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几减7、6和练习课

十几减7、6和练习课

十几减7、6和练习课
十几减7、6和练习课

十几减7、6练习题

十几减8、7、6练习

1、

2、

3、解决问题。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人教版《解决问题》评课稿 本节课是属于非常规课,是蔡老师从一年级一个男女生排队问题引入,初步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教学目标定位与初步了解间隔概念,为今后学习植树问题埋下伏笔,初步渗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蔡老师上的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4个男生排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几个女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上来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选定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男、女生,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在回报交流中发现男生比女生多1个(女生比男生少1个)的规律,通过让女生走之后留下的空格,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名称“间隔”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去发现男生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即男生人数比间隔多1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问:“30个男生,间隔有几个?100个男生呢?要是间隔9个,男生几人?39个间隔,男生几人?99个间隔呢?”中去深化间隔这一概念。蔡老师还把间隔这一概念延伸至生活中,如:教室中每两张课桌的间隔等。在练习的环节,蔡老师安排了基础的问题,到隐藏的问题,再到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6个男生呢?8个男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下面来谈谈蔡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蔡老师对重点词“间隔”的解释到位,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间隔概念的理解。 3、学生方面,老师能适时利用精准的课堂语言和表扬方式调控学生上课热情,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课堂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蔡老师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 下面是本人某些不成熟想法:

抗阻力训练技术

抗阻力训练技术 一、握法与握距 1.正握:前臂内旋的握法。 2.反握:前臂外旋的握法。 3.正反握:一手正握,一手反握的握法,多用于抗阻力训练中杠铃的保护。 4.对握:掌心相对的握法。 二、握距 握距分为窄中宽三种:两手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或者窄于肩为窄握距,两手之间的距离比肩宽10-20CM为中握距,两手之间距离比肩宽20CM以上为宽握距。 肱二头肌 部位:在上臂前侧。有长、短两头。 肌肉功能: 近固定 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长头)。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外(前臂旋外位时,能充分发挥该肌力量)。 远固定 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阻力形式:哑铃、杠铃、固定器械。 站姿(坐姿哑铃弯举) 设计原理:阻力向下,在向上的运动环节中,有使肘关节屈的动作,因为肱二头肌有使肘关节屈的功能,所以在向上的运动过程中对抗向下的阻力,完成向心收缩。 身体位置: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脚掌着地,脚尖向前,膝关节方向与脚尖方向一致,膝关节微屈,双手反握闭握哑铃置于大腿前侧。 身体体姿与稳定:收腹挺胸,下颌微收,两肩后缩自然下沉,头背臀在同一平面,耳肩髋在同一条直线,躯干保持自然生理弯曲,重心落于两脚之间。 动作幅度:发力时屈肘呈45度还原时肘关节微屈。 动作轨迹:由下至上。 安全提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身体不要晃动借力以免影响运动效果,腕关节始终处于中立位以免造成腕关节运动损伤,上臂始终紧贴身体两侧,发力时屈肘不要小于45度以免影响训练效果,还原时肘关节不要过伸以免造成肘关节运动损伤。 速度:发力时2-4秒还原时2-4秒 呼吸:发力时呼气,还原时吸气。 保护:此动作安全无需保护。 站姿杠铃弯举 设计原理:阻力向下,在向上的运动环节中,有使肘关节屈的动作,因为肱二头肌有使肘关节屈的功能,所以在向上的运动过程中对抗向下的阻力,完成向心收缩 身体位置: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全脚掌着地,脚尖向前,膝关节方向与脚尖方向一致,膝关节微屈,双手反握闭握窄握距握住杠铃置于身体前侧。

小学数学一年级《十几减9》优质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十几减9》优质教案示例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求异精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一年级《十几减9》优质教案示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正确口算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图:xx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 问:小朋友,你们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互相说图意。“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全班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样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主动探究,用(小棒,小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怎样计算13-9。看谁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 板书: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来是4。 板书:10-9=1 1+3=4 方法3:先减3,再减6,得出4。 板书:13-3-6=4 方法4:想加算减。(因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介绍给同桌小朋友们听。 试一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9》教案及反思汇总

