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王波(定海一中3160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2.概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三个经典实验的分析。

3.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模拟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尝试简单的实验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的优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既是前两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与遗传)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本章内容的开端,引出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控制性状的分子机理),因此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的特殊也十分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教学难点:(1)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分析。

【建议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认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用于进行“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活动,确认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识RNA也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学情分析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对于改节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四、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小组研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层层设置问题,然后以小组合

作研讨的方式解决,归纳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掌握。

2.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媒体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以启发式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本案例的设计以第三种教学方法为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教学策略】

节内容主要阐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进行推测,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根据教材提供的三个经典实验的资料分析,形成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本质的认识。

由于本节课主要以三个经典实验为载体,学生无法自己动手操作,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插图、动画视频、分步演示等手段直观地形象地呈现实验,以化解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再历三个经典实验,通过对上述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并以“什么是遗传物质”为主线,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为载体,以一系列的问题串为导向,层层设疑、层层揭秘,直至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教学过程

【设问】根据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六、板书设计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存在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遗的直接证据噬菌体侵染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物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R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七、课后作业

1.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核苷酸

C .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 .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2.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 )

A .都是DNA

B .都是RNA

C .是DNA 或RNA

D .是DNA 和RNA 3.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同位素作了如下标记,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特性相同,请分析回答:

(1)子代噬菌体的DNA 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原因是

。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原因是

(3)此实验证明了 。 4.1944年艾弗里等科学家从S 型菌中提取DNA 、蛋白质和多糖荚膜等成分,分别与R 型菌一起培养,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结果发现:

①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②实验中的对照是 。 ③实验结果是 。 ④实验结论是 。

⑤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所谓的“转化”是指从甲细菌中提取转化因素处理乙细菌,使乙细菌获得甲细菌的某些遗传特性。这里的转化因素是 。

新课标下生物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实施

新课标下生物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实施 洛滨中学张茸茸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 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 念,用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观、方法论为依托,实施新的教 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资源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素养的的培养是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最有效的措施---科学探究,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学设计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上虽然有些内容由学生表述和猜测,没有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师生之间交流太少,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同时教学内容设计理念滞后,将学生封锁在教师思维当中,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堂的狭小范围,学生在教师的高压下机械的获取新知,没有思考的疑问,没有思维的扩展,更没有深入探索的兴趣,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的对好奇心的刺激,教学变得机械、沉闷。这种教学法导致学生被动与依赖,失去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就成为学生负担。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007209405.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比一比哪小组列出的动物名称最多(注意区分生活环境)。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请同学们区分哪些是水中游的、哪些是地上跑的、哪些是天上飞的。 进一步由鱼、虾、蟹、蚌、螺、鳄、鲸等等好多种动物可以生活在水中,引入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明确学习内容。2、鱼的形态特征。 提到水中生活的动物,最熟悉的是——鱼。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 结合学生的板图(鱼),引导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学生进行分析、列述。如: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绘画,认识鱼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学习,锻炼表现能力。 3、认识不同的鱼鳍。 观察实物——活鲫鱼,结合课本图示,分组认识鱼的外部形态,进一步讨论区分鱼鳍位置和数量。 小组代表修补板图——突出尾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的位置。另外老师进一步介绍鱼体的头、胸、腹划分。 设计意图:互动合作,对整体初步认识。 4、观察讨论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播放视频资料,结合实物观察鱼游动时尾鳍、胸鳍、背鳍、腹鳍、臀鳍的动作,讨论各自所具有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锻炼推理思维能力。 5、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的出结论的。就比如直接观察,难以区分不同的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辨别某鳍的作用。事实善于雄辩。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如: 捆扎某个鱼鳍,看有什么异常; 剪去某个鱼鳍,通过鱼失常表现推断; …… 设计意图:锻炼交流参与、推理思维能力。 6、介绍模拟实验。 同学们提出思路时,很容易由预习而引入模拟实验,借此介绍: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作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做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随即请同学们对科学研究中模拟实验举例(航天器研究、汽车抗撞击鉴定、消防演习等等)。 设计意图:学习科学研究新方法。 7、各组制定方案探究。 对常用的方法讨论,分析各法利弊优缺点,制定本组实验方案,由预想结果推断结论,准备课下进行探究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认识生物》复习课 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生物》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 《认识生物》复习课 课堂教学设计复习目标①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本章的知识框架和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②能力目标: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了解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具有一系列的生命特征,进一步加强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基本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难点和重点重点:①与学生一起复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得能力,因此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课的重点;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教师:帮助学生分组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生物适于环境的特点。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

