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申洁文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 要】农民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继城市居民之后的产业工人的主角,他们却一直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为此,本文就学术界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政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提供浅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文献综述;政策思路

引言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郑功成2002)在20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大量的农民工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主力军,但也成为了城市边缘化的一类人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若能得以解决,不仅能有效的释放人口红利,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农民工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问题的探究。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远远比中国的程度要高且早。Lewis认为,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二元经济体制中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如果城镇能够提供比农业部门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则会主动转移到工资待遇好、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Perkinson和 Hills发现,外来人口由于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在流入地普遍处于劣势,而且外来人员增加了当地政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支出负担。

2.国内的相关研究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国内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始国家对人口和经济政策的放松,使得农村富余人口陆续进城务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日益壮大,我国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城镇社保制度发端于国企配套改革,城镇社保制度中统账结合、统筹层次低下、财政分灶吃饭、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郑秉文指出,在城乡相关政策的约束之下,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口其中包括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申洁文 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7期 【摘; 要】农民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继城市居民之后的产业工人的主角,他们却一直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为此,本文就学术界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政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提供浅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文献综述;政策思路 引言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郑功成2002)在20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增长1.5%;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增长2.0%。大量的农民工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主力军,但也成为了城市边缘化的一类人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若能得以解决,不仅能有效的释放人口红利,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农民工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问题的探究。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远远比中国的程度要高且早。Lewis认为,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二元经济体制中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部门无法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如果城镇能够提供比农业部门更高的工资待遇,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则会主动转移到工资待遇好、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Perkinson和 Hills发现,外来人口由于受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在流入地普遍处于劣势,而且外来人员增加了当地政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支出负担。 2.国内的相关研究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国内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始国家对人口和经济政策的放松,使得农村富余人口陆续进城务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人群的数量日益壮大,我国的学者也意识到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城镇社保制度发端于国企配套改革,城镇社保制度中统账结合、统筹层次低下、财政分灶吃饭、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之上。郑秉文指出,在城乡相关政策的约束之下,大量的流动人口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口其中包括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社会保障体系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它涉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方面面,如社会保障保障立法、社会保障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方法、机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督、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等。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权限的划分。1本文为了写作需要采取的社会保障管理的定义偏向狭义的定义,但也涉及到立法、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从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单独研究社会保障管理的文章相对比较少。主要是放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作为一个部分加以论述。 1、中国管理体制的发展及现状 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演变过程的划分说法不一,阶段的划分标准也各不相同,三、四、五阶段的都有。不过有几个关键的时间点是公认的,即1978年是改革探索阶段的开始,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标志了中国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建立。 根据管理主体的不同来划分,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1951~1969年的工会管理,到1969~1980年代的企业自管,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多部门管理,直至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结束了社会保险工作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局面。民政部门主管城乡社会救助事务。2000年国家又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至此,形成了目前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纵向机构设置,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和基层。横向机构设置,在从上到下每一层按照不同的职能性质设置包括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基金运营机构和监督机构四大类机构。(见图1.1) 图1.1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3 从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参与社会社会保障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等。4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要负责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项目、农村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等管理。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管理。财政部负责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所有的机构统归国务院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的研究,学者从不同学科,如社会保障、财政学、管理学、法学的角度,不同角度如社会公平、效率,政府的责任定位,社会管理服务等来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的模式(政府在管理中的责任承担问题),管理的社会化、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改进对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以及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等几个方面。 1康士勇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3年8月第2版 2章晓懿:社会保障:制度比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对于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部门设置,有各种不一的说法,在这里采用的是其中一种 4关于中央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能,也是说法各异,本文取其中比较统一的说法。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文献综述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产品为基础的竞争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据WTO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强,1980年到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3000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8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3。在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达到了3659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1/3。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势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受益颇丰,此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原因,发掘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以及探究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服务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GATS,1994年4月15日),其中对服务贸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一,跨境提供(cross-border supply),即从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无需人员、物资和资金流动,而是通过现代通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第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缔约方境内任何向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第三,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如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办银行、商店,设立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第四,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在此,不仅强调出口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2.1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方面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竞争力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用一个形似钻石的菱形图表示出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后来,有人将这一理论引入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发现该理论不仅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对服务贸易格局进行解释与总结,而且对一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 对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方面,联合国贸发会国际贸易高级专家Murry Gibbs和Michiko Hayashi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固然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但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以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文献 参考文献一: [1]刘泉红,刘健.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2119 [2]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2108 [3]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21 [4]李红艳.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J].数据.202108 [5]赵德余.广东积分落户管理政策的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科学发展.202108 [6]何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制度冲突与出路前瞻--基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202104 [7]李璐颖.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103 [8]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21 [9]王文军.中国企业的技术资产剩余索取权研究[D].武汉大学2021 [10]肖红蓉.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D].武汉大学2021 [11]钟怀宇.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J].西部经济管理论 坛.202102 [12]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21 [13]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14]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21 [15]叶玉瑶,张虹鸥,许学强,周春山.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J].地理研究.202112 [16]崔艳武,高晓红.政府公共事务风险管理国际经验综述及趋势研究[J].标准科学.202102 [17]王筱春,张娜.德国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对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启示[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2101

