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摘要:人们历来肯定元杂剧中的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精神,张倩女以魂身和肉身的分离来反抗封建礼教却是比较少见的。本文从张倩女魂身和肉身的行动和及其结果分析:肉身尊情守理而饱受相思苦,忍受感情的折磨;魂身重情越理而魂飞千里,尽享爱情之甜蜜。两个形象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最后统一于一个整体,深刻细腻地展示了张倩女重情而又守理的双重性格。并且,在灵、肉、灵肉统一这三者之间进行分析倩女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倩女灵魂肉体悲剧

前言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代戏曲大师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是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剧本主要是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名悔婚,王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王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

《倩女离魂》在元杂剧中的地位一直不怎么受人重视,因为元杂剧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如《西厢记》,如《牡丹亭》。这些作品都是写女性为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虽然同是一个主题,但是不能不说每一篇都有着自己的传神之处,令人眼前一亮之处。《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就是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一处。以下就倩女的形象来论述。

王季思先生认为:“礼法虽然可以限制青年们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的愿望,‘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1是的,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也正是通过对张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叛逆精神。

一、情与理的冲突

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第一次见面就暗许芳心。不仅是因为王文举长的一表人才,更多的是深深地被他的才华所倾倒。这是传统的郎才女貌的婚姻结合方式的开端。

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云雨墙。(楔子【仙吕赏花时】)2

据胸次,那英豪;论人品,更清高。他管跳出黄尘,走上清霄。又不比闹清晓茅檐燕雀,他是掣风涛混海鲸鳌。(第一折【鹊踏枝】)

他拂素楮鹅溪茧,蘸中山玉兔毫。不弱如骆宾王夜作论天表,也不让李太白醉写平蛮稿,也不比汉相如病受征贤诏。他辛勤十年书剑洛阳城,决峥嵘一朝冠盖长安道。(第一折【寄生草】)

矫帽轻衫小小郎,胸襟、英豪、人品他都比世上的一切男子要好,他就是一位掣风涛混海鲸鳌。他拂素楮鹅溪茧,蘸中山玉兔毫,丝毫不弱于骆宾王夜作论天表,也不让于李太白醉写平蛮稿,也不比汉相如病受征贤诏。

可见,在倩女的心中,王文举是一个不错夫婿。不仅有貌,也有才,并十分1王季思:元杂剧选注(下)北京出版社

欣赏他的才华和远大的胸襟抱负。在后文当中,倩女的魂魄也是对王文举赞赏有加:【喜迁莺】据才郎心性,莫不是向天公买拨来的聪明?那更内才外才相称,一见了不由人不动情。忒志诚,兀的不倾了人性命!引了人魂灵!

当然,这也并不是倩女的单方面的爱恋,那厢的王文举也是对倩女一见钟情不能自拔。两情相悦遇知己,这本该是一件多好的一桩婚姻,但是,当时的社会有着那个社会的规定——门第观念。当时的王文举没权没势又没钱,倩女的母亲当然是不会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这样的人,他们的两情相悦必定是会受到老夫人的阻挠,老夫人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借口推辞了王文举的求婚。要想娶到倩女,唯有王文举考取功名。王文举于是就赴京赶考了,但是这却给倩女带来了极大地苦痛和压抑。一方面是为要和王文举分离而伤感,另一方面却是在为王文举考取功名之后就变心而担心着。

我一年一日过了,团圆日较少;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带云)他如今待应举去也呵!(唱)千里将凤阙攀,一举把龙门跳,接丝鞭总是妖娆。(第一折【那吒令】)

杯中酒和泪酌,心间事对伊道,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从今虚度可怜宵,奈离愁不了!(第一折【元和令】)

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第三折【斗鹌鹑】)

这是多么复杂又纠结的心理。王文举中举则攀龙附凤,停婚再娶;名落孙山则羞回故乡。总而一句话,王文举这一走,不论中举抑或是落榜,回来的希望都是很渺茫的。这是一件多么伤感的一件事。想要跟随着王文举走,但是无奈,母亲和礼教又是牢牢地控制她。前端是爱情,后端是礼教,这是多么苦痛无奈的挣扎。既想能与自己的心上人共度一生,又想不让母亲伤心,不触动这个社会的底线,这是一件两难的事情。怎么去处理这个冲突呢?作者安排的灵肉分离的人鬼两重身份是解决这个冲突最适合不过的方法,灵和肉,就是情与理,人欲和天理的矛盾。

二、灵与肉的冲突

“对于爱情婚姻,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一般都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选择配偶的权利,只能在父母的安排下,通过“媒妁之言”来完成自己可怜的婚姻,在这种婚姻里,几乎没有爱情,举案齐眉式的夫妻相敬如宾更无从谈起。而元杂剧中的女性,却大胆的冲破了这一陈规戒律,获得了完美的爱情。这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大胆冲击,彰显了初步具有的自主意识”3

我想不管是原著《离魂记》的作者陈玄祐还是郑光祖,正是看到世俗的缺陷无法弥补,小小一个弱女子无力对抗,于是设计让倩女的灵魂出窍,去作为倩女内心的忠实代言人,蔑视礼教纲常,无视一切不合理的压抑女性的条条框框。这看似神神鬼鬼,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正体现出合理的现实逻辑。

“(正旦别扮离魂上,云)妾身倩女,自与王生相别,思想的无奈,不如跟他同去,背着母亲,一径的赶来。王生也,你只管去了,争知我如何过遣也呵!”饱受相思之苦的倩女,魂魄飘出了肉身急急的追赶着王文举来了。

“倩女夜奔”无疑是《倩女离魂》中最精彩的部分。《越调斗鹌鹑》和《紫花儿序》是写倩女趁夜追赶王文举的心情。她追到江边是,月亮刚刚升起,明亮得像是脸上未干的泪痕。岸沙绵密深沉,企图裹住她的绣鞋。但是倩女追心似箭,全然没有顾及路途上的艰难困苦。大半日路程,即使还做是男子徒步也觉得有些吃力,凭她一个足不出户的弱质女子,竟然放话:我觑着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

