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古人的智慧

从现实中醒悟过来,让我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回到过去,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把

酒言欢,学习古人的智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又写

李清照这颗多愁善感,支零破碎的心,虽为女流,却吟出一首首如此扰人心扉,使人心乱的曲子,

醉了!它是愚不可及,还是大智若愚?我们走进

她的内心世界,观望着这一颗支零破碎的心!能

写出这么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词,也称得上是大智

慧了!

前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用的,唐太

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正因

有此,才有贞观之治。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让我们走进岳飞的内

心世界,看一看他的智慧,那是一种爱国大义的

智慧。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

何等的豪情壮志?对国事胜过一切,为国献出自

己的生命,何人又有如此智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

祥,这一英雄形象,恐怕就已烙在大家心中了吧!誓死不降,为国而死的智慧谁又能够真正懂得呢?

所以说古人的智慧都是大智慧,又怎么是耍

点小聪明,小伎俩所能比拟的呢?他们的智慧又

怎么是区区现代人可以并驾齐驱的呢?

我们要学习古人的自强不息,爱国为民,还

要学习古人君子之为。

从书本中走向古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古人的

内心情感,和古人把酒言欢,学习他们的大智慧,学习贤者的品德,和古人一起或喜或悲,走进内

心世界,学习古人的智慧!

2017年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课后习题答案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关于经济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单选题】“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 闯关东的行为主要是经济的驱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的基本经济需求。()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逻辑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古人留下的十个智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01 流水不争先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 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 “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 做事不能靠一时性急,而要脚踏实地。就像流水一样,水慢慢地流淌,它不去争先后,而是在一点一点地积攒自己的力量。到时候,有力量了,还在乎什么先后呢? 细水长流,以待迸发。经验要靠经历才能获得丰厚的积累。智慧不是一蹴而就,通过思考感悟后,循序渐进,拥有发现细微的慧眼,待到力量充足,一击而破。 02 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的欲望过多,就会相应地缺少智慧与灵性。

玩物丧志,贪欲败身。 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而迷失心智,正是祸害生命的开始。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 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03 君子知命不算命 万事万物有时、有运、有势。 “时”是时机,有天时而运气未至,也难免落空;“运”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三者没和合时,运自然不动,运不启动,人也受困;“势”是势差,势差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统称为“命”。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知命,首先是知“己命”,就是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立身、处世;其次是知“天命”,有了人生阅历之后,感悟到天地自然之道,从而能够顺天应命。

一个人知命以后,心中没有疑惑,能够坦然接受一切,自然不需要算命。 10条“天规”,10个“智慧”。 04 人有千算,天则一算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算计着自己的收益,进而算计着别人。 千算万算,人算不如天算;算来算去,算自己! 天就一算,算什么呢?算每个人的“德”。 天地无私,唯德是亲,积一点德,就修一点福。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若忠厚,福必随之! 05 人情世态,不宜太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无常势发乎心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无常势发乎心 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如此,用智设谋也一样。读史启智,品古人智谋:有大智,有小慧;有阴谋,有阳谋;有急智,有远虑;有良策,有诡道;有守拙,有变法;有无心而合,有千虑所得;有阴有阳、有虚有实、阴阳难测、虚实莫辨。感悟是:智无常势,不可一概而论,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在于适应情势,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用智者,鸡鸣狗盗也能力挽狂澜;不善用智,熟读孙子不过纸上谈兵。让我们翻开《战国策》,看个小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楚襄王为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准备回国。齐王趁机勒索东部五百里土地,否则不肯放人。太子与师傅慎子商量后,答应齐国条件,回到楚国继位。齐国立即派人索要土地。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说:大王明日召见群臣,大家分别出谋划策。次日,襄王召见子良问计,子良说:大王金口玉言,岂能言而无信。请先割地给齐,然后派兵夺回。给,是因为守信用;攻,是因为有武威。襄王又召见昭常问计,昭常说:万万不可割地。楚国之所以被称为万乘大国,正因土地广阔,怎能轻易割让一半国土。请让我率军守卫它。襄王又召见景鲤问计,景鲤说:大王如果不践前言,是失信于诸侯啊。但,给是不能给的,守恐怕也守不住。请

