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

物质的量说讲课

引言:接到这节课的备课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倒霉!因为这节课是公认的难;不过,在后来的准备过程中,又觉得这也挺好,因为在准备的过程中感到有了收获。

下面本人分为教材分析、教学思路、……等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备课过程。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一课是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实践掌握许多科学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期望一、两节课下来学生就能掌控,更不能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二、教学思路

摩尔质量概念

阿伏加德罗常数

本人认为这节课教学的关键是:(一)坚持并贯彻以下两个原则:①以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为基础。②把握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二)突出并解决以下四个问题:①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什么?②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及阿伏加德罗常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③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④在使用摩尔时,为什么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三)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双边活动。另外,巧妙运用类比、归纳、推理、比喻、迁移等到教学方法;注意各知识点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合理利用相关材料,如七个基本物理量等。教学过程要以“物质的量”为核心。

物质的量概念

微粒计算

质量计算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与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②结合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

之一。

③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二)教学过程

点燃

[引入]问学生反应 C + O

2=== CO

2

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粒子

(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行吗?

一般用质量

(是否:1克1克2克呢?)

反应是按比例:12克32克44克----宏观质量

物质之间的反应,既是按照一定个数,肉眼看不见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来进行,单个这样的微粒也无法称量,实际上又是以可称量的物质进行反应。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须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用木匠买钉用称不用数来比喻)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

(2)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微粒?

(3)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它将微粒与质量联系起来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物理量呢?

[投影] 物理量单位符号

[讲解] 长度米m

质量千克Kg

时间秒s

电流安培A

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

发光强度坎德拉cd

物质的量摩尔mol

[分析讲解]

上述质量、长度、时间、电流等都是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它们不能由其他的物理量来推导得出。基本物理量的单位是通过确定一个“基准”来规定,如“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它是怎样规定的呢?也就是说它的“基准”是什么?它是用“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千克的“基准”。按国际单位制的规定“千克是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国际千克原器”是用铂铱合金制成的高度和直径都是39mm的圆柱体。平时放在钟罩和恒温箱内)。

“物质的量”也是基本物理量,不能由其他物理量导出。“摩尔”是它的单位,它是怎样规定的呢?由于微观粒子肉眼看不见,又难于称量,怎么办?采用“微粒集体”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借喻“打”、“刀”、“箱”启发)。科学上是用12g12c(即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作为一个集体或一个系统(基准)来度量物质的理,从而把微粒(微观粒子、难于称量)和微粒集体(宏观物质,可称量)联系起来了。

12g12C含有的碳原子是多少呢?引(导学生作简单计算)

这个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

),称作一摩尔(即“一堆”的意思)

A

(阿氏常数(精确值)与6.02×1023(近似值)的关系就象π与3.14一样。)

也就是说:“每摩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N是物质的微粒数)。

n=N/N

A

是多大的一个数?

N

A

[比喻说明]6.02×1023粒米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

数出1摩尔水的水分子数所需要的人数和时间

[展示样品]1摩尔碳;1摩尔水;1摩尔硫酸

由此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的使用是有特定对象的,这个特定对象就是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因而在使用摩尔时,要指明是什么微粒,书写时,要将微粒的化学式写在摩尔的符号后面物质的量含有的微粒数质量

12 g

1mol C N

A

为什么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作基准,而不是其他呢?

(以氧原子为例具体讲解)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 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C 1个N

个1摩尔12 g

A

O1个N

个1摩尔16 g

A

试推:1摩尔铁,1摩尔硫酸,1摩尔钠离子。

由此,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就联系起来了

÷N

A

N n m

×N

A

[分析讲解]理解摩尔概念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2 g碳原子约有6.02×1023个,作为一堆,称为1摩尔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微粒:(1)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约6.02×1023个)

举例:1摩尔氢原子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

1摩尔氧分子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1摩尔氧分子含有2×6.02×1023个氧原子)

(2)对象: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

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

[提问] 这样说法对吗?1摩尔人;1摩尔米;1摩尔细菌

个氧原子

1摩尔氧中含有N

A

1摩尔氯中含有多少个微粒?