时半霎。这是怎样的一个坚固的女子,这是怎样一个不顾一切的女子。倩女一路奔忙,走的脂残粉褪,云鬓松散,抛弃了一个千金小姐的优雅。她累得腿软筋麻也不敢歇息停下,眼看着日落西山,江水无涯,前途迢迢四下无人又叫她惊怕。此刻,凄迷是倩女无所适从的心绪。她在心忙意乱之中寻找着王文举,顾不得莎草带霜脚下滑,顾不得露水濡湿湘裙,一路跌跌撞撞,只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正是对爱情的期望,对幸福的期盼,才让她勇往直前。“自尊和自我意识的萌芽,虽然这种意识只是初露头角,但是我认为在研究女性形象上是重要的一环,只有注意到女性的个体意识,才能全面、立体地理解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正是这种自我意识驱使她们对爱情强烈的渴望与追求,才可能正确诠释她们在爱情中的大胆举动。”4

再看倩女赶上王文举时的场景:“(魂旦相见科,云)王生也,我背着母亲,一径的赶将你来,咱同上京去罢。”“【麻郎儿】你好是舒心的伯牙,我做了没路的浑家。你道我为甚么私离绣榻?待和伊同走天涯。”你是舒心的伯牙,我做了没路的浑家,你知道我为什么离开闺房夜奔如此,就是为了和你私奔到天涯。这段话,倩女气性亮烈,说话掷地有声,字字铿锵有力,俨然一个有着“斗士”精神的刚烈女子形象,这叫人不由联想起另一个夜奔出门的女子——红佛。红佛也是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出现在书生李靖的家门口,她就像是一颗明亮的流星,滑落在书生的眼里。她说:“我跟你走!”铿锵有力。这里的倩女丝毫不输于那时的红佛。一个美艳的女子,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在一个男人前途未卜的时候,愿意在身边照顾那个男人,这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这里的王文举却没有李靖的那么爽朗直快:“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老夫人许了亲事,待小生得官,回来谐两姓之好,却不名正言顺。你今私自赶来,有玷风化,是何道理?

不得不说,这里的王文举确实是过于迂腐,没有担当。倩女的灵魂不辞艰辛,漂洋过海急匆匆地赶到你面前,你不但没有柔情,反却板起脸面孔,冷冰地质问倩女。这怎不叫人心寒。但是文中的倩女面对他的指责,丝毫没有畏惧:“我本真性情,非为相唬,已主定心猿意马。”她担心的是王文举做了“贵门娇客”,面对“相府荣华,锦绣堆压”,“不再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王文举还是顾虑,“小生倘不中呵,却是怎生?”倩女道:“你若是似贾谊在长沙,我敢似孟光般显贤达。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我情愿举案齐眉傍书榻,任粗粒淡薄生涯,遮莫戴裙钗,穿布麻。”在她看来,真挚幸福的爱情要比功名富贵高尚得多,也珍贵得多。正因为这种执着,所以倩女便有了冲决一切束缚,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冲天勇气,在我看来,这里的倩女比《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更为果敢、率真,火辣辣的欲望表白,不愿青春虚度而主动追求爱情,将王生“功名第一,美色第二”的思想与“小姐放心,小生得了官,便来要你”的承诺比得被动而失去了分量。在我看来王文举斥责倩女的行为,其目的一方面是在维护自己的遵守礼法形象,另一方面是在一个弱女子面前显示他的自尊。这段对话可以说是情与理的较量,倩女的真情终于战胜了王文举的封建礼教观念,然而这也充分显示了王文举的迂腐虚伪、恪守礼教的封建伪道士形象,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倩女在情与理得战争作战的英姿,一个活生生的大爱大恨、爱憎分明、大胆而不失泼辣、率性又不屈的彼岸张倩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见到倩女的魂魄,说“这必是鬼魅!”王文举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小鬼头,你是何处妖精,从实

说来!若不老实说,一剑挥之两段。(做拔剑科)”就单单这一个动作,就叫人前胸后背全身透凉,这就是与他朝夕相处了三年的丈夫,面对老夫人的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杀了她!两人在一起三年,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有谁比他更清楚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妖精?就算她真的是妖精,三年的夫妻情分难道就如此浅薄?这岂是一个有情有意的人能做出来的!面对老夫人的悔婚,他逆来顺受,开口闭口上朝应举;面对倩女的执着追随,他懦弱迂腐,横加指责;面对老夫人“鬼魅”的一面之辞,他不念三年夫妻情分就要拔剑。这就是那个倩女爱着的男子,满腹文章,聪明浪子;热衷功名,无情腐儒。作者安排王文举的形象并非是孤立在一边的,他是为了塑造倩女形象而服务的。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男子,倩女依然是深爱着,顽固地爱着,放大他的优点,接收他的缺点。这就是一个真正地活生生的敢爱敢恨,为爱而活的张倩女。

身魂分离,深切地表现了封建社会沉潜自爱女性命运身处的情感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即潜藏于倩女内心身处的情感愿望与礼教信条、道德规范的激烈冲撞。倩女的灵魂其实就是寄予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代表着她对爱情和婚姻的热烈追求,是她内心真实自我的表现,是内心深处的本我能量的释放。

古人相信,魂魄是古人精气所聚,身体只是一具皮囊,供灵魂寄居而已。失魂落魄的人,精气必定是大不如从前,现实中的倩女,也因魂魄离体而成日浑浑噩噩,虽未即刻死去,也终日缠绵于病榻。离魂虽浪漫而自由,肉身却被礼教纲常束缚于病榻,生死不得。倩女孤立无援地战斗,支配她的仍然是封建意识的建构者和维护者——王文举和老夫人。

现实中的倩女无法摆脱对于王文举的思念,她耿耿于王文举音讯全无,一再担心他得了富贵就忘记了婚约。在柳亭与王文举送行时,通过停车诉情这一特定的场面,表现了她在情与理的冲突上对情的难以割舍。

我这里翠帘车先控着,他那里黄金镫懒去挑。我泪湿香罗袖,他鞭垂碧玉梢。望迢迢恨堆满西风古道,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和青湛湛天有情天亦老。俺气氲氲喟然声不安交,助疏剌剌动羁怀风乱扫,滴扑簌簌界残妆粉泪抛,洒细蒙蒙邑香尘暮雨飘。(第一折【后庭花】)