让我去秦国求救吧。襄王见群臣意见不一,拿不定主意,只好又召慎子问计,把三人意见说了,问:三计如何取舍?慎子说:三计都用啊。襄王气得脸色都变了:岂有此理!慎子不慌不忙:大王且听我说。派子良献地,可有守信之名;派昭常守卫,可保国土之全;派景鲤求救,可得诸侯之援。襄王大喜,立即依计行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子良装模作样来到齐国献地。齐王派人前去接收楚国土地,却被昭常拦住。昭常对齐国使臣说:我誓与国土共存亡,现已召集三十万大军,愿意奉陪到底。齐国使臣无奈,只得回报齐王。齐王便问子良:你既来献地,昭常为何又拒不割地?子良说:我君臣是真心献地,昭常定是假托王命。大王可发兵攻打。于是齐王杀气腾腾率军出征,大军还未到达楚国边境,秦军已到。秦军对齐军说:阻拦楚国太子回国,是不仁;意图夺取楚国土地,是不义。齐国如果不肯退兵,就来与秦楚两国交战吧。齐王想想必无胜算,只得一面送子良回国与楚讲和,一面派人出使秦国讲和。楚国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齐国勒索,子良、昭常、景鲤三人之计各有各的道理,慎子将三计合一,则成神来之笔。三计分开均为孤计,合并则成计中计;分开似乎矛盾对立,合并则能完美统一,割地是假,毁诺是真,欲拒还迎,似予实取,既得守信之名,又不伤土地之利。慎子如此用计,可算智无常势了吧?本文为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从古人智慧看识人、用人之道 刘敏杰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其实这一点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虏也。唯王所择。”(译文:燕昭王(战国时燕王)问郭隗(战国时燕人)如何使国家强盛。郭隗说:“三皇五帝将大臣当做老师一样看待,将臣子当做朋友一般交往;霸王对待大臣如同宾客;只有七国之君才会将臣下视同罪虏。成败之道在此,希望大王有所拣择。”) “帝者之臣,师也”,这大概是尊重人的最高典范了。比郭隗更早些时候姜太公对以人为本也为极精辟的论述: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译文:为天下人谋利的,天下人支持他,为害于天下人的,天下人摒弃他。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夺得天下的情势,就好比众人猎逐野鹿一样,因为天下人都有想分取鹿肉的欲望。就像同舟渡河一样,渡过了河大家就都受益,没有渡过河大家就都要受到损害。 对于选择人控才的标准,姜太公讲有六个标准:“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 (译文:太公说:“一是仁,二是义,三曰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是六种应该信守的品德。” 文王说:怎么能谨慎地选择具有“六守”的臣子呢? 太公说:使他富贵看他是否恃才而逾越本分;让他地位显贵,看他是否自满放纵;交付他权力,看他是否仗权专断;派他作为使节出使看他是否有所隐瞒;使他处于危险境遇看他是否临危不惧;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看他是否方略无穷。让他富贵而他没有逾越本分,那就是仁;使他地位显贵而他没有娇贵放纵,那就是义;交付权力而他没有仗权专断,那就是忠;让他作为使节出使而他没有隐瞒,那就是信;让他处于危险之中而他没有惊慌失措,那就是勇;让他处理繁琐的大事而没有穷尽计谋,那就是谋。) 而用人的最高境界应该如姜太公所言: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译文:天下百姓就有如流水一般,阻碍它就会停止流动,疏导它就会川流不息;搅动它就变得浑浊不堪,不去触碰它就可以说清澈明净。哎呀,多么奇妙啊!圣人看到它的开始,就已经推知它的结局了。)因势利导,才能发掘其潜力,才能充分利用优势,正所谓“介虫之捍也,必以其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译文:甲虫防卫,是用它坚硬的甲壳;必定用它毒的螫子,所以就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2018尔雅答案完整版

