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白俄罗斯农业概况.doc

2019白俄罗斯农业概况.doc

2019白俄罗斯农业概况.doc
2019白俄罗斯农业概况.doc

白俄罗斯农业概况

一、白俄罗斯概况

白俄罗斯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东部东欧平原西部的内陆国,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与乌克兰毗邻,西连波兰,西北邻立陶宛,北界拉脱维亚。面积20.76万平方公里(稍大于我国陕西省),在原苏联独立各国中居第六位,在欧洲居第13位。

白俄罗斯人口1022.7万(1998年底),在独联体各国中居第5位。人口构成特点是,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乡人口之比为69:31。全国共有80多个民族,其中白俄罗斯人占77.9%,俄罗斯人占13.2%,波兰人占4.1%,乌克兰人占2.8% (1997年12月)。独立后官方语言为白俄罗斯语,俄语为族际通用语。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西北部一些地区信奉天主教及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合并教派。独立后的行政区别,全国分为6个州,118个区、99个市、112个镇、1479个村。首都明斯克,人口171.4万人(1997年7月)。

白俄罗斯境内地形大部平坦,多属平原和盆地,半数以上地区在海拔200米以下。南部为辽阔的低地,中部多为平原和低丘,北部和西北部地势稍高,有部分高地和起伏的丘陵,最高点海拔345米。境内多河流湖泊,共有大小河流2万多条,大小湖泊1万多个,享有"万湖之国"之美誉,较著名的有第聂伯河、普里皮亚季河以及西德维纳河等,最大的湖是纳罗奇湖,面积79.6平方公里。全国有耕地约623万公顷,土壤以草甸灰化土为主,其次是沼泽土和沙地,土质较

肥沃。森林覆盖率高达34.5%,拥有别洛韦日、别列津和普里皮亚季等欧洲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树木以松和云杉等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波罗的海较近的北部属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8℃到-4℃,7月平均气温17℃-19℃。年平均降水量为500至700毫米。气候宜人,雨量充足,总体自然条件环境良好。

白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钾盐。此外还有泥炭、岩盐、石油、贡岩、石灰石、磷灰石、耐火粘土等矿藏。此外,还有褐煤和一系列有色金属。泥炭蕴藏面积达250万公顷,储量50亿吨,占独联体的36%,居首位,钾盐储量83亿吨,占原苏联的20%以上,居第2位。岩盐储量多达220亿吨,占原苏联的21%,居欧洲第二位。褐煤储量1.5亿吨,此外,森林和水力资源也较丰富,在独联体中名列前茅。

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独立,国名由"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白俄罗斯共和国"。同年12月8日,与俄罗斯、乌克兰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亦称"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同月21日以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1994年3月颁布独立后的新宪法,在政治权力体制上确定实行总统制。1996年4月初同俄罗斯结成共同体,1997年4月2日同俄组成联盟。1999年12月8日同俄罗斯签定了建立俄白联盟国家条约。

白俄罗斯在地缘、政治、经济、军事上扼守原苏联通住东、西欧的门津及欧亚大陆桥必经的陆路要冲,地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白俄

罗斯独立前是原苏联发达的工业化加盟共和国。独立时,其经济主要有4个特点:

1.经济实力在独联体中名列前茅独立时,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财富在独联体中均居第4位,只低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3国。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财富和人均消费,分别超过原苏联平均水平的6%、3%和8%。

2.具有发展国民经济的良好条件白俄罗斯的基础设施良好,拥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加工能力强,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是原苏联重要的生产基地,工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比原苏联平均水平高3%和28%。

3.人文发展水平很高科技和劳动力素质水平较高,成人识字率高达97.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度世界人文发展报告》评价为世界第7位。就业人员中有80%受过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

4.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白俄罗斯在原苏联因为经济分工,有"总装配车间"之称。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比例为7:3,而且军工占工业的55%。能源和外贸严重依赖于俄罗斯,其90%的能源和原料靠俄罗斯提供,85%的产品向俄罗斯出口。

