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赢在高考物理人教3.2

赢在高考物理人教3.2

赢在高考物理人教3.2
赢在高考物理人教3.2

第二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随堂演练巩固

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2m 的A 、B 两个物体,A 、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mg μ,现用水平拉力F 拉B,使A 、B 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拉力F 的最大值为( )

A.mg μ

B.2mg μ

C.3mg μ

D.4mg μ 【解析】 当A 、B 之间恰好不发生相对滑动时力F 最大,此时,对于A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mg μ,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 A m

a g μμ=

=;对于A 、B 整体,加速度A a a g 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33F ma mg μ==.

【答案】 C

2.(2011福建理综,18)如图,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1m 和2m 的物体A 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 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 和B 的拉力大小分别为1T 和2T ,已知下列四个关于1T 的表达式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正确的表达式是( )

A.2112(2)12()m m m g m m m T +++=

B.1212(2)14()m m m g m m m T +++=

C.2112(4)12()

m m m g m m m T +++=

D.1212(4)14()

m m m g m m m T +++=

【解析】 利用极限的思维方式,若滑轮的质量m=0,则细绳对A 和B 的拉力大小1T 和2T 相等为T.假设12m m A >,和B 一起运动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对A 、B 有:1122m g T m a T m g m a -=,-=,联立解得:1212

2m m g m m T +=

,分析判断可知C 正确.

【答案】 C

3.(2012江苏南通月考)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橡皮条彼此平行地沿水平方向拉同一质量为m 的物块,且每根橡皮条的伸长量均相同,物块m 在橡皮条拉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加速度a 与所用橡皮条的数目n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能使图线的纵截距改变的是( )

A.仅改变橡皮条的伸长量

B.仅改变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C.仅改变橡皮条的劲度系数

D.仅改变物块的质量 【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 m nkx mg ma a n g μμ-=,=-,图线的纵截距为g μ-,所以选项B 正确. 【答案】 B

4.(2011北京理综,18)”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 的大小随时间t 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 )

A.g

B.2g

C.3g

D.4g

【解析】 由题图可知:绳子拉力F 的最大值为09F /5,最终静止时绳子拉力为03F /5=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09F /053F -/5=ma,所以a=2g.B 正确,A 、C 、D 错误.

【答案】 B

5.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在F=200 N 的水平推力的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斜面倾角θ为37○,斜面足够长,物体与斜面动摩擦因数为μ=0.25.若物体在力F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10 m 后撤去力F,求:

(1)撤力F 时物体的速度.

(2)撤力F 后物体继续上滑的距离. (已知sin37○=0.6,cos37○=0.8)

【解析】 (1)在第一段上升阶段,设位移为1s ,末速度为v, 垂直斜面方向:N=Fsin mg θ+cos θ 沿斜面方向:Fcos mg θ-sin 1N ma θμ-=

由运动学公式:2

2v as =,由以上各式得撤去力F 时物体速度v=10 m/s. (2)撤力后物体减速上升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sin mg θμ+cos 2)ma θ=

222202v a s -=,代入数据解得上升距离26s =.25 m.

【答案】 (1)10 m/s (2)6.25 m

6.如图甲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小车A,其质量为A m =2.0 kg,小车上放一个物体B,其质量为1B m =.0 kg.给B 一个水平推力F,当F 增大到稍大于3.0 N 时,A 、B 开始相对滑动.如果撤去F,对A 施加一水平推力F′,如图乙所示.要使A 、B 不相对滑动,求F′的最大值m F .

【解析】 根据图甲所示,设A 、B 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 F 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 、B 整体有()A B F m m a =+

对A 有f A F m a =,代入数据解得2f F =.0 N.根据图乙所示,A 、B 刚开始滑动时系统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B F m a =′,m F ()A B m m a =+′ 代入数据解得m F =6.0 N.

【答案】 6.0 N

7.(☆选做题)(2012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如图,质量m=2 kg 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 处,A 、B 间距L=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02t = s 拉至B 处. (已知cos37○=0.8,sin37○=0.6.取g=10 m/s 2

)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 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解析】 (1)物体做匀加速运动2102L at =

所以22

2202210L

t a ?==

=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F-f=ma 得, f=10 N

所以10210

0f mg

μ?=

=

=.5.

(2)设F 作用的最短时间为t,小车先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t 秒,撤去外力后,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减速t′秒到达B 处,速度恰为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37○(mg F μ--sin37○)=ma,解得a=11.5 m/s 2 a′5f m

g μ=

== m/s 2

由于匀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即为匀减速阶段的初速度,因此有 at=a′t′

t′115

52a a t t .=== .3t

21122L at a =+′t′2

所以22220223115235

L

a a t ?+..+.?=

=

1s ≈.03 s.