日常生活中得经济学现象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人们快乐与否得因素?(A) A、供给得多少 B、价格变动指数 C、待遇得增减 D、时间问题 2 下面哪一项就是关于经济学得错误解释?(C) A、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B、可以作为一种话语体系 C、可以作为一种哲学体系 D、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3 下列说法中错误得就是(A)。 A、中国得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得理解就是不同得、 B、传统机制下价格得提高会增加供给 C、经济学就是没办法解释一个人得快乐与否 D、70年代中国省里得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4 不同群体在不同得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不会有完全不同得理解、(×) 5

人们对自己得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得心理预期叫做“福利刚性"。(×) 经济学-—经世致用之学 1 下面不属于中国历史上得移民方式得就是(B)。 A、行政性移民 B、军事移民 C、灾害移民 D、商业移民 2 谁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A) A、马寅初 B、李家驹 C、屠良章 D、蔡元培 3 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得(A)之一就是经济增长得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得差距。 A、自然基础 B、社会基础 C、客观基础 D、主观基础

4 经济学可以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得问题。(×) 5 优良得商业环境有利于吸引劳动力。(√) 构建与谐社会得经济学逻辑 1 下面哪一项就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多得移民方式?(A) A、灾害移民 B、商业移民 C、行政性移民 D、战争移民 2 基本公共品不包括(D)。 A、基本医疗 B、公共卫生 C、基本社会保险 D、大学生就业 3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劳动力与人得再生产?(A) A、智力再生产 B、脑力再生产 C、体力再生产

浅谈古人人生快乐哲学智慧

浅谈古人人生快乐哲学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人的智慧卓尔不群,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一笔宝 贵的财富。而今,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 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精神文明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现代文明的发展除了创造 出许多新的流行的文化,也要回顾我国古代的文化,向古人学习他们的智慧, 我们才能更好地融通古今,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定时期的文化成就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的思想心态、精神文明的反映。这里主要浅谈一下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如何快乐地保 持心境,如何避免世间的浮躁与喧哗。对我们或可启迪一二。 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才 能幸福与快乐。儒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减担哲学”。佛家认为,快乐人生 是一种“放下哲学”。道家认为,快乐人生是一种“坐忘哲学”。三家在本质 上是相通的,他们都认为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构建的物质家园中, 应该大力提倡“减法哲学”,减去过度的物质追求,减去一切过度的执着和浮躁,减去一切有害于人生快乐的不必要的情感,追求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和快乐。如果人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采取减法哲学的话,那么,在精神生活则采取加法哲学。从哲学上看,要提高人的快乐指数, 就要学会用“二合一”的辩证法思考问题。 我们常常认为人的智慧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面,其实不然。智慧不同于知识,知识来源于头脑,而智慧则来源于心灵。人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如果被世 俗沾染了太久的话,人们往往想要内心的宁静而终究不可得,也终究无法体悟 到生活中的智慧。保持快乐的心境,也是让我们能乐观地看待周遭事物,不被 世俗所纷扰,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宁静,进而更能体悟出人生真谛,这才是我 们人生终其一生应该追求的智慧。 如此,那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体悟快乐的人生智慧吧。首先,从哲学高 度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就是在奉献于社会 中追求幸福和快乐。在庄子后学看来,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幸福和快乐,并不是 以车、冠为标志的荣华富贵生活,而是无以复加的自适快乐,这才是人所追求 的真正幸福。世俗之人以荣华富贵生活为自适快乐,其实荣华富贵只是人的身 外之物,并不是人的真正本命,它只是意外忽来的东西,如同寄托之物。寄托 之物,其来不能抵御,其去也不能阻止。所以,要求世人既“不为轩冕”而恣