独立后,白俄罗斯采取由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转轨的经济政策,但其经济改革和转轨方式、速度和目标与俄罗斯不同。白俄罗斯领导人将其经济改革原则方针概括为:转轨方式是渐进式而非激进式的,速度相对较慢,改革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各一样,白俄罗斯经济也进入滑坡衰退的困难时期,但其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要比独联体多数国家要好。独立头3年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1.1%、8.6%、7.6%,3年平均下降6.13%,大大低于同期独联体平均下降11.5%的水平。1994年和1995年经济降幅升至两位数,从1996年开始,在同俄结盟后,经济首次止跌复增,这年经济首次实现2.6%的增长;1997年经济增长率升至11%,出现以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1998年其经济保持稳步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5%,增幅又超过1997年。据世界银行的数字,1998年白俄罗斯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25亿美元,人均2 200美元。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生产率在原苏联居领先水平独立前,白俄罗斯以全苏1.12%的农地生产出全苏5.9%的农产品,占全苏第5位。农业劳动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总数的24.5%,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9%。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全苏平均水平高28%,比俄罗斯和乌克兰均高出8个百分点,仅次于波罗的海3国而居第4位。

2.农业产值在独联体中占第4位白俄罗斯是原苏联谷物、肉、奶、土豆、亚麻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地,其中亚麻和土豆是该国在全苏享有盛名的两大传统农作物。独立前,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可向其他国家提供。白俄罗斯的亚麻和土豆的产量分别占全苏总产量的

26.6%和13%,居第1、第2位;奶、肉产量占全苏的7%和6%,居第3、第4位;粮食产量占全苏3.4%,居第6

3.畜牧业产值超过了种植业白俄罗斯农业生产结构特点是以畜牧业为主,其次是种植业,此外还有养殖业。1996年农业产值72.4亿白俄罗斯卢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3%,其中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51%,种植业占49%。

4.独立后农业生产较早出现恢复的迹象白俄罗斯独立后,因受总体经济衰退的影响,1991年和1992年农业生产连续下降。1993年有了恢复性增长,但1994年因遭严重旱灾又下降了14.1%,直到1996年农业才止跌复增,但是1997年又比上年下降了5.5%(见表1),其中种植业下降16.8%,但畜牧业增长5.8%。从总的看,白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势头较佳,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12.5%,农业产值增长7%,今后的农业发展前景看好。

表1 白俄罗斯农业发展变化一览(1991-1997年)

年农业产值(亿卢布*,当年价格) 按可比价为上年的% 比上年增减(%)

1991 173 97.0 - 3.0

1992 2 042 91.9 - 8.1

1993 16 427 104.0 + 4.0

1994 23 240 85.9 - 14.1

1995 496 688 95.0 - 5.0

1996 724 141 102.4 + 2.4

1997 1 256 000 95.0 - 5.0

1998 2 089 000 99.6 - 0.4

资料来源:根据白俄罗斯官方公布的历年数字汇编;1994年起为白俄罗斯卢布。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白俄罗斯土地平坦肥沃,水资源充足,气候良好,化肥产量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独立前的农业就较发达,农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1980年农业生产比1940年增长90%,普遍实现机械化生产。全国拥有877个国营农场和1801个集体农庄。白俄罗斯最主要的农业部门是乳品畜牧业、土豆、粮食、亚麻、糖用甜菜的生产,蔬菜栽培业、园艺业也很普及。

1996年,全国农业用地为93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耕地620万公顷(比独立前1990年增加10万公顷),草场和牧场分别为130万公顷和180万公顷。1997年从事农业的人口为76.8万人,占全国劳动总劳动力的16%,比 1990年下降了8.5个百分点。

1.种植业1996年,白俄罗斯种植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9%。种植业主要生产谷物、亚麻、土豆、甜菜、蔬菜等。谷类作的主要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亚麻、糖用甜菜和油料。亚麻和土豆是该国享有盛誉的两大传统农作物,产量分别占独联体总产量的第一、第二位。1995年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604.6

万公顷,其中谷类作物为272.4万公顷(占45.05%),饲料作物231.6万公顷(占38.3%),土豆和蔬菜瓜果79.5万公顷(占13.1%),经济作物21.1万公顷(占3.5%)。1995年人均谷物产量531公斤,土豆人均915公斤。1997年谷物和豆类和甜菜的产量比上年有所增长,土豆产量则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表2)。

表2 白俄罗斯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1990 1991 1995 1997 1998