【答案】 (1)0.5 (2)1.03 s

课后作业夯基

(A 卷)

(时间:45分钟 必做题满分:100分 选做题:10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5分)

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circ ,两底角分别为α和

β;a 、b 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为m 的小木块.已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a 、b 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静止不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 )

A.Mg+mg

B.Mg+2mg

C.Mg+mg(sin α+sin )β

D.Mg+mg(cos α+cos )β

【解析】分析M 受力,竖直方向,得水平桌面对M 的支持力N=Mg+mgcos θcos mg θ+cos βcos mg Mg β=+,A 正确. 【答案】 A

2.(2011天津理综,2)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 ( )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解析】 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若系统内各个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应优先选取整体法分析,再采用隔离法求解.取A 、B 系统整体分析有

()()A B A B A f m m g m m a a g B μμ=+=+,=,地与A 具有共同的运动状态,取B 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AB B f m g μ==常数,物体B 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速运动,故加速度方向向左. 【答案】 A

3.如图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的示意图,假定其过程可简化为:打开降落伞一段时间后,整个装置匀速下降,为确保安全着陆,需点燃返回舱的缓冲火箭,在火箭喷气过程中返回舱做减速直线运动,则( )

A.火箭开始喷气瞬间伞绳对返回舱的拉力变小

B.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

C.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所受合外力可能做正功

D.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 在火箭喷气过程中返回舱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向上,返回舱处于超重状态,动能减小,返回舱所受合外力做负功,返回舱在喷气过程中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缓冲火箭向下喷气而获得向上的反冲力.火箭开始喷气前匀速下降,拉力等于重力减去返回舱受到的空气阻力,火箭开始喷气瞬间反冲力直接对返回舱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因而伞绳对返回舱的拉力变小. 【答案】 A

4.如图甲所示,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两个水平力1F 与2F 的作用静止不动.现保持1F 不变2F ,大小变化如图甲所示,则在此过程中,能正确描述木块运动情况的v-t 图象是图乙中的( )

【解析】 由于2F 均匀减小到零然后又均匀增大到原值,所以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变化情况为先增大后减小到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物体加速度也是先增大后减小到零,而速度一直在增大,最后达到最大值.符合上述规律的v-图象只有D 项. 【答案】 D

5.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1v 运行.初速度大小为2v 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 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 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21v v >,则( )

A.1t 时刻,小物块离A 处的距离达到最大

B.2t 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

C.0-2t 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

D.0-3t 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在1t 时刻物块的速度为零,离开A 点的距离最大,A 正确;2t 时刻,小物块刚好相对传送带静止,此时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最大,B 正确;0 -时间内,小物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先减速再反向加速,摩擦力不变,C 错误;2t -3t 时间内,小物块相对传送带静止且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不受摩擦力作用,D 错误. 【答案】 AB

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右面靠墙,小车的上表面是一个光滑的斜面,

斜面的倾角为α,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那么,当有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在这个斜面上自由下滑时,( )

A.小车对右侧墙壁的压力大小是mgsin αcos α

B.小车对右侧墙壁的压力大小是Mmg

M m +sin αcos α

C.小车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m)g-mgsin 2

α

D.小车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m)g-mgsin αcos α

【解析】 先用隔离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a=gsin α,将a 沿水平方

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则x a a =cos g α=sin αcos y a a α,=sin g α=sin 2

α;整体法,墙对小车

的弹力x F ma mg ==sin

αcos ()y M m g N ma mg α,+-==sin 2α.所以

F=mgsin αcos ()N M m α,=+g-mgsin 2

α,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A 、C 正确. 【答案】 AC

7.A 、B 两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甲,它们从静止开始受到一个变力F 的作用,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A 、B 始终相对静止.则( )

A.在0t 时刻,A 、B 两物体间静摩擦力最大

B.在0t 时刻,A 、B 两物体的速度最大

C.在02t 时刻,A 、B 两物体的速度最大

D.在02t 时刻,A 、B 两物体的位移最大 【解析】 对A 、B 整体:()A B F m m a =+ 隔离物体A:A A F m a =,得A A B

m F A m m F +=

由F-图象可知:t=0和02t t =时刻,F 最大,故A F 最大,A 错.

由F-图知,0 02t 内,整体先加速后减速0t ,时刻,a=0速度最大02t ,时刻停止运动,位移最大,B 、D 正确.