这一段是描写倩女急匆匆去赶王文举的场景,这里的急煎煎、青湛湛、气氲氲、疏剌剌、扑簌簌、细蒙蒙,句势急促,紧扣着倩女悲伤难过的心情来描写,使感情一泻而下,十分的真实自然,又细腻地刻画了倩女悲伤着急又难分难舍之情,以及突出倩女对王文举的依恋和担忧,这不禁自然地勾引出我们对倩女的怜惜之情。在王文举走后,倩女既担忧着王文举的变心,又备受着相思的煎熬:自执手临岐,空留下这场憔悴,想人生最苦别离。说话处少精神,睡卧处无颠倒,茶饭上不知滋味。似这般废寝忘食,折挫得一日瘦如一日。(第三折【中吕粉蝶儿】)自从在长亭送别,就空空留下这一场憔悴。三十三天宫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说话没有精神,睡觉也不舒服,喝茶吃饭都没有味道,像这样的废寝忘食,真的是一日比一日瘦。这是何等的相思,因相思相思成疾,卧床不起,于是老夫人给她请了个良医,倩女道:若是他来到这里,煞强如请扁鹊卢医。如果灵魂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意愿的话,真实的倩女是叫人敬佩赞叹的。可惜的是,灵魂中的自己总是深藏不露,连我们自己也未必可以发觉。现实中缠绵病榻困锁重楼的她,依旧是一个弱不禁风、相思入肺腑的少女,眼睁睁地看着王文举上京,只能承受离手别绪至熬煎,同时还有顾及闺阁女子的体面,不敢公开对抗母亲。这正是倩女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之下表现的状态。灵魂与躯体的共时性正是她面临礼教束缚、门第观念的双重压迫下所遭遇的人格的扭曲和分裂。

倩女读了张千送来的信,误以为王文举娶了新夫人,一气昏厥过去。随后整天陷入对王文举的思念中,生命奄奄一息。

将往事从头思忆,百年情只落得一口长吁气。为甚么把婚聘礼不曾题?恐少年堕落了春闱。想当日在竹边书舍,柳外离亭,有多少徘徊意。争奈匆匆去急,再不见音容潇洒,空留下这词翰清奇。把巫山错认做望夫石,将小简帖联做断肠集。恰微雨初阴,早皓月穿窗,使行云易飞。(第三折【哨遍】)

都做了一春鱼雁无消息,不甫能一纸音书盼得,我则道春心满纸墨淋漓,原来比休书多了个封皮。气的我痛如泪血流难尽,争些魂逐东风吹不回。秀才每心肠黑,一个个贫儿乍富,一个个饱病难医。”这就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向封建礼教妥协的张倩女。(第三折【四煞】)

三、封建社会赋予给倩女这个形象的悲剧属性

从整个婚姻形式上来看,其实文中的倩女是带着点悲剧色彩。“倩女虽历经千辛万苦,忍受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双重挤压,但最后毕竟是文举得官、衣锦荣归,老夫人大摆筵席,为二人举行婚礼。这应该是个众人皆喜的圆满结局了。”5但是,细细推勘,在看似喜剧性的收尾背后,事实上是蕴藏着沉重的悲剧意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授受不亲”等封建规范成为了那个社会下的男男女女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使得青年男女受到严密的禁锢和身心的摧残。其中女性所承受的礼教束缚是最为慎重的,灵魂的压抑几近是窒息的,因而她们的奋斗和追求也必然是一种高强度的奋斗和追求。因此,倩女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没有给女性以独立的人格、话语权和主动权,使她们在父权社会的夹缝中举步维艰。在楔子中可知,倩女与王文举是指腹为婚的,在我看来,倩女的一重悲剧就是在这个指腹为婚上。我不认为这个指腹为婚是对倩女幸福的一种保障,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倩女的约束。在那个年代,女方是没有对婚姻的选择权,也没有悔婚的权利,即便是你父母给你定下的那位夫婿是一个地痞无赖你也要嫁,文中若王文举变心撕毁婚约你也没有办法。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所谓的幸福其实就是“偶然的幸福”,而这偶然的幸福也不一定会平安地到达倩女的手中,而倩女却将自己全部的幸福压在了这个只有几面之缘的书生身上,生也为着他,死也为着他,这不禁让人为着倩女以及当时社会下的女性感到悲哀。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当时的制度是不容许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所有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以门第、财产和家世利益为主有父母包办的。在文中,老夫人以门第观念为由拒绝王文举,这其实也是希望通过倩女的婚姻来重新建立家族权威,这就是倩女的第二重悲剧色彩——一颗家族的棋子。

第三重悲剧属性体现在灵与肉的对比之上。灵,摆脱了一切束缚,跟随着心爱的郎到天涯海角,每天过得甜甜蜜蜜,你浓我浓;但是肉,却每天缠绵于病榻,在思念、担忧及疾病当中煎熬。这是多么大的反差,这可以说是天堂与地狱之间的距离。不得不说这就是一个讽刺,讽刺当时的封建礼教给当时的女性带来了多么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与人性压抑。

第四重悲剧属性体现在倩女对老夫人的态度上。在文中一开始,老夫人从中棒打鸳鸯,引起了倩女的不满:“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左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这时的倩女还是很刚烈,很有个性的。但是在王文举离去之后,久久没有音讯之时,虽然对老夫人的不满渐长,但却不敢在公然说“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这样的话了,只是在病床上独自牢骚满腹,无言以对老夫人。因为她

对王文举能否按照诺言回来娶她已经没有十足的信心了,所以,倩女独自垂泪,将痛和苦全都吞下,敢怒不敢言。终归,还是被封建礼教打回原形。

第五重悲剧属性体现在倩女爱着的王文举身上。姑且不说当时倩女来追赶王文举时,王文举对倩女的斥责,单单就是王文举举剑要砍倩女就够让人心寒了。“这必是鬼魅!”王文举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小鬼头,你是何处妖精,从实说来!若不老实说,一剑挥之两段。”这就是与他朝夕相处了三年的丈夫,面对老夫人的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杀了她!两人在一起三年,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有谁比他更清楚站在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妖精?就算她真的是妖精,三年的夫妻情分难道就如此浅薄?这岂是一个有情有意的人能做出来的!面对老夫人的悔婚,他逆来顺受,开口闭口上朝应举;面对倩女的执着追随,他懦弱迂腐,横加指责;面对老夫人“鬼魅”的一面之辞,他不念三年夫妻情分就要拔剑。这就是那个倩女爱着的男子,满腹文章,聪明浪子;热衷功名,无情腐儒。摊上这样的一个男子,你没有权利去选择,因为这是封建礼教安排给你的,你只能全权接收受,包括他带给你的伤心和痛苦。