谷物(净重) 703.5 629.5 550.2 642.0 483.0

土豆 859.1 895.8 947.4 694.2 757.4

糖用甜菜 147.9 114.7 117.2 126.2 142.3

亚麻 5.2 7.6 6.0 2.6 3.6

蔬菜 74.9 91.8 106.6 117.2 120.1

瓜类和浆果 37.3 31.1 37.9 -- --

资料来源:根据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数字汇编。

2.畜牧业畜牧业是白俄罗斯农业的主导部门,其产值最高时曾占农业总值的3/4,是该国农业经济的强项,是原苏联肉、奶的主要产地,乳品加工业相当发达。独立前,白俄罗斯牲畜存栏率和人均占有量在全苏各加盟共和国中居首位,有的甚至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1990年奶、肉产量分别占全苏总产量的7%和6%,在全苏居第3、第4位。畜牧业以养牛为主,其收入约占畜牧业总收入的2/3,居首位;其次是猪、羊、马等。独立后,饲料供应因农业衰退而减少,

畜牧业发展停滞,牲畜数量和畜产品产量逐年下降。奶牛的总头数由1990年的720万头减至1996年的500万头。肉、奶、蛋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18.11万吨、745.7万吨和36.57亿个减少到1996年的93.6万吨、499万吨和34亿个。1997年肉类、奶类和蛋类产量有一定的恢复性增长。1995年家禽数量4530亿只,家禽肉产量5.2万吨(见表3、表4)。

表3 白俄罗斯家畜、家禽的存栏数(单位:万头/只)

1990 1991 1994 1995 1996

牛 720 700 590 540 500

其中奶牛 240 240 220 220 210

猪 570 510 420 400 530

羊 50 40 30 30 30

家禽 -- 5 060 4 730 4 530 4 010

资料来源: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局,每年截止1月1日,

表4 白俄罗斯主要畜产品的产量(单位:千吨)

1990 1991 1994 1995 1996 1997

肉 1 181 1 065 820 657 936 940

牛肉 586 530 384 316 -- --

猪肉 438 381 252 263 -- --

家禽肉 123 122 77 52 -- --

奶 7 457 5 885 5 510 5 070 4 950 5 088

蛋** 3 657 3 718 3 400 3 373 3 400 3 500

动物油 155 133 83 71 -- --

羊毛*** 1 0.7 0.5 0.4 -- --

* 屠宰重;** 百万个;*** 实际重量

资料来源: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局

3.渔业和特种养殖主要有淡水养鱼、、养兽业(褐狐、水貂和大水鼠)、养蜂业等。淡水鱼类产品产量5100吨。

4.农业对外贸易由于历史上原苏联经济分工及本国经济特点,白俄罗斯农业外贸特点与其整个外贸特点一样,绝大多数贸易是以易货形式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进行。1989年,它同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贸易占外贸总额的86.9%(393.35亿卢布),与苏联以外其他国家贸易仅占其外贸总额的13.1%(59.2亿卢布)。独立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比重上升,1995年升至35.7%(36.67亿美元),与独联体国家贸易比重降至64.3%(66.03亿美元),但仍占主导地位。

独立后的白俄罗斯农业外贸进出口商品,主要是钾肥、拖拉机、农用载重卡车等投入物和亚麻、肉奶制品等传统优势产品为主。如1993年它向独联体国家和其他国家分别出口钾肥28.58万吨和225.19万吨,出口拖拉机7.31万台和7700台,出口载重卡车24.121万辆和1.433万辆。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棉花、食糖、植物油等产品,如1993年从独联体国家进口棉花3.22万吨,食糖1.61万吨,植物

油1.35万吨。近几年来白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情况可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些数字(表5)。

表5 白俄罗斯主要农产品的出口额(万美元)

1995 1996 1997

土豆 1583.7 2575.3 524.7

亚麻 810.0 810.0 810.0

谷物 - 984.9 - 2487.0 - 2267.2

奶粉 1400.0 1500.0 1400.0

黄油 3394.3 3366.5 4855.0

乳酪 1277.1 2261.6 2545.0

肉类 273.9 215.6 315.2

带壳蛋 1579.8 2183.4 2020.3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 - 为进口

农业外贸的主要伙伴是俄罗斯,1995年对俄进、出口额占它对独联体国家进、出口额的比重达80.6%和71.3%。同独联体以外的国家,贸易额最大的伙伴是德国,约占其外贸的1/5。