条古人智慧民间谚语

150条古人智慧民间谚语 1、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2、众人里面有圣贤,土石里面有金银。 3、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4、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5、话中有才,书中有智。 6、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 7、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8、细工出巧匠,细泥浇好瓦。 9、要得会,天天累;要得精,用命拼。 10、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11、树靠人修,学靠自修。 12、种田不离田头,读书不离案头。 13、修树趁早,教子趁小。 14、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5、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16、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看书。 1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8、爹娘养身,自己长心。 19、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20、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21、人有人情,戏有戏味。 2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3、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24、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25、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26、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27、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28、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29、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30、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31、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32、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33、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34、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35、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36、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37、久住坡,不嫌陡。 38、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39、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0、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41、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42、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4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44、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45、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单项选择题] 1、从《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中,分析得出具备“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职场经验的代表人物是() A.孙悟空 B.沙和尚 C.猪八戒 D.唐三藏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2、道术兼修中“术”的古代代表人物是() A.韩非子、鬼谷子 B.孔子、孟子 C.孔子、韩非子 D.孟子、鬼谷子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3、管理工作的本质是() A.完成绩效考核任务 B.通过别人完成工作 C. 强调精细化工作 D.明确岗位责任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4、加强领导干部修养的核心是增加领导的() A.报酬权和强制权 B.报酬权和参照权 C.专家权和参照权 D.专家权和强制权 参考答案:C [多项选择题]

5、中国式团队存在基本管理问题包括() A.领导权问题 B.干部问题 C.班子团结问题 D.利益问题 参考答案:A,B,C [多项选择题] 6、“和”所代表的基本管理力量包括() A.认同的力量 B.融合的力量 C.超越的力量 D.批判的力量 参考答案:A,B,C [多项选择题] 7、在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通过公开和宣传落实公平的原则,以下属于对宣传技巧的形象比喻的是() A.先打雷后下雨 B.雷声大雨点小 C.雷震千里,雨润一寸 D.打雷向上,下雨向下 参考答案:A,B,C,D [多项选择题] 8、根据领导的管理风格可以把领导划分为()三类。 A.性格领导 B.制度领导 C.种族领导 D.文化领导 参考答案:A,B,D [判断题] 9、领导用人应用性格一致,价值观互补的人才。 参考答案:错 [判断题] 10、不教而诛是为暴,是韩非子的言论。 参考答案:错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答案答案(尔雅超星)备课讲稿

作业标题: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一) 1“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正确答案:× 2不同群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正确答案:√ 3 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 A、时间问题 B、价格变动指数 C、供给的多少 D、待遇的增减 正确答案: C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70年代中国省里的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B、传统机制下价格的提高会增加供给 C、经济学是没办法解释一个人的快乐与否 D、中国的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 D 5 关于经济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B、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C、可以作为一种哲学体系 D、可以作为一种话语体系 正确答案: C 作业标题: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二) 1 “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 A、蔡元培 B、李家驹 C、屠良章 D、马寅初 正确答案: D 2 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 A、客观基础 B、主观基础 C、自然基础 D、社会基础 正确答案: C 3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 正确答案:× 4经济学没办法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正确答案:√ 5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A、灾害移民 B、军事移民 C、商业移民 D、行政性移民 正确答案: B 6黄河入海口改道发生在咸丰元年。() 正确答案:√ 作业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逻辑 1 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 A、战争移民 B、商业移民 C、灾害移民 D、行政性移民 正确答案: C 2 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A、心力再生产 B、脑力再生产 C、体力再生产 D、智力再生产 正确答案: D 3基本公共品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

2018年尔雅国学智慧课后答案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单选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 A、公元前511 年 B、公元前515 年 C、公元前551 年 D、公元前471 年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 ?() A、齐国 B、鲁国 C、秦国 D、燕国 我的答案: B 3 多选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 A、竹简 B、甲骨文 C、纸 D、铜器铭文 我的答案: BD 4 多选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楚辞》 我的答案: ABC 5【判断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我的答案:√ 6【判断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我的答案:√ 7【判断题】 《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1【单选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 A、 10 篇 B、 15 篇 C、 20 篇 D、 30 篇 我的答案: C 2【单选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 ?() A、107 次和42 次 B、107 次和24 次 C、 170 次和 24 次 D、 170 次和 42 次

我的答案: B 3【多选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 ?() A、《诗经》 B、《左传》 C、《国语》 D、《楚辞》 我的答案: BCD 4【多选题】在世界上, 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 A、天跟人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神与人的关系 D、自我关系 我的答案: ABCD 5【判断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 我的答案:× 6【判断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 我的答案:× 7【判断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我的答案:√ 8【判断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我的答案:√