第六重悲剧属性就体现在这个表面看似欢欢喜喜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倩女的灵肉分离,灵虽脱离了肉体,虽暂时可以摆脱身体的束缚,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最终,灵还是回归到了肉身上。虽最后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这个美好结局却还是以王文举中状元及第为前提的,说来说去,倩女的形象依旧是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与禁锢。解放是暂时的,但是解放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这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那个时代追求自由恋爱的命运。

四、结语

倩女其实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有甚许的相似之处。只是在我看来,倩女比杜丽娘更彻底,更冷静。杜丽娘选择用虚无来抵抗虚无,沉湎于相思中耗尽青春,最后是依靠上天的成全才得偿夙愿。而倩女却是采用了更现实更直接的方式来追求爱情——私奔,这算是《倩女离魂》的最大的亮点。幻想中自由飘荡的倩女魂魄与现实中备受煎熬的倩女病体,两者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封建时代青年女性的真实处境:既渴求爱情婚姻幸福,又身受封建礼教禁锢。

参考文献:王季思:元杂剧选注(下)

臧晋叔:《元曲选》

《元杂剧的精神文化阐释》

欧阳光从“惊梦”到“离魂”[J].文史知识

《论元代婚恋杂剧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元代文学史》

《唐传奇与元杂剧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

《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

《倩女离魂研究现状分析》

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素芬《浅谈元杂剧婚恋戏中的女性形象》

《从本我的释放到向超我的皈依》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

论《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摘要:人们历来肯定元杂剧中的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精神,张倩女以魂身和肉身的分离来反抗封建礼教却是比较少见的。本文从张倩女魂身和肉身的行动和及其结果分析:肉身尊情守理而饱受相思苦,忍受感情的折磨;魂身重情越理而魂飞千里,尽享爱情之甜蜜。两个形象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最后统一于一个整体,深刻细腻地展示了张倩女重情而又守理的双重性格。并且,在灵、肉、灵肉统一这三者之间进行分析倩女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倩女灵魂肉体悲剧 前言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代戏曲大师郑光祖的代表作,它是根据唐传奇《离魂记》改编而成的。剧本主要是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名悔婚,王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王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 《倩女离魂》在元杂剧中的地位一直不怎么受人重视,因为元杂剧有太多优秀的作品,如《西厢记》,如《牡丹亭》。这些作品都是写女性为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虽然同是一个主题,但是不能不说每一篇都有着自己的传神之处,令人眼前一亮之处。《倩女离魂》中的倩女形象就是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一处。以下就倩女的形象来论述。 王季思先生认为:“礼法虽然可以限制青年们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的愿望,‘你不拘箝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1是的,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也正是通过对张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叛逆精神。 一、情与理的冲突 张倩女与王文举的第一次见面就暗许芳心。不仅是因为王文举长的一表人才,更多的是深深地被他的才华所倾倒。这是传统的郎才女貌的婚姻结合方式的开端。 他是个矫帽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俺娘向阳台路上,高筑起一堵云雨墙。(楔子【仙吕赏花时】)2 据胸次,那英豪;论人品,更清高。他管跳出黄尘,走上清霄。又不比闹清晓茅檐燕雀,他是掣风涛混海鲸鳌。(第一折【鹊踏枝】) 他拂素楮鹅溪茧,蘸中山玉兔毫。不弱如骆宾王夜作论天表,也不让李太白醉写平蛮稿,也不比汉相如病受征贤诏。他辛勤十年书剑洛阳城,决峥嵘一朝冠盖长安道。(第一折【寄生草】) 矫帽轻衫小小郎,胸襟、英豪、人品他都比世上的一切男子要好,他就是一位掣风涛混海鲸鳌。他拂素楮鹅溪茧,蘸中山玉兔毫,丝毫不弱于骆宾王夜作论天表,也不让于李太白醉写平蛮稿,也不比汉相如病受征贤诏。 可见,在倩女的心中,王文举是一个不错夫婿。不仅有貌,也有才,并十分1王季思:元杂剧选注(下)北京出版社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摘要:《长恨歌》是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全诗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鲜明刻画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眼前的景物化为情思,博得了“古今长歌第一”的称誉。 关键词:《长歌行》艺术成就 《长歌行》是诗人白居易着名的代表作,其是白居易任盩厔 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50多年前的“天宝遗事”,有感而发,便创作了这篇《长恨歌》。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包含了对唐玄宗与杨贵妃作孽的愤恨,也包括了对其真挚爱情的感动与同情。全诗不仅内涵丰富,故事性极强,也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首先,文章用了大量笔墨来直接描写杨贵妃的美貌。如“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然就生成了美丽的姿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温泉水滑洗凝脂”她的肌肤如玉般圆润光滑。“芙蓉如面柳如眉”等等。衬托对比等一系列间接描写更能体现杨贵妃的美貌。如“六宫粉黛无颜色”,通过杨贵妃与其它嫔妃的对比,突出杨贵妃的美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明皇对她的贪宠,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体现了她的倾国倾城。其次,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也很鲜明细致,诗中唐明皇的形象分为两种。一是因好色

而误国,如“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二是其对爱情的坚贞与矢志不渝,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表达了他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再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誓言足见他对爱情的坚贞。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玉环将死之时,惨淡的景物寓于悲伤的情感之中。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玄宗却掩面救不得,这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此刻在玄宗眼中看到的是漫天的“黄埃”,感受到的是秋天的萧索和刺骨的寒风,我们可以揣测此时玄宗的心情是落寞无助,绝望凄凉的。在逃亡的途中走在峨眉山下的他顿觉行人稀少,就连鲜艳的旌旗和耀眼的日色在他眼中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一切的美色和乐声都使玄宗伤情。二是再经马嵬坡。当乱平回京之时,又路经马嵬坡;“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环空死处”表明控油死的地方,而玄宗再也寻觅不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贵妃。“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信马归”三字,足以写出了玄宗伤心过极,心灰意冷,也包含了悔恨和歉疚之情。三是乱平回宫之后,玄宗回长安之后,睹物思人。池苑皆依旧,不见玉环人;“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尽管花照开,柳照垂,可是物是人非,是中有非。宫里的一切都勾起玄宗对玉环的思念,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他垂泪将景物化为情思在本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大特色,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 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墙头马上》 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 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元兵撤走后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义弟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将瑞兰许配给武状元,瑞莲许配给文状元,瑞兰本十分不愿,后来发现文状元是蒋世隆,于是蒋和瑞兰团聚,劝瑞莲嫁给武状元,瑞莲先是不肯,忽然圣旨晋升了兴福,瑞莲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中国古代文学史(2)