【答案】 BD

8.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 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 随外力F 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计算出 ( )

A.物体的质量

B.斜面的倾角

C.斜面的长度

D.加速度为6 m/s 2时物体的速度 【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cos mgsin cos F F m

m a g θθ

θ-=

=

-sin θ,可见图线的斜率是cos m θ

,在纵轴上

的截距是gsin θ,所以物体的质量和斜面的倾角均可求出,所以选A 、B.

【答案】 AB

二、计算题(共2小题,共36分)

9.(16分)一质量m=2.0 kg 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37○足够长的斜面,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出了小物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多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并用计算机作出了小物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取sin37○=0.6,cos37○=0.8,g 取10 m/2

s )求:

(1)小物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2)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小物块返回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 (1)由图象可知,物体冲上斜面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a=8 m/2

s . (3分)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N F -mgcos 0θ= (2分)

f F m

g +sin ma θ= (2分)

N f F F μ= (1分)

0μ=.25. (2分)

(3)小物块上滑距离1024s v t == m (1分) mgsin mg θμ-cos ma θ= (2分)

22v as = (2分)

v=5.7 m/s. (1分)

【答案】 (1)8 m/2

s (2)0.25 (3)5.7 m/s

10.(20分)一个装有固定斜面的小车静止在动摩擦因数0μ=.5的水平地面上,小球通过轻质细绳与车顶相连,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斜面光滑,倾角也为37○,如图所示.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1 kg,小车和斜面的总质量为M=4 kg,已知g 取10 m/s 2

,sin37○=0.6,cos37○=0.8.求:

(1)小车静止时小球受到的斜面对它的支持力的大小;

(2)现对小车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当F 多大时,小球恰好离开斜面? 【解析】 (1)小球受力如图甲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

N F sin37○

T F =sin37○

(4分)

T F cos37○

+N F cos37○

=mg (4分) 代入数据解得: N F =6.25 N. (2分)

(2)此时小球受力如图乙所示,

竖直方向由平衡条件得: T F cos37○=mg (2分) 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T F sin37○=ma (2分)

对整体,有()(F M m g μ-+=M+m)a (4分) 代入数据解得:F=62.5 N. (2分) 【答案】 (1)6.25 N (2)62.5 N 三、选做题(10分)

11.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为30θ=○,斜面AB 与水平面BC 连接,质量m=2 kg 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的D 点,D 点距B 点d=7 m.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μ=.2,当物体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8 N 作用t=2 s 后撤去该力,不考虑物体经过B 点时的碰撞损失,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求撤去拉力F 后,经过多长时间物体经过B 点?

【解析】 在F 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F mg ma μ-=

解得12a = m/s 2

(2分)

F 作用2 s 后的速度1v 和位移1s 分别为

11v a t == 4 m/s 211s a t =/2=4 m (1分)

撤去F 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a

2mg ma μ=

解得22a = m/s 2

(1分)

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时间1t ,则2

11121d s v t a t -=-/2 解得11t = s (2分)

此时物体的速度21212v v a t =-= m/s (1分)

当物体由斜面重回B 点时,经过时间2t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3a ,则 mgsin30○3ma = 23

220v a t =

=.8 s (2分)

第二次经过B 点时间为 121t t t =+=.8 s

所以撤去F 后,分别经过1 s 和1.8 s 物体经过B 点. (1分) 【答案】 1 s 1.8 s

课后作业夯基

(B 卷)

(时间:45分钟 必做题满分:100分 选做题:10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8分,共6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5分)

1.(2012陕西西安高三月考)某中学物理实验小组利用DIS 系统(数字化信息实验室系统),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他们在学校电梯内做实验.在电梯天花板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测量时挂钩向下.并在钩上悬挂一个重为10 N 的钩码,在电梯运动过程中,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出如图所示图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t 到2t 时间内,钩码处于失重状态3t ,到4t 时间内,钩码处于超重状态

B.1t 到2t 时间内,电梯一定正在向下运动3t ,到4t 时间内,电梯可能正在向上运动

C.1t 到4t 时间内,电梯可能先加速向下.接着匀速向下,再减速向下

D.1t 到4t 时间内,电梯可能先加速向上,接着匀速向上,再减速向上

【解析】 0 -1t 阶段,物体处于平衡(静止或匀速)状态;1t -2t 阶段,物体处于失重(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状态;2t -3t 阶段,物体处于平衡状态;3t -4t 阶段,物体处于超重(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状态,故本题只有选项A 、C 正确. 【答案】 AC

2.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则 ( )

A.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

B.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

C.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2mgsin θ

D.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mgsin θ

【解析】 如果μcos θ,滑块将下滑;此时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滑块将加速下滑,如果

