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

1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1.1.2营养不良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

1.2 医源性因素

1.2.1消毒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

织,缝合材料。剖宫产手术中由于羊水,胎脂等异物接触腹壁切口,需特别注意保护及彻底清洗切口。手术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到切口的愈合故手术人员应有顺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1.2.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正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切口感染,Constantine等[3]对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时机进行分析发现,与断脐后使用抗生素相比,手术开始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产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包括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

2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1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切口出现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术后体温一般高于38度,切口处扪及硬块,触痛,可有波动感。

2.2 切口感染的处理

2.2.1早期感染剖宫产术后第二天检查切口情况,如有红肿现象,可用95%的酒精冰敷,每天敷2~3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可以减轻局部炎症。若发现脓性分泌物则表示已有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

2.2.2已形成脓肿的处理及早拆除缝线,扩大创口,充分引流,同时注意有无窦道,可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注意清除切口周围的腐烂组织,换药后切口填塞碘伏纱条,防止切口表面愈合。此外,特别注意清除扩创内的所有异物,包括线头,可吸收线。如果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必要时可行二期缝合。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6.

[2] Chelmow D,Rodriguez EJ,Sabatini MM.Suture closure of subcutanous fat and woun ddisruptio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metaanalysis[J].Obstet Gynecol,2004,103(5):974-908.

[3]Costantine MM.Rahman M,GhulmiyahL,et al.Timing ofperioperativeantibioti csforcesarean delivery:a metaanaly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08,199(3):301.el-6.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摘要:腹部手术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切口延迟愈合、裂开,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从而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20-01 影响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本文将对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进行探讨。 1感染因素 1.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会有所下降,导致切口感染机率也会增加。 1.2肥胖:患者体质过于肥胖,脂肪层过厚,术中影响术野暴露和手术操作而易发生感染[1],缝合伤口时也会因脂肪层过厚容易留死腔。肥胖者的血容量相对低于瘦者,血供应少的组织抵抗力差[2],更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妊娠期贫血:营养不良或已存在的基础疾病和感染灶:如肺炎、泌尿道感染、子宫腔内感染等,都会导致使机体免疫、防御机能相对低下,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切口感染率就会增加。 1.4手术时间与出血量:随手术时间延长及出血量增多,感染的机率也会增高,并且由于手术中的牵拉、触摸,加重了切口组织的损伤,致使局部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1.5消毒不严格:手术中由于给患者手术部位皮肤消毒不彻底导致患者皮肤残留或皮肤伤口的感染,直接接种手术切口而感染。 1.6手术室环境:有些医院手术室设备相对落后,无法对空气进行彻底有效地过滤净化,另一方面,如若参观人员过多,也会使感染的机会增大。 1.7难产:因滞产导致产妇的体能消耗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在胎膜早破时可进入宫腔、羊膜腔内,在剖宫产娩出胎儿时带入腹部切口,从而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切口感染。 1.8肛查、阴道检查及导尿等侵入性的操作次数的增加,如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方面会把外来的致病菌带入到患者体内,另一方面也会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上行进入宫腔的机会,也就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 1.9伤口换药不及时:换药能观察伤口情况,清除坏死组织,保持伤口的清洁,抑制细菌繁殖,同时促进了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如术后换药不及时,潮湿污染的敷料给细菌提供滋生环境,会导致大量细菌繁殖增生,使伤口化脓感染。 2预防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精心的护理及做好伤口护理的健康宣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2.1指导肥胖患者合理控制体重:患者体质过于肥胖,脂肪层过厚,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和手术操作而易发生感染,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在术前指导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指引.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医疗操作。”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用“丙”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的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