离线考核 《中国古代文学史(2)》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稼轩体”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 2.诸宫调 诸宫调,是说唱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3.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临川文学的经典名作,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 4.“三灯丛话” “三灯丛话”是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和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传奇小说的合称,它们上承唐人传奇,下启《聊斋志异》,在传奇小说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内容理解(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欧诗的特征和贡献。 1.欧诗的特征和贡献。他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诗歌题材的新开拓上。一方面是政治社会意识的强化,另.方面是对日常起居中琐细事物的关注和描摹。这两类内容在欧诗中得到突出表现。其次是句式的散文化。整句中夹杂散句,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流动之美。再次是内容的议论化,不仅在本来就是流利开张、便于铺叙的古体诗中有,在格律精严的律诗中也有相当普遍的体现。2.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艺术上的特色。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艺术上的特色。作者继承前人创作成果而为我所用,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此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在题材处理上的突出特点,即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保持内在的联系。其次,结构紧凑,以精湛的笔法引出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体现,人物思想在冲突中得以升华。另外,作品的词曲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唱词不仅营造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情,而H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因而意境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浅析《倩女离魂》中张倩女的形象

浅析《倩女离魂》主人公张倩女的形象 摘要:文明文化传承悠久的中国,文化绽放绚丽多彩,文学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戏曲文学中歌颂的一代代主人公呈现不同的性格特征,有不同的性格形象。张倩女,一个为爱离魂追随的痴狂者,一个为爱千里追夫的有着独特追求的主人公。 关键词:张倩女王举文情与礼爱情形象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①。”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是歌颂古代爱情的经典之作,沿袭了一代代“落难才子中状元,私定终身后花园”的感人画面。当然郑光祖也为后世广大读者塑造出了一对痴男怨女——王文举、张倩女的浪漫爱情故事的感人形象。剧中女主人公张倩女,为爱离魂,追夫千里,实属痴情难得,其行其言实则可歌可泣。 “黄卷青灯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世人只说文章贵,何事男儿不读书②。”岳母频寄书,千呼万唤招“白衣秀士”,一心只为金龟婿。一代书生,一心为爱求功利,功成禄达,衣锦还乡,携倩女魂回到张家,俯身欢宴娶倩女。 一、张倩女的形象特征分析: (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 “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张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叛逆精神。”③ 孝顺的倩女,她嫁为人妻的筹码就是贤良淑德。她不能抛开家中父母明目张胆地私奔,唯一的选择,便是一病不起,灵魂的出走或

多或少会逃脱一点道德的谴责。灵魂一直追随未婚夫,直到及第状元回乡娶自己方才魂归,务醒。 (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王秀才,赶你不为别,我只防你一件。你若是赴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高挑起渲染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④倒不是怕王生不爱她了,而是担心自己的家世背景不若京都的官家小姐。可怜见地,倩女的私奔并不是单纯贪图爱情享乐的无理取闹,而是具有了一种深明大义,她的私奔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张倩女对婚姻的眷恋、对爱情安全感的缺失自己不自信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都是盲目病态的。 二、张倩女的命运: 郑光祖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小字倩女,年长一十七岁,孩儿针指女工,饮食茶书,无所不会。”为全曲的开头。这样描写张倩女的贤良淑德,与乐府诗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⑤描写得很相似,她们都可看成是上的厅堂,入得厨房的贤妻恋母的典范好形象。 然而倩女与兰芝的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的:张倩女的爱情命运是她母亲的百般阻挠,一心只招“白衣秀士”,而忽略了女儿的命运;然则刘兰芝是家中恶婆婆的阻挠,二人的性格之异则是造成二人命运差异的主要因素。兰芝需要的是一种纯粹忠贞的爱情。倩女则不然,王文举与倩女的关系仅仅停留在未婚夫妻,这样的两个人,婚前交往,

《倩女离魂》王文举的形象分析

《倩女离魂》王文举的形象分析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剧本主要写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询问亲事,倩女的母亲却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名悔婚,文举只得独自上京应举。倩女却忧思成疾,魂魄悠然离体离家追赶文举,一起去京城,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和倩女一起回到张家,当老夫人指倩女的魂魄说是鬼魅,文举要拔剑的时候,倩女的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成欢宴。 戏剧的结尾应该说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才子佳人终成眷属,有人甚至评价它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可是我读这个剧本却没有感受到多少浪漫的气氛。我看到的是倩女单方面的一再付出,她为了爱情婚姻自由不惜离家出走,我看到的是她的果敢、坚毅和敢作敢为,还有她在现实中病体难支、精神恍惚的煎熬,而相比之下王文举的形象则黯淡了许多。 王文举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典型才子,满腹文章,这也是倩女对他一网情深的首要原因。倩女第一次与王文举见面,得知他就是与自己指腹为婚的王文举后,就说到:“他是个矫貌轻衫小小郎,我是个绣帔香车楚楚娘,恰才貌正相当。”连梅香也说:“那王秀才长的一表人物,聪明浪子,论姐姐这个模样,正和王秀才是一对儿。”“那王生端的内才外才相称也。”倩女,作为当时的一个贵族小姐,她追求的就是“才子佳人”式的理想婚姻,这就决定了能让她倾心的人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才,因而当一个满腹才华、相貌堂堂而且又是与她指