μ=tan θ,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

动,F=mgsin mg θμ+cos 2mg θ=sin θ,综上所述,选项A 、C 正确. 【答案】 AC

3.(2012辽宁实验中学月考)如图所示,质量不等的木块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1m 和0m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当水平力F 作用于左端A 上,两物体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时,A 、B 间作用力大小为1F .当水平力F 作用于右端B 上,两物体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时,A 、B 间作用力大小为2F ,则 ( )

A.在两次作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B.在两次作用过程中12F F F ,+<

C.在两次作用过程中12F F F ,+=

D.在两次作用过程中112

2

F

m F m ,=

【解析】 对整体易知两次作用的加速度相同12

F m m a +,=

.第一种情况对B:12F m a =;第二种情

况对A:21F m a =,所以1

22

1

21F

m F m F F F +=,=,选项A 、C 正确.

【答案】 AC

4.如图所示,木块m 和M 叠放在光滑的斜面上,放手后它们以共同的加速度沿斜面加速下滑.斜面的倾角为m α,和M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它们的质量也分别以m 和M 表示.那么m 给M 的静摩擦力f 及m 对M 的压力N 的大小分别为( )

A.f=mgsin αcos α,水平向右;N=mgcos 2

α B.f=mgsin αcos α,水平向左;N=mgcos 2

α

C.f=0,N=mgsin 2α

D.f=0,N=mgsin 2α

【解析】 对整体有a=gsin α,分析m 受力,水平方向:x f ma mg ==sin αcos α,竖直方

向:y mg N ma mg -==sin αsin α,所以N=mgcos 2

M α,对m 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m 对

M 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选项B 正确. 【答案】 B

5.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 界面平行于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

和60○;已知物块从顶端A 由静止下滑,先加速至B 再匀速至D;若该物块由静止从顶端A 沿另一侧面下滑,则( )

A.物块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 段的加速度比CE 段小

B.物块在AB 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 段的运动时间

C.物块将先加速至C 再匀速至E

D.物块通过C 点的速率大于通过B 点的速率

【解析】 设物块由A 到B,由B 到D 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1μ、2μ,则由A 到B 时,加速度

1a g =sin30○

1g μ-cos30○, B v =

12cos30a BC ??, 1t =

1

2cos30BC a ??

;由A 到C 时

2a g ,=sin60

1g μ-cos60

2

2sin30222sin30BC C a v a BC t ??

,=??,=

;比较可知

12B C v v t t ,<,>.物块由B 匀速到D,有mgsin30○

2mg μ=cos30○

,即2μ=tan30○

.由C 到E,由于

,所以物块从C 加速到E,加速度3a =gsin60○

-2g μcos60○

,可知23a a >.

【答案】 BD

6.(2012江西白鹭洲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A 、B 两物块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A 、B 接触面光滑,倾角为θ.现分别以水平恒力F 作用于A 物块上,保持A 、B 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甲方式比采用乙方式的最大加速度大

B.两种情况下获取的最大加速度相同

C.两种情况下所加的最大推力相同

D.采用乙方式可用的最大推力大于甲方式的最大推力 【解析】 F 作用于A 时,F 最大时,A 刚要离开地面,

A 受力如图丙1N ,cos mg θ=,对B:1N sin 1ma θ=;F 作用于

B 时,F 最大,B 刚要离开地面,B 受力如图丁2N ,cos θ=2mg N ,sin 2ma θ=可见2121N N a a =,=,对整体易知21F F =,选项B 、

C 正确.

【答案】 BC

7.(2012江苏安宜高级中学高三调研)如图所示,在水平面和竖直墙壁之间放置质量为m 、高为h 的木块A 和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B,各接触面均光滑,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F 作用,系统处于静止状态.O 为B 的球心,C 为A 、B 接触点.现撤去外力F,则( )

A.撤去外力F 瞬间,木块A 的加速度F A m

a <

B.撤去外力F 瞬间,球B 的加速度0B a =

C.撤去外力F 瞬间,墙壁对球B 的弹力0B F =

D.撤去外力F 前,木块对地面压力N=(m+M)g

【解析】 没有撤去外力F 时,木块及球受力如图,撤去外力F 瞬间,球立即获得一个向下的加速度,但加速度小于g,所以1N 立即减小,但不会减小到零,所以墙壁对球B 的弹力0B F ≠,木块A 的加速度F A m

a <

,对整体,撤去外力F 前,木块对地面压力N=(m+M)g,选项A 、D 正确.