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 一、一类切口

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 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剖宫产率逐年增高,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也不断增多,就要求我们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诊治并治疗,现就临床剖宫产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如下: 1.非感染性因素: (1)术后吸收热:是无菌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手术应激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导致发热,一般不超过38·5G o,3天后会退热。 (2)泌乳热:产后3~4日乳房血管、淋巴管极度充盈可引起发热,称泌乳热。一般<38.5℃,时间 <24h。术后3日或4日却突然出现中度热,伴乳房充盈、硬结及轻微触痛,无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 粒细胞的明显升高,经适当乳房按摩尤其是及时母乳喂养乳汁排空后,多于当日迅速退热次日不再 反复。 (3)药物热:一般药物热多由抗生素引起,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导致白细胞内致热源的释放,多见于术后6-10天突然高热或者体 温下降后重新高热;均在每次静滴用药后2小时左右出现,39-41摄氏度,呈 弛张热;应用一般退烧药效果差;停用抗生素后一周亦未在出现高热;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均在正常范围。米索前列醇也可引起发热。 (4)脂肪液化:脂肪液化是脂肪组织的无菌性坏死,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肥胖;使用电刀;术中机械刺激;酒精进入伤口;术中缝合技术 不佳,打结过紧,残留死腔等;内科疾病,如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咳嗽;羊水污染;多次剖宫产等等,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伤口渗液情况,及 时拆线,敞开引流,3-5天即可愈合。 2. 感染性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 (2)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感染