四、农业科学技术

白俄罗斯是独联体中科学技术(包括农业科学技术)较发达的国家。该国科学研究中心是著名的白俄罗斯科学院,建于1929年。1990年,白俄罗斯科学院有5个分院,32个科技研究机构,拥有院士58

名,通讯院士97名。科学工作者达6404人,其中博士345人,副博士2540人。

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该国有专门研究农业科技的白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其前身是俄国时期的戈雷-戈列茨克农业学校,迄今已经有160年的历史,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

白俄罗斯有较发达的农业传统,有专门培养农业中高级科技人才的农学院和各类农业学校。早在1840年,白俄罗斯就在戈雷-戈列茨克农业学校建立了当时俄国第一块试验田。在苏联时期,在土壤耕作和农作物耕作技术方面,在灭除杂草、害虫和抗植物病害、抗土壤侵蚀方面,在实施护田造林、排灌、育种学、农业物理学、农业化学、土壤改良学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由该国培植的长纤维亚麻,以高质量的纤维著称。该国在畜牧业和兽医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培育出牛的高产品种,并早在1940年代就采用牲畜人工授精方法,提高牲畜繁殖力。在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方面,也居于原苏联的前列。以农业机械化为例,在1990年,白俄罗斯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全苏联平均水平高28%,名列前茅。

独立后头5年,白俄罗斯因经济衰退,科技经费不足,科技机构锐减(由独立前1990年的312个减至1995年的287个),科技人才部分外流,农业科技研究随之相应萎缩。从1996年开始,由于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其农业科技业也恢复正常发展。

五、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国家重视农业和农业的投入1994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把农业列为施政纲领的"四大优先计划目标之一",加强农业投入,采取优惠贷款等一系列措施扶持农业,因此白俄罗斯成为独联体国家中农业开始恢复性增长比较早的国家。

2.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农业改革白俄罗斯不搞休克疗法。国家调整了经济改革政策,在进行农业所有制改造时,强调不匆忙搞私有化。在国营农场是否解散问题上,强调应根据农场职工的意愿,不搞一刀切。对农产品价格改革,强调进行国家的宏观调节,提出必须对面包、肉、奶等关系民生的基本消费品价格进行调控。1995年9月,白俄罗斯率先提出建立"市场社会主义",提出市场法则不是自发地发挥作用,而是在有效地保障生产和分配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3.注重修复和发展与独联体各国的经济联系独立后,白俄罗斯农业连年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与原苏联各国经济联系的中断。为了扭转经济衰退的局面,国家加强了同俄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同时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到1996年它已同世界上151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

综上可见,一个国家对农业是否重视,对农业投入如何,在进行农业改革时是盲目机械地照抄照搬他国方法还是根据本国国情特点,是否注意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农业经济合作,积极开拓农产品进出口国际市场,这对该国农业发展关系极大。白俄罗斯独立以来农业发展的以上几点主要经验教训,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一、富足目标 1、健康自由 目前,塔吉克斯坦存在着诸多不安定因素,而且面临外部压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在国内,塔吉克斯坦存在诸多不安定因素。首先,民生问题较为严重。塔吉克斯坦是中亚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塔吉克斯坦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民众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其次,劳动力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塔吉克斯坦国内就业环境不佳,失业率较高。 国际上,俄罗斯通过能源杠杆对塔施压。作为塔吉克斯坦重要的能源供给国,俄罗斯为恢复昔日影响,通过能源杠杆对塔施压,迫使拉赫蒙在俄驻塔军事基地延租问题和俄驻塔“艾尼”机场租金问题方面作出让步。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90% 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有所抬头。塔吉克斯坦地处费尔干纳谷地,与阿富汗相邻,长期受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的威胁,一直是中亚地区极端恐怖势力活动的重灾区。 2、就业率 2011年,塔官方公布全国就业人数217.62万,失业人员5.55万,失业率为2.6%。塔就业人口按照部门统计,农业占48.0%,教育18.1%,卫生8.1%,工业6.0%,管理部门3.4%,交通通讯3.0%,建筑2.6%。 3、国家制度 【宪法】1999年9月26日,以全民公决方式通过新宪法,对1994年11月的宪法做了修改。新宪法规定:在塔吉克斯坦建立世俗、民主、法治国家;实行总统制; 【议会】议会称“马吉利西·奥利”(МаджлисиОли),意为最高会议,为两院制议会,是国家最高代表机关和立法机关。 【政府】政府机构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内务部、司法部、经济发展和贸易部、财政部、交通部等等。