【答案】 AD

8.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A m 、B m 的A 、B 两物块用轻线连接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用始终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 拉A,使它们沿斜面匀加速上升,A 、B 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为了增加轻线上的张力,可行的办法是( )

A.减小A 物块的质量

B.增大B 物块的质量

C.增大倾角θ

D.增大动摩擦因数

【解析】 对整体A 、B 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F-(A m μ)B m g +cos ()A B m m g θ-+sin θ

()A B m m a =+;对B 有:B T m g μ-cos B m g θ-sin B m a θ=,解得1B

m A

A B

m B

Fm F

m m T ++==.可见,若A

m 减小B m ,增大,则张力T 增大,选项A 、B 正确.

【答案】 AB

二、论述?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9.(18分)质量为40 kg 的雪橇在倾角37θ=○的斜面上向下滑动(如图甲所示),所受的空气阻力与速度成正比.今测得雪橇运动的vt 图象如图乙所示,且AB 是曲线的切线,B 点坐标为(4,15),CD 是曲线的渐近线.试求空气的阻力系数k 和雪橇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析】 对雪橇由牛顿运动定律得 mgsin N kv ma θμ--= ①(3分) N=mgcos θ ②(3分)

由图象得A 点对应速度5A v = m/s,加速度

A a =155- m/2s =2.5 m/2

s (4分)

最终雪橇匀速运动时的最大速度m 10v = m/s,a=0 (4分) 把以上A v 、A a 、m v 、a 的数值代入①式并联立②式 解得0μ=.125,k=20 N s ?/m. (4分)

【答案】 20 N s ?/m 0.125

10.(18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1 kg 的小球套在一根固定的直杆上,直杆与水平面夹角θ为30○.现小

球在F=20 N 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A 点静止出发向上运动,已知杆与球间的动摩擦因数

μ试求:

(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1a ;

(2)若F 作用1.2 s 后撤去,小球上滑过程中距A 点最大距离m s ;

(3)若从撤去力F 开始计时,小球经多长时间将经过距A 点上方为2.25 m 的B 点. 【解析】 (1)在力F 作用时有:

(F-mg)sin30○()F mg μ--cos30○1ma =

12a =.5 m/s 2. (4分)

(2)刚撤去力F 时,小球的速度1113v a t == m/s 小球的位移111

21v s t =

=.8 m (2分)

撤去力F 后,小球上滑时有: mgsin30○mg μ+cos30○2ma =

27a =.5 m/s 2 (2分)

因此小球上滑时间12

20v a t ==.4 s

上滑位移122

20v s t =

=.6 m (2分)

则小球上滑的最大距离为m 2s =.4 m. (1分) (3)在上滑阶段通过B 点:2

1113232AB s s v t a t -=- 通过B 点时间30t =.2 s 3t ,′=0.6 s(舍去) (2分) 小球返回时有:

mgsin30○mg μ-cos30○3ma =

32a =.5 m/s 2 (2分)

因此小球由顶端返回B 点时有:2

1m 342AB s s a t -=

4t = (2分)

通过B 点时间24t t +=

s 0≈.75 s. (1分)

【答案】 (1)2.5 m/s 2 (2)2.4 m (3)0.75 s 三、选做题(10分)

11.(201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某电视台娱乐节目组在游乐园举行家庭做运砖块比赛活动,比赛规则是:向行驶中的小车上搬放砖块,且每次只能将一块砖无初速地放到车上,车停止时立即停止搬放,以车上砖块多少决定胜负,已知每块砖质量m=0.8 kg,小车上表面光滑且足够长,比赛过程中车始终受恒定牵引力F=25 N 作用,未放砖块时车以0v =2.5 m/s 匀速前进,某家庭上场比赛时每隔t=1s 搬放一块,图中仅画出了比赛开始1 s 内车运动的v-图象,g 取10 m/s 2

.求:

(1)小车的质量及车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车停止时小车上放有多少砖块.

【解析】 (1)未放砖块时F Mg μ,= (1分) 在第1 s 内,由图象得:v 1t

0a ??=

=-.2 m/s 2 (1分)

1()F M m g Ma μ-+= (1分) 解得:0μ=.25,M=10 kg. (1分) (2)放第2块砖后 22m g M a μ=

放第3块砖后33mg Ma μ=

放第n 块砖后n n mg Ma μ= 0n a =.2n m/s 2 (2分) 第1 s 末:101v v a t =- 第2 s 末:212v v a t =-

第3 s 末:323v v a t =- …

第n s 末:0123(n v v a a a =-+++…)n a t + (2分) 当0n v =时2

250n n ,+-= 解得:4

得n=5块. (2分)