(3)切口部位血肿 (4)泌尿系感染 (5)下肢静脉栓塞 (6)全身性因素:贫血等 手术切口的感染 曾经管过一个也是剖腹产术后的病人,术后一直都是发热,最高到过39度左右,因为后来应用了高级的抗生素,血Rt wbc也正常了,体温不算太高了,都术后6天了,刀口的脓液才出来,切口感染,把切口清创之后,体温就正常了。2呼吸系统 术后的上呼吸到感染,病人咽部充血,红肿,或是有脓苔,发热还是体温比较高的,更严重还有肺炎的,所以,发热的病人一定要仔细查体。 3泌尿系统的感染 就是我这个病人,术后虽然我们就留置尿管24小时,可是也有感染的,所以,遇到发热的,一定要检查血尿常规。 4脱水热 一般是婴幼儿的事情,咱们术后都大量补液了,而且术前禁食水的时候也很短,一般不考虑。 5输液反应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6 年第9 期总第24 期( 上半月刊) >> 经验交流 陈鹃2006-7-3 1:05:32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 年 5 月第6 卷第9 期 关键词: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从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做了1602例剖宫产病例,切口感染39例,感染率2.43%,现结合文献分析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根据外科疗程,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相关因素[1]。 术前相关因素为潜在高危因素,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初产、腹壁脂肪层厚、破膜时间延长(>24h)、产程延长(>12h)、羊膜腔感染、子宫内胎儿监护(>8h)、阴道检查及多次肛诊、全身感染、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疤痕子宫等。有文献报道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社会因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 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论证了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可信区间为51~ 63min[3]。如手术时间延长1h,感染率可增加1倍,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时间过长造成术者的疲劳等。术中出血,筋膜下血肿<5cm可自然吸收,但容易造成粘连,血肿>5cm的大多数变成脓肿。产妇表现有感染体征,大约1个月左右,筋膜下血肿破溃,脓肿经筋膜腹壁伤口排出。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的异物反应均可造成切口感染的存在。术中术后失血量过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将增加,因此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有资料显示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可信区间为154~240ml[3]。 术后因素主要为手术后失血量及术后护理。 2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预防方法 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有报道指出,贫血、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25%。故孕期应加强营养,注意营养均衡,及时纠正贫血,治疗糖尿病等内科疾患,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对有阴道炎的孕妇及时治疗,晚期避免性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模版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 时间:2012年12月xx日下午 地点:产科病房 参加人员:护士长,护士甲、乙、丙、丁 护士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剖宫产术后相关的知识。首先请甲护士介绍一下病人的情况。 护士甲:1床xx,女,25岁,G1P0孕39+5周,胎位不正,臀位。胎心音145次/ 分,无传染病史,无手术史。于今天上午9时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 术,安返病房。 护士长:好!下面我们讨论一下术后一些护理措施。 护士甲: 1?须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未回房前,备好麻醉床,做好接手术病人的准备工作。回病房后与麻醉巡回护士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患者术中情况。 2?术后体位护理。回房后应去枕平卧6h,有呕吐现象应头偏一侧,妥善固定尿袋。 3.皮肤观察及护理。嘱患者早翻身、勤翻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而发生压疮。 4.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严密监测血压、呼吸。术后监测血压每小时一次,三次平稳后 改四小时一次。严密观察阴道出血量,定时按压子宫,若出血比月经量多,需立即 汇报医生并采取措施。 5?观察宫底高度及切口情况。术后宫底应在平脐或脐下一指,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6?导管护理。妥善处理好各种导管。首先是输液管,观察留置针穿刺部位有无脱落、红肿、渗出。输液卡药物名称、剂量、滴速是否相符,尿管是否通畅,尿色量是否正常。一般手术后24h拔尿管,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注意能否自行排尿。当产妇第一次下床,体位应由卧一坐一站慢慢改变,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护士长:护士甲说的非常到位,术后活动我们一定要告诉病人术后活动的注意事项,严防低血压晕厥或虚脱发生。一旦发生虚脱,低血压晕厥我们如何处理? 护士乙:把病人扶到床上,平卧保暖,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护士长:好!刚刚甲护士说的护理措施,护士丙补充一下。 护士丙: 1.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应了解产妇心理,做好宣教。 2?向产妇及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1)去枕平卧6h。(2)阴道流血多于月经量要 及时通知医生。(3)婴儿注意保暖,侧卧,防止呕吐出的羊水阻塞呼吸道。(4)6h 后可喝温开水,禁奶、豆浆等产气食物。(5)由于产妇出汗较多,应勤擦洗、勤换 衣物。 3.让宝宝早吸吮。产后30分钟即让宝宝吸吮,喂奶前清洁双手及乳头。 4.术后早活动。术后6h在床上翻身,促进血液循环及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尽早排 气。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7-09-25T16:13:16.02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6期作者:董晓玲王海燕[导读] 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 26655 【摘要】目的通过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探究,得出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长超过2h,手术过程有无注意无菌操作等,容易诱发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结论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相关的感染因素,给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在腹部手术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延缓了出院时间,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感染严重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术后切口的防治进行探究,对临床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5±3.2)岁。 