[注意]一般说多少摩尔物质,指的是构成该物质的微粒。

(如:1摩尔水,指水分子而不指水分子中的原子;

1摩尔铁,指铁原子。)

2.质量:(1)数值-----与该物质的式量(或原子量)相等

以上结论从碳可以推出:

(2)摩尔质量:概念:1摩尔物质的质量。

单位:g/moI

注意说法的不同:1摩尔水的质量是18 g,水的摩尔质量是18 g/moI (关于摩尔质量下课时再深入讲解,这里点到为止)

【板书设计】:

一.摩尔

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

物质的量

微粒质量

(1)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个(1)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约6.02×1023个)(或原子量)相等

(2)对象:微粒 (2)摩尔质量:

( 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 概念:1摩尔物质的质量。

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 单位:g/moI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 氧

(2)0.25 mol CO 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 mol 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 mol H 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 mo lNH 3中含有3 mol N 原子,9 mol H 原子。

2.填空

(1)1 mol O 中约含有 个O ;

(2)3 mol H 2SO 4中约含有 个H 2SO 4,可电离出 mol H +

(3)4 mol O 2含有 mol O 原子,

(4)10 mol Na +中约含有 个Na +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 ,1molO 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 mol H 2含有0.5×2=1 mol H 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 mol NH 3中含有3×1=3 mol N 原子,3×3=9 mol H 原子。

答案:(1)6.02×1023 (2)3×6.02×1023,6 mol (3) 8 mol , (4)10×6.02×1023

(5)2 mol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过渡]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 = 16 g y = 32 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 1 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 1 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 1 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板书]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投影]课堂练习

1.填写下列空白

(1)原子质量是g

(2)分子质量是g

(3)分子质量是g

(4)离子质量是g

(5)离子质量是g

(6)质量是g

[回答]原子是64 g;分子是32 g;分子是44 g;离子为35.5 g ;离子是23 g;质量为58.5 g。

[设问]能否说一说什么是摩尔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数值怎样确定?

[讲述]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符号是M,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kg/mol。

[板书]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2.回答下列问题

(1)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回答:(1);

(2)

[投影]课堂练习

3.下列物质各多少克?含粒子数多少个?

(1)(2)

回答:(1)质量是1800g,含有个分子。

(2)质量是1.7g,含个

4.下列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有多少个粒子?

(1)90 g水(2)56 g氮气

[回答](1)90 g水物质的量为5mol,含个分子

(2)56 g氮气物质的量为2 mol,含个分子

[设问]通过以上练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回答]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根据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可求出物质的量,反之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也可求出物质的质量。

[板书]三、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依据

[板书]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投影]例1 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的相对分子质量,得知的摩尔质量。然后利用关系式计算出的物质的量。

解: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摩尔质量为。

答: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投影]例2 中含有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分析]的电离方程式为:

从的电离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电离出和。

我们可以利用的关系,首先计算出的物质的量,然后再计算出和的物质的量。

解: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摩尔质量为。

则的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的量为0.5mol。

答:中含有的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的量为0.5mol。

[讲述]通过以上例题,明确了解这类型题的步骤和方法。在今后的计算中应该注意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投影]练习1.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氧元素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由已知条件可先求出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如下关系:求出氧原子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量。

参考答案: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2.8g。

[投影]练习2.含有个分子的物质,其质量为0.7g,求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根据所给粒子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首先求出物质的量,再根据已有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求摩尔质量,因为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通过求算出摩尔质量即可知道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答案: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板书]2.不同物质中,某粒子数相当的计算

[投影]例3 多少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3.65g 10%盐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分析:要满足二者分子数相等,只要满足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即可。

解:设质量为的硫酸所含分子数与3.65g 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硫酸)(盐酸)

答:0.98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3.65g 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讲述]解此类型题的思路是:找准不同物质间的物质的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投影]课堂检测题

中所含的原子数与多少克中所含的离子个数相等?

