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áá

á

自1992年政府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以来,文化产业在大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1.0时代,与“文化事业”概念划分模糊,虽然提出“文化经济”,但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仍属初步,其业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传统印刷、音像制品、广告出版、影视及相关产品的低端复制,规模小,质量低,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21世纪前十年的2.0时代,文化产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2000年“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业态变化明显。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形态,产业、行业之间跨界渗透现象明显。三是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创新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进入3.0时代,其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终端和数字技术而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一、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呈现的形态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态。

(一)新创模式———新兴文化业态

早期关于新兴文化业态的探索是在互联网、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依托高速宽带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最早的新兴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引起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关注。2007年4月,新兴文化业态刚刚在中国学术文献标题中出现(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发表《

文化产业

2015年第1期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李凤亮宗祖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11&ZD02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路径研究”(GD13CZW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宗祖盼,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

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变化、产业要素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可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重视;传统业态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需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科技业态裂变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1-0137-05

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同年10月写进了中共十七大报告。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指出,“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这里的“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是指区别于传统、常规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即指“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2]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制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较大修订,强调修订的原因是由于“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3]而其新增加的内容,就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电信服务中的增值电信服务。

对“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学术界和行业迄今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综合起来,这一新兴业态至少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技术依托,主要是指现在的新媒体、(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其产品具有在线性和虚拟性,可称为“网络文化产品”,比如网络游戏、在线视频、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电子书等,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服务,如网上展览、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网上拍卖等。二是内容为王,注重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胡惠林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内容的衍生力。信息高速公路提供的是跑道,而没有内容就没有新兴文化产业可言。[4]三是多元载体,强调信息互动与共享。传统文化产业载体主要包括一对多、单向接受的电视、报刊、广播,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则表现为多对多、双向互动的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新一代数字移动终端平台,尤其以APP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平台,开创了网络软件业的新篇章。四是跨界融合,既包括地域跨界、产业跨界、行业跨界,更表现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精英与大众的融合。

但是,所谓“新兴文化业态”也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事实上,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三年后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和产品形态。2011年1月21日“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产品上线时,谁也没有想到短短三年,其全球用户已达6亿。用户数量发展速度之快,产品更新之快,均超乎人们的想象。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时事推移,新旧交替,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兴文化业态,只是不同历史条件(技术、思潮、政策)的影响会造成更替节奏的快慢。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世界各国都处在新旧业态交替的剧烈震荡期,呈现出周期短、更新频、速度快等特征。新媒体成旧媒体,门户网站从盛行到没落,文化产业园区不再新奇,随着产业的不断实践,新的文化业态层出不穷,而新兴文化业态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被持续不断地更新。大数据时代、云生活方式、物联网等新的社会和技术形态,正在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来新一轮变革,生产符号化、个体立体化、社会公共化、文化消费化、生存虚拟化等社会特征会催生更多更新的新兴文化业态涌现。

(二)融合模式——

—交叉跨界型业态

业态裂变与融合催生出的具有交叉跨界性质的文化产业业态,主要表现为跨产业融合、跨行业协同和跨地域合作。首先是企业经营边界模糊导致产业融合。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在较早版本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早期是合理的。比如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在21世纪初作为我国投影设备制造的领航者,按照分类应属于文化产业的相关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雅图已经实现从一个设备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内容生产商转变,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跨越了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这样的企业已很难再用某一层面来概括它。苹果公司的路径也从传统的IT硬件生产向内容生产转变;而腾讯、百度、新浪等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企业,也日益注重通过内容生产增加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从原先的技术平台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变为包括内容制作、提供和集成在内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型企业。再如新兴文化科技型企业认定问题,各大城市标准不一,在国家层面也未给出一个分类标准。正是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超强渗透性,它能够打破传统产业原有界限,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创意农业、工业旅游等一批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业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业态裂变促使不同行业之间协同创新。随着文化产业不断细分,行业间竞争加剧,如何汇聚优势资源、释放创新要素、展开深度合作,成为文化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影视业与游戏业的合作上,我们看到《哈利·波特》《最终幻想》《古墓丽影》《生化危机》《蜘蛛侠》《星球大战》等一大批成功的案例;娱乐业与文化制造业的融合滋生了大量文化衍生品;全媒体的内容资源共享加快了品牌培育过程和广告产业的平台资源整合等。最后,互联网融合作为一支主要力量打破了空间界限,为更多企业实现跨地域合作提供了平台。现代文明发轫之初,人类就以传统的船只为工具开展海上贸易,中国瓷器就是凭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第一个全球性文化产品的;直到电子通讯时代,电报、电话、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逐渐普及,地域疆界被逐渐打破;而进入互联网时代,空间阻隔几乎不存在,这催生出大量具有交叉融合性质的文化产业业态。比如,网上设计公司将传统的设计业务搬到互联网上,采取竞标、外包的模式,实现了设计产业的全民创意;动漫产品从制作到推广,可以做到足不出户。

(三)集聚模式——

—文化航母型业态

传统企业做大做强,依赖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生产要素的集聚,这是早期垄断企业形成的最主要原因。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地位凸显,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文化要素和用户流量成为衡量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依据。首先,对企业内部而言,一旦掌握核心要素,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与消费者对接,“赢者通吃”模式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会日益突出。“谁做得好就会成为非常巨大的企业,其他的企业只能跟在他后面作为一个市场的补缺者。今后的文化内容企业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大的企业做的越来越大,小的企业将会面临着很多成长的瓶颈。”