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

被古人的建筑所感动 一千年前,你曾想到过没一个个气势磅礴的建筑,是那古人的手一次次的劳作建成的。 云冈石窟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看那“释迦弥勒昭云水,舞伎飞天奏管篌。”我惊叹于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仿佛在历史的沉淀下,舞姿柔婉典雅,袒胸赤足者,斜披络腋、深目鼻直,舞姿豪放刚健。这些翱翔飞舞的飞天确实使人叫绝。我看着他们,仿佛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幻化着,沉静于此,陶醉于此。 岁月沧桑风蚀重,人为掠盗斧痕留。 佛灯共日长相伴,般若菩提释百忧。 我沉思着为什么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总是被迫害,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在观赏之余,更感动着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 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悬空寺,南北两座雄伟的山顶高楼好似凌空相望,悬挂在刀劈般的悬崖峭壁上,栈道飞架,各个相连,高低错落。我感叹着那一个个的棕红色的木头饱经风霜的洗礼,但却它稳稳地插入岩石中,长夜漫漫,这是多少个日夜,爆着青筋的壮汉在劳动,在山坡上艰难地爬上去,在焦灼的日照下,面临的是皮条的鞭打,留下的是混着泪与血的汗水,而这有隐藏着多少智慧,数百乃至成千万人踩过至今没塌,这种建筑所体现的智慧,我让我深深感动。 塞外强悍的风挟着天籁的鸣声呼啸着,仿佛向我们倾诉着长城的经历。我寻觅着古老战场的遗迹,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士兵们冲杀敌阵,马在鸣叫,士兵们举起长矛向敌人的胸口刺去,黄沙弥漫,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留下的只有那饱经飞霜的长城,抚摸着那一块块被风烛的青砖,我抬头仰望,那被卷起的

蓬草漫天飞舞,飞来几只大雁正与那黄沙拼搏,那一块块青砖组成了一条驰骋千里的巨龙。我遥望到黄沙漫漫中工程的艰巨,历史的悠久,我感动于古人的坚持。 惊叹,沉醉,感动于古人的智慧,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智慧的结晶保存了下来,仍然苍久不息,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我感动古人的建筑。 写后小记:这篇作文是在我看历史书上的一些事件所启发的,就写了这篇作文,古人的智慧十分厉害,一些东西即使放到现在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是古人不懈坚持完成了这些。我十分感动。