1.2诊断标准 对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内容进行判断。术后一个月内并发感染症状,与手术有关,经观察发现,患者的伤口有脓样分泌物或可以将软组织培养以分离出病原菌,患者的切口部位有疼痛、发红发热等现象。 1.3方法 仔细整理阅读患者是病例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通过对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自身情况、手术具体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患者自身的情况有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手术情况有手术的类型、麻醉方式、接台情况、组织缝合的的人员;用药情况有是否应用了抗菌药,围手术,期是否进行了药物治疗,2结果 2.1切口感染率 经调查发现,进行了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达到2.4%。 2.2切口感染因素 2.2.1自身情况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用药情况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 3.1.1自身情况经调查显示患者的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系,对于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年龄大的患者应该提高机体免疫力,重视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患者体重指数≥22的有0.6%感染率,由于患者体重超标,因此脂肪较多,会影响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应控制肥胖患者的饮食,对于这类病人,准备好生理盐水,用来冲洗已经破坏了的游离脂肪粒。根据住院时间较长的超过一周的感染率1.75%,所以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3.1.2手术情况由表2可知,手术时间择期的发生感染的率会高,手术时间长对于细菌感染概率就大,患者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术中人员的技术能力也与感染发生有关,手术人员技术的不成熟会有可能延长手术时间,出血量加大,伤口的缝合不当,是直接诱发感染的因素[1]。择期手术比急诊手术的是将要长,急诊手术时间仓促,准备补充,因此发生感染情况较多。还可以看出接台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率也高,因为接台次数多,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落数多,因此要在手术接台间隙进行更换和消毒,由于人员流动、空气中的粉尘都会污染手术环境,适当减少接台,减少人员流动,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情况。3.1.3用药因素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力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手术前后使用抗菌药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低,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切口感染有效预防[2-3]。 3.2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术前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基础疾病或感染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准备,减少感染;⑵术中手术器械应用正规消毒后的,检测手术中的灭菌效果。手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默契程度,减少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感染的发生;⑶手术前后:都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切口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给予相应的抗菌药。对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保持引流管通畅,关注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指导。若有感染发生,及时拆除缝线,引流炎性渗出液,进行炎症治疗,积极治疗感染,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接触各种病菌,减少感染发生。综上所述,由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2]龚令.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 [3]孙士锦,李英才,张连阳,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完整可编辑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结合的病历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一个护理教学查房,剖宫产术是经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手术,是产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第一次活体剖宫产术发生在1610年,但由于各种原因产妇于术后25天死亡。经阴道分娩则是自然而且符合生理的分娩途径,产妇分娩后能迅速康复,新生儿能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剖宫产对产妇和新生儿都有一定的影响, 孕产妇死亡率,所以不主张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术。 剖宫产指证 一、难产 (1)头盆不称:指胎儿相对于产妇的骨盆入口过大。 (2)骨产道或软产道异常:骨产道异常,比如有尾骨骨折过的孕妇;软产道异常,如较严重的阴道发育畸形、瘢痕狭窄等,或妊娠合并直肠或盆腔良、恶性肿瘤梗阻产道者。这些情况下,即使进行会阴切开,估计足月胎儿也不能通过产道。(3)胎儿或胎位异常:比如臀位、横位、异常头位(高直位、额位、颏后位等)不适宜阴式分娩。还有双胎、多胎时的某些情况(双胎第一胎为臀位、横位,或联体双胎等),也不适宜阴式分娩。另外,一些可矫治的胎儿异常,胎儿不能耐受分娩过程,或胎儿某部分异常不能通过产道,宜行剖宫产术。 (4)脐带脱垂:一些胎膜已破的孕妇,胎儿脐带越过胎儿先露部而先脱出于宫颈口外进入阴道,甚至阴道外,称为脐带脱垂。这时,宫颈、胎儿先露部等挤压脐带,胎儿可能迅速发生宫内窘迫,甚至死胎死产。所以一旦发现脐带脱垂,胎心尚存在,应在数分钟内娩出胎儿。 (5)胎儿窘迫:指胎儿宫内缺氧,由此造成胎儿酸中毒,导致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者可留有后遗症,甚至胎儿宫内死亡,是产科常见合并症。这种情况下,如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应立即行剖宫产术。 (6)剖宫产史:易发生子宫破裂或先兆子宫破裂。 (7)羊水过少:B超检查最大羊水平面≤2cm,羊水指数≤8cm提示羊水偏少,羊水指数≤5cm为诊断羊水过少的绝对值。分娩期羊水流出量总和<300ml 。 二、妊娠并发症 比如子痫、子痫前期重度、、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三、妊娠合并症 比如某些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某些内外科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等。某些传染病,如妊娠合并尖锐湿疣或淋病等。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2