【答案】 (1)10 kg 0.25 (2)5块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人教版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时间和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知识点总结 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及其某时刻的速度;学会用图像法、列表法处理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的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⑴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4~6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⑵电火花计时器 ①工作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 ②打点周期:T=0.02s,f=50赫兹 ③打点原理:它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器,当接通220V的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电火花,于是在纸带上就打下一系列的点迹。 ⑵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⑶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四、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取下纸带, 换上新纸带, 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 确定好计数始点0, 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 作v-t图线, 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常见考法 纸带处理时高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非常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均会高频率出现,以致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也做为重点考察内容,是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同学们要引起重视。 误区提醒 要注意的就是会判断纸带的运动形式、会计算某点速度、会计算加速度,在运算的过

高三物理教学资料人教版

东北三省四市统一考试暨沈阳市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 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B .安培首先发现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 C .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研究得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一楞次定律 D .伽利略通过对理想斜面的研究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正弦式交变电源,理想电流表的示数为lA ,变压器副线圈接有电阻R 和电容器C ,并均能正常工作。若理想电压表示数为l0V ,副 线圈的输出功率为2W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容器所能承受的电压值至少为10V B .电容器所能承受的电压值至少为210 V C .原、副线圈匝数比为l :5 D .原、副线圈匝数比为l :25 16.真空中一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部分电场线如图所示,分别标记为l 、2、3、4、5,且l 、2和5、4分别关于3对称。以电场线3上的某点为圆心画一个圆,圆与各电场线的交点分别为a 、b 、c 、d 、e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场强度c a E E > B .电势d b φφ> C .将一正电荷由a 点移到d 点,电场力做正功 D .将一负电荷由b 点移到e 点,电势能增大 17.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它包括5颗同步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其中还有备用卫星在各自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半径为R ,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6.6R 。如果某一备用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地球自转周期的1/8,则该备用卫星离地球表面的高度约为 A .0.65R B .1.65R C .2.3R D .3.3R 18.2011年春节期间,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全国各大中城市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整治酒驾 行动。据统计,酒驾违法者比往年同期下降了40%,人们的安全驾车意识明显增强。执法交警所使用的酒精测试仪主要原件是一种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这种具有N 型导电性的氧化物的电阻会随其周围气体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设这种传感器的电阻与酒精气体的浓度c 成反 比,在如图所示的简化原理图中,电压表示数U 与酒精气体浓度c 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U 越大,表示c 越小,但c 与U 不成反比 B .U 越大,表示c 越小,与U 成反比 C .U 越大,表示c 越大,但C 与U 不成正比 D .U 越大,表示c 越大,c 与U 成正比 R R 0 E r 氧化物传 感器 C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Vt2)/2]1/2 6.位移s=V平t=V 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 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 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 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 ot-gt2/2 2.末速度Vt=V 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 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 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 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 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 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推荐)上海高考物理专题电路

上海高考物理专题电路 【高考考点梳理】 一.多用电表 将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多用电表。目前常用的多用电表主要有指针式和数字式多用电表。 2 .多用电表的原理 多用电表是一种多用仪表,一般可用来测量直流和交流电流、直流和交流电压以及电阻等,并且每种测量都有几个量程。 (l)测量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的原理和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原理相同。 (2)测量电阻:内部电路原理如上右图所示,其原理是根据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测量,即I=E/(R+r+R g+R x). 式中R、r、R,均为定值电阻,不同的R x对应不同的电流I(当然电流I和被测电阻R x不是正比的关系,所以电阻值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如果在刻度盘直接标出与电流I对应的电阻R x值,可以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被测量电阻的阻值。 (3) “调零”原理:当两表笔接触时,R x=0,此时电流调到满偏值I g=E/(R+r+R g)(最大值),对应电阻值为零. (4)中值电阻:(R+r+R g)是多用电表欧姆挡的内阻,当被测电阻R=R+r+R g时,通过表头的电流I=I g/2,即通过表头的电流为满偏电流的一半,此时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央,所以一般叫欧姆挡的内阻称为中值电阻. 3 .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 ( 1 )测量电流时,跟电流表一样,应把多用电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对于直流电,必须使电流从红表笔流进多用电表从黑表笔流出来。 ( 2 )测量电压时,跟电压表一样,应把多用电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对于直流电,必须用红表笔接电势较高的点,用黑表笔接电势较低的点。 ( 3 )测量电阻时,在选择好挡位后,要先把两表笔相接触,调整欧姆挡的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电阻刻度的零位置,然后再把两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的两端相连。应当注意:换用欧姆挡的另一个量程时,需要重新调整欧姆挡的调零旋钮,才能进行测量。 4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 1 )观察多用电表的外形,认识选择开关的测量项目及量程。 ( 2 )检查多用电表的指针是否停在表盘刻度左端的零位置。若不指零,则可用小螺丝刀调整机械调零旋钮使指针指零。 ( 3 )将红、黑表笔分别插入“十”、“一”插孔。 测电压 ( 4 )将选择开关置于直流电压2.5V挡,测1.5V干电池的电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带经典例题及解析(20200921053238)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 物体平动时; (2) 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 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 .位移和路程 (1) 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 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第 1 页共28 页