【司法机构】包括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经济法院、军事法院、总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及各地方法院和检察院。 4、文化生活 塔吉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共有86个民族。其中塔吉克族是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70.5%。塔吉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多数为逊尼派,少数为什叶派。塔吉克斯坦居民中90%以上是穆斯林,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与其他中亚国家的穆斯林基本相同。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以耕作为生,畜牧饲养业也以固定饲养为主,流动放牧很少。塔吉克斯坦有自己的宗教领袖(穆夫提),普通百姓经常去清真寺做礼拜。婚、丧事及男孩子的割礼(5岁前)都要请客聚会。 具体再从穿着、饮食、社交方面介绍。 5、医疗保险养老 塔吉克斯坦现有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全国最缺少资金的行业。塔吉克斯坦没有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看病要支付少量现金,除少数援助药品由医院和医疗机构无偿发放外,药品一律需要到药店自购。塔吉克斯坦卫生部已得到政府的授权,已制定《塔吉克公民资源医疗保险法》草案。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塔吉克斯坦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 5.8%,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20美元。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55张。 二、动能指标 1、能源 塔吉克斯坦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是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其中铀矿储量居独联体首位。此外还有石油、天然气和多种建筑材料。 2、教育 2011年,塔吉克斯坦实际教育经费为11.51974亿索莫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全国学前教育机构共485所,市立机构339所,村立机构146所,学前儿童人数5.75万。中小学校3817所,其中小学1455所,中学2220所,私立学校135所,补习夜校7所,在校学生共169.1万人,教师9.61万人。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06-2007财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6.98%,农作物主要有:稻米、豆类、油料作物、棉花、甘蔗、黄麻、橡胶和油棕等。农产品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14.5%,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3%。缅甸农业的十大主要作物为:稻谷、甘蔗、长绒棉、玉米、花生、芝麻、向日葵、黑豆、绿豆和赤豆等。 十大主要农作物的发展计划:每英亩分别为:稻谷产量达100箩(每箩=21.06公斤)、甘蔗产量30吨、长绒棉400缅斤(1缅斤=1.5公斤、玉米80箩(1箩=25.13公斤)、花生50箩(1箩=11.33公斤)、芝麻20箩(1箩=24.69公斤)、葵花50箩(1箩=14.51公斤)、黑豆(Black Gram)20箩(1箩=32.92公斤)、绿豆20箩(1箩=32.92公斤)、赤小豆(Pigeon pea) 25箩(1箩=32.92公斤)。 二、缅甸主要农作物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稻米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豆类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油料作物种植情况统计表(单位:千英亩)

缅甸棉花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甘蔗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发展中缅农业合作 缅甸的可耕地和闲置地很多,目前缅甸允许外国人租赁土地经营农业,土地租赁期一般为30年,可根据情况协商,适当调整期限。但近期内缅甸吸引的数十亿美元外资中,对农业投入所占比重甚微。缅甸国内公民租赁土地经营种植业发财致富者很多,同样,也有外国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实例。泰国一个商人与缅甸国营企业合资办了一个农场,双方各投入1亿缅元,主要种植芒果、养鱼。农场租地923公顷,农场内有十多个小塘。泰商除了种水果、养鱼外,还养羊、养鸭、种香料,搞多种经营。缅甸的土质好,雨水充沛,而且人工非常使宜,一般每月6000-8000缅元。估计3 年内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缅甸已同意把中缅边界克钦邦德乃河平原一带方圆100多万英亩的土地出租给中国使用。我国有些省份历来有移民垦荒的传统,特别是我国南方同缅甸气候相同,完全可以派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到缅甸去租赁土地,发展农业合作项目。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正是凤凰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这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国家。 一、优良的农业自然条件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面积676,581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位于中南半岛西部。