(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

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的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符号表示:

三、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依据

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2.不同物质中,某粒子数相当的计算。

2020-2021化学物质的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详细答案

2020-2021化学物质的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含答案)及详 细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在等体积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中,分别加入等量的AgNO3溶液,恰好都完全反应,则以上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 (2)将3.22g芒硝(Na2SO4·10H2O)溶于水中,要使每10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Na+,则需水的质量为__g。 (3)在干燥烧瓶中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由于空气不可能排净,所以瓶内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9.5,将此瓶气体倒置于水槽中,烧瓶内液面上升的体积占烧瓶总体积的 _______。 (4)100mL 0.3mol/L Na2SO4(密度为d1 g/cm3)和50mL 0.2mol/L Al2(SO4)3(密度为d2 g/cm3)混合,所得密度为d3 g/cm3的混合溶液中SO42-的浓度为___________。(用含d1,d2, d3的式子表示) (5)已知两种碱AOH和BOH的摩尔质量之比为5:7,现将7mol AOH与5mol BOH混合后,从中取出5.6g,恰好可以中和100ml浓度为1.2mol/L的盐酸,则AOH的摩尔质量为_____。 (6)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HCl气体后制得浓度为1.0mol/L,密度为 1.0365g/cm-3的盐酸。请计算1体积水吸收_______体积的HCl可制得上述氨水。 【答案】6:3:2 34.2 5 6 (或83.3%) 6d3/(10 d1+5 d2)mol/L 40g/mol 22.4 【解析】 【详解】 (1)设NaC1、MgCl2、A1Cl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z,由分别加入等量的AgNO3溶液,恰好都完全反应,则种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相等,x=y×2=z×3,解得x:y:z=6:3:2,因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浓度之比,所以浓度之比为6:3:2; 故答案是:6:3:2; (2)3.22g芒硝的物质的量为3.22/322=0.01mol,所以溶液中 n(Na+)=2n(Na2SO4·10H2O)=0.01×2=0.02mol,每10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钠离子,所以 n(H2O)=100n(Na+)=2mol,0.01mol Na2SO4·10H2O 中含有水的物质的量为0.01×10=0.1mol,所以需要的水的物质的量为2-0.1=1.9mol,所以需要水的质量为1.9mol×18g/mol=34.2g;故答案是:34.2; (3)用排气法收集氨气后,收集到的氨气气体不纯,含有空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9.5×2=19;设烧瓶的容积为V L,氨气的体积为x L,空气的体积为(V-x)L,则有:[17x/V m+(29×(V-x)/V m)]÷(V/V m)=19,解之得:x=5 6 V;将此瓶 气体倒置于水槽中,进入烧瓶的液体体积为氨气体积,即5 6 V,烧瓶内液面上升的体积占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的说课稿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2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一、选择题 1.(2016·浙江余杭区高二上期末)1 mol·L-1硫酸溶液的含义是( ) A.1 L水中含有1 mol硫酸 B.1 L溶液中含1 mol H+ C.将98 g硫酸溶于1 L水所配成的溶液 D.指1 L硫酸溶液中含有98 g H2SO4 解析A.1 mol/L硫酸溶液表示1 L溶液中含有1 mol H2SO4,不是指溶剂的体积,故A错误;B.1 mol/L硫酸液溶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则溶液中含有H+的物质的量为=2 mol/L×1 L=2 mol,故B错误;C.将98 g硫酸溶于1 L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 L,无法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故C错误;D.1 L 1 mol/L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硫酸质量为1 L×1 mol/L×98 g/mol=98 g,故D正确。 答案 D 2.(2016·浙江乐成寄宿学校高一下3月月考)224 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0.32 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 A.32 g·mol-1B.32 C.64 g·mol-1D.64 解析根据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公式m=nM=V V m ×M可得出,M= mV m V = 0.32 g×22.4 L/mol 0.224 L =32 g/mol。 答案 A 3.(2016·浙江省嘉兴一中高二下期末)某Al2(SO4)3和Na2SO4的混合溶液中,已知c(Al3 +)∶c(Na+)=1∶2,若c(SO2- 4)=2.5 mol·L -1,则c(Al3+)为( ) A.0.5 mol·L-1B.1 mol·L-1 C.2 mol·L-1D.3 mol·L-1 解析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则c(Na+)+3c(Al3+)=2c(SO2-4),设c(Al3+)=x mol/L,则c(Na +)=2x mol/L,故2x mol/L+x mol/L×3=2c(SO2- 4)=2.5 mol·L -1×2,解得x=1 mol/L,故c(Al3+)=1 mol/L。 答案 B 4.(2016·第一学期浙江名校协作体试题,22)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说课讲解