古人与水的智慧

古人与水的智慧 水的才智:孔子、老子、禅语 (一) 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才智当如水之灵敏。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飞跃豪壮。水处六合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一样地步,显各异风貌;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苍茫海洋。 “智者”的才智当如“乐水”之创意,时刻如流水,咱们要爱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众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丈夫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能够覆舟。”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性是水做的骨血”,台湾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通常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新鲜潇洒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之叹。水是结交的典范,“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有道理。 (二)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全国莫软弱于水,而攻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是位辨证哲人。“上善”的才智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形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欢欣鼓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满成鹅卵石。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上善”的才智当“若水”之见机行事。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baidu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聚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凭借日光月光,还出现为霓虹华晕。水以不变呈万态,“大路似水”。《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识涵养不深邃又怎么能担任重担。“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需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本人的毅力——顺从其美。水中有道意。 (三) 禅语曰:“好心如水”。 水利万象万物,“好心”备焉。水凭渗透性强而润泽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凭活动不息而改进环境,让地球充溢生机;水可降温,乌鸭电影院https://www.doczj.com/doc/003607277.html,水可去污;水可驱动机器,水能够发电生能……水的效果很多,水之好心无边。 “好心”的才智当“如水”之文明。“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大家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昭示大家要长于顺情吧?“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让咱们“如虎添翼”。领会人生的“山青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好心”的才智当“如水”之充溢好心。“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自怨自艾,只怀一颗好心平常心。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全部,灵敏、善变,不妄求环境习惯本人,而善使本人习惯环境。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让心永久出现如“安静的森林池水”……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2005-1-31 《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14日梁小民阅读23次 闲来无事,信手又翻起枕边那部《论语》,正好翻到《颜渊第十二》,里面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兹将大意介绍如下: 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更惨了吗?” 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以前也读过这则对话,但也只是这则对话无非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施加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但这次突然有新发现:若从公共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税收的理论:“拉弗曲线”。 所谓“拉弗曲线”,是由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提出的一个关于税收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阿瑟·拉弗,这一理论就以其名字命名。 、要理解这一理论,先从一般人的认识说起。一般人认为,税率越高,对于相同数量的税基来说,能征收到的税收越多。比如对100元的收入征税,100元是税基,如果税率是5%,那么国家可以从中收取5元税收;而如果将税率提高到10%,国家可以从中收取10元的税收,与原来相比,国库中多了5元钱。前文对话录中的哀公就是持这种看法的人,因为从他的话语中看出,他显然认为当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时,将比税率为百分之十时多收到钱。 “拉弗曲线”理论却认为,税率越高,不一定意味着税收会越多;相反,还将使可能征取的税收数量下降。具体地说,他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对征税对象多赚到的收入提高税率,国家的确可以多征到税;但税率提高一旦突破某个限度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加之主动纳税的热情不高,相反,偷税漏税动机增强,由此导致税基下降,国家能征到的税反而下降;如果国家将税率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时,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而出现投资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因为不堪重负而倒闭,税基进一步下降,从而国家可能征到的税也进一步下降。而“拉弗曲线”就是表明税率与国家总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平面坐标曲线,其横轴是税率,纵轴是国家总税收收入。当税率从零开始上升时,国家总税收收入也随之上升;当税率上升到某一个值时,国家总税收收入达到最高点,这一点也被视为最优税率点;但如果税率继续提高,超过最优税率点,国家总税收收入开始下降;到税率达到100%,即将经济人所得全部征为税收后,国家总税收收入将降为零:此时人都活不下去,还交得起税吗?这种先升后降的峰形曲线,就是“拉弗曲线”。 再看《论语》中劝哀公减税的有若,他的想法是:荒年农民收入本来就不好,如果国家想通过提高税率的办法充实国库,无异于杀鸡取卵,最后的结果只会使农民更加贫困,而且农民想着一年到头干得那么辛苦,却都在给国家干,谁还愿意干活呢这样下去,会使国库将因无税可征更加空虚;而如果此时减税,表面上看,国家能征到的税少了,但农民却因此而休养生息了;一旦农民重新缓过气,整个国家重新富裕起来,税基扩大了,即使税率低一点,国家照样能征到更多的税,还会发愁国库里没有钱吗? 由此看来,有若的想法其实与“拉弗曲线”理论不谋而合。而不同的是,有若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提出了这样的想法,而拉弗是在晚于有若近两千年后的美国才提出这样的理

中国最经典的17个智慧故事,看了后震撼、感动

中国最经典的17个智慧故事,看了后震撼、感动!2012-9-27 13:58阅读(15)转载自陈安之要你成功 ?赞(27) ?转载(1865) ?分享(205) ?评论 ?复制地址 ?举报 ?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孔子的两则经典故... 引导语: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坎坷坷。当你感到有恐惧和疑虑时,就如同面临一条拦路的小河沟,其实你抬腿就可以跳过去,就那么简单。生活中处处是哲理,只要慢慢去体会。下面一起来品味下十七个人生哲理笑话吧。 更多精彩文章分享,请加QQ:2292968619 1、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故事的第一节告诫我们,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 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互动。

更多精彩文章分享,请加QQ:2292968619 2、哥伦布的鸡蛋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许多人认为哥伦布只不过是凑巧看到,其他任何人只要有他的运气,都可以做到。于是,在一个盛大的宴会上,一位贵族向他发难道:“哥伦布先生,我们谁都知道,美洲就在那儿,你不过是凑巧先上去了呗!如果是我们去也会发现的。” 面对责难,哥伦布不慌不乱,他灵机一动,拿起了桌上一个鸡蛋,对大家说:“诸位先生女士们,你们谁能够把鸡蛋立在桌子上?请问你们谁能做到呢?” 大家跃跃欲试,却一个个败下阵来。哥伦布微微一笑,拿起鸡蛋,在桌上轻轻一磕,就把鸡蛋立在那儿。哥伦布随后说:“是的,就这么简单。发现美洲确实不难,就像立起这个鸡蛋一样容易。但是,诸位,在我没有立起它之前,你们谁又做到了呢?” 创新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新思想、新角度、新变化采取的欢迎态度,它也表现为看问题的新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会说,这也算是创新吗?原来我也知道啊!创新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想,肯不肯做。