剖宫产术后护理查房 科别:妇二科床号:12床住院号2014001985 姓名::*** 性别:女年龄:26民族:汉职业:农民籍贯:甘肃文化程度;初中发病节气:立夏入院方式:步入 入院日期:2014-05-13 手术日期: 2014-05-14 现病史:患者,女,26岁,主因:孕40+2W,无产兆要求入院剖宫分娩,门诊以“孕足月待产 ”收住。入院时见:神志清,精神可,无腹痛腰酸下坠感,无阴道流血流液,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 。产查胎方位ROA胎心140次/分,肛查宫口未开,胎膜未破,。于2014-05-14 08;30在“腰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程顺利术中于9:00剖娩一男婴,清理呼吸道后,哭声响亮,面色口唇红润。常规结扎脐带。体重3600克,产妇术程顺利,术毕于10:00安返病室,麻醉清醒,术后予去枕平卧切口至沙袋抗炎缩宫补液等对症处理。产妇切口疼痛可忍,切口敷料整洁无渗出,已虚恭,进食半流食后无腹胀,子宫收缩可,阴道恶露量适少,其子面色口唇红润,吃奶水可,二便调。现产妇术后第六天,神志清,精神可,线已拆,切口愈合良好,食纳可,二便调。 体格检查:T:36.8℃ ,P:96次/分,R:23次/分,BP:118/73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数 既往史:既往体健月经史:15岁初潮,婚育史:26岁结婚,孕1产0。 辅助检查:B超提示:晚孕,单活胎,头位。胎儿双顶径约9.6cm, 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妊娠足月西医诊断:1.妊娠40+2W;2.巨大儿? *术前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子宫收缩有关 2.焦虑与担心术中疼痛、新生儿性别与期望不符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产后生活护理不了解 4.潜在并发证脐带脱垂,羊水栓塞。 胎儿1.有受伤的危险与胎儿巨大引起头盆不称有关 2.潜在并发证宫内窘迫,缺氧 三. 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介绍入院环境,包括责任护士,主管医生 2.告诉患者生产前,宫缩痛是正常的,让其正确对待疼痛。 3.做好术前护理宣教,术前禁食水, 4.保持床单位的整洁,用温水擦洗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5.给患者讲解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准备及注意事项。 6.讲解相关知识,消除焦虑心理。 (2)病情观察1.入院后左侧卧位,必要时给与氧气吸入 2.监测胎心,胎动听胎心每日6次,吸氧30分钟每日两次,自数胎动1小时每日3次 3.观察产程进展,如出现阴道流血流液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置。 *术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一护理问题 产妇1.疼痛与术后切口疼痛子宫收缩有关 2.营养失调与禁食水有关 3.知识缺乏与对术后生活护理不了解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和留置尿管有关 5.有亲子依恋改变的危险与术后疲惫,疼痛和婴儿性别有关。 6.呼吸形态紊乱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关 7.潜在并发证尿潴留,腹胀,切口感染,乳房胀痛,产后出血 新生儿1.有受伤的危险烫伤 2.潜在并发证窒息,臀红,脐部感染 二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 1、床边接班,产妇被送回病房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了解术中出血,补液等情况及目前状况。,指导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双下肢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2、体位,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以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持续沙袋加压切口8小时。手术8小时后取半卧位,以减少炎症及腹胀的发生。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 3疼痛护理:疼痛无法耐受时,遵医嘱於止痛针剂。告知患者,产后应用缩宫素也会导致宫缩痛,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子宫复旧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 育龙网核心提示: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 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9. 6517. 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 §? 之一,其发病率为9. 6517. 65%[1],其原因是多方面,为了探讨切口感染各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2年10月一2005年10月收治的1522腹部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感染的82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0月一2005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病人1522例,病种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肠破裂修补术、肝移植、直肠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剖腹探查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脾破裂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肝癌切除术等。均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发生切口感染82例,其中肥胖47例、营养状况差(低蛋白血症)22例,手术历时>3h39例,术中使用电刀1209例,非主刀医师缝合61例,非早期进食69例,术后剧烈咳嗽16例、术