《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第三个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溶液的组成,以及前面两课时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探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也了解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初步用定量的方法做实验,特别是又扩充了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以后的化学计算几乎每次都要遇到物质的量浓度,所以也为以后的化学计算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的成败,决定了以后化学计算的成败。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特别是在化学计算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标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物质的量的概念,也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且此时的高一学生刚入学不久,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和自信心、上课时积极性高。因此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 2、初步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3、熟练用物质的量浓度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完成配制任务(0.1L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并思考其成分的表示方法,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通过反思实验过程和计算练习深化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溶液的配置方法,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材料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许德聪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

物质的量专项练习及答案

物质的量 1.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 -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 A .M g B .M 1g C .g D . g 2.若50滴水正好是m mL ,则1滴水所含的分子数是( ) A .m ×50×18××1023 B . ××1023 C .××1023 D . 3.在标准状况下,若V L 甲烷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为n ,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A .4.22Vn B .V n 4.22 C .6.5Vn D .V n 6.5 4.有一真空瓶质量为1m ,该瓶充入空气后质量为2m 。在相同状况下,若改为充入某气体A 时,总质量为3m 。则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12m m ×29 B .1 3m m ×29 C .1213 m m m m --×29 D .1 312m m m m --×29 5.同温同压下,气体A 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体积比为1∶4,气体A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16 B .17 C .44 D .64 6.下列数量的物质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A .氧气 B .标准状况下5.6L 二氧化碳 C .4℃时水 D .10g 氖 7.300mL 某浓度的NaOH 溶液中含有60g 溶质。现欲配制1mol·L -1NaOH 溶液,应取原溶液与蒸馏水的体积比约为( )

A .1∶4 B .1∶5 C .2∶1 D .2∶3 8.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 2和CO 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比为16∶11 B .密度比为11∶16 C .体积比为16∶11 D .体积比为11∶16 9.n molN 2和n mol 14CO 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同温同压下体积相等 B .在同温同压下密度相等 C .在标准状况下质量相等 D .分子数相等 10.将标准状况下的a LHCl (g )溶于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cm -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 4.22a mo1·L -1 B .22400 ab mol·L -1 C .a ab 5.3622400+mol·L -1 D .a ab 5.36224001000+mol·L -1 11.如果a g 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 ,则c g 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应表示为(式中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 .L 4.22A N a bc ? B .L 4.22A N c ab ? C . L 4.22A N b bc ? D .L 4.22A N ac b ? 12.某位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 已经潮解 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C .有少量NaOH 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 .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时误用了“左码右物”方法 13.在4℃时向100mL 水中溶解了气体(标准状况下测得)后形成的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1 B .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C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溶液的密度未知而无法求得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作者:————————————————————————————————日期: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2.从1L浓度为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1.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所取溶液的浓度不变。例如:日常生活中从一大杯盐水中倒出一小杯,盐水的浓度不变。对比取出液和原溶液,浓度没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变小了,溶质的质量变了。溶液的体积变小了。就象大杯中的盐多,小杯中的盐少。)板书: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如何计算呢? 提问: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微粒个数相同吗? 由于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酒精和蔗糖的物质的量相同,它们都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因此分子个数相同。 追问:那么对于强电解质呢?例如: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板书:NaCl=Na+ + Cl - 1mol 1mol 1mol MgCl2=Mg2+ + 2Cl- 1mol 1mol 2mol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1mol,由于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会全部电离成离子。其中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数目相同,而氯离子数目不同。 小结: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板书设计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训练-物质的量练习题及答案