怎样的课堂教学最有效——《十几减9》的案例与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有“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观察”等。新课程反复出现这些,我想目的就是强调要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过程性,以改变原来单一的学习方式。这种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地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那么对于《十几减9》这节计算课,我该怎样来体现上述理念,上好这堂课呢?在备课之前我就有点担忧: 第一、十几减9对于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没教学之前要一个得数不是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喜欢在老师面前大肆炫耀。那怎么样让这些个别学生在知道计算结果、已形成初步计算技能的同时,对计算过程感兴趣,对课堂教学本身感兴趣呢?这是本节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第二、操作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必定要展示其过程,那么操作的材料是选择传统的小棒还是其他?操作的形式是个别示范还是合作交流? 第三、在既没有教学挂图又没有投影片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更主动地学? 那么别人是怎样来创设本节课的情境和设计新知的探究部分的呢?我翻阅了一些资料,现部分摘抄 案例一:教学情景的创设部分 1、(出示宠物皮卡丘)你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皮卡丘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皮卡丘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10的拍手游戏。 2、拍手游戏:10的组成。(同桌边说边对拍) (1)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数不马虎。 (2)“十的组成”对口令游戏。(略) 3、复习十几的组成。 同学们干的真棒。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得快, 17可以分成10和几? 12可以分成10和几? 15可以分成10和几? 4、创设情境。 皮卡丘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有什么好玩的?反思: 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拍手游戏、抢答竞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更熟练地掌握和巩固十和十几数的组成,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积极的准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是很有兴趣,那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地建构吗? 案例二:引导交流,探究新知部分。 1、(出示主题图引入,提出数学问题,列式12-9) 师:你们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1)数一数 一个一个的数1、2、3……、9,拿走9个,1、2、3,剩下3个风车。 (2)摆一摆 ①把12根小棒分成2份,一份摆10根,一份摆2根。先从10根里面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2根合起来就是3根,所以12-9=3。 ②把12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摆10根,一份摆2根。先把2根拿走,再从10里面拿走7根,剩下的就是3根。所以12-9=3。 ③想加法算减法 以为9+3=12,所以12-9=3。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听了郑**老师执教的《6和7的认识》,我收获良多,这节课有许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纵观整节课,郑老师的教学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课改精神,准确把握教材、学生年龄和学习心理,把枯燥的数学教活了。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活动情境有效、有趣。郑老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以解决“兔子、蝴蝶”带来的问题为活动情境,并以这个情境贯穿了整节课,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写一写、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闯关,既有趣,又引人入胜,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新课标精神。 二、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节课在教学6和7基数含义时,老师利用主题图“师生打扫教室”来展开学习。通过让学生数一数的方式数出图中人、物品的数量,让数学更贴近学生。郑老师还注意挖掘主题图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师让学生用6和7说一句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从而紧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在动手操作、观察中感受数学。郑老师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直观操作、观察来进行教学。整节课中,有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

入观察,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四、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重视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一年级的学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持久性差,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郑老师创设了以动物闯关游戏来激发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中能注意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画智慧花,比赛哪一小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谁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静”、“特别棒的习惯”等评价语,及时制止了学生爱动、坐不住的缺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为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外部条件。同时,老师还很注意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书写习惯、数数顺序习惯等。老师的语言也富有儿童化、趣味性,把学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术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观察主题图部分,能加强对数数的指导,先数什么,添上什么就是多少,这样引导学生学会了按方位顺序和类别进行数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 六、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郑老师都是及时热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励,如“真是聪明的孩子”、“很会学习的孩子”等,孩子们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数主题图的方法,老师能引导学生逐步从无序到有序,重视学法的指导。我是这样想,能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数数,先数前面5个学生,加上老师是6,再加上门口进来的一位学生,就是7;也可以先数前面