师活动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复习。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预计给学生30分钟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自然中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感受生物的勃勃生机。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就让我们尽情的呼吸洁净、清新的空气,尽情的放松自己,尽情的感受自然,在这优美的环境中,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仔细辨认在植物园中你看到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在观察时请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结合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辨认!②注意做好观察纪录。③请注意一下你所观察到的生物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特点(如茎、叶)是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此处为下一章做好铺垫)”(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二、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学生休息,席地而坐,围成一圈,以“击鼓传花”的方式来回忆生物的基本特征,花到谁手,谁就说出一个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呼吸。在游戏中完成单调的复习回忆过程。学生回忆做过的调查以及刚刚完成的第二次调查,并交流调查表格的最佳设计方案,对于2片相似的树叶,应该会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亲自进行调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出示课件2-5】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琴弦清脆添加拒绝恐怖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谢玉燕湘潭市雨湖区江南中学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突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要以知识的生成为主线,认为新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顺应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群体和个性特点(思维与情感特征)、学习类型,合理设计教学事件,用以支持各个阶段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和个性发展,营造学习者积极参与、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态度学习。本节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课程资源,创设适于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景,促进不同层面和特征差异的学生在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必修模块2,第一章,孟德尔从个体性状出发,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和第二章的第一节,从细胞水平通过对蝗虫等生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发现了染色体(遗传物质的载体)的传递情况,那么本节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萨顿的实验观察和类比推理以及摩尔根的实验论证,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即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解决了基因在哪里的问题,是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与强化,也为后续的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是什么)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本节栏目内容丰富,为教师设计学习环境提供重要素材。 学生情况:学生(高一下学期)通过初中和前面的学习,已经具有关于人类眼皮及豌豆等生物的性状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基本知识。学生的思维形式已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辨证思维特征,情感方面更趋向于独立和自主。本校学生由于生源较差,整体素质远远低于示范性中学的学生,而且同班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但是班级人数较少。

继续教育作业-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作者及工作单位曾青亮江西省新干中学 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 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课教材正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方面 展开,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还是下节课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角色扮演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法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 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 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举例说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技能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尝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模仿课本中的实例解析某些自然现象。 3、情感目标 (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高中生物_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从而增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4.说明细胞的分化。 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6.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7.说出细胞凋亡与死亡的区别。 8.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4.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方面: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3.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5.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要求展示:让学生对高考考什么做到心里有数。 环节二:知识网络反馈:强调课前网络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展示老师修改的知识网络,询问学生能不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强调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重要性。 环节三:错题再现、归纳提升、变式训练。 1.探究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 出错多的题目重现,让学生再思考讨论,找学生讲解,最后老师评价点拨。 (2)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归纳提升。 (3)变式训练 2.探究二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 反思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科学观念的改变,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生物学作为新科技时代的热点学科,其基础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过重大变革来提高生物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

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

2019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表述精品教育.doc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及表述 自2019年秋季开始,陕西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意味着高中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乃至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方面要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其核心在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有的教师对新教材的教法感到不适应,难以实现新课程目标;有的看 别人怎么教,我就怎样教,盲目跟随;有的对新教材教法持观望态度,希望别人能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有的固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为了使高中生物教师能够较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前教师必须进行具有教师本人和学生行为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这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克服 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有效的实施始于周全的计划。 下面就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谈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1 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 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要按科学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朱正威先生说:“明白科学是什么,才能决定我们怎么教。”科学

是什么?《辞海》对科学的解释是:科学的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 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朱正威先生对科学的解释概括了4个方面,即科学的知识性、过程性、时代性、社会性。也就是说,科学是发展的,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并非科学的全部。“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辨别科学的真伪。科学是过程论,既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 1.2 学科性原则 虽然生物课程和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程存在共性,但由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研究的方法和其 他自然科学也有所不同,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性特征。“生命性”是生物科学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中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活的生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 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管理学生是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它建立在对学生个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与关怀, 让学生体验到爱的温馨,感受到学习的责任、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价值、情感和尊严,是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黄少珍 生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对技能、方 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生物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生物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 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Biology is a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to explo re life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总结出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能力: (1)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2)整理、选择信息并与别人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能够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工作,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科学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自然学科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 〖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的科学”一节内容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设备和一些相关文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选择和学习;鼓励小组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鼓励并培养小组间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分三阶段活动: ①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多媒体,在课下亲自搜集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 ②以小组的形式汇总、整理、选择信息,了解2~3位生物学家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成就及他们在研究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事情。 ③课堂教学中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及学生对生物学家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总结。 2.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① 本节课前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搜集你佩服的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要能说明科学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值得你钦佩的方面,整理成5分钟以内的小组发言稿。 ② 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长要做好小组内工作的分工(搜集信息、汇总整理记录信息、小组汇报)和记录,在本堂交流课前汇总组员的信息,并与组员共同选出2~3名生物学家的故事准备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③ 教师提前3天时间布置此项活动,并为家里不能上网的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室和某些相关书籍,如《图形科普》《牛顿科

人教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目录 前言 (2) 一、教材分析 (2) 二、学情分析 (2) 三、教学目标: (3) 1.知识目标 (3) 2.能力目标 (3)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4) 1.教学重点 (4) 2.教学难点 (4) 五、教学方法: (4) 六、课前准备: (4) 1.教师准备 (4) 2.学生准备 (4) 七、课时安排 (4) 八、教学过程: (5) 1.导入新课 (5) 2.教学新课 (5) 3.板书设计 (7) 4.巩固提高 (8) 5.总结 (9) 6.布置作业 (9) 九、学习流程图 (10)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己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课堂,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今,教育媒体和手段日新月异,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现代教学媒体不断涌现,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互联网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推动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因而,网络技术与生物课堂有效整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更有必要性。教师、学生借助网络(校园网、互联网等)环境和网络技术,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共享网络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更好的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第四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