备战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训练-物质的量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按要求填空,已知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 (1)标准状况下,2.24L Cl2的质量为____;有__个氯原子。 (2)含0.4mol Al3+的Al2(SO4)3中所含的SO42-的物质的量是____。 (3)阻燃剂碱式碳酸铝镁中OH-与CO32﹣质量之比为51:300,则这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4)质量相同的H2、NH3、SO2、O3四种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最少的是____。 (5)标准状况下,3.4g NH3的体积为___;它与标准状况下____L H2S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 (6)10.8g R2O5中氧原子的数目为3.01×1023,则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R元素名称是___。 (7)将10mL 1.00mol/L Na2CO3溶液与10mL 1.00mol/L CaCl2溶液相混和,则混和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混和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___(忽略混合前后溶液体积的变化)。 (8)a个X原子的总质量为b g,则X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表示为____ (9)已知CO、CO2混合气体的质量共11.6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则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___;CO2在相同状况下的体积为___。 (10)由CH4和O2的组成的混和气体,在标况下的密度是H2的14.5倍。则该混合气体中CH4和O2的体积比为___。 【答案】7.1g 0.2N A或1.204×1023 0.6mol 3:5 SO2 4.48L 6.72 14 氮 1mol/L 0.02mol b a N A或6.02×1023 b a 2.8g 4.48L 3:13 【解析】 【分析】 (1)先计算标准状况下,2.24L Cl2的物质的量,再计算氯气的质量和氯原子个数; (2)由化学式计算硫酸根的物质的量; (3)由两种离子的质量比结合摩尔质量计算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4)由n=m M 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气体,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大,物质的量越小,分子数越小; (5)先计算标准状况下,3.4g NH3的物质的量,再计算气体体积和所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最后依据氢原子的物质的量计算硫化氢的体积; (6)由R2O5的质量和所含氧原子个数建立关系式计算R的相对原子质量; (7)将10mL 1.00 mol/L Na2CO3溶液与10mL 1.00mol/L CaCl2溶液相混和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过程中Na+和Cl-的物质的量不变; (8)先计算a个X原子的物质的量,再依据质量计算X的摩尔质量; (9)依据混合气体的质量和体积建立求解关系式求得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在分别计算一氧化碳质量和二氧化碳体积;

人教版物质的量说课稿

人教版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这些概念的应用。 2.本章节内容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位置如此靠前,足以知道其重要性。“化学计量”是一个核心,它是连接着微观与宏观(即不可称量转为可称量)、定性与定量的桥梁,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是一个教学重点。在本节的学习中要形成一个“量”的认识。物质的量属于“工具性”概念,它导出摩尔质量、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不止用于习题的解决更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频繁用到,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本章、本节乃至整个高中学习的重点。 3.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学情分析: 基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教学理念“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回顾初中对微粒观的要求,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微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从上述可知,学生已经知道宏观的物质很大,可以运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等进行计量,