人教版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三物理知识点整理 【篇一】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 2.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 浮=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篇二】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docx

2020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1.简谐振动 F=-kx{F: 回复力, k: 比例系数, x: 位移,负号表示 F 的方向与 x 始终反向 } 2.单摆周期 T=2π(l/g)1/2{l: 摆长 (m),g: 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 立条件 : 摆角θ<100;l>>r }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 f=f 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 :f 驱动力 =f 固, 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 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 P2〕 7.声波的波速 ( 在空气中 )0 ℃: 332m/s;20 ℃:344m/s;30 ℃:349m/s;( 声波是纵波 ) 8.波发生明显衍射 ( 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 ) 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 ( 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 方向相同 ) 10.多普勒效应 : 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 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 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 本身 ;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 与波谷相遇处 ;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 , 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 1) 常见的力 1.重力 G=mg(方向竖直向下, g=9.8m/s2 ≈10m/s2,作用点在 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 2.胡克定律 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 (N/m) , x:形变量 (m)} 3.滑动摩擦力 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 (N) } 4.静摩擦力 0≤f静≤ 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 为 最大静摩擦力 ) 5.万有引力 F=Gm1m2/r2(G= 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 的连线上 ) 6.静电力 F=kQ1Q2/r2(k=9.0 ×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7.电场力 F=Eq(E:场强 N/C,q:电量 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 场强方向相同 ) 8.安培力 F=BILsin θ( θ为 B 与 L 的夹角,当 L⊥B时:F=BIL , B//L 时:F=0) 9.洛仑兹力 f=qVBsin θ( θ为 B 与 V 的夹角,当 V⊥B时: f=qVB,V//B 时:f=0) 注: (1)劲度系数 k 由弹簧自身决定 ; (2)摩擦因数μ 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 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 (3)fm 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 fm≈μ FN;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及题型总结讲解学习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知识点 (一)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二)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 (三)曲线运动的分类:合力的性质(匀变速:平抛运动、非匀变速曲线:匀速圆周运动) (四)匀速圆周运动 1受力分析,所受合力的特点:向心力大小、方向 2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文字、定义式) 3向心力的公式(多角度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五)平抛运动 1受力分析,只受重力 2速度,水平、竖直方向分速度的表达式;位移,水平、竖直方向位移的表达式 3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五)离心运动的定义、条件 二、考察内容、要求及方式 1曲线运动性质的判断:明确曲线运动的条件、牛二定律(选择题)2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动态变化:熟练掌握匀速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选择、填空) 3匀速圆周运动中物理量的计算:受力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

示方式、合力提供向心力(计算题)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 4平抛运动相关:平抛运动中速度、位移、夹角的计算,分运动与和运动的等时性、等效性(选择、填空、计算) 5离心运动:临界条件、最大静摩擦力、匀速圆周运动相关计算(选择、计算)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点 (一)行星的运动 1地心说、日心说:内容区别、正误判断 2开普勒三条定律:内容(椭圆、某一焦点上;连线、相同时间相同面积;半长轴三次方、周期平方、比值、定值)、适用范围(二)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表达式、适用范围 2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成就 (1)计算中心天体质量 (2)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 (三)宇宙速度:第一、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单位,物理意义(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环绕速度;脱离地球引力绕太阳运动;脱离太阳系)

2020年人教版高中高考物理公式详细大全!.doc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3、中间时刻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4、末速度:at v v t +=0; 5、中间位置速度:22 202 t s v v v +=; 6、位移:20021 2at t v t v v t v s t +=?+= ?=; 7、加速度:t v v a t 0 -={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

高考物理经典专题:时间与空间

高考物理经典专题:时间与空间 力与运动 思想方法提炼 一、对力的几点认识 1.关于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定义体现了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力是矢量. 2.力的效果 (1)力的静力学效应: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动力学效应: a.瞬时效应:使物体产生加速度F=ma b.时间积累效应:产生冲量I=Ft,使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Ft=△p c.空间积累效应:做功W=Fs,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E k=W 3.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隔离体、整体). (2)按照次序画受力图,先主动力、后被动力,先场力、后接触力. (3)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分析. (4)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是静止还是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如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在某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定指向轨迹弧线内侧的某个方向. 二、中学物理中常见的几种力 三、力和运动的关系 1.F=0时,加速度a =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F=恒量:F与v在一条直线上——匀变速直线运动 F与v不在一条直线上——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2.特殊力:F大小恒定,方向与v始终垂直——匀速圆周运动 F=-kx——简谐振动 四、基本理论与应用 解题常用的理论主要有: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圆周运动的规律等.力与运动的关系研究的是宏观低速下物体的运动,如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天体的运行、带电物体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都属于其研究范畴,是中学物理的重要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各种类型的试题都有,且常与电场、磁场、动量守恒、功能部分等知识相结合.