[5]其次,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到“中国梦”,发展文化产业背后的政治意义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融合,需要多渠道全产业链布局,由此打造出的航母级文化企业才更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出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一点我国做得还很不够,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还不多,企业规模和质量也与好莱坞、迪斯尼、苹果等国际巨型文化航母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我们常见的文化航母形态有三种。一是基于企业经营链条变长而形成集团式航母形态。以中国保利集团为例,其旗下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演出与剧院管理业务、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业投资与电影院线管理等多个领域拓宽产业链,逐步完善“渠道+内容”的产业链条,同时积极尝试三项主营业务与IT网络、手机新媒体等新业态的对接,实现五度蝉联“中国文化企业30强”。深圳的腾讯公司、华侨城集团、雅图集团等都是这类文化航母企业的代表。二是依托地域覆盖连锁经营打造的专业化航母形态,往往基于文化企业某一品牌,在专业领域享有独特优势。比如华强集团的“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两个主题公园已经在郑州、青岛、芜湖、泰安、株洲、沈阳、厦门、汕头、南通、重庆等10个城市投入运营,并出口中东和非洲,形成强大的品牌和竞争力,被誉为“中国迪斯尼”。三是通过并购建构多品牌集群的“航母+联合舰队”形态,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三种形式:控股合并(A+B=A+B),如腾讯注资4.48亿美元入股搜狗、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合作形式,目的在于优化经营结构和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吸收合并(A+B=A),如百度为向移动互联网业务挺进,完成收购糯米网、91无线等至少4笔交易,涉及金额达到24.3亿美元;新设合并(A+B=C),如优酷与土豆以100%换股方式合并形成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以最庞大的用户群体、最多元化的视频内容、最成熟的视频技术平台和最强大的收入转换能力,开创了中国网络视频新纪元。

二、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的诱发因素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是由多种因素催生而成的,随着诱因的变化,仍处于进一步变化的过程中。诱发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现象的,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科技革命的激发。以电子计算机应用和人工合成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传统产业向新兴文化产业升级的发轫期,以电子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开启的第五次科技革命对文化产业业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首先,新兴文化业态是基于新一代信息和数字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技因素是助推新兴文化业态最根本的因素;其次,(移动)互联网开启了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社会化电商C2B模式的新时代;复次,文化与科技持续性融合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裂变式增长。“科技创新不断丰富着文化的内涵,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新兴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6]但总体来看,无论是文化科技化还是科技文化化,科技引领文化在跑,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亟待加强。

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其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业态的影响。当技术不再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时,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它的商业模式。比如国内基于无线数字信号传输技术的移动电视早在2003年就拉开序幕。然而,华视传媒在运营模式上采用优于“媒体自营”的广告代理模式,锁定公交移动电视后期发力,一朝领先步步领先,实现三年内在纳斯达克上市。商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赚钱。传统文化行业经营往往被分割为三种形式而相互独立:(1)销售文化产品获利,如实体图书和音像制品;(2)提供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收费,如付费电视和广告设计服务;(3)建立资讯信息平台吸引广告投放,比如传统报业和早期门户网站。如今,企业通过内容、平台、技术、产品等核心要素不断地排列组合,创造出诸多盈利模式,加剧了产业之间的渗透。如腾讯的“用户平台+内容”、苹果的“应用平台+产品”、华强与水晶石的“硬件技术+文化内容”等。今后,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内容+技术+应用软件+网站+硬件”的服务企业一体化趋势显著。

三是企业在核心竞争优势上的追求。新的技术革命会引起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如早期互联网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和现在的移动IM(Instant Market,即时通讯)市场(QQ、微信、飞信、易信、来往等)。在产品结构相似、运营模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能生存下去的企业往往有两种。(1)掌握核心竞争要素,如文化主导型企业有内容生产上的优势,科技带动型企业有技术上的优势,这在文化产业发展早期非常普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能跻身全国文

化企业30强,靠的就是年发100多部影片的发行能力。(2)随着竞争加剧,越来越多企业为了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更倾向于全网布局、多领域扩张。文化企业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科技企业引入文化内容。尤其当文化、科技、金融三者将触角伸向对方领域,“文化+科技+金融”、“科技+内容+金融”的模式能够催生大量有交叉融合性质的新兴业态,它们既卖产品,又卖专利技术,既提供平台,又提供内容和服务。如深耕CG(计算机图像)领域的水晶石公司,通过数字视觉和创意展示,既服务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伦敦奥运会,又创造出奥运会开幕式卷轴、《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等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产品,不断提升品牌,这样的企业就有非常强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是消费结构、方式和心理的变化。文化产业强调文化产品的输出和经济效益,其中用户资源是关键。一旦消费者主导了市场,其消费结构、方式、心理的变化会对文化产业业态的进一步裂变与融合产生重要影响。从消费结构上看,35岁以下作者成了网络创作、阅读和互动、体验消费的主体,他们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喜欢“短频快”的内容消费,注重数字体验。越来越多的人逼近了“马斯洛金字塔”的顶端,甚至出现一种倒置现象,即在物质条件(生理需求)并不满足的情况下优先增加服务性、发展性、享乐性等文化消费支出,这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户外时间增多也在时间结构上为移动互联网生活、艺术演出在场互动体验、文化主题景区旅游和娱乐休闲等产业创造了条件。从消费方式上看,娱乐时间与空间的无边界性是80后、90后的主流生活形态,它促进了娱乐便利化趋势,成为驱动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动力。[7]技术(键盘输入、点击、触控)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反过来增强了消费者对技术的依赖,从而保证了新业态客户群的延续性。从消费心理来看,消费者对新兴业态几乎“全拥抱”式的接受程度,保证了它们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养分:不排斥使用Q币、游戏币、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消费,接受彩铃、APP、音乐等付费下载,信任网络购物、网络交易的安全性等支撑了网络游戏、视频、音乐、电子书等一大批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另外,消费者对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会有强烈的认同感,随品牌忠诚度的提高使基于庞大客户资源的文化航母业态更容易产生。

五是产业要素的集聚。近年来,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从行业集聚到要素集聚的转变。文化产业集聚区曾经掀起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浪潮,但作为族群效果的一种,无论是基于旧工厂、旧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区,还是通过招商引资形成的新集聚空间,它们都无法摆脱物理空间上的限制。产业要素集聚与传统产业集聚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实现了列斐伏尔所说的从“空间的生产”到“空间再生产”的转变。而互联网成了推动这一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是打破地域边界后,内容、技术、资金上的流通和汇聚变得快捷方便,企业在选择生产要素上灵活多样,为更多业态的融合及优化重组提供基础;其次,信息交互、知识分享的互联网将消费变为再生产动力。用户资源与用户体验反馈(通过微博、微信、论坛渠道汇集)作为一种新的集聚要素参与到已有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研发之中,APP 版本和Android、IOS等操作系统更新以及各类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正是基于这一要素考虑。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显示出国家层面已对推动产业要素融合、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有充分认识和实质性指导与支持。

