降

C. 山顶冰川侵蚀地貌消失

D. 使全球海平面上升

一、单项选择题

(2017·学测真题·21)右图为“我国春耕春播时间示意图”。读图回答1题。

1. 造成我国各地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光照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2016·学测真题·7~8)右图为“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县城草地生产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 图示地区单位面积天然草地载畜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是( )

A. 自东向西降低

B. 自东向西增加

C. 自北向南降低

D. 自北向南增加

3. 形成这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土壤

B. 热量

C. 水分

D. 地形

(2016·学测真题·13~14)干旱河谷森林分布的下线主要受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右图为“我国某山区干旱河谷不同坡向森林分布下线高度图”。读图回答4~5题。

4. 东南坡森林分布下线高度较高的原因是( )

A. 光照充足,蒸发量大

B. 降水丰沛,气候湿润

C. 地形平缓,落差较小

D.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5. 与1999年相比,2009年森林分布下线高度有

所变化,影响其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A. 开垦荒地

B. 退耕还林

C. 土壤退化

D.

水土流失

(2015·学测真题·11~12)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暑期去福建黄岗山进行野外考察,他们从山麓出发徒步登山并记录植被的变化。右图为“黄岗山位置及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 同学们在甲处观察到的植被是( )

A.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 热带雨林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7. 造成黄岗山植被由山麓到山顶有规律变化的原因是( )

A. 纬度位置的差异引起热量条件的变化

B. 海陆位置的差异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C. 海拔高度的差异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

D. 洋流性质的差异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

(2013·学测真题·3)桂林山水甲天

下。右图为“桂林山水景观图”。据此完成8

题。

8. 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地理环境

的( )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开放性

D. 独立性

(2013·学测真题·10~11)右图为“贡嘎山、二郎山、峨眉

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⑦分别代表不同海拔高

度分布的自然带。这三座山均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四川省境内。

读图完成9~10题。

9. 贡嘎山垂直自然带最多,主要是因为贡嘎山( )

A. 植被较丰富

B. 距海洋较近

C. 土壤较肥沃

D. 相对高度较大

10. 山麓自然带①是( )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12·学测真题·17)2011年11月29日是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驶抵中山站。右图为“南极科考船航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1题。

11. 科考人员沿途可观察到不同的陆地自然带景观,这种景观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 水分

B. 热量

C. 地形

D. 洋流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2. (2015·学测真题·3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三、综合题

13. (2017·学测真题·4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汉市积极触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

略,建设亚欧经济廊道,2012年开通了“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

通道。

材料二右图为“‘汉新欧’铁路货运通道示意图”。

甲地所处的自然带是,从甲地到乙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以为基础。

14. (2016·学测真题·4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这里地形复杂,海拔在475~2 430 m之间,地势起伏较大;河流众多,主要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分旱季和雨季,年降水量在1100~2400 mm之间;森林覆盖率为63.7%,其中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群落层次多样,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材料二左图为“西双版纳1992年和2010年植被和橡胶种植区分布示意图”、右图为

“人工经济林复合生态系统示意图”。

西双版纳地势总体从 向 降低,自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 分异现象;气候暖热,分旱雨两季,其中5~10月为 季。

15. [2014·学测真题·4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货轮“永盛”号从中国的太仓港出发,首航北极航线,经过27天的航行,于2013年9月10日抵达终点荷兰鹿特丹。

材料二 右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

从上海向北驶向北冰洋的航程中,沿岸景观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是 。

一、 单项选择题

1. (2018届苏州学测模拟·18)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2018届南通学测模拟·13~14)右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自然带)”。读图回答2~3题。

2. 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甲、丙 B. 乙、丁 C. 乙、丙 D. 甲、丁

3. 影响乙自然带植被特征的气候因素是( ) A. 夏季高温多雨 B. 冬季低温少雨

C. 夏季炎热干燥

D. 冬季寒冷干燥 (2018届南京学测模拟·9)下图为“1月份低纬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4题。

4. 若甲地位于大陆西岸,其景观最可能表现为下列的( )

A

B C D

(2018届南京学测模拟·3~4)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5~6题。

5. ①~⑤各自然带中,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⑤

6. 有关图中自然带分布和成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自然带的形成与洋流无关

B. ②、③在非洲分布最广

C. ⑤常年受西风影响

D. 南北回归线附近均形成②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专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1(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

物质循环简图1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①使水体不断更新,意义维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形态,塑造了各种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然景观;③实现了地③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区之间、圈层之间的④不断塑造地表形带;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态6.7.8. 练习:寒假作业.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6 D.①②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答案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①② D BA.①④.②③ c.③④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题。107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2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D.)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 D.)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 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 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 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参考答案: 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 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D 2.A 【解析】7.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宝鸡属于温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从兰州至酒泉考察,植被依次草原、荒漠。 8.酒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风电基地的区位条件。 (2012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答案】10.B 11.A 【解析】10.根据图7中纬度差异示意图,可知南半球的种群

数量少于北半球,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多于中纬地区,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该区域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因而形成特大城市数量多。【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世界特大城市和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 (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 【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在于因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 (201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l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框架结构】 图1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要点:

考点诠释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考点诠释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青藏高原隆升带来的影响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 响其他区域 案例思维导图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 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2)学会运用整体性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 影响?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了解喀斯特地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高考例题:(2016全国Ⅰ卷,36,2)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 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 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 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 量较少的原因。(10分) 2,下为世界某区域略图。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1)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环境管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