抗阻力训练减脂的原理及方法

抗阻力训练减脂的原理及方法 1.抗阻力训练减脂的原理分析 1.1 抗阻力训练能够增加肌肉组织,降低体脂 抗阻力训练所指的就是根据节奏进行多次的负重训练,在提升肌肉的力量的同时,改善改善肌肉的形状。在进行抗阻力训练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训练强度、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所带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通过抗阻力训练能够加大生理横截面,使纤维变粗,进而减少纤维中的脂肪含量,获得减脂的效果。一般来说,肌肉越多的人发生肥胖的概率越低,从这个角度来说,抗阻力训练对于减脂人群的影响更大。 1.2 抗阻力训练能够加速新陈代谢 长时间进行抗阻力训练,能够有效的促进肌肉含量的增加。相关研究指出,在相对比较安静的情况下,相同到质量肌肉消耗的热量能够达到脂肪的一倍左右,伴随着肌肉含量的不断增加,人在相对比较安静的情况下,新陈代谢的速率也会随之加大。此外,在进行抗阻力训练的过程中肾上腺素会发生改变,随着训练的提升也会增家,进而加大对能量代谢的速率,就算训练结束,人在相对比较安静的情况下能量的消耗也不会中断,便于构成新的肌肉组织,进而达到减低脂肪的目的。 1.3 抗阻力训练能够有效的加大脂肪燃烧的速率 通过抗阻力训练,血液中的脂肪酸会有所降低,促使身体里的脂肪细胞变小,进而获得减肥的效果。长时间进行抗阻力训练,能够有效的提升葡萄糖的利用几率,进而降低葡萄糖转换为脂肪的几率,促使身体里的脂肪含量降低。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脂肪的燃烧来获得能量,因此通过力量性训练能够有效的加大脂肪燃烧,高强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燃烧脂肪来获得能量,因此通过抗阻力训练能够有效的加大脂肪燃烧的速率,达到降脂、减脂的效果。 2.健身房抗阻力训练的方法 抗阻力训练的方法运用对于减脂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抗阻力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卧推、过头推举、深蹲起、哑铃提踵、哑铃交替弯举、杠铃弯举。在健身房比较常见的抗阻力训练方法中,其中过头推举、哑铃提踵、深蹲起和杠铃

《十几减8》微课教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三课时): 《十几减8》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通过闯关学功夫游戏,不仅使小朋友们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而且也锻炼了他们不畏困难,勇于向前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复习) 小朋友们,你们都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吧?(异口同声:看过)那你们喜欢吗?(声音更大了:喜欢)好,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它们的世界学学本领,好吗?(声音大又长:好)但是,要想去羊族学功夫必须过灰太狼家族的几道关,你们愿意吗?(声音没有丝毫减弱:愿意)那好,小朋友们真勇敢,老师这就带你们去羊族学本领吧! 1、灰太狼关: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小灰灰关: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红太狼关: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进入羊族学艺(新授) 1、喜洋洋的本领: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2—8=4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略。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美羊羊的考核:补充练习:看图列算式,并计算。

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最终出示结果:15-8=7 3、慢羊羊村长的考核:(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3页“做一做”的第2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布置作业: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3题。 三、羊族功夫秘籍:(小结) 小朋友们,功夫学到了,可别忘了村长传授你们的功夫秘籍奥,也就是掌握十几减八的计算方法:数数法、平十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等,并能会正确的计算其结果奥!只有学会强劲的本领,才能游刃有余地对付灰太狼的阻挠。欢迎下次再来!

《6、7的认识》评课稿

《6、7的认识》评课稿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

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

《十几减9》优质课教案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9的多种计算方法,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探究意识,能够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2、掌握“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开火车口算:

9+2= 8+6= 7+4= 6+5= 5+9= 4+7= 8+5= 7+5= 8+3= 9+5= 7+8= 5+7= 2、准备题 9+()=11 9+()=14 9+()=15 9+()=17 17=10+() 17=10+()17=10+()17=10+() 二、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谁来说说公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套圈游戏中藏着数学信息,找一找,读一读。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出示“小丑卖气球”图和导学提示。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学生回答,列式,教师板书:15-9= 追问:为什么用减法算? 3、揭示课题,师板书:十几减9 三、探究学习 (一)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1、出示导学提示(4):15-9=6 这个6是怎么得到的?同学们可以数一数、画一画、想一想或用学具摆一摆,自己计算15-9,看谁的方法多。 2、学生活动,同伴交流。教师观察巡视。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得数是6和7的加法评课稿 最近有幸听了英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英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英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英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英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

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

2015新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优质课教学设计

十几减9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求异精神。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挂图:猴子卖桃(小猴子有13个桃,小兔买走9个) 问:小兔买走9个以后还剩几个? 你是怎样知道还剩4个? 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原来有13个桃,卖了9个后,还剩下4个。 问:你能根据猴子卖桃的情景列出算式来吗? 板书:13-9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问: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 2、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每个组先派代表上讲台演示,发表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有的学生会从13个小圆片了一个一个地减连续减去9个剩下4个;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一堆的合在一起,的出剩下4个;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一堆的再从10个一堆了拿走6个剩下4