三、未来趋势及评价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是科技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推进着文化创新和社会变革。

第一,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这主要表现在无法预测的新业态加剧了行业的进一步裂变,协同与分工会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两种主要思路。首先,基于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会开启线下制造商、线上销售商、第三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的多方联合,形成多家共同经营一条产业链的分工模式。比如,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将移动网络终端变为实体店的前台,形成了传统销售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共赢。在影视出版行业,内容创意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将来会进一步分开,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其次,与文化航母相对应的大量小微文化企业在分工日益细密的趋势下,更加强调“做专业的事”:一方面强调行业细分,另一方面以特色取胜。如不同地区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方面的趋势,已形成“中国嘉德的明清古典家具陈设精品,北京华辰的影像,北京匡时的古籍善本,西泠的文房雅玩、篆刻砚台,江浙地区的寿山石”[8]等特色拍卖市场格局。

第二,业态裂变与融合会进一步诱发新的市场规则确立。文化产业各大行业从诞生之初便经历了市场规则不断确立的过程,如早期国内打击音像制品盗版行为,电影审查制度与分级制度长期对抗,广电总局“限娱令”监管电视内容上等。数字技术渗透到传统文化行业之后,新的数字音乐、电子出版和影视作品正版化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兴文化业态,各种侵权事件频频发生。另外,新兴行业竞争正推动新一轮的破产、歇业、兼并、收购浪潮,文化企业进出市场资格规范、交易合法性、竞争公平性、垄断行为等方面也会日益受到政府重视。为了保证文化消费市场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运行,国家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各种文化市场进出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等也逐步确

立,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大势所趋。

第三,新兴文化业态将成为文化价值传播的利器,并得到政府进一步重视。随着微博、微信等一批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群的几何式增加,其社会舆论作用凸显。各大机关报、企事业单位、社会媒体、明星达人甚至领导人开通微博、微信,在主流社会价值观方面有着风向标式的引导作用,互联网成为通达政情民意的新渠道和文化价值传播的主要阵地。然而,越来越多的网络造谣、微博大V不雅事件流出后,政府或会加大行政管理的力度。新兴文化业态正推动着勒庞所言“群体时代”进入新阶段。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互动体验性强化了群体情绪化(冲动、易变、急躁等)、无异议(偏执、专横、保守等)、低智商(易受暗示、轻信、低道德等)[9]特征。他们借助新媒体和多种形式,如论坛回帖跟帖、微博话题讨论、名人观点转发等,颠覆固有观念并创造新的观念,对文化教育、政策法规、主流价值观等产生影响。另外,新兴文化业态所具有的形式新颖、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泛等优点,成为对外文化价值传播的利器。文化软实力实质是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美国好莱坞电影与日本动画作品远销海外,不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利润,更将其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第四,传统文化业态或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新兴文化业态对传统文化业态毁灭式的打击有目共睹。从唱片、胶卷时代到数字时代,便携式音乐播放器、数字图书阅读器、便携式数码相机、视频摄录机、专用GPS导航设备等一大批电子产品面临被智能移动终端逼退或取代。但是借助新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传统业态在适应变化及时转型的同时,重生机遇大大增加。比如网络书店与无纸阅读造成大量传统图书零售业和出版业关门歇业,但是在与数字技术的结合过程中,街头自助图书馆、售书机在全国开花结果,其具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效益得到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样,利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台湾诚品生活在新一轮的业态裂变中,打造成一个集结文化、表演、艺术、商业、观光甚至人才培育于一体、具有跨界综合性的创意平台,实现了成功转型。传统业态的重生往往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牵引传统制造业,将文化、创意、设计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等融合创新,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二是带动传统科技产业变革,主要表现为将一批IT企业从原先的技术平台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变为包括内容制作、提供和集成在内的综合服务商;三是升级传统文化产业,为文化艺术本身的发展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第五,业态裂变与融合将对文化产业相关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引发新一轮需求。文化产业新业态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发轫期,产品创新速度快,人群覆盖范围广泛,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但同时存在市场拓展艰难、融资困难、技术风险高等问题。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积极性。更需要政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国家及各省市的文化产业规划,都表现出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的倾斜。关键技术攻关中,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会继续牵引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则成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着力点。在人才需求及培育方面,新一轮的人才大战(尤其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会不断上演;与此相适应,产业跨界融合会催生文化、传媒、管理、经济、艺术、科技等跨学科研究,为优化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成长提供沃土。未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双导师”制、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文理互通跨校联合、跨国交流等新型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会受到推崇与实践。而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政府对文化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或会进一步加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重大战略决策——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杜丽芬:《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概念及其初步分类》,《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6期。

[3]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修订说明。

[4]王晨:《专家热议文化产业新业态》,《中国文化报》2008年5月16日。

[5]陈少峰:《文化产业发展需融合科技和管理》,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演讲(2013-01-05)。http://finance. https://www.doczj.com/doc/003903457.html,/hy/20130105/123314191780.shtml。

[6]中国艺术技术科技研究所主编:《文化科技融合主要政策》,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年,第13页。

[7]陈少峰、陈晓燕:《基于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商业模式构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8]蔡萌:《2012秋拍观察:市场分工细化,行业竞争加剧》,《中国文化报》2012年11月5日第5版。

[9]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责任编辑:陶原珂

published in the SSCI and CSSCI journals during2002to2013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s and subjects liter-atures,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Furthermore,we summarize six dimensions in-

cluded the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motivation,GVC,strategy path,and the risks of transforma-

tion and upgrading,try to show the panorama of current research field,and discuss several related frontier is-

sues.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ories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acquires GVC and

relevan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and constructs some new concepts based on the abundan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cases of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some Chinese excellent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Banking Stability in China

a Research Team from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Lanzhou Center Branch83

Based on the real situation of Chin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study of the shadow banking sys-

tem so a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shadow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and its components scientifically and accu-

rately.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shadow banking system,and

the aggregate is estimated.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data simu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its impact on banking stability are studied empirically,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s in an inverted U-shape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anking stability,that is,there is a

manageable aggregate threshold(or optimal aggregate)in the aggregate of shadow banking system.In the ac-

tual measurement,the aggregate of internal,external and overall shadow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from2000to