前长期吸烟(有长期吸烟史,术前2周仍未戒烟)70例,关腹前未清创69例。 1 2结果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本组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82例,切口感染率5. 39%由表1可见,发现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与营养状况、清创缝合、手术时间、营养情况、缝合技术及术前是否吸烟有关,与年龄大小、病房条件及麻醉方式无直接相关。表1手术病例术后切口感染因素调查结果[略] 3讨论 3. 1细菌来源和抗生素使用 腹壁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目前革兰阴性菌感染已占外科感染的主导地位,上消化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但长期接受抗酸抑酸剂治疗的病人,革兰阳性菌受抑制,逐渐演变为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因此,在普外腹部手术术后预防腹壁切口感染方面,选择抗生素时经验性常规联合应用第三代头抱菌素与甲硝唑类,其中14岁以下不用或慎用甲硝唑,对这两类抗生素耐药菌相对较少,早期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凡是在术前全身使用,可明显减少血液中的细菌浓度与生长速度,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所有污染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术前30静脉给药在切开腹壁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接受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72例患 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接受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器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0.5)h,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5±0.7)h;对照组多为选择择期手术,而观察组多为选择急诊手术; 对照组皆为主刀医生缝合,观察组则多为非主刀医生缝合;同时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及血 红蛋白浓度等自身情况相比,观察组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妇产科中实施腹部手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在围手术期开展相关的护理对策,能显著减少患者 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高疾病的恢复率。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in our hospit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March 2014 ~2016 September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and 72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elect the same period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but not generator incision infection in 72 cases of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Results:the oper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control group operation time was(1.3 + 0.5)h,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5 + 0.7)H;the control group for elective surger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emergency oper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he surgeon sut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more non surgeon suture;and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in age,weight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f their own situ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abdominal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various relate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evelopment,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disease. Key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abdominal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risk factors; 在妇产科中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操作,而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后,就很有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对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不仅 不利于康复和加长住院时间,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危及生命[1]。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 染的预防一直是临床所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 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护理措施,现论述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接受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 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接受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器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皆 为女性,年龄在26岁至58岁间,均值为(37.2±1.9)岁。对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加以比照, 其在本研究中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细菌培养结果及各方面检查指标情况等加以回顾分析,参照《医 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切口感染,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切口感染类型 主要有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其中,表浅感染是指在切口皮肤周围与皮下组织被感染,发生