个;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3、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正确算法给予肯定与表扬。问: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12-9=? 16-9=?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准确计算15-9= 17-9= 2、对比练习;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填写,然后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例如:当你看到9+2=11时,你会想到什么?初步让学生认识加、减互逆关系。 3、口算竞赛(完成书本2页第5题);让知道答案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 4、归类整理;把第5题的算式按规律排列整理如下: 11-9= 14-9= 17-9= 12-9= 15-9= 18-9= 13-9= 16-9= 19-9= 四、全课总结。 板书: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得数是6、7的加法》评课 最近有幸听了李老师的《得数是6、7的加法》一节课,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课堂语言富有激励性。 李老师的语言相当精彩、生动。每次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李老师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再好好想想;噢,是这样的;你现在明白了吗?……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上课也就敢于发言了,课堂生机勃勃。 2、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李老师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意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再让别的学生来解答;让同桌互说1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 思?1+5表示什么意思;在齐读1+5=6和5+1=6后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同桌间讨论,学生既参与进来,课堂纪律又得到了保证;还有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给予一定的评价,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即使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想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上课教学面也广泛了。 3、课堂教学有层次感。 李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重点和难点。从例题入手,教会学生一般的得数是6和7加法,然后以练习巩固得数是6和7的加法,最后以开放题,□+□=6和□+□=7结束,并且在教学前者时是让学生自己说,没有提出要求,在教学后者时要求学生按次序说出全部.

一堂课上,我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学生学得开心,老师同样也开心,一举两得。 但是在最后的练习部分,教师似乎说的有点含糊,没有清晰讲清。 随后又听了姜雪萍老师的一节课,又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课的开始进行了6和7的分成与合成的练习,能让旧知识成为新内容学习的基础。钱老师以植树劳动导入本课新授教学,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从而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使学生认识到 5+1=6、1+5=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有q多少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试一试”通过由青椒红椒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想想做做”通过让学生看图片、独立思考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完成“想想做做”1,2两题,学生已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前面的铺垫基础上,孩子们能够直接反映出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接着钱老师设计了一些巩固练习。看一道算式,学生说另一道算式的得数,学生对成组记忆掌握较好。我觉得姜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很受学生的喜爱。

十几减9微课教学设计25

“十几减9”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十几减9》破十法计算方法讲解本微课名称十几减9 知识点描述学科:数学年级:一年级教材:人教版章节:第二单元页码: 知识点来源 基础知识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能熟练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 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适用对象学生:本微课是针对本学科平时成绩多少分的学生?□40分以下□40-60分√60-80分 √80-100分√100-120分√120-150分 教师:□班主任□幼儿教师√普通任课教师□其他其他:□软件技术□生活经验√家教□其他 设计思路 通过课件演示、讲解、启发,让一年级的学生明白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内容画面时间 片头(20秒以内) 大家好,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微课主要讲解怎么样用“破 十法”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 第1至1 张PPT 10秒以内 正文讲解(4分40秒左右) 第一节内容创设情境:你喜欢去公园吗?那 我们现在就一起去“逛公园”!出发!看公园里 正举行游园活动呢,套圈活动最有趣了。小明投 了14个圈,套中了9个,有几个没有套中?根据 给出的信息可以列出算式:14-9=,用“破十法” 怎样计算呢? 第2至3 张PPT 30秒 第二节内容动手操作: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出示小棒)拿出14根小棒,4根小棒不够减9 根就从10根小棒里去掉9根,还剩1根,和4根 小棒合起来,一共还剩5根,所以14-9=5 第3至3 张PPT 60 秒

第三节内容:还可以用分解图来帮助计算, 14-9=,个位4减9不够减,把被减数14分成10 和4,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加4等于5,所以14减9等于5。用破十法可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你学会了吗?那就用破十法来试一 试计算15减9,18减9。 第4至4张PPT 40秒 第四节内容:我们一起来看15减9,个位5 减9不够减,就把被减数15分成10和5,先用 10减9等于1,再用1加5等于6,所以15减9等于6。同样的方法18减9,个位8减9不够减,把被减数18分成10和8,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加8等于9,所以18减9等于9。和你的 想法一样吗? 第5至5张PPT 40 第五节内容: 通过刚才的摆小棒,分解图以 及试一试,我们可以归纳出:用“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时,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就得到了差。请用“破十法”计 算下面几个减法算式。 第6至6张PPT 90秒 结尾(20秒 以内) 内容:感谢您认真听完这个微课。 第6至6张PPT 10秒以内 教学反思 (自我评 价)