腹为婚的王文举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就深深爱上了他,为他神魂颠倒。 然而这个让她神魂颠倒的才子,却是一个热心于功名的懦弱文人。作为封建时代的文弱书生,参加科举应试是他的唯一出路,因此,在王文举的心里,功名是高于一切的。他对倩女不能说没有情,但那份情与功名相比较,就显得太微弱了。 在剧本楔子中,倩女的母亲李氏说:“老身也曾数次寄书去,孩儿说要来探望老身,就成此亲事。”王文举刚出场时说:“岳母数次寄书来问,如今春榜动,选场开,小生一者待往长安应举,二者就探望岳母,走一遭去。”由此看来,王文举对这桩婚事并不热心,他与倩女指腹为婚,从未见过面,他到张家探望老夫人,也只是借赴京应试之便。 到了张家,他不敢贸然询问亲事。在与倩女见面时,老夫人让倩女拜他为哥哥,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当老夫人安排下人打扫书房,让他住下时,他推辞道:“母亲,休打扫书房,您孩儿便索长行,往京师应举去也。”面对老夫人的突然悔婚,他好像并不是很在意,一心只想着上朝应举。 “秀才寄的诗,也埋怨俺娘哩。”“我安排着鸳鸯宿,锦被香;他盼望着鸾凤鸣,琴瑟调:怎做的蝴蝶飞,锦瑟绕。”然而倩女的话说明王文举的心里并不是一点也不在意老夫人的悔婚,只是他的懦弱使他没有勇气去向老夫人讨个说法而已。直到离别宴上,他才斗胆询问亲事,老夫人提出“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袖士”,并承诺“但得一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

2008年第1期 明清小说研究 NO,1,2008 总第87期The Journal of M ing2Q ing Ficti on Studies General,NO,87略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 离魂故事范型 ?熊 明? 摘 要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离魂故事范型,用奇幻的艺术手法,深刻而贴切地传达出了青年男女不可阻遏的爱情向往和追求,有着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离魂故事的产生和流行,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古代小说 离魂故事范型 文化观照 一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有许多离魂故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离魂题材系列,创造岀一种独特的故事范型。在这些小说中,以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声名最著。宋代词人秦观曾作《调笑令》以咏《离魂记》故事,诗云:“深闺女儿娇复痴,春愁春恨那复知。舅兄唯有相拘意,暗随花心临别时。离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重来两身复一身,梦觉春风话心素。”曲子云:“心素,与谁语,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精爽随君归去,异时携手重来处,梦觉春风庭户。”而元明戏剧中有很多剧目,也都以《离魂记》为本,演绎倩娘与王宙爱情。《董西厢》卷一《般涉调?柘枝令》中有《离魂倩女》诸宫调,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卷四《黄钟赚》集戏文名中有《王家府倩女离魂》,清佚名《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十六有徐仲由《王文举月夜追倩魂》一本,庄

一拂疑即前本(《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二)。元郑光祖有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元曲选》),赵公辅亦有同名杂剧(《录鬼簿》卷上,曹本作《栖凤堂倩女离魂》),又有明王骥德所撰《倩女离魂》(《远山堂剧品?雅品》)。谢廷谅有传奇《离魂记》(《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八十),又有佚名同名传奇(《曲品》卷下、《传奇品》卷上)。 其实,陈玄祐的《离魂记》并不是第一部离魂题材小说,在此之前,离魂故事业已在小说中出现,南朝宋刘义庆的《幽冥录?庞阿》,当是启离魂范型之先者,其文云: 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送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眙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坐,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奄然灭焉。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仿佛即梦诣阿,及入户,即为妻所缚。”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夫精情所感,灵神为之冥著,灭者盖其魂神也。既而女誓心不嫁。经年,阿妻忽得邪病,医药无征,阿乃授币石氏女为妻。① 在此文中,石氏女因睹庞阿而“心悦之”,于是魂离身与庞阿相会。志怪小说的初衷在于搜奇记异,而此文在述奇绘异之时,却在不经意间开拓出表达男女相慕至深以致魂牵梦系这一爱情主题的绝好模式。自此以后,离魂故事遂在小说中不断涌现。 在唐代,除了陈玄祐的《离魂记》之外,尚有李伉《独异志》中的《韦隐韩氏》,张荐《灵怪集》中的《郑生柳氏》等。《韦隐韩氏》述韦隐奉使新罗,于行旅中怆然思妻时,而其妻之魂恰至,与韦隐相伴二年,归家后,魂与身合,才知道从者乃其妻韩氏之魂。《郑生柳氏》述郑生应试赴京,途中宿于一人家,其家老妪将外孙女柳氏许配于他,于是郑生携之入京,数月后同归柳家,至则二女合为一体,乃知嫁郑生者为柳女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模拟试卷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模拟试卷 一、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唐传奇《李娃传》的作者是()。 A.蒋防 B.元稹 C.白行简 D.白居易 2、下列作品不属于白话小说的是()。 A.《碾玉观音》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C.《虬髯客传》 D.《新编五代史平话》 3、下列作品中在题材类型上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 A.《封神演义》 B.《杨家府演义》 C.《新列国志》 D.《荡寇志》 4、十三妹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A.《三侠五义》 B.《儿女英雄传》 C.《好逑传》 D.《醒世姻缘传》 5、中国戏曲上著名的悲剧《赵氏孤儿》是戏剧家()的作品。 A.马致远 B.康进之 C.尚忠贤 D.纪君祥 6、下列作品中属于关汉卿的是()。 A.《救风尘》 B.《东堂老》 C.《陈州粜米》 D. 《王粲登楼》

7、蔡伯喈是戏曲()塑造的一个文人形象。 A.《拜月亭》 B.《琵琶记》 C.《五伦全备记》 D.《荆钗记》 8、明代戏曲流派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 A.梁辰鱼 B.汤显祖 C.沈璟 D.阮大铖 9、《狂鼓史渔阳三弄》是明代戏曲作家()的代表作。 A.徐渭 B.王衡 C.康海 D.杨显之 10、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出自古代小说集()。 A.《西京杂记》 B.《后搜神记》 C.《传奇》 D.《世说新语》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古代文言小说集《搜神记》和《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分别是和。 12、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描写了贫士郑六与狐精幻化的美女任氏的爱情,开《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先河。 13、明代拟话本《》借年轻商贾蒋兴哥与妻子王三巧的离合遭遇,表达了一种新的贞操观念和爱情观念。 14、清代李宝嘉的小说《》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 15、所谓南戏四大声腔指的是、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