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

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 剖宫产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已达成活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 一、护理 1、剖宫产术后产妇,回室后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观察宫缩、阴道出血量及腹部切口有无渗血,乳房形态及有无初 乳。保持各种管路通畅,调整输液速度。分别于产后30分钟、1 小时、1个半小时、2小时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量。于术后 2小时加测生命体征1次,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若为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术后4小时观察产妇双腿活动情 况,遵医嘱去枕平卧6小时。 3、术后6小时可进流食,但需避免糖、牛奶、豆浆等产气类食 品,根据腹胀情况,手术24小时后可适当给半流质饮食,排气 后进普通饮食。 4、遵医嘱保留尿管,术后3天内每日会阴护理2次。拔出尿管 后协助离床活动,督促自行排尿,注意尿量。 5、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当天鼓励翻身,次日半卧位或坐 位,拔除尿管后鼓励产妇离床活动,学会自我护理。 6、产妇回室后,护士即刻协助产妇与新生儿进行“三早”。 二、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护理问题1] 疼痛与腹部切口有关 [护理措施]

1、评估产妇疼痛的原因及程度。 2、协助产妇取舒适体位,术后6小时可取半卧位。 3、教会产妇有效咳嗽的方法,咳嗽时如为纵切口,轻按切口两 侧,并向中心聚拢腹壁,以减轻切口张力,如为横切口,轻按切 口,以减轻切口处振动。 4、护理操作应轻柔、集中,尽量减少移动产妇,指导产妇正确 翻身、下床的方法。 5、提供切实可行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6、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 [护理问题2] 舒适改变——腹胀与术中麻醉、肠蠕动减弱有关 [护理措施] 1、评估产妇腹胀原因及程度。 2、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 3、排气前免糖、产气食品,以防产气过多,可少量多餐进半流 食,促进肠蠕动。 4、轻揉按摩腹部,每晚用温热水足浴15分钟左右。 5、遵医嘱用药或肛管排气等。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五条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由医务处(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妇产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六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八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孕妇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动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剖宫产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切口表面以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为主,深部以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及厌氧菌为主。 第十条择期剖宫产手术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若存在感染高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 发表时间:2014-05-15T13:04:44.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莫虹华 [导读] 术中切口位置要正确,子宫下段横切口出血少、张力小、易缝合,但应注意横切口位置的高低。 莫虹华(蒙山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0000) 【摘要】目的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它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故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近年来剖宫产率明显上升,剖宫产术口感染率也随着上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一旦发生,轻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花费,影响床位周转,重者发生子宫切口裂开,继发出血,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本院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做了1432例剖宫产病例,切口感染18例,感染率1.24%,均作渗出物高倍镜检查,提示有支/衣体感染10例,葡萄球菌感染3例,见大量脂肪球9例,现结合我院预防切口感染所采用的办法,浅谈预防切口感染方法。 【关键词】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探讨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56-01 (一)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根据外科疗程,可将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为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相关因素; 1.1术前相关因素为潜在高危因素,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初产、腹壁脂肪层厚、破膜时间延长(> 24h)、产程延长(>12h)、羊膜腔感染、阴道检查及多次肛诊、全身感染、激素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疤痕子宫等。有文献报道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社会因素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1.2?术中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研究论证了手术时间过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可信区间为51~63min;如手术时间延长1h,感染率可增加1倍,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过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时间过长造成术者的疲劳等。术中出血,筋膜下血肿<5cm可自然吸收,但容易造成粘连,血肿>5cm的大多数变成脓肿。产妇表现有感染体征,大约1个月左右,筋膜下血肿破溃,脓肿经筋膜腹壁伤口排出。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的异物反应均可造成切口感染的存在。术中术后失血量过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将增加,因此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有资料显示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可信区间为154~240ml; 1.3术后因素主要为手术后失血量及术后护理。 (二)?我院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所采取的预防方法 2.1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有报道指出,贫血、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25%。故孕期应加强营养,注意营养均衡,及时纠正贫血,治疗糖尿病等内科疾患,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对有阴道炎的孕妇及时治疗,晚期避免性生活。进入产程的孕妇应密切观察,减少不必要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对产程中有异常的产妇,助产士报告医师直接进行阴道检查,检查前认真消毒会阴,避免双重检查增加阴道检查机率,从而增加上行感染机会。如果阴道检查次数、导尿次数>2次或肛查次数>3次,可增加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对有阴道分娩困难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避免延长产程,对不能进食者应注意适当补充能量、液体、避免水电解质紊乱。 2.2术前手术环境加强无菌管理。 2.3术中切口位置要正确,子宫下段横切口出血少、张力小、易缝合,但应注意横切口位置的高低。太高切口下缘厚薄不一,对合不良;位置过低,宫颈主要是纤维组织,血供差,切口不易愈合。防止切口向两端撕裂,如遇切口撕裂活动性出血时,应从裂口处找到退缩的血管,单独缝扎止血,防止血肿形成,避免盲目反复缝扎,过密缝合,导致局部供血不良,组织坏死影响切口愈合。近几年来我院采用改良式剖宫产术在新式剖宫产术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1.撕拉法进腹,可使走行于皮下脂肪、腹膜中的血管、神经借助于本身的弹性而完整地保存下来,不需要结扎止血,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了血肿形成机率,有利于术后恢复;2.?子宫切口采用一次连续缝合法,既保证了切口止血又保证了切口血运,减少缝线过多造成对组织产生刺激,又缩短了手术时间; 3.皮下脂肪作为一层仅缝3-5针,起到关闭创腔止血的目的,减少了缝线刺激,避免了缝线过多,吸收不良,异物反应,有利于渗出物引流,并节省时间; 4.术中仔细操作,避免过度损伤组织,引起术口渗血形成血肿、皮下脂肪组织液化等发生机率,减少了术口感染发生的机率; 5.待胎盘自行剥离后再取胎盘,与徒手剥离胎盘比较,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 6.对具有胎膜早破、羊水胎粪污染、试产时间相对过长、阴道检查次数相对较多等手术结束前用络合碘原液擦洗宫腔、甲硝唑注射液清洗腹腔及术口; 7.对肥胖腹壁较厚的产妇常规采用引流条引流皮下层促进渗出物引流排出; 8.手术结束时用纱垫挤压干净创口内的渗血,术后腹部加压沙袋压迫术口6小时防止术口内渗血。经上法处理,对降低了剖宫产术口感染发生起到了很大作用; 2.4合理应用抗生素。无论产妇是否存在影响切口的高危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减少术后切口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剖宫产术属于Ⅱ类手术,手术感染是混合性的。厌氧菌、大肠杆菌、G+球菌成为产科感染的三大主要敌人,用药时需注意对厌氧菌和需氧菌、G+球菌及G-杆菌的统筹兼顾。预防性用药一般在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点滴足量的抗菌药物,使术中抗菌药物能在切口及其周围保持有效,术后再用1~2次即可停药。 综上所述,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故术前的保健、手术的环境无菌条件、术中的精细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均是降低剖宫产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方法。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调查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月4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652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及总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其中不同体质量指数、妊娠期疾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及贫血情况者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652例剖宫产产妇共发生3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4.91%,肥胖、伴有妊娠期疾病、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较长、阴道检查次数较多及贫血者的感染率高于其他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不低,且其相关影响因素较多。 标签:剖宫产;产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剖宫产对产妇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手术创伤,并且手术切口术后有发生感染的可能,而切口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产妇产后康复较差,对于产妇生理及心理不良影响均比较明显,并且会对新生儿的哺乳造成不良影响,另外,感染严重者可导致产妇死亡[1]。因此对于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的控制是产科研究的重点,而要达到预期控制感染的目的,首先要对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就剖宫产产妇产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月4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65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19~39岁,平均(28.4±5.5)岁,初产妇603例,经产妇49例,孕周36.5~42.5周,平均(40.4±0.9)周,BMI≥29 kg/m2的肥胖者49例,1 h者33例,手术时间≤1 h者619例;阴道检查次数≥2次者28例,<2次者614例;贫血者103例,未伴有贫血者549例。 1.2 方法 将652例剖宫产产妇中轻度、中度、重度及总切口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其中不同BMI、妊娠期疾病情况、胎膜早破、手术时间、阴道检查次数及贫血情况者感染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以感染范围不足整个切口的1/3为轻度感染,占1/3~1/2为中度感染,在1/2以上为重度感染[2]。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