最新 浅析塔吉克斯坦三大产业存在问题-精品

浅析塔吉克斯坦三大产业存在问题 塔吉克斯坦服务部门发展基本上停留在传统阶段,现代服务部门,如业、现代物流业、行业等还没有发展起来。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2017年关于塔吉克斯坦三大产业存在的问题之论文范文。 一、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现状 塔吉克斯坦独立前夕就已经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最不发达的地区。独立以后,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内部贸易网络中断以及苏联时期大额转移支付停止供给。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急剧下降,以及随后长达五年 (1992~1997)的内战更是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损失总计超过70亿美元。塔吉克斯坦GDP增速急速下滑、通货膨胀率急遽恶化,以致1996年实际GDP产值不到1989年的40%。 内战结束后,塔吉克斯坦政府集中精力一道与国际社会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2000年10月成功发行国家新币索莫尼,初步建立国家财政和金融系统,开始逐步完善税收、海关政策。自2000年以后,塔国经济进入稳定、快速增长。2000年~2008年期间塔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高达8.9%。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降为3.8%。2010年受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回暖,以及俄罗斯经济开始呈恢复性增长等影响,2010年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上升到 6.5%。2011年~2014年塔吉克斯坦经济继续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7.2%。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 000美元。 尽管2015年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像国际棉花和铝产品价格下跌、俄罗斯经济下滑等不利影响,塔吉克斯坦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为484.016亿索莫尼(约合78.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6.0%,经济增速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经济下行速度有所加大,其中工业增长11.2%,农业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2%,零售贸易总额增长5.5%。外贸总额为43.26亿美元,同比下降18%。消费价格指数为5.1%,失业率为2.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 662.73索莫尼(925.9美元)。根据塔吉克斯坦统计署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为6.5%,比去年同期增长0.1个百分点。与前一个季度经济增速持平。根据联合国《2016世界经济状况与前景》预计,2016年塔吉克斯坦经济增长率为5.0%。 二、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自1997年内战结束以后,塔吉克斯坦政府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济进入稳定、快速发展。特别在2000年~2014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9%。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塔国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比重不断上升。由1991年其增加值占GDP 比重的26.45%增加到2015年的53.5%,成为塔国第一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一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中亚地区的农业有何特点 一、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是中亚五国的传统主导产业。这一特征一方面与其自然资源条件适宜农业生产有关,另一方面,在前苏联时期的地区分工中,中亚国家主要以农业、矿产和石油资源开采加工业为主,形成了较为简单的产业结构。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3.水资源较为短缺。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4.农业劳动力比重较大。五国人口合计近6000万,农村人口约占40%,农业人口约占1/4。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5公顷耕地和39公顷草场,土地富余的哈萨克斯坦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18公顷耕地和149公顷草场。 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中亚各国重视农业的程度在逐渐提高,但受经济转型即农业私有化改革和各国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和矿产资源开采等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造成了农业投入体制的不完善和农业信贷体制的不健全,中亚五国普遍存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1年,中亚各国农业得到农业外部支持的资金总额相当于各国2003年的GDP比例分别

甘肃农业概况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总人口2603.3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72.62%。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5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7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0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4:46.7:35.9,农业增加值达到236.61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789.34万吨,棉花8.66万吨,油料46.04万吨,肉类产量达到74.19万吨,蛋类产量达到13.44万吨,牛奶产量达到22.1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3元。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甘肃总土地面积居全国第7位,全省耕地面积5112.93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3749.19万亩,亩产达到210.54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降水量40-800毫米,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多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

塔吉克斯坦农业概况

塔吉克斯坦农业概况 一、塔吉克斯坦概况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塔吉克斯坦)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高山国家。东部是帕米尔高原,与我国新疆接壤,南部与阿富汗交界,西部与乌兹别克斯坦毗邻,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相连。面积万平方公里(稍大于我国安徽省)。地处欧亚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塔吉克斯坦以"高山之国"而闻名,境内9/10以上的地区为山地,一半以上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境内共产主义峰7495米,为原苏联的第一高峰。适宜居住的主要是占国土面积1/10的谷地。 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南北温差较大,且垂直变化很大:山谷低地海拔500~1500米,为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3000米的半山区为温带气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为寒带气候。南部河谷为亚热带气候,7月平均气温23℃~30℃,1月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50~700毫米。西南部的低山地及一些地势较高的谷地,年降雨量为350~700毫米。中部山区和西帕米尔山地为温带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秋、冬、春季节多雨雪。高山区为寒带气候。北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0℃以下,1月平均气温为-20℃,夏季极其短暂、冬季漫长,冰雪覆盖;穆尔加布地区最低气温达-63℃。