2011is within the threshold,but above the threshold in2012,which indicates a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had-

ow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banking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A Review on the Public Responses after Mr.Wu Peifu’s Death

Lin Huifeng and Huang Baozhuan114

Wu Peifu’s death sparked off public opinion,which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complex political ecology during

the War of Anti-Japanese Aggression.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argued about the cause of Wu Peifu’s death,

whether he had become a traitor,and how hi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errors should be evaluated.Those

Japanese puppets said Wu Peifu died normally,whil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Chong Qing thought he died

because of Japan’s poison.Moreover,the opinions from the two sides were divided about Wu Peifu’s attitude to ‘the peace movement’,and also attacked each other.Both sides praised highly Mr.Wu,but their emphasis was totally different.Beside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ome other media also expressed their attitudes to

the Wu’s death.Therefore,as an outdated politician,Wu Peifu became 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after his

death.

The Structural Fission and Inter-industrial Mergenc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

nological Background

Li Fengliang and Zong Zupan137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with an appearing tendency of the structural

fission of industries and the inter-industrial mergence.New cultural industries have emerged in an endless

stream,with gradually deepening the crossed mergen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flattops,which are all

caused by the stimu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volution,the renovation of commercial model,the pursuit

of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the change of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and the assemblage of industrial essential factors.The structural fission and crossed mergence happened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led to a quicker reconstitution of industries,in which the division of industries will be more clearl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rule will happen.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 demands correspondent policy,techniques and qualified personnel education.

A Textual Study on Yan Can’s Judgment of the Poems in the Book of Poetry‘Using Xing without Analogy’

Sun Li15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curacy of the judgment,‘the Xing that doesn’t include Bi’,in the poetry theo-rist Yan Can’s work‘Shiji’,and cites specific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at Xing and Bi literary means having a close relationship.In the history of‘the Book of Songs’study,Yan held an eclec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ng and Bi.He neither insisted that‘all Xing include Bi’,which was the view of the scholars who agreed with Mao Shi,nor totally accepted that Xing had no relation to Bi,which was Zhu Xi’s viewpoint.Yan thought that most of the poems with Xing recorded in Mao Shi related to Bi,but7of them left were except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se7poems in detail,and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only3of those7 poems which Yan decided‘Xing doesn’t include Bi’agree with the facts,but his judgment about the other4 are incorrect.So,it is acceptable to say that‘all the116poems with Xing include B’is basically correct.

如何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如何真正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当下关于工业互联网、工业4.0 等各种会议比比皆是,“每次都在讨论如何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但是进度总是非常慢。为什么慢?业内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华为高级副总裁张顺茂对记者直言。 跨界融合”一词已经早成为各行业合作时的“标准用语”,但当真的推行时,往往才发现“隔行如隔山”。长期从事ICT 领域研发的张顺茂,初涉及纺织行业自然也是如此。同样地,纺织化纤行业内的人士初接触全栈、全场景AI 解决方案,神经元网络等名词也会有些云里雾里。 “各个领域认为很牛的东西,用到另外一个行业、另外一个场景时,都不知道是什么,互相无法解决也相互不理解。”张顺茂分析道。 如何实现跨界融合与交叉科学的创新,是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最关键的问题。而一旦突破了这个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后,很多颠覆性创新的成果就会出现。 杂交因子是生物学的概念,与跨界科学的创新具有相同的内在逻辑性。张顺茂指出:“如何才能实现交叉科学的创新?究竟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我认为第一点,双方的观点意愿一定要很明确。比如合成纤维是化纤行业领域里的名词,这个领域里一定有工业制造很多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要很清晰、很明确地表达出来。” 他表示,这些问题表达出来后, ICT 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理解消化。“这是目标和意愿,至少是宏观层面的自动化,落到微观上就是具体的场景,让问题更加清晰化,让双方都能很理解。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有决心去解决,否则双方在目标和能力上不一定能匹配。” 其次,问题、目标与愿景明确后,还要有足够的资源与人力投入,因为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以华为、三联虹普与TMT 联合推出的“化纤行业智能解决方案V1.0”,实际上这是很辛苦的过程。 张顺茂认为:“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可能打退堂鼓,收益也不明显,很容易就会出现退出的情况。因此领头企业领导的支持,专业人员与行业专家的协同都很重要,否则无法坚持下去。同时方案还要落到具体的场景,能在实际场景中得到解决。” 要实现跨界融合的第三个重点即要创新交流。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解决方案一定要有技术上的创新焦点。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和机制 文化与旅游关系非常密切,文化为旅游创造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旅游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有学者这样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一定就有发达的旅游业;而有发达的旅游业,势必要求有发达的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支撑,否则旅游业的长足稳定发展也难以为继”。① 一、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法 旅游与文化资源的互为开发利用是产业融合发展较浅的层面。为充分挖掘出两大产业的潜力并通过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对产业运作模式、市场运营机制、思想理念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从较高层面对两大产业进行整合创新。为此,提出体制观念整合引导市场整合,进而促进两大产业资源整合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领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②,它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在体制观念的整合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指导、产业引导、管理机制的转变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市场执法监督作用。一是观念主导。政府及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及其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实行与两大产业政策相衔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二是产业规划指导。在已有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旅游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制定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选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旅游地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供科学指导。三是管理主导。公平、合理、高效的机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政府要指导好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的归并工作,或引导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发挥它们在领导和协调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各级行政及企业等主管单位,制定共同发展大文化、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作用。 ① ②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申论范文“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