酒店服务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酒店服务业的发展专业班级:市场营销3班 学号: 07090313 姓名:孙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经济型饭店已经成为饭店业发展的热点领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经济型饭店,就成了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探讨它的理论实质和发展途径,发现其经营的客观规律,为理论创造和实践运营提供理论指导,这对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在阅读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经济型饭店的界定、问题、对策及战略这几个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经济型饭店;问题;策略;集团化 引言 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最初目的是赢得外汇收入,因此,入境旅游是早期旅游业经营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饭店业,为了适应国外游客的需求也必然优先发展高档饭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逐渐发展壮大、国际大众化旅游逐渐成熟。但是目前,我国在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市场供给方面却存在着巨大断层:质好价高的高星级饭店和质次价低的社会旅馆数量大,而干净、安全、价格适中的饭店少。饭店业的发展急需改变以高档饭店为主的局面,逐步形成高、中、低全面发展的行业结构。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 的相继召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舞台将更为广阔,饭店需求量十分巨

大,其中经济型饭店的需求增加最快。经济型饭店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饭店转向了经济型饭店,也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从1997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连锁饭店品牌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全国性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例如如家、锦江之星;第二大阵营: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饭店品牌,例如上海的莫泰168、广州7日饭店连锁、南京的金一村等;第三大阵营:国际饭店管理集团,例如法国雅高的宜必思和美国速8。相对的近十年来,关于经济型饭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讨论和研究最多的是经济型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前景这几个方面。 一、我国经济型饭店的产业界定 目前,经济型饭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根据史密斯旅行研究定义,经济型饭店指的是保持低廉价格,针对20%低端市场的价格敏感消费者的饭店。 在《WTO现代饭店及餐饮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经济型饭店的定义是:经济型饭店一般为廉价饭店,该饭店通常只经营客房。饭店本身没有餐饮管理设施或仅有十分有限的餐饮服务,价格低廉。欧美饭店业发达地区在划分饭店类型时较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是将饭店划分为,豪华型/高档饭店、中档饭店和经济型饭店。一般而言,经济型饭店提供的是相对于中高档饭店的全套服务的有限服务。一些经济型饭店只提供早餐,只有一个餐厅甚至没有餐厅;浴室分享;不配备公共休息室、夜总会、美容美发室、健身房、商场等设施,只向客人提供满足其住宿要求的基本的服务。

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文献综述

我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外贸规模与结构都远远落后于外贸发达省市。本文根据河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河北省对外贸易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了河北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潜力,提出河北对外贸易发展应继续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 1. 我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我省产业结构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从总体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基本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河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占GDP总量的比重将近86%,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从产值比重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二、三、一”的比例特征,也就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产值自1989年以后逐年减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逐年递增,其中工业产值比重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80%以上,且随第二产业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同第二产业一样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上述特点表明,第二产业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减少,第三产业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从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来看,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2市场结构:高度集中于亚、欧、美三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对外贸易伙伴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美三大地区。近年来,河北省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基本维持在47%左右,而欧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别为30%和12%左右,三个市场的总和占全省出口90%以上。2003年河北省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比重分别为46.79%、32.46%和13.06%,合计占全省出口的92.31%。2009年,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0.19%、31.45%和14.55%,合计占86.19%,亚洲市场略有下降,欧洲和北美洲市场所占份额相比上年有所提升。2012年,河北省进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是: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德国、韩国、印度、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依然以亚、欧、美三大市场为主导。 1.3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为了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一般用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低来说明。近年来,外贸强省市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崛起,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而河北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6.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品牌理论文献综述