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篇一:“十几减9”教学反思 龙源期刊网 .cn “十几减9”教学反思 作者:杨文娟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7期 摘要:教师“唯书本主义”,这是很危险的教学细节,它会造成学生想象能力逐步丧失、积极性逐渐消解。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以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关键词:十几减9;想象;创新思维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有一节是“十几减9”,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计算“12-9”,学生汇报算法如下: 学生一:用十个手指算,十个手指不够数,就先到借出 2个,变成10-7=3,十个手指就够数了; 学生二:用十个手指算,被减数个位是2,就从3数起,数到9,然后剩下3个手指,所以12-9等于3; 学生三:10-9=1,1+2=3,所以12-9=3; 学生四:12-10=2,所以12-9=3; 学生五:12-9=12-2-7=3。 学生说出多种“12-9”的算法,引发了我的思考。 1.学生想象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

导下,能想出如此多的方法来计算“12-9”。应该肯定的是,几位学生的思路都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学生二的计算方法比较独特,令人深思。学生一的计算方法尽管比较原始,但他只用十个手指,就解决了我们的祖先手指搭上脚趾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解决方式。教师谈到根据新课标理念,采取探究性教学,时常能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通过以上课堂实例充分说明学生的想象奇妙,潜能巨大。 2.学生解题思路与教材解题思路是否一致呢?在“12-9”实例中,尽管学生想出了多种有价值的方法,但教师预设的“想加做减法”,学生未能得出。为此,教师再次进行引导,但学生仍想不出,最终教师不得不自己介绍。这说明了“想加做减法”非一年级学生的解题思路,它不太符合其认知规律。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方式,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的独创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把教材上的方法强加于学生。教学中会时常碰到这种情况,学生想到的方法与教科书上的不一样。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教科书上的方法科学一点,于是费九牛二虎之力促使学生运用,其后果是导致教师“唯书本主义”,潜移默化给学生,造成学生想象能力的 篇二:十几减9教学反思 十几减9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听了靳老师讲的这节解决问题的课,我感觉最大的亮点是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环环相扣的课堂,能让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在课堂设计上,以练习为主,在练习中提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靳老师从刚开始的温故互查环节,就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然后让学生以这6个步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从出示的例题,以至于后面的练习题,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完成。每道题都分析了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讨论,并尝试列示。解答完后提出还需要检验。通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熟练运用解题步骤:整个教学环节都贯穿在这一环境中,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同时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其次,靳老师紧紧围绕教研主题主题“重点导学、疑点导练”,教学目标明确,在导学时言简意赅。例如:每一道题目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它们成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去共同交流,然后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疑惑中解决问题,成就了高效的课堂。 最后,我觉得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较好。课上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知识。在教学中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建议:1、引导学生说出检验的方法。2、有些题可以适当的计算一下。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九》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掌握破十法和相加算减法。 4.培养用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九的思维过程,掌握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开火车口算:9+2=,9+7=,9+5=,13-10=,15-10=,12-10=,10-9=,10- 6=,5+4=,3+6=,13-3-6=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xx交谈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游园活动。今天小精灵邀请我们就一起去参加一个有趣的游园活动,你们想去吗(课件出示情境1:书上10至11页的主题图) 师:看,这些同学玩得多开心呀!谁来说说他们在做些什么(买气球、买风车、猜谜语、套圈圈)