申论范文:“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 多年前,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就曾预言:“未来只有一种企业——互联网化的企业”。而今看来,堪称高瞻远瞩。无论是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亦 或是共享单车的广受欢迎,还是远程教育的备受青睐,无不在提醒人们:互联 网与各领域融合所催生的“鲶鱼效应”正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互联 网跨界融合也正为时代发展注入新活力。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方今之时,“互联网+”的触角早已深入各行各业。不仅有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将“互联网+”运用得 淋漓尽致,开拓了旁人难以企及的商业版图,稳居互联网企业王者宝座;还有“网上菜篮子”横空出世,产业基地培育出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交易平台远销海外,传统农业摆脱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然一朝收获却无人问津的窘迫境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背后,“互联网+”的与经济领域的跨界融合是关键。“互联网+”的无穷魅力之于各行各业,可以说是“敢让旧貌换新颜”“敢教 日月换新天”。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优化生态的新引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互联网+”的加盟则能为环境治理带来新变革。移动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的集群象征着令人叹服的计算能力与数据 分析处理能力。借助这些手段,雾霾成因、河流污染源等问题分析将变得更为 简便、准确、高效,从而提升了环境治理的科学性,让环境治理与保护更加有 的放矢。同时,“互联网+”更能拓宽公众环保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疗愈生 态环境保护方面信息不对称的顽疾。这对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 保护、监督与治理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此,用“互联网+”的思维科学治理生 态问题,撬动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杠杆势在必行。 “互联网+”的跨界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新智囊。近年来,不少城市陷入发展瓶颈。而“互联网+”的力量逐渐让城市管理者看到了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智慧城市”倡导的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以“网格化让城市服务更智慧,‘互 联网+’让百姓生活更便捷”为导向,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全局性与规范性。在 第 1 页共 2 页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áá á 自1992年政府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以来,文化产业在大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原生态1.0时代,与“文化事业”概念划分模糊,虽然提出“文化经济”,但对文化商品属性的认识仍属初步,其业态主要表现为工艺美术、传统印刷、音像制品、广告出版、影视及相关产品的低端复制,规模小,质量低,盲目性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21世纪前十年的2.0时代,文化产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从2000年“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业态变化明显。以新媒体、数字技术产业为主,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形态,产业、行业之间跨界渗透现象明显。三是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产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协同创新正在推动文化产业进入3.0时代,其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愈演愈烈,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终端和数字技术而成长起来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一、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呈现的形态 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因其出发点和集聚形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形态。 (一)新创模式———新兴文化业态 早期关于新兴文化业态的探索是在互联网、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依托高速宽带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最早的新兴业态,逐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一个较快的增长点,引起决策层和专家学者关注。2007年4月,新兴文化业态刚刚在中国学术文献标题中出现(赵志立在《成都大学学报》发表《 文化产业 2015年第1期 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 李凤亮宗祖盼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11&ZD023)、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与路径研究”(GD13CZW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宗祖盼,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 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变化、产业要素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可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重视;传统业态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需求。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科技业态裂变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1-0137-05

创新 发明与专利实务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1晶体管的专利申请时间是()。 A、 1945年 B、 1946年 C、 1947年 D、 1948年 我的答案:D 2下列情况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是()。A、 企业不挣钱赔钱 B、 资金周转不过来 C、 A、B选项都不对 D、 A、B选项都对 我的答案:D 3直升机的螺旋桨工作是运用了()原理。

预先防范原理 B、 空间维数原理 C、 重量补偿原理 D、 机械振动原理 我的答案:C 4分割原理体现了为解决物理矛盾而进行的哪种分离?()A、 时间分离 B、 条件分离 C、 空间和条件分离 D、 整体与部分分离 我的答案:C 5以下哪个国家在专利申请上不追求数量?() A、 美国

中国 C、 日本 D、 韩国 我的答案:C 6被称为“TRIZ之父”的是()。 A、 泰罗 B、 明尼苏 C、 阿利赫舒列尔 D、 江国振 我的答案:C 7根据TRIZ理论,发明的第三等级是()。A、 合理化建议 B、 适度新型革新

综合性重要专利 D、 专利 我的答案:C 8对大公司来说,PCT申请的最大优势在于()。A、 递交申请材料方便 B、 获得国家检索报告 C、 争取更多翻译时间 D、 充分进行市场调研 我的答案:D 9古代运送大型物件运用的是()方法。 A、 神奇力量 B、 人力运输 C、 机械传送

等势 我的答案:B 10下列属于创造力模型的必要要素的是()。A、 创新动力 B、 创新思维 C、 专业能力 D、 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11以下事项可以申请专利的是()。 A、 发现镭 B、 镭核聚变得到的物质 C、 提炼出镭 D、 提炼镭的过程方法

工作心得: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工作心得: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有效融合,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便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概述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体制建构相对不完善,在文化产业的包装与宣传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体育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繁荣,体育产业使大企业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加大,而另外中小企业对消费者体育方面的关注也加强了不少,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以及休闲娱乐,还包括与这些有关的设备生产、相关技术等。文化产业是一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时间不长的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

的需求。体育产业在广义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最初我国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互独立,然而,随着社会信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产业之间不再独自建设,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文化体质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2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需求,体育产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尤其在学校教育、休闲娱乐中受到重视。体育锻炼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上中学生可以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理想学校,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节目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播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新闻、报纸上出现的体育消息也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各大媒体借助体育新闻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另外,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对技术的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科技的体育技术被运用到体育活动中,例如,利用仿生学设计出的衣服可以减少摩擦,高端的技术拍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供教练和运动员进行分析研究。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合理化的制度被制定出来,各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年资本乐投新模式

“农业+文化+旅游+康养+地产”跨界融合,2018资本乐投新模式! 现今随着旅游和地产两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旅游吸引物及其配套服务设施为导向,结合农业与文化、休闲与度假等多功能、全覆盖的新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形成,休闲农业与地产业相结合形成休闲农业地产的趋势愈加明显,也是未来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 休闲农业地产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在经营休闲农业项目时,引入房地产的经营思维,从产品规划、景区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地产化运作,从而更好地发挥项目优势,更加深入地挖掘产品的市场潜力。 休闲农业地产是休闲农业同地产业的一个嫁接,涉及到农业、文化、旅游业和地产业,要对其进行分类是一个综合的提炼和概括过程,以休闲农业的分类为理论基础,与房地产业进行融合、对接,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地产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农家乐是休闲农业中最广泛的模式,是以农家为重点,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现状、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为吸引物,满足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以农家乐为基础的旅游地产开发可以称之为农家乐升级版,它整合乡村旅游与旅游地产,使旅游经济和地产经济相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凭借