最新最全高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精华)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 相同,,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C A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②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 3.1km/s。 m1m2 2 r F=G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 g' =GM/r 2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M 说明:r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 度。 g 02 R

2 g' g R R ——某星体半径 h 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2 (R h)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2 2 GM r GM GMm mv r GMm mv r 2 2 2 g' = r r r 、v = 、 、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 = m ω 2R =m ( 2π /T ) 2 R GM r gR gR 2 = GM 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 v 1= = 当 r 增大, v 变小;当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 ②竖直方向 ③合运动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S ,求 v T gT 2 相位 v y 0 t x v 0 t v x v 0 1 2 2 y gt v y gt 1 4 2 2 2 2 4 2 2 S v 0 t g t v t v g t gt 2v 0 1 2 gt v 0 tg tg tg tg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 v =g △ t ,△ p = mgt x 2 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 x 轴上的 10. 从倾角为 α的斜面 上 A 点以速度 v 0 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 B 点,求: S AB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

选修3-5知识梳理 一.量子论的建立黑体和黑体辐射Ⅰ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00年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05年,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4.量子论的意义 ①与量子论等一起,引起物理学的一场重大革命,并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②量子论的革命性观念揭开了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量子论成功的揭示了诸多物质现象,如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电效应 ④量子概念是一个重要基石,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从量子概念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量子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同时,在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论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 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 来的能量的本领。 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 物体。 3.实验规律: 1)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2)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二.光电效应光子说光电效应方程Ⅰ 1、光电效应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题专题

力学题的深入研究 最近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几道力学题虽然不是特别难,但容易错,并且辅导书对这几道题或语焉不详,或似是而非,或浅尝辄止,本文对其深入研究,以飨读者。 【题1】(1)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1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Hz 。 ○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 和 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 2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m/s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m/s 2,若用a g 来计算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g 为重力加速度),则计算结果比动摩擦因数的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原解析】一般的辅导书是这样解的: ①和②一起研究:根据T s s v n n n 21++=,其中s T 1.050 15=?=,得

1.0210)01.1100.9(25??+=-v =s m /00.1,1 .0210)28.1201.11(2 6??+=-v =s m /16.1, 1 .0210)06.1028.12(2 7??+=-v =s m /14.1,因为56v v >,67v v <,所以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这样解是有错误的。其中5v 是正确的,6v 、7v 是错误的。因为公式T s s v n n n 21++=是匀变速运动的公式,而在6、7之间不是匀变速运动了。 第一问应该这样解析: ①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如果继续做匀加速运动的话,则6、7之间的距离应该为01.1300.201.11s 5667=+=?+=s s ,但图中cm s 28.1267=,所以是在6和7之间开始减速。 第二问应该这样解析: ②根据1到6之间的cm 00.2s =?,加速度s m s m T s a /00.2/1 .01000.222 2=?=?=- 所以s m aT v v /20.11.000.200.156=?+=+=。 因为s m T s s v /964.01 .0210)61.866.10(22 988=??+=+=- aT v v -=87=s m /16.11.0)2(964.0=?--。 ③ 首先求相邻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从第7点开始依次为,cm s 99.161.860.101=-=?,cm s 01.260.661.82=-=?, cm s 00.260.460.63=-=?,求平均值cm s s s s 00.2)(3 1321=?+?+?=?,所以加速度222 2/.1 .01000.2s m T s a -?=?==2/00.2s m 根据ma =mg μ,得g a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实际上'ma f mg =+μ(此式中f 为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力),得m f g a + =μ',这是加速度的理论值。因为a a >'所以g a =μ的测量值偏大。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人教版物理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必修一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4.位移和路程 (1)位移--矢量。(2)路程--标量。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5.速度 (1).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2).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v=t s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一: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二: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三: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理解图象的含义 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基本公式 速度—时间关系式: at v v+ = 位移—时间关系式: 2 02 1 at t v x+ = 位移—速度关系式: ax v v2 2 2= -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常用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