塔吉克斯坦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首先是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达2500-3000小时。其次是水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境内5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条,100~500公里长的河流有15条。湖泊水面面积和冰川面积共计有1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邻近我国新疆的喀拉湖为盐湖,海拔3965米,是年境内最大的湖泊。水力资源总蕴藏量在6400万千瓦以上。在瓦赫什河和喷赤河上修建的一系列水电站,构成塔吉克斯坦电力的基础。土壤以灰钙土为主,绝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必须依靠灌溉。在灌溉有保证的情况下,各种作物都能获得好收成。一些地区一年可种二三茬农作物。 1999年初,全国人口总数为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其中,城市人口约占27%,农村人口约占73%。农业就业人数约占国民经济就业人数的44%。1998年与1991年相比,1998年在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由1991年的万人减少到万人,几乎减少一半。而在农、林、渔业的就业人数则由1991年的万人猛增到115 万人,在服务业领域的就业人数由1991年的万人减少到万人。 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为塔吉克族,主要从事农牧业,1996年,塔族约占总人口的%;乌兹别克族占26%,俄罗斯族占2%,其他民族占7%。塔吉克语为国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俄语为族际交流的语言。塔吉克斯坦有4种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派别比较复杂。塔吉克族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多数为逊尼派,

某国家农业概况(doc 15页)

某国家农业概况(doc 15页)

塔吉克斯坦农业概况 一、塔吉克斯坦概况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塔吉克斯坦)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高山国家。东部是帕米尔高原,与我国新疆接壤,南部与阿富汗交界,西部与乌兹别克斯坦毗邻,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相连。面积14.31 万平方公里(稍大于我国安徽省)。地处欧亚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塔吉克斯坦以"高山之国"而闻名,境内9/10以上的地区为山地,一半以上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境内共产主义峰7495米,为原苏联的第一高峰。适宜居住的主要是占国土面积1/10的谷地。 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南北温差较大,且垂直变化很大:山谷低地海拔500~1500米,为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3000米的半山区为温带气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为寒带气候。南部河谷为亚热带气候,7月平均气温23℃~30℃,1月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50~700毫米。西南部的低山地及一些地势较高的谷地,年降雨量为350~700毫米。中部山区和西帕米尔山地为温带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秋、冬、春季节多雨雪。高山区为寒带气候。北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0℃以下,1月平均气温为-20℃,夏季极其短暂、冬季漫长,冰雪覆盖;穆尔加布地区最低气温达-63℃。

尼派,少数为什叶派。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有伊斯玛仪教派。居民中还有东正教和天主教徒。首都杜尚别,人口约60万。 塔吉克斯坦独立以来,由于与原苏联其他共和国长期形成的经济联系中断,国民经济遇到了许多料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政局不稳,经济处于严重危机之中。1996年,塔吉克斯坦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和推行私有化,但进展缓慢。1997年以来,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不足,资金缺口大,企业间三角债严重,经济继续滑坡,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1992年1月价格放开后(包括粮食价格),塔吉克斯坦通货膨胀严重,国家无力控制:1991年为111.6%,1993年曾高达2195%,1995年为635%。失业人数从1992年的7000人增加到1998年的5.4万人,失业率为2.9%。职工平均月工资从1996年的2805塔吉克卢布上升到1998年的8790塔吉克卢布,但是工资拖欠严重,人民生活相当艰苦。塔吉克卢布(简称塔卢布)是塔吉克斯坦政府于1995年5月10日发行新货币,发行时的汇率为1塔吉克卢布=100俄罗斯卢布,为境内流通的唯一合法货币。后来塔卢布逐年大幅度贬值;与美元的年均兑换率从刚发行时的107.59:1贬值到1998年的778.3:1。 1998年,塔吉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为10 252亿塔卢布,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为2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5美元。1997年,国家的外债近10亿美元。对外贸易有所发展,外贸总额从1992年的 3.53亿美元增加到了1998年13.73亿美元。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塔吉克斯坦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塔吉克斯坦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亚信息科技与经济. 塔吉克斯坦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译/岳萍 1科技发展现状 2O 世纪末,人类社会在科技领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科技成为强大的生产力,科技实力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有许多新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机构在推动社会的革新和进步,并使其与自然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正因为如此,有目的地,有效地利用科研成果成为21 世纪推动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塔吉克斯坦的科技事业在2O 世纪9O 年代初 苏联解体之前处于很高的水平.当时曾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条件,以便科学院,其它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进行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建立了自然,医学,农业和社会科学等科研部门.当时塔吉克斯坦的科研活动在苏联科学院的协调下进行. 独立后塔吉克斯坦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保存,支撑科技实力上,并且进行了科技改革, 重新为科技事业定