旅游地产提升内涵,旅游地产依托乡村旅游提高品牌价值。 农业观光园是以高科技农业或者成规模种植、养殖农业为主体吸引物来满足人们在休闲活动中的相关物质与 精神需求的一种农业休闲产业形态。因为农业观光园本身是具有一定土地规模的,可以某项农作物、养殖业或手工副业为卖点,综合餐饮、住宿、采摘、游乐等多项休憩内容,采用“庄园式”地产开发,如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等系列农庄、酒庄、水庄、山庄。 古村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而完全或部分保 留下来的人类居住的区域,这些村落集中反应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劳作状态,具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通常都是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此类产品是田园旅游房地产中资源条件最好的产品,以保留过往鲜活的生活方式为最佳卖点。 景区是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游客提供游览、观光、探险、休闲、科考等服务的盈利性机构。以景区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房地产:一种是在自然风景周围的度假型地产,另一种是与景区融合进行地产开发的项目。 随着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饱和,众多开发商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进军,但是迄今农村房地产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政府连续颁发了几个一号文

知识产权的现状与思考

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人们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我国虽然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比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20年里,我们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且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建立起一个包括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中介服务、学术研究等等在内的一个工作体系;也建立起一个行政与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这也就是说一个包括法律体系、工作体系、执法体系的知识产权制度,我国在短短的20年里都把它建立起来了。在实际发展中,我国也保持了一个高速度。近些年来,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都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的商标申请量是58.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分别是11万件。这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而且与第二名拉开了很大距离。在这些年的科技发展中,我国也在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高科技领域也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综合看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严峻的挑战,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我国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之路将艰难而漫长以专利为例,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技术门槛比较高的,或者说含金量比较高的专利是发明专利,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检索,最后合乎法律规定才给予授权。首先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13万件,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排前几位,但是被13亿人一除,我国的人均专利拥有量就很少了,我们的排位就到第八九十位了。另外,在这13万件专利中,其中一半来自外国的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他们要在中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国外公司在申请专利方面是非常活跃的;那么剩下一半专利来自国内,这一半中,大概有40%左右是个人申请,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我国的企业申请的专利只有60%多一点。也就是说剩下的4万多件专利中,又有一半左右的专利申请来自三资企业;剩下两万多件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申请的。这两万多件与我们几百万家企业这个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其次看一下质量的分析。据统计,这么多年来,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本国人、本国企业申请的最集中的领域有:第一位是中药,国内申请占98%;第二位是软饮料,占96%;第三位是食品,占90%;第四位是汉字输入法,占79%。这是我们占优势的比较集中的领域。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所集中的领域主要是高科技领域:第一位是无线电传输,占93%;第二位是移动通讯,占91%;其后为电视系统,占90%;半导体占85%;西药占69%;计算机应用占60%。从这里不难看出,国外申请的重点是放在了高技术领域,放在高端。国人申请100件专利,其中发明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外观设计就是产品的造型,实用新型就是关于产品结构上的一些改进、一些创新。而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这也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在我国现在也有一些很好的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像深圳华为公司,它是专门制造通讯产品的一家民营企业,它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6%,是国内所有企业中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500件,同时向国外申请了400多件,注册商标也有600多件。另外像海尔、海信、青啤等,他们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做得也比较好,申请了很多专利,像海尔平均每天申请3件专利,每年1000多件,青岛啤酒也是一个很有名的驰名商标。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太少了。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之所以在国际上造成了这样的影响,就是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人说我国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像我们国家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当然最近尝试制造商用民航客机。我国高端的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很多重要的装备,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例如,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

写作范文: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

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 过去我们讲产业升级,更多的是指产业形态的单向演进或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上下游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今天,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我们要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大力发展跨界产业,努力赢得产业升级的先机和主动。 产业跨界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跨越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而是由新需求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将现有产业领域和要素资源,经过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整合利用到一起,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从我省实际看,智能、健康、环境在产业跨界融合上是最具优势、最有需求、最可能突破的三大领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经过多年技术储备,人工智能的实用门槛已经突破,未

来将呈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快速增长。要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基础厚实的突出优势,把智能制造作为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加快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推进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以智能制造带动服务业等各领域人工智能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和期待。健康不仅指修复健康,而且包括维护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我省医药产业基础好、老龄化程度高、旅游康养资源丰富,要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加快发展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养老服务、健身养生、健康咨询等领域的健康产业。 环境产业既是制造业,也是服务业,既属于日常消费领域,也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充分体现了跨界融合的特征。我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任务还比较重,既要大力发展传统的污染防治等产业,还要加快推进节能新材料研发、新能源推广、

生物修复技术发展,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生态经济区,让良好生态和生态经济成为江苏的亮丽名片。 智能、健康、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正对应了人类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基本方面。未来产业要么跨界,要么被跨界。跨界融合对所有的产业和行业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储备和应用,加快跨界产业和细分行业的前瞻布局。不断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服务和监管水平,努力营造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最新范文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和建议 摘要:旅游和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河南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逐步推进,分阶段进行。应充分发挥河南政府的扶持作用,寻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新的结合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要发挥科技在文化旅游融合中的作用,培育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扩大河南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中原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河南;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2011年3月,国家出台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拓展延伸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

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同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十二五”旅游规划》,规划中对全省的旅游业发展思路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旅游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河南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提高知名度,而地域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可以为旅游业注入精神文化内涵,提高其旅游品质,使旅游业脱离单一的景观模式从而显得异常丰富多彩,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文化审美体验,从而发展壮大河南旅游业,促进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旅游业为其提供载体和实现的途径。河南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如古都文化、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功夫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而河南各地的旅游资源为其提供了合适的载体。利用旅游资源,传统文化得到了推广,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能够促进文化“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促进中原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 二、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扶持政策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精)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 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性增长期,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由量变到生产方式出现质变;第二个阶段是协调期,慢慢形成适应新技术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了产业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一、“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决策关注的重心转向非物质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既是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也描摹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图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大都跻身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2004年,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增加值是51.05亿元,2008年增加到192.66亿元,截止2013年末已经达到1941.12亿元,增长超过10倍。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贡献也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新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不仅限于将传统产业的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更多的作用在于将从业者的思维引入互联网世界,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文化产品是精神和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载体和工具,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将资源转化为更加多样的产品形态。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经过高新技术动态化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将原本静态的古画生动并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另外,需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获得一种现代发展方式,能够巧妙的融入现代人的意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一)