也清楚微观粒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归纳、 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设问题,引导学 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去联想,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基于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而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 涵义,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 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3.通过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整体计量方法类比,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帮助理解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 罗常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 计算的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这一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物理量的学习,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2.【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三者之间的计算3.【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帮助学生 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又要开始了 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这些课件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 物质的量浓度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训练物质的量浓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知某饱和溶液的①体积、②密度、③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④溶质的摩尔质量,要根据溶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上述条件中必不可少的是( ) A.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xx·广州模拟)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的KOH溶液,蒸发溶剂,恢复到原来温度,若质量分数变为2a%,则物质的量浓度变为( ) A.等于2cmol·L-1 B.大于2cmol·L-1 C.小于2cmol·L-1 D.在c2cmol·L-1之间 3.配制100mL0.1mol·L-1Na 2CO 3 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定容 B.称取1.06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mL蒸馏水,搅拌、溶解 C.转移Na2CO3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倒入容量瓶中 D.定容后,塞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 4.(xx·广州模拟)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合溶液的pH=1,其中 c(Al3+)=0.4mol·L-1,c(S)=0.8mol·L-1,则c(K+)为( ) A.0.15mol·L-1 B.0.2mol·L-1 C.0.3mol·L-1 D.0.4mol·L-1 5.标准状况下,VL氨气溶解在1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g·mL-1,质量分数为ω,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ρ= B.ω= C.ω=

D.c= 6.配制250mL0.10mol·L-1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7.(xx·无锡宜兴一中改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5.85gNaCl晶体溶入100mL水中,制得0.1mol·L-1NaCl溶液 B.将1体积cmol·L-1硫酸溶液用水稀释为5体积,得到0.2cmol·L-1硫酸溶液 C.将25g无水CuSO4溶于水制成100mL溶液,其浓度为1mol·L-1 D.将wga%的NaCl溶液蒸发掉g水,得到4a%的NaCl溶液 8.(xx·合肥一中)现有VL浓度是0.5mol·L-1的盐酸,欲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增大一倍,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是( ) A.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11.2L B.加入10mol·L-1盐酸0.1VL,再稀释至1.5VL C.将溶液加热浓缩至0.5VL D.加入VL1.5mol·L-1盐酸混合均匀 9.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时,下列错误操作可使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仰视读数 B.稀释搅拌时有液体飞溅 C.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 D.摇匀后见液面下降,再加水至刻度线 10.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下列操作对所配得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的是( ) A.使用蒸馏水洗涤容量瓶后未进行干燥 B.固体样品溶解于水后立即转移到容量瓶 C.转移溶液时,少量溶液溅出容量瓶 D.移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 二、非选择题 11.(1)下图是某医院病人输液使用的一瓶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认真观察标

物质的量 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从这样靠前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本节内容的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所起的重要基础作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量和微观量的桥梁,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提供了新视角,让学生体会到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同时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属于“工具性”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使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对本节内容明确指出“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可以看出新课标已经淡化对物质的量概念本身的掌握,而强调其实际应用,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应用。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初中化学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数学中也已经介绍了集合体 的概念,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一学生思维具有较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 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前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稍差,对抽象概念 的理解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反复举例说明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B、了解NA的含义,能进行n、N、NA之间简单的化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NA的含义,n、N、NA之间的换算; 难点:如何深入浅出的引入n的概念、NA的含义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说课稿