品牌理论的演变 英国学者彻纳东尼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获得相关的、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 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以及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为我们研究品牌传播理论及品牌网络传播理论做理论基点,并期望能够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品牌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品牌是符号 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学者认为品牌就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产品,或者说是区别产品的记号,他们对品牌的认识也仅局限于企业层面。美国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在1960年将品牌定义为:“品牌系指一个名称 (name)、语词 (term)、标志(sign)、象征 (symbol)、以及设计(design),或是上述各项的组合,以藉此辨识出一个或一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进而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有所区别”;Chematory&Mewilliam(1989)“品牌是一种辨识的图案,使其与竞争者有所差异”;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 D.Benneh,1998);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力普·科特勒〔1〕进一步分析认为:品牌是一种或一组为了辨认某个销售者区别于竞争者的产品和劳务的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品牌拥有文化象征、个性特征、利益、属性、价值体现、用户暗示等六层含义;Lynn B.Upshaw (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2)品牌是情感 1955年,最早对品牌进行研究的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产品与品牌》,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社会保障文献综述 10级劳保二班刘海波1090201023 近些年来,民生问题有关民生的公共政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可以说一个关注民生且中锋是民生的时代已然来临。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现了,即何为民生,并没有达到广泛共识。岳经纶认为,民生概念的混乱,归根结底,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施政理念缺乏社会政策思维(参见注释1)。简言之,民生概念的模糊就是源于社会政策理念的缺位。讨论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旨在确保能够促进公民福利和福祉。社会政策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准确把握民生问题的政策内涵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清晰的社会政策途径,以社会政策来指导民生事业和社会建设,调整公共支出格局,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和谐社会。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社会保障问题。美国的加里·贝特里斯从财政危机出发,探讨了在经济衰退期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和反应(参见注释2),虽有中西差异,但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亦有一定得借鉴意义。文章首先对美国经济情况做了初步介绍,特别是分析了经济衰退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其次,讨论了美国政府对于经济衰退采取的措施,重点关注国会通过的临时性措施可能对社会保障网络产生的影响。最后对美国社会保障系统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作了简要评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常规社会保障系统,早在国会和当前政府采取特别措施应对经济危机以前就持续发挥其安全和稳定作用;二是在2008年2月获得国会授权的特别措施。这两类政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保证公民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仍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其实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国计民生”的说法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见注释3)。而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中也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危机(参见注释4)。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社会保障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社保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负担,人口老龄化压力,医疗保健费用的黑洞与非想的公平性,失业率居高不下,计划的成熟加重社会保障负担等;二是对社保批评的观点。保守派认为社会保障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也会使失业率剧增。激进派认为社保未达到原设计的社会目标。还有就是欺诈现象使基金损失严重;三是现收现付制度本身的危机。 而我认为,在社保面临政府承担责任的必然性与作用的有限性、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适度选择、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有限、公平与效率这样的困惑(参见注释5)之下,我们应改革社会保障。在制度模式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国家责任,重新评估政府、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重新审视现行的运行机制;寻求资金缺口及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转移一部分,从政府公办转到部分民营企业办理。在管理技术方面: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并增强社会保障依法运行机制,使管理,经办和监督分开,权利制衡;改革管理技巧,改变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调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及时调整社保立法的结构与内容。 此外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拓宽社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农村社保的社会化程度;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力求项目完备化及多层次;使用科学的管理体制;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以及加强立法等。

“我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我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目录 【1】邓士燕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期刊论文)-广东财经职业学院院报2007(06) 【2】孔祥荣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对策及研究2008(04) 【3】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国际贸易 【4】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域贸易竞争的实证分析2008(10) 【5】肖雨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思路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06)【6】陈娟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5) 【7】胡琴.HU Kin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5) 【8】徐婧.Xu Jing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08,27(1) 【9】辛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0(9) 【10】王美伦浅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才智2011(3) 【11】陈文玲.CHENG Wen-ling 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9(4) 【12】贾光宇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竞争力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0(16)【13】孟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0(22)【14】杨慧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文社会科学学刊)-南北桥2010(9)【15】季彬张欣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0(09)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产业中不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以及服务贸易行业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其产业结构、分配发展方面、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方面等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 毕业论文确定《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一选题,是希望通过整理和归纳各家所言,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总结,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和分析,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所持的观点有: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