回首页 一、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并不是一跳而就的,更不是偶尔为之,这种结合有其深刻的产业发展背景,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1.工业经济时代的自然结合 工业经济时代,大多数的产业在技术产业化初始阶段,企业核心目标就是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赢得比对手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并没有强烈的意识要形成技术标准,只是在一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企业会意识到有这种可能,即一些新技术将最终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 企业研发的技术成果一旦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将充分运用知识产权,维护其技术上的领导地位、获取投资回报,增强市场竞争力。通常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阶段的成本最高,生产阶段相对而言则是低成本的运作。因此,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在产品价格的组成中占很大比例,且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提升,企业的新技术已逐渐成为产业技术标准制定的基础;当产品在相关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事实上”已经为该产品定下了技术标准;相应的,与该产品互联互通,进行互操作的其他产品,它的生产商不得不接纳这一“事实”标准,否则寸步难行,在计算机、电信、能量传输领域等更是如此。 此时,这种“事实标准”已成为正式标准的“最佳候选者”,理由有三点:一、按照该“事实标准”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二、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的过程中,“事实标准”的技术不断得到优化改进,技术成熟且产品性能稳定:三、专利许可费的定价,是在市场机制下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标准用户博弈的结果,且达到了双方基本认可的价格水平。 因此,企业抱着乐见其成的态度,积极促进“事实标准’转化为正式标准,这样一来,企业技术领域上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巩固;正式标准的广泛实施应用,有力促使企业专利许可收益的稳定增长;此外,正式标准采纳该专利技术,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了充分认可,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 2.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结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尤为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的是智力资源,技术研发者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采用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技术成果绝大多数被知识产权所覆盖。 其二,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网络系统特征,强调技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而标准正是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标准技术集成性高,一个标准往往涉及到成千上万项技术,因此,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不仅是无法避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加速结合。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多数产品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和技术锁定效应,因此,技术标准对于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动向之一,就是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或企业联盟(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全力推进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战略性结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标准在产业界的广泛使用,在领导产业发展路径的同时,也获取知识产权收益,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二、标准中知识产权(专利)的政策和管理模式 标准中知识产权的纳入,对传统标准制定规则以及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与知Address: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南路无线电管理大厦9楼中 1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分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壮大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意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行业,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在旅游产业当中,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所享受的也是旅游产业当中的文化内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从而推出不断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服务。本文就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引言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两者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当代人们的需求,许多产业开始积极探索共同发展之路。近年来,伴随着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相互

交叉发展的现象不断增加,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新兴产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顺应产业融合的要求,不断推出新的业态和产品形式,开拓新的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从而获取更大的 收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述 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纷纷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的一种新兴产业。这种产业着重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不断满足当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赢得市场。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享受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在我国当前社会主要囊括了应试、动漫、传媒、表演、雕刻、广告等多个行业。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文化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行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对我国人民有着很好的鼓舞作用。时代在发展,文化对创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而文

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

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融合 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必定经历着从建设初期的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的 外向型建设迈向注重地区景观改造、地域人文环境包装的城市软文化 品质的内涵型建设阶段。随着文化资源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 值的被日益认同,作为人类伦理与信仰、礼仪与交流的精神支柱的— 民俗文化重要资源,掀开了新一轮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争夺战。作为 传播与推动文化资源的桥头堡,被视为“黄金产业”、“朝阳产业” 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 1民俗文化故事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生产过程中由当地独 有的生存经历、文化背景、精神思想所产生的生活习俗与行为价值指向。一种民俗文化的产生背后往往有着多彩多姿的传说故事。地域民 俗文化及其背后故事的传承与保护能够说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软资产,城市的精神灵魂。民俗故事给本土文化增添乡情,赋予丰富的情 感寄托,挖掘民俗文化故事资源来激发城市创意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 文化体验与体现的重要手段,在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上起到共生发 展的作用。城市依靠创意文化产业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依靠 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达到提升城市品位气质、美化形象的成功案例屡 见不鲜。新加坡与鱼尾狮、哥本哈根与美人鱼、雅典与雅典娜、广州 与五羊,这些城市都与一段或壮烈、或凄美、或传奇的民俗传说故事 紧密相连而闻名于世界。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故事、民间传说是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 题材,美丽的传说故事也为城市的创意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元素。 例如,每个游玩过济州岛的人都会带回几个济州岛的守护神——石头 老人。地域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故事为产业转化提供强大的资源支 持与资本保障,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本与源。所以,民俗文化故事 的挖掘与传承在各个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推广中置于十分重要的发展 地位。不过民俗文化作为软资产,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行传承落地,