师:有趣的游园活动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你想不想来解决这里面的数学问题(二)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情境1:买卖气球的场景) 师:首先,我们到卖气球的地方去看一看。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原来有15个,小朋友买走了9个气球。 师:从你看到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还剩下几个气球呢 让学生读题:一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剩下多少个气球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15个气球。 师:卖掉9个气球,老师应该从这15个球球中去掉几个气球呢 生:9个。师:我们现在要求的是还剩下几个气球,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15-9=并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15代表什么9代表什么15-9代表什么(学生回答)那应该怎么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引出课题“十几减九”,板书) 三、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 (一)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 师:15-9应该怎么算呢我想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思考思考,然后同桌兼相互交流,看看你的方法和别人的相同吗 (学生交流时,教师走下讲台巡视,询问个别学生的看法。) (二)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好,我看大家讨论的非常热闹,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的方法。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要注意啦,有同学在说的时候,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上课讲义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变的数学问题、总量不变)的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化,对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比例的应用,是在更高水平上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以及原来遇到过的数学问题运用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模”? 本册教材中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突破了单一的算术思维,使学生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同样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理解和掌握运用等式、方程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促进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 采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建模? 比例的知识以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一般都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而当用比例去解决时,其思维的过程与方式发生了变化,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思考怎么计算,而是需要思考题目中什么量是相等或不变的,即从关系与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学会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比例知识,特别是正、反比例的知识,反映了生活和数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蕴涵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它既是现实问题的抽象,又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比例知识的学习,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关系、抽象建模、问题解决等学习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更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1)重视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建模过程,促进基础知识的建构。比例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比例的原型。教材在编写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比例知识是在大、中、小三面国旗的情境中引出的,既真实又为学生所熟悉,还隐含了“形状相同”这一重要的表象经验。再如,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李奶奶家交水费”的问题,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创设的是“普通白炽灯与节能灯用电时间比较”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材在编排时努力体现知识的形成和抽象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模型的掌握。例如,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虽篇幅不大,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非常完整:理解情境,观察数量——发现关联,探索规律——对应观察,计算比值——明确规律,表征关系——揭示概念,字母表征。学生既经历了知识的发现、抽象、表征、建模的过程,又很好地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在例题中创设了求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求轨道交通部分线路的长度、求水费的多少等真实情境;而在习题的编写中,应用性的情境就更多了:求兵马俑的高度,求汽车的油耗,求高铁跑完全程的时间,求铺房间所用地砖的块数,求姐姐的零花钱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了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也为学生展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和掌握完整的问题解决步骤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支持。 需要学生清楚地表述:在这个问题中,正方形地砖边长的变化与所需要的块数的变化之

抗阻训练之动作分析及基本技术

星航道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006285065.html, 抗阻训练之动作分析及基本技术 一、抗阻训练的动作分析 抗阻训练的动作分析方法是健身教练必须掌握的。在进行抗阻训练时,首先明确的是目标肌肉。也就是说,应确切地知道要锻炼哪个部位的肌肉。对于人体主要部位的肌肉,应该明确地知道它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这样才能对抗阻训练动作进行分析。动作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完成动作的人体各环节的运动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参与活动的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规律。通过动作分析,可以判断我们所设计的某个抗阻训练动作是否可以锻炼到预定的目标肌肉。 动作分析可分为3大步骤。第一步是明确参与完成动作的身体主要环节及相应的关节,还要明确阻力方向。第二步是划分动作阶段,一般是根据环节运动方向的改变进行动作阶段的划分,这主要是针对动力性运动。分析静力性姿势时无需划分阶段,直接分析参与工作的各环节的具体运动状况即可。第三步是分析各阶段各环节的运动状况,这是动作分析的重点。首先要分析在各阶段各环节相应的关节运动,然后通过各阶段环节运动方向与阻力作用方向的关系,分析环节受力情况,找到环节运动的原动肌(目标肌肉),从而确定训练动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下面以杠铃平板卧推动作为例进行动作分析。 完成杠铃平板卧推动作时,头、脊柱和下肢各环节均保持一定的静态姿势,主要是上肢各环节的运动。参与运动的主要关节为肩关节、肘关节,阻力的方向是向下的。杠铃平板卧推动作可划分为下降(向下)、推起(向上)两个阶段。在杠铃平板卧推动作下降(向下)阶段,关节的运动为肩关节水平伸、肘关节屈;环节运动方向向下,与阻力方向一致,肌力矩小于阻力矩。由此可确定原动肌为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工作性质为退让工作(离心工作)。在杠铃平板卧推作推起(向上)阶段,关节的运动为肩关节水平屈、肘关节伸:环节运动方向间上,与阻力方向相反,肌力矩大于阻力矩。由此可确定原动肌为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工作性质为克制工作(向心工作)。通过以上动作分析,可以确定杠铃平板卧推动作能够锻炼胸大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等。 二、抗阻训练的基本技术 (一)握法与握距 1.握法 握法是抗阻训练时,两手持握器械把手、杠铃和哑铃的方法。 在抗阻训练中经常用到下列几种不同的握法。 (1)正握:前臂内旋的握法,如杠铃卧推时使用的就是正握的方法 (2)反握:前臂外旋的握法,如杠铃弯举时一般使用的就是反握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