4.1 《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四讲 白居易《长恨歌》 主讲教师:胡可先 白居易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歌三千余首,他也是唐代第一流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即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他自己对讽谕诗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觉得,他的诗写得最好诗歌并不是讽谕诗,而是感伤诗里面的《长恨歌》与《琵琶行》。我们今天就重点讲授《长恨歌》。 一、《长恨歌》的内容与艺术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陈鸿《长恨歌传》提到这首诗的写作经过,他说,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自校书郎为周至尉,陈鸿与王质夫家于周至,二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作。 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内容看,二者的故事情节是相同的,这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情节,在当时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故事情节。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详尽的叙事,热烈的抒情,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祸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上的苦果。《长恨歌》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文学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可是写天子的爱情,而且写得这样回旋曲折,宛转动人,回环往复,缠绵悱恻,可以说古往今来仅此而已。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才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的,而是通过他笔下的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的一开头就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一开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便表现了这首诗在思想倾向上的复杂性。“汉皇重色思倾国”,显然对玄宗有微词,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明显地有着为尊者讳的意思,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原是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玄宗看中了,想法子弄了过来。如果实写的话,则玄宗的荒淫与乱伦就不言自明了,指责的份量当然就更重点。而现在却轻轻一笔带过,用“难自弃”三字,就为玄宗包涵了。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对此评论说:“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是宋人的看法,并不一定符合唐人的实际情况。诗接着就写杨贵妃的美丽与唐玄宗对她的恩爱无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游春从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中的“张生”形象及其演变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贾仲明评说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李贽称之为“化工”之作,朱权喻之为“花间美人”,金圣叹称之为“天地妙文”。 《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1](P247)。《西厢记》一反传统士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与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西厢记》主人公“张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 一 1.淡泊名利。 《西厢记》对张生的才华有许多描述: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产生好感。随后,张生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他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试探了烧香的莺莺。诗句清新,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萌生的爱情增添了浪漫气氛。风度翩翩、才华出众的张生,给莺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描述是,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顿时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将军:“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最后,他“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本领与才学。 正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书生,却格调甚高,没有一点穷酸相。他的出场就迥然不凡:“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是个有大志的青年,内心虽充满烦闷,却并无失意之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这里的“愁”,不是感叹自己“四海无家,一身客寄”,而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他“萤窗雪案”,“学成满腹文章”,正待上京应试,可是一见到美貌的莺莺便立即改变主意,留在普救寺追求爱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更重要,这在封建时代是离经叛道行为。但这种爱情的希望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不顾门第悬殊与世俗的观念,坚决地追求莺莺。他第一次看见莺莺时就说:“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他比《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要淡于名利,他之所以赴京考试,实出于无奈,是老夫人逼的,磨磨蹭蹭走的:“马迟人意懒,风送雁行斜。” 《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虽是广州学里“数一数二的秀才”,“饱

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

论《倩女离魂》中人鬼恋情模式的源流 引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戏曲当中,常有关于爱情、婚姻地描写,而这些作品中又不乏人鬼相恋故事。人鬼之恋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模式,成为文学作品中永不过时的题材,被编织成各种离奇古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被文学史家誉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的《倩女离魂》就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人鬼相恋故事,这里我就从《倩女离魂》入手,研究人鬼之恋具体模式和这一模式的源流,以及它产生的根源。 一、《倩女离魂》人鬼之恋爱情模式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锁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郑光祖所作杂剧的成功之作是爱情剧。《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爱情剧的代表作,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欲申旧约。可是张母嫌弃王文举未曾进取功名,不许二人成婚。无奈之下,王文举只得孤身上京,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魂魄却追随文举一同上京,相伴左右。多年之后,王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在众人疑虑之下,魂魄与病体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通观《倩女离魂》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人鬼之恋的爱情模式:才子佳人——男女相恋——家长反对——男子离开——女子魂随——男子中举——女子还魂——大团圆。男女主人公爱情大团圆之前波折不断,因为种种原因,相恋男女不能顺利在一起,父母、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都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于是出现僵局。面对僵局,女子和男子所采取的方法截然对立,一种是消极逃避,让灵魂摆脱沉重的肉体,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一种是积极勇敢面对,用实际行动打破僵

局。前者虽是逃避,却也表现出其对封建世俗社会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人鬼之恋爱情僵局的出现 1、父母僵局——理想爱情与世俗幸福的对立 一直以来,父母的形象在爱情故事中总是不得人心的,他们是男女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千方百计阻挠相恋男女在一起,难道父母当真不希望子女得到幸福?非也。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得到幸福,可是当极端个性化的爱情与世俗对幸福的判定出现矛盾时,父母与子女便成为对立的双方。《倩女离魂》中,王文举父母双亡,而他又未曾进取功名,按照传统观念,这样的人如何让人放心将女儿托付予他。爱情被父母干涉,子女受到压抑,感情反而愈强,双方都不肯让步,于是僵局出现。 2、女子僵局——封建礼教的牵绊 一方面,张倩女受到传统封建礼教地禁锢,最基本的准则便是“三从四德”,婚姻要遵从父母之命;另一方面,她又极其渴望自由爱情婚姻。虽然张母并非坚决反对二人结合,但女子依然陷入焦虑:一怕男子恋奢华,新婚燕尔在王侯宰相家,二怕男子做了贵门娇客,便瞧不上寻常百姓家。这样一来,女子也陷入僵局。于是灵魂便脱离肉体,冲破礼教观念,大胆追随爱情,想要以此打破僵局。 3、男子僵局——一考定成败 男子一般都希望获得身份地位,王文举是一名书生,有着与一般书生无异的愿望,那便是所谓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张母又要求他必须进取功名,曾经对他说过“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1],要获得爱情,前提是取得功名。渴望获得身份和赢得爱情的王文举只能依靠科举考试使他实现愿望。但是并非人人都能依靠科举考试成功,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一旦失败,两者皆无,他心中的苦闷又有谁知?男子也陷入僵局。 (二)人鬼之恋爱情僵局的打破——男子中举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呢?女子看似是反抗封建社会的主动者,毅然舍弃肉身追随爱情,实际上她的行为只是一种逃避,对现实地逃避,她的离魂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使故事圆满,要真正打破僵局,只有一个方式,便是男子中举。唯有男