位,以解决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塔还在继续进行科技改革,以使科技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为此,国家制定了科技发展战略方针,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府命令来支持和加强科技力量,以使国家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例如,塔吉克斯坦《国家科技与科技政策法》(1998 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法》(2002 年),《关于成立自然,技术,医学,人文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活动协调委员会的政府命令》(1996 年),《关于确定塔吉克斯坦2005?2008年精密科学发展方案的政府命令》圜(2003年),《关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科研活动的政府令》(2004年),等等. 塔吉克斯坦所进行的自然,技术,医学,农业,人文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活动都是由作为国家科研中心的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塔吉克斯坦农业科学院,塔吉克斯坦教育学研究院以及其它几十个不同领域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实施的. 2005年塔吉克斯坦的科研人员达到9120 人,其中包括688位博士,3177位副博士;在读硕士研究生870 位,博士生2O 位.2003?2004年,塔吉克斯坦设有39 个研究生学位答辩委员会,其中19个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20个副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到2005年时,塔设有25个研究生学位答辩委员会,其中11个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14个副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 目前,塔吉克斯坦设有41 个研究生专业,其中22 个属于自然与技术科学领域,19 个属于社会科学领域.

最新塔吉克斯坦农业概况

塔吉克斯坦农业概况

塔吉克斯坦农业概况 一、塔吉克斯坦概况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塔吉克斯坦)是位于中亚东南部的内陆高山国家。东部是帕米尔高原,与我国新疆接壤,南部与阿富汗交界,西部与乌兹别克斯坦毗邻,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相连。面积14.31万平方公里(稍大于我国安徽省)。地处欧亚接合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塔吉克斯坦以"高山之国"而闻名,境内9/10以上的地区为山地,一半以上的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境内共产主义峰7495米,为原苏联的第一高峰。适宜居住的主要是占国土面积1/10的谷地。 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南北温差较大,且垂直变化很大:山谷低地海拔500~1500米,为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3000米的半山区为温带气候;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为寒带气候。南部河谷为亚热带气候,7月平均气温23℃~30℃,1月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150~700毫米。西南部的低山地及一些地势较高的谷地,年降雨量为350~700毫米。中部山区和西帕米尔山地为温带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秋、冬、春季节多雨雪。高山区为寒带气候。北部地区7月平均气温0℃以下,1月平均气温为-20℃,夏季极其短暂、冬季漫长,冰雪覆盖;穆尔加布地区最低气温达-63℃。

塔吉克斯坦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首先是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达2500-3000小时。其次是水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境内5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条,100~500公里长的河流有15条。湖泊水面面积和冰川面积共计有1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邻近我国新疆的喀拉湖为盐湖,海拔3965米,是年境内最大的湖泊。水力资源总蕴藏量在6400万千瓦以上。在瓦赫什河和喷赤河上修建的一系列水电站,构成塔吉克斯坦电力的基础。土壤以灰钙土为主,绝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必须依靠灌溉。在灌溉有保证的情况下,各种作物都能获得好收成。一些地区一年可种二三茬农作物。 1999年初,全国人口总数为616.4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人。其中,城市人口约占27%,农村人口约占73%。农业就业人数约占国民经济就业人数的44%。1998年与1991年相比,1998年在工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由1991年的40.4万人减少到20.5万人,几乎减少一半。而在农、林、渔业的就业人数则由1991年的86.5万人猛增到115 万人,在服务业领域的就业人数由1991年的70.2万人减少到44.5万人。 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为塔吉克族,主要从事农牧业,1996年,塔族约占总人口的70.5%;乌兹别克族占26%,俄罗斯族占2%,其他民族占7%。塔吉克语为国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俄语为族际交流的语言。塔吉克斯坦有4种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派别比较复杂。塔吉克族大都信仰伊斯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