初中生物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生物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学习过程】 导学: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这说明生物的生活要依赖环境,生物的生活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那么你知道生物的生存受到那些环境因素的制约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那些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和。 2、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导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是初中生物学习一个重要的知识,通常是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①→②→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⑥表达与交流。 (2)探究实例: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请你阅读课本p15—p16,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的问题 是?(要 求:找准探究的内容并把 探究的内容变成疑问句, 再把句号改成问号) ②作出的假设是。(要求:对你所提出的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③得出的结论是。(要求:对你的假设作出一个判断性的回答) 三对照实验 (1)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 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的实验。 (2)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设计对照实验要求遵循变量的唯一性,也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给鼠妇设置两种不同的环境是和。这两种环境是由于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变量是。 扩展: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除了光以外,还有和等。 a 、如果探究的是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是实验的变量。 b、如果探究的是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是实验的变量。 ②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尽量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出现偶然性,以免得出不科学的实验结论。减小误差方法可以选取一定数量的实验对象,并进行重复多次实验,取实验数据的值。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概念: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与生物之间常见的几种关系。(要求:板书这几种关系,并能举例)

高中生物_复习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复习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 教材地位 基因的表达是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以及有关染色体相关的知识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与DNA以及染色体的相互关系,认识RNA的形成过程,RNA的分类,认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基因的表达》既是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更是考试的焦点,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基因结构以及基因工程的基础。特别是对基因概念的掌握运用是高考的着眼点,以基因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理解也是高考的热点。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地位,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了以下目标。掌握DNA 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掌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的有关碱基的计算的规律。理解中心法则,明确基因与形状的关系。 1.3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依据: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而且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比较复杂,较为抽象。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基因表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并且涉及到许多繁杂的基础知识需要处理。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创设的情境有:图片资料、学案、3D动化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学法 学法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本节课以视频“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动画过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说明本节将要学习的课题,并说明本节的学习目标。 (二)预习反馈。同学们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复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基本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说明,展示了预习情况好的优秀小组、个人,说明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对预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五题:五、以你自己熟悉的一节课为例,说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除了具有教学设计的所有要点之外,教学设计的篆写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明确所写题目领域,把握此领域内容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做到基本东西不跑偏。 (二)研读教材,同中求异:研读教材,重要的是要到别人看到的,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要从三个维度——编辑、学生、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读懂教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看二想三答四验”:一看:有什么——教材中有什么 二想:为什么 1. 不这样行吗,不这样行,干吗非要这样,教材要传递是什么 2. 教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 根据教材编排确定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 如果出考题,考什么,怎么考 三答:是什么——不想明白不罢休 四验:再思考——看教参、阅读书籍 (三)研读学生,积累学生经验:研读学生,要科学严谨、求真求实,要不断思考、反思、实践,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前测、试讲、访谈。根据所讲内容进行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关于此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试讲可以积累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个人访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应对学生思维的复杂化。 (四)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要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凸显本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彰显作者的智慧,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力度和厚度。 (五)行文:行文要结构严谨、瞻前顾后、环环紧扣,好的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以《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 ①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②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以《伴性遗传——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一课为例 浙江省湖州中学全刚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沿着遗传学发展史的顺序,安排了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通过分析摩尔根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并认识果蝇的伴性遗传。本节课既解决了“基因在哪里”这一重要问题,又揭示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实质。本节课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遗传规律的不同形式、传递特点也在对比、分析孟德尔实验与摩尔根实验中得以应用和深化。这部分的内容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1章“孟德尔定律”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两大定律的实质,基本掌握了一些遗传学术语,学会分析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过程及其对结果的解释和验证,学会遗传图解的书写,初步具备了运用假说——演绎的方法探究遗传学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基于遗传定律的进一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将会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通过推导果蝇眼色遗传方式, 说出伴性遗传概念,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 感悟生命现象的一般与特殊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认识生命本质的能力,感受生命的复杂、神奇与协调;产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 2.科学探究 通过重走摩尔根的探索历程,梳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质疑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3.理性思维 学会运用遗传图解法、基因型的推导法分析果蝇杂交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高中生物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近三年考情分析 知识内容要求高考真题分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017年江苏 2017年江苏 2015年安徽 2017年天津 2016年海南 2016年北京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2015年山东 2014年北京 2015年全国卷Ⅰ 二、考情回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遗传平衡定律也是一个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曾出现过,复 习备考中要给予关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拉马克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 [考题引领] 1、(2017年,浙江高考题)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 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归纳总结】 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模型可归结为: 2.各环节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条件;__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 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内因;__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环境起选择作用,而非诱发变异。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4、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思考讨 论】(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2)下图所示能揭示生物进化的哪些理论? 【变式训练】 (2014?江苏)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