关于古人智慧的19个历史典故

关于古人智慧的 19 个历史典故 1、见微知著 商朝纣王即位不久, 便命工匠为他磨一把象牙筷子。 纣王的庶兄贤臣箕子感 叹说: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 而要配犀角雕的碗白玉磨的杯。 有了玉杯, 其中肯定不能盛菜汤豆羹, 而要盛山珍海味才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愿再穿粗 衣葛服,而要穿锦绣的衣服;也不愿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华贵的车子,住高楼 广厦。这样下去,商国境内的物品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还要去征掠远方各国珍 奇异宝。” 果然,纣王的贪欲越来越大。他抓了上千万的劳工修建占地三里的鹿台,以 白玉为门的琼室, 再搜罗珍宝和奇禽异兽充塞其中。 同时在鹿台旁注酒为池悬肉 为林,使裸体男女在其中相逐戏,以供纣王取乐。 由于纣王的残暴,以致天怒人怨,在文王率部征伐下,士兵纷纷倒戈反商。 众叛亲离的纣王,最后被迫自焚于鹿台的熊熊烈火之中。 2、病榻论人 春秋时,齐桓公由于有贤相管仲的辅佐,曾称霸于中原。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去看望他,说:“仲父您病了,有什么话教诲我吗?” 管仲说: “我希望你能疏远易牙、 竖刁、 常之巫、 卫公子这些人。 ”桓公说: “易 牙用自己儿子的肉来孝敬我,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儿子。” 管仲说: “如果他对自己儿子都很残忍, 对君主怎么能好呢?”齐桓公又说: “常之巫能预知人的死期, 能治疗我的顽疾, 难道不能信任他吗?”管仲说: “死 生由命,顽疾是身体上的毛病,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数,守住自己的根本,却依 靠常之巫维系健康,他将会因此而为所欲为了。” 齐桓公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已十五年了,为了我,他父亲死了他都没 去奔丧, 说明他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 这样的人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 “人 最亲的莫过于父母,对父母尚且如此无情,又何况对他人呢。”桓公认为管仲话 有理,便坚决地答应了。 管仲死后,齐桓公便驱逐了这四个人。但四人走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 寝,更没有心思上朝理政,且旧病复发,着实难受。但由于管仲当初有言在先, 所以也就强忍煎熬坚持了下来。 又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说:“仲父的话也太过分了,此四人 有益于我而无害于国。” 就又把他们召回朝廷。次年,桓公病了,常之巫造谣说:“桓公将在某日死
1 / 13

借鉴古人的智慧,成就今天的我们

借鉴古人的智慧,成就今天的我们 在中国的历史中“为人立身”的学问,可以说是贯穿千年、随处可见,我们的老祖宗自出生之后,就生活在对这门学问的不断研习之中,学得好的必然是“功成名就”名垂千古,学得差的自然是“淘汰出局”乃至是成了反面典型。再看今天,这些“学问”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我们,甚至说是更为重要,毕竟在现在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在“做人立身”方面,面临着更加“复杂、艰巨”的形势。下面就让我们从古人提炼出的“精华”里选出几条,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第一条:为人要时刻保持“一发不中,前功尽弃”谨慎 春秋时期,楚国养由基的有百步穿杨的箭法。一日他正在与手下兵卒练习弓箭。在众人“箭术天下第一”的赞叹中,正在养由基颇感得意之时,走过一人对他说道:“我可以传授你更厉害的箭法”,养由基诧异的说:“别人都夸赞我的箭法,您却说可以教我?那你请现在演示一下箭法?”来人却说:“我所教你的不是拉弓射箭箭法。而是教你如何成为第一的射手,您在练习射术时虽然能够能百发百中,但如果不注重休息,要不了多久就会疲惫,所以当持弓不稳时,射而不中,不就前功尽弃了么!”话毕之后,养由基当即明白了来人“劝其戒骄戒躁,适可而止”的深意。 为人做事千万不能做得太满太过,要适当给自己留有余地,功利心、贪利欲太盛,必然会“物极必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前功不弃”的基础