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第二课时;讲课序号29;教学目标:;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一、导入;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 《长恨歌》教案 第二课时 讲课序号 29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赏析 在中学时看了电影《倩女幽魂》,相信没有人不像我一样不为宁采臣和聂小倩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折服。这是一部描述人鬼情的故事。编导借助古典文学的素材,表现了游魂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及道士燕赤霞的感情纠葛。影片赞扬了爱情与友谊,表达了扬善惩恶的美好愿望。亦鬼亦人的聂小倩、侠肝义胆的燕赤霞、心地善良的宁采臣,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学习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后,张倩女的勇敢追爱更加触动我的内心,虽然她和王文举的爱情没有宁聂二人那么惊心动魄,但细细品味却有另一番味道——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追求。 《倩女离魂》又称《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传奇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倩女离魂》相对《离魂记》来说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上都有新的突破。比如在倩女离魂追王文举这件事的原因设置上,《倩》凸显的是倩女对未来婚姻的深重考虑:一则母亲要求王生得官后再议婚嫁,“孩儿,你也说的是。老身为何以兄妹相呼?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想你学成满腹文章,未曾进取功名。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是老夫人的择婿原则,如王生不中试,婚姻自是无望;再则一旦王生高中,在婚事未定的情况下,王生是否会别栖高枝也不肯定,所以倩女心生忧虑,如:“你若是赴御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你做了贵门娇客,一样矜夸。那相府荣华,锦绣堆压,你还想飞入寻常百姓家?那时节似鱼跃龙门播海涯,饮御酒,插宫花,那其间占鳌头、占鳌头登上甲。”这些都表明了倩女对爱情的忠实。这是借倩女之口对封建时代男子“富贵易妻”的控诉,同时也有力地表达了对封建门第观念的批判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对《离》宣扬“精诚所感,灵神为之冥助”的真挚爱情的超越,更是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思维和封建礼教,是当时最为先进的一种思考。 在艺术上,《离》在篇末才写倩女魂体结合,至此读者才会知道这是一个离魂故事。在文学上这种叙述方法叫做限制视角,虽然可以给读者一定的新奇感,但却遮蔽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倩女的生活状况的关注,不利于一个角色的丰满。而《倩》充分发挥戏剧的表现力以及戏剧独特的舞台艺术,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多个场景的变换,包括时间、空间各个方面,让同一个角色交错表演主人公不同侧面。在第三折主要写了现实生活的张倩女因王生离去而思念成疾的病态愁容以及在知晓王生已娶妻悲痛欲绝,陷入一种悲惨遭遇,如“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东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早是俺抱沉疴添新病发昏迷。也则是死限紧相催,病膏肓针灸不能及。(夫人云)我请个良医来调治你。(正旦唱)若是他来到这里,煞强如请扁鹊卢医。”“他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夫人云)孩儿休过虑,且将息自己。(正旦唱)眼见的千死千休,折倒的半人半鬼。为甚这思竭损的枯肠不害饥,苦恹恹一肚皮。”但是在剧本第二折中则叙述了倩女因种种原因,如“妾身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戏又由曲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组成。 2、折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唱完为一折“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同时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 3、楔子,一个短小独立的段落。它的作用是弥补四折的不足,紧密结构。它可以放在第一折之前;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楔子一般只用一支或两支曲子。 4、题目正名,放在剧本的后面,通常是用二句或四句对句概括全剧的内容,而以最后一句为剧名。 5、曲词,前面标明宫调与曲牌名称,对曲词做出韵律的要求。曲词是剧本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6、宾白,简称为白,是剧中人物的道白。由散白和韵语组成,可以刻画人物,也可以介绍故事情节。 7、院本,指民间散乐戏班所用的脚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后,保留在北方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它以净色为主,以滑稽调笑的科诨见长,可唱小曲。脚色行当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 8、北剧,①在剧作的内容上,北剧作家编写剧本既是娱人,也是自娱,因而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剧本的抒情多于叙事,剧中的人物,除了正色外,一般也比较单薄,作家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烈;②在语言上,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 ③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 9、明传奇①传奇剧本的创作主体是文人,它既是为舞台演出而作,也与大部分作品是作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的。它既演奏于民间戏台,又演于文人的雅座之上;②在题材上,传奇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张扬;③在体制上,传奇的剧本则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④在脚色扮演方面,传奇从“生旦为主”中,分化出“小生”、“小旦”之类。 10、汤沈之争,汤指汤显祖,沈指沈璟,他们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存在分歧,汤显祖重视“立意”与“才情”,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沈璟从场上之曲出发,崇尚格律,重视语言的本色,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剧本的写作提出了见解,回应了曲坛的需要。 12、中国古代小说①是指一些琐碎浅薄的小言论;②一些不合于政教得失大道理的小道理,但有关治身理家,对普通百姓也有些用处;③小说来自民间传说,主要在民间流传, 13、史传文学,是指历史著作中带有文学色彩的传记文,广泛一点,也可以包括历史著作中生动形象的叙事文字。例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14、变文,唐代出现的民间通俗小说形式,是一种散韵结合的通俗说唱文学形式,内容多讲佛经故事,也有讲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属于处于萌芽状态的通俗文学,直接开辟了宋元以后的通俗小说的发展。 15、演义,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16、词话,是指古代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词指韵文,包括词调的词、诗赞和偶语,话指散说的故事。 17、《清平山堂话本》作者为洪楩,“清平山堂”为洪楩的堂名,全书分为六集,共收作品六十篇,又称为《六十家小说》,所收作品包括了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 18、话本小说,在说话艺术的基础上,由文人记录整理或由说话艺人的底本加工润色而成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供讲唱的口头文学。 19、拟话本小说,文人由编辑加工话本进而自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有意识地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纯粹的创作小说,是供阅读的案头文学。 20、四大谴责小说,这类小说出现在晚清,多直露的谴责和少含蓄的讽刺,以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 21、“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编辑刊印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集中收录的作品既有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也有明代的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是明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更可以说是整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参考《明清小说》156页) 22、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字德辉,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其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23、《大雅堂乐府》:明代杂剧作家汪道昆的杂剧著作,是一部典型的表现文人情趣之作。创作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就题材而言,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多是戏曲史上一再被改编的故事,然而汪道昆在写作《大雅堂乐府》时,对题材的处理方式颇值得注意,他常常只是选择故事的一个环节来展开剧情,借此表达一种人生的情趣、一点人生的感受。剧本形式明显南戏化:四个短剧都采用了“末上开场”(即相当于南戏副末开场的一个短短开头),结尾四句题目正名的写法;而且有三个用的是南曲,一个用北曲;角色安排上注意生旦的对手戏。 24、《小孙屠》:,中国宋元南戏作品。书会才人编纂。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小孙屠》是部公案戏,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全剧对宋元社会的人情世态描写得较为细腻,是研究当时习俗、方言的不可多得的史料。惟已残缺不全,难窥全貌,间有鬼神描写,有涉荒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