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生选中的程序和方法

实生选中的程序和方法

实生选中的程序和方法

(1)混合选择法:优点:简便易行、节省土地和设备、能获得较多

的种子或种植材料,以便于及早推广,能保持丰富的遗传性,以维持和提高品种种性

缺点:混合选择是按表现型进行选择,混合采种繁殖,因而不能

查清子代和亲本之间的谱系关系,也就不能根据子代的表现进行家系的选择。因此,在环境差异大,性状遗传力低的情况下,选择效果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对于群体上已基本趋于一致的,在环境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再进行混合选择,效果就会越来越不显著。

(2)单株选择法的优点:由于所选优株后代分别繁殖和编号,分别进行鉴定比较,一个优株的后代就形成一个家系。因而可以根据后代的外观表现来确定当选单株的真正优劣,选出遗传上真正优良的类型。单株选择法的缺点:比较费工、费时,株系增多后所占土地增大,工

作程序也比较复杂。

(3)无性系选择是从普通种群中,或从人工杂交和天然杂交的原

始群体中挑选优良的单株,无性方式繁殖之后进行选择的方法。

优点:能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选择,缩短育种周期,方法简单,见效快。缺点:无性系内选择无效,无性系遗传基础过窄,往往适应

性较差,有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4)评分比较选择法:优点:以主要性状为主,兼顾其他性状,较

为科学,参加评选的人很多,这样可以消除个人的偏见,评选结果较为可靠。缺点:费工、费时,计算麻烦。

(5)相关选择法:优点:某些性状具有相关性,对于现阶段不能选择的性状可以通过相关性状提前选择,从而缩短育种年限。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大纲

《园艺植物育种学》复习大纲 绪论 一、内容提要: 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是发展园艺生产的关键途径之一。各种各样的栽培园艺植物种类及其品种类型都是从野生植物进化而来。利用园艺植物的自然变异和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就是优良性、适应性、稳定性和整齐性,品种具有特异性等特性。良种是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它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以减少农药污染、增强适应性和抗逆性以节约能源、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等多方面的作用。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研究的任务是根据遗传变异的规律,合理选择利用种质资源,通过发现和创造变异来选择优良品种,以及提高种性、防止混杂退化、加速良种繁殖的原理和方法。园艺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19世纪才有专门的育种机构,20世纪育种理论、方法进步很快,新品种选育成果巨大。 二、思考题: 1、了解品种的概念及其属性; 2、良种在园艺植物生产中的作用? 3、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区别? 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第一章育种对象与目标 一、内容提要 园艺植物多为周期长的多年生植物,育种年限长,育种目标涉及产量、品质、熟期及抗性等一系列目标性状。因此,因地制宜选择育种对象,明确育种目标,制订育种方案,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二、思考题: 1、当前园艺植物育种的总目标是什么? 2、园艺产品的品质按产品用途和利用方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种? 3、制订育种目标的主要根据和原则是什么?

园林植物育种学分章节复习题

《园林植物育种学》复习思考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品种 二、问答题 1.如何理解品种的三个基本特征?品种在花卉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2.如何实现我国园林植物育种的突破? 3.怎样看待传统的育种手段与现代生物技术? 第一章园林植物育种目标 一、名词解释 园林植物的育种目标 二、问答题 1.简述园林植物的主要育种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 2.制定园林植物育种目标时的原则; 3.与其它植物相比,园林植物的育种目标有何特点? 4. 试分析目前园林植物育种的目标趋向。如何实现我国园林植物育种的突破? 第二章种质资源 一、名词解释 1.种质资源 2.园林植物种质资源 3.核心种质 二、问答题 4.种质资源的范围? 5.简述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 6.种质资源考察应注意哪些问题? 7.如何建立园林植物的核心种质? 8.试述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的方法与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选择育种 一、名词解释 1.选种 2.选种目标 3.实生选种 4.单株选择法 5.芽变 6.芽变选种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关于在植物改良中任何理想的实现,第一因素是选择,最后一个因素还是选择”? 2.试述选择的创造性作用?

3.怎样提高选择的效果? 4.选择标准的制定原则有哪些? 5.当前园林植物的主要选种目标有哪些? 6.实生选种有哪些方法? 7.单株选择法与混合选择法各有何优缺点? 8.如何加速实生选种的进程? 9.芽变有何特点? 10.芽变选种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第四章引种 一、名词解释 1. 引种 2. 简单引种 3. 驯化引种 二、问答题 1.如何区分引种中出现的饰变与形变? 2.引种前如何进行生态因子分析? 3.引种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引种成功? 4.引种驯化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5.南种北移与北种南移分别应采取什么栽培措施? 第五章杂交育种 一、名词解释 1. 有性杂交育种 2. 杂交不亲和性 3. 远缘杂交 二、问答题 1.杂交的方式有哪些? 2.选择亲本时有何原则? 3.杂交育种中如何选配亲本? 4.如何解决杂交中自然花期不遇的问题? 5.采用不同繁殖方式的园林植物杂种后代的选择有何不同? 6.远缘杂交有何作用? 7.远缘杂交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8.试述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9.如何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与远缘杂种不育性? 第六章优势杂交育种 一、名词解释 1.杂种优势 2.优势育种 3.配合力

园林植物育种学——选择育种

第三章选择育种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正确理解实生选种、芽变选种的概念及其原理。 2.掌握选种的方法和一般程序。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实生选种的方法。 2.芽变的特点及细胞学、遗传学基础。 难点:选种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芽变的转化与选择。 教学内容: 选种的概念和意义 选种的基本原理 实生选种:概念、选种方法、选种程序、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加速选种进程的措施 芽变选种:芽变的概念、特点、细胞学与遗传学基础、芽变选种的方法和程序 第一节选择与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概念 选择( selection ):是指从自然变异群体中选优汰劣。 选择育种( selection breeding ):简称选种,是指对现有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根据园林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植物的选种通常被称为实生选种;无性繁殖植物的选种则称为芽变选种。 二、选择与选择育种的意义 1 .选择是植物进化和育种的基本途径之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主要依靠三种力量(三要素)——遗传、变异、选择; 变异是进化的动力,遗传是进化的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选择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又分为无意识选择和有意识选择。 自然选择的作用在于定向地改变种类群体的基因频率,促进生物不断地进化,产生对自然条件高度适应的新的类型、变种乃至新的物种。适者生存 人工选择的作用则是选择合乎人类需要的某些性状的变异,并促进其继续发展成为更加符合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品种。定向选择 2 .选择虽不能创造变异,但具有积极的创造性作用。 生物具有连续变异的特性;如单瓣花 e 重瓣花 选优汰劣可排除劣株对优株的干扰,加速有利变异的巩固和纯化。 定向多代选择,有积累变异,加强变异的作用,能得到开始选择时群体内没有的变异类型,因此,选择具有创造性的作用。 3 .选种是人类应用最早的一种改良方法,为丰富我国的园林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1500 多年前,从实生莲藕中选出重瓣品种,后来又选出小花碗莲品种; 我国梅花品种 323 个,其中人工选育的 75 个品种中有 48 个是通过选择育种得到的。 桃花、凤仙花、菊花、兰花、牡丹、芍药、山茶、月季等 花色、花型、叶色、枝姿、株型等 4 .选择不仅是选择育种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所有育种途径和良种繁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它贯穿于育种工作的始终和育种对象的整个生活周期。 三、选种的原理 1 .遗传平衡原则( Hardy-Winberg 原则) 在一个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内,如果没有突变,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作用,也无其它基因的掺入,则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将保持不变。