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有准确的把握,对“一发不中,前功尽弃”的现实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做到张弛有度。 第二条:行事有些时候一定要有“必无独知”的明智 西周时期,齐国大臣函冶氏花费万金为齐太公姜尚够买了一把宝剑,结果他找到齐太公“报账”时,齐太公没有看出宝剑的精良品质,反而责备了他一番,并责令函冶氏退掉宝剑要索回买宝剑的钱。面对主人的不信任,函冶氏气结于胸,病倒了,后来越国有一人听说了这件事,知道宝剑的价值,跑来想用一千金购买,函冶氏一看更加气恼,结果病情加重。就在当函冶氏弥留之际,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叮嘱道:“必无独知”。意思是:有些事情不能仅是自己掌握,而且要在适当的让他人也知道实际情况,要不然当你突然向世人宣告时,别人很可能觉得你是为了博取自己的利益而虚张声势,搞欺诈之术。 世上的很多事情内情复杂,如果一味的低头做事,在你功成之后,很多人会觉得你所做的事情没有价值,甚至是在你向人陈述辛苦时,别人反倒觉得你是在故弄玄虚邀功请赏,没有底线的“老实”是一种"愚蠢",而适时、适当的“必无独知”往往会“事半功倍”。 第三条:立身要尽量养成“得一善,则全全服膺”的习惯 《中庸》一文中提到,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的颜回,经常被孔子当做榜样向他人介绍,这日,孔子其他的弟子跑来请教孔子,询问为什么颜回在“中庸之道”的学习上,能够取得高深的造诣,于是孔子答道:“回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 =忘我 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

《古人智慧知多少》教学设计

《古人智慧知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和五首诗词,以各种形式表达作者的追求、品格、精神,这些经典作品体现了古人的胸襟和智慧。近年来语文教学上提倡群文阅读,所以结合六单元就古人智慧这一块,尝试文言文的群文阅读,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多角度探讨五篇文章的古人智慧 2.讨论古人智慧如何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留下许多古人的智慧,替你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和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今天我们以六单元文言文为例,来探讨《古人智慧知多少》。 2.以《愚公移山》为例,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 ③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句子?

④以上句子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 3.小组合作讨论一: ①中勾画相关句子,批注精神和智慧。 ②按照PPT展示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 ③小组代表发言 ④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总结 ⑤PPT总结愚公的智慧 4.小组再次合作二:探讨《孟子三章》《周亚夫军细柳》蕴含的古人 智慧。 ①设定讨论方向:A文章体现了什么智慧? B你还能列举哪些相关事例? ②小组代表发言,有不同见解可辩论。 ③PPT总结归纳孟子、周亚夫、汉文帝的智慧。 5.教师总结: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要学习愚公埋头苦干,持之以恒的精神;生活中与人交往,我们要汲取孟子与人为善的智慧;品德修养,我们要学习周亚夫刚正不阿气节…… 6.作业布置:根据这节课的思考,用笔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金立慧,201031060313 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学儒家道家墨家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1」东方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古人智慧:管仲的立德立功与立言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云水翻腾、风雷激荡的大变革时代,在思想领域里也呈现出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繁荣局面。这样一个时代,确实为形形色色的“士”提供了脱颖而出、崭露头角的广阔舞台。但仔细比较一下,则不难发现,此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多为布衣之士,他们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因而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无从检验自己理论的正确与否,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唯有管仲和商鞅这两个人例外。 管仲和商鞅不仅有自己的一套思想,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就有贯彻自己的主张、躬亲实践自己的理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从实践的结果看,二人均获得极大的成功。史载: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而秦孝公用商鞅,“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卷三),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如果再进行一番比较,商鞅虽然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个人角度看他又是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车裂而死);而管仲则不

然,他在位的时间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可以说是先秦诸子中唯一成功的典范。即使在今天,管仲的思想遗产也仍有借鉴意义。 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子》的许多篇章都讨论到这个问题。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 在经济方面,管仲把富民放在首位。他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他还说过一句传颂千古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两千多年来,这句名言曾经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