《新时代知识产权创新发展与严格保护》-部分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5题 1.专利质量主要是指专利的法律质量、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其中(法律质量)是决定性 2.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这体现了专利具有(经济价值)。 3.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共同构成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其中,(专利数量)是构成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基础。 4.专利具有时间性,其中,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10年),过了保护期,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5.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道,全球每年发明成果的(90%-95%)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5题。 1.根据本课程,专利的权利特点是指专利具有(ABCD) (A)独占性(B)地性(C)时间性(D)可转让性 2.对一个概念下定义至少要遵循(ABCD)个准则。 (A)简练(B)完备(C)准确(D)易懂 3.企业到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局申请专利的时候,审查员会依法审查,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审查(BCD)。 (B)新颖性(C)创造性(D)实用性 4.本课程提到,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ABCD) (A)制度价值(B)经济价值(C)文化价值(D)市场价值 5.高价值专利的"高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价值高低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下列各项中,属于因事而异的是(ACD)。 (A)专利主体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充分发挥专利的制度价值功能 (C)专利主体想和竞争对手开展市场竟争,更多关注专利的市场价值 (D)专利主体想建设企业文化,更多关注专利的文化价值 (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题。 (是)1.知识产权有多种价值,最主要的价值是它的制度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2.高档商品或奢侈品的价格主要由知识产权的高额附加值决定,知识产权就是它所用的商标和品牌 (是)3.本课程提到,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对于国家来讲,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否)4.很多企业往往只认识到知识产权具有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同时知道知识产权还有制度价值和文化价值,知识产权的制度价值是最重要的。 (是)5.高价值专利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赢得国际经济竞争 (否)6.本课程提到,专利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财产,随着使用会产生损耗,因而会在使用中不断贬值。 (否)7.高价值专利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专利不是企业的核心克争力,科技成果并不是,因为法律赋予专利“独占性”。 (是)8.专利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并不是,因为法律赋予专利“独占性”。(否)9.根据中国专利奖评奖标准,凡是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和—定是高价值专利,同时高价值专利也一定是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 (是)10.高价值专利是指有用性强的专利。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旅游与文化产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立足于各地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类型,进而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策略,为各地探寻适宜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提供可寻思路。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的提出 (一)旅游业:文化产业全面、多元化发展的依托产业 文化产业是继旅游业之后的又一大绿色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无烟工业”。以“内容”、“创意”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特征使其成为各国后工业时代重点发展的产业,并逐步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资本和技术的高度密集是文化产业的又一大特征,其产生和发展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东部发达城市以其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大量的人才汇聚 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城市。较之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在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聚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水平较低,文化需求不足,社会环境基本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西部所拥有大量原真性。活态化的民族文化遗产,从客观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如何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旅游业的介入有效化解了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旅游业所属外向型产业,其

发展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水平要求不高,依托于旅游业的开展,树立自身的文化品牌,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优化市场环境,提供有效需求,从而使西部地区出现文化产业的雏形,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多元化发展重点则在于文化产业先行的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本质在于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旅游业融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旅游化的开发,提高文化产品生产的附加值,扩大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强化了文化产业链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具体而言,通过旅游线路和专项旅游产品的设计,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好奇心整合成为有效的市场需求,使原本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环节发挥经济效益或使原本终止于文化产品生成的产业链 得到继续延伸,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例如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其发展主要以原有文化产业园区中的艺术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工序为主要吸引物,通过游客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游乐项目的增加使原本因生产集聚而形成的园区增加了旅游的功能,扩大了经济效益。又如影视城旅游的开展,作为电影拍摄的大型道具,旅游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影视城的附加值,根据影视剧作中的内容所开发出的旅游纪念品,又延伸了影视城的产业链,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影视城的经济效益。 (二)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产业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时期,旅游活动

浅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浅谈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7-04-22T15:30:02.28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12月作者:刘娟 [导读]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概述】随着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突出。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中占有重大阵地的文化产业开始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推进着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融合、科技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吃、穿、住、用、行等基本方面已经达到了不同等级有相对的需求满足,人们已经不再为基本的生活所困扰,相对的,人们现在正在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说现在人们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关注自己所要关注的信息,这就是精神需求的表现。在精神需求上,文化产业是一个重量级的版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导向,指导着人们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化产业的影子,从早上起床后打开电视机看新闻,或者买份报纸,这些是文化产业;去上课或者上班的路上一边走路一边听着MP3里的音乐,这是文化产业;走进教室打开教材我们手中的图书,这是文化产业;老师开始上课使用的电脑软件,这是文化产业;闲暇时我们买本杂志、看场电影或者听一场演唱会、音乐会等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可以说,文化产业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那么文化产业是什么呢?它是指一种客观的历史文化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有一个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它包括影视、音像、摄影、广告、信息咨询、大众媒体、流行音乐、平面设计等等内容,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文化产业的精神性、娱乐性这些基本的特征是不变的。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日益融合,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并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纵观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特点大体分为两个方面: 1)、一个就是跨界发展与产业融合。互联网、移动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媒体融合、产业融合的步伐,可以说新型的文化产业业态层出不穷,新的文化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比如说,伴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关注就是生产力,由此也带来了对于微博植入广告的争论。新的产业业态同样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011年一部总投资不到1500万元的国产电影《失恋33天》在4部好莱坞大片的围追堵截之下一举斩获了3.5亿元的票房,是当初预估票房数的10倍还多,可以说是当年电影界的一匹黑马。这部影片的成功就得益于很多新的宣传与营销方式,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本原本是网上的一篇帖子,后来变成了小说,拥有了150万的粉丝;其次,这部电影拍摄了一组名为《失恋物语》的短片,从七大城市当中选取年轻人讲述自己的失恋经历,然后投放在微博等平台引起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这些以失恋为主题的内容带动了大家对电影的关注;最后,影片建立了一个视频官网,取名为失恋博物馆,上面除了影片大量的视频宣传材料外,还把在微博征集到的分手信物,失恋后的心情感受,疗伤歌曲等资源放在上面,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所以这部影片的成功,互联网、微博这些新兴媒体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 2)、一个就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趋势下,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在进一步的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提升。显著的标志就是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正在出现。电影《阿凡达》创了世界票房记录,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采用了最前沿的3D技术以及IMAX制式的巨幕,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形象感的三维世界,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震慑。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这个名词的提出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文化产业侧重点是提供给人们文化消费品,它的特点在于营利性。中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拉动国民经济的作用,体现了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和较好的经济预期。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意内容的缺失。 1)、纵观世界的文化创意内容来看,原创内容世界先进国家占有率为70%--80%,而我国只有2.5%,相比较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上看,我国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旅游产业与教育培训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占市场规模的60%以上,而相对新兴的游戏、手机、网络等这些互动类产业在整个市场占有率总和仅为9%。 2)、文化产业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产业园区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文化产品内容的同质化比较严重。 一个是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乏力。文化走出去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还不是很顺畅,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如果说英国的文化产品输出是音乐、美国文化产品输出是好莱坞电影,那么中国文化产品输出是什么呢?没有一个具体的物化内容,更谈不上包装了。 中国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呢?我们该如何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呢?关键就是要解决好这两点: 1)要注重创意开发。文化产品要流行起来,创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作为消费品的文化,既要有大众容易接受的辨识度,同时也要有独树一帜的个性。在创意为王的时代,要着重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 2)要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要努力打破行业壁垒,推动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介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且要寻求多样化的营利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