1 1.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节物质的量说课教学设计稿“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严重化学概念,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目前高中各版本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 《课程标准》关于此部分的内容标准要求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严重作用”。对于这些“工具性”的概念,《课程标准》淡化了对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关关系的推导,留意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例外版本的教材关于“物质的量”的讨论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严重意义,并且留意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严重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培优易错试卷物质的量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培优易错试卷物质的量辅导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1)在标准状况下①6.72L CH 4②3.01×1023个HCl 分子③13.6g H 2S ④0.2mol NH 3,体积最大的是____,密最大的是度___,质量最小的是___,氢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填写序号) (2)等温等压下,质子数相等的CO 、N 2两种气体,质量之比为____,体积之比为____,摩尔质量之比____。 (3)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都是气体。分解方程式为:3A =B +3C +2D 。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a ,则A 的摩尔质量为____。 【答案】② ② ④ ① 1:1 1:1 1:1 4a g/mol 【解析】 【详解】 (1)①6.72L CH 4中:n(CH 4)= 6.72L 22.4L/mol =0.3mol ,m(CH 4)=0.3mol×16g/mol=4.8g ,ρ(CH 4)= m m M 16==g/L V V 22.4 ,N(H)=4N(CH 4)=1.2N A ; ②3.01×1023个HCl 分子中:n(HCl)=23 23 3.01106.0210??=0.5mol ,V(HCl)=0.5mol×22.4L/mol=11.2L ,ρ(HCl)=m m M 36.5==g/L V V 22.4 ,m(HCl)=0.5mol×36.5g/mol=18.25g ,N(H)=N(HCl)=0.5N A ; ③13.6g H 2S 中:n(H 2S)=13.6g 34g/mol =0.4mol ,V(H 2S)=0.4mol×22.4L/mol=8.96L ,ρ(H 2S)= m m M 34==g/L V V 22.4 ,N(H)=2N(H 2S)=0.8N A ; ④0.2mol NH 3中:m(NH 3)=0.2mol×17g/mol=3.4g ,V(NH 3)=0.2mol×22.4L/mol=4.48L ,ρ(NH 3)= m m M 17==g/L V V 22.4 ,N(H)=3N(NH 3)=0.6N A . 所以:体积最大的是②,密度最大的是②,质量最小的是④,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①; (2)CO 、N 2两种气体涉及的元素有C 、O 、N 质子数分别为6、8、7,所以两种气体的分子的质子数分别为:14、14,质子数相等的CO 、N 2,物质的量相等;CO 、N 2摩尔质量分别为28g/mol 、28g/mol ,故摩尔质量之比1:1;根据m=nM 知:质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正比为28:28=1:1;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相等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故体积之比为1:1; (3)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表示物质的量。设A 的物质的量为3mol ,则三种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6mol ,由于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a ,即平均摩尔质量为2a g/mol ,三种气体质量总和为12a 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A 的质量也是12a g ,故A 的摩尔质量为4a g/mol 。

物质的量专题训练

物 质的量第1课时课后作业 1.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通常状况下,7.8gNa 2O 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0.4N A B .在常温常压下,11.2LO 2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 C .1.2g 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1N A D .6g –CH 3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N A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置换生成1摩H 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1N A B .22.4 L 氢气中,一定含有2 mol 氢原子 C .在常温常压下,28g CO 和N 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1N A D .80gNaOH 溶解在1 L 水中,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3.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3g 钠与足量水反应,生成Na +离子的数目为0.1n A B .标准状况下,4.48L 水中含有H 2O 分子的数目为0.2n A C .0.3mol 氯气中含有Cl 原子的数目为0.3n A D .0.2 mol /L CaCl 2溶液中含有Clˉ离子的数目为0.4n A 4.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常温常压下,48 g O 3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3N A B .常温常压下,11.2 L 乙烯( C 2H 4)含有2N A 个碳原子 C .1.7 g 氨气所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 N A D .2.7g 铝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N A 5.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含有N A 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 ,64gSO 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 C .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 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D .标准状况下,11.2LH 2O 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6.用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21mol H O 中含有的原子数为A N

物质的量专题训练

物质的量第1课时课后作业 1.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通常状况下,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 B .在常温常压下,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 C .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 D .6g –CH 3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N A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置换生成1摩H 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1N A B .氢气中,一定含有2mol 氢原子 C .在常温常压下,28gCO 和N 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1N A D .80gNaOH 溶解在1L 水中,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3.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钠与足量水反应,生成Na +离子的数目为 B .标准状况下,水中含有H 2O 分子的数目为 C .氯气中含有Cl 原子的数目为 D .LCaCl 2溶液中含有Clˉ离子的数目为 4.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48gO 3含有的氧原子数约为3N A B .常温常压下,乙烯( C 2H 4)含有2N A 个碳原子 C .氨气所含有的电子数目为10N A D .铝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N A 5.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N A 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 B .25℃,×105Pa ,64gSO 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 C .在常温常压下,含有的分子数为 D .标准状况下,含有的分子数为 6.用A 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1mol H O 中含有的原子数为A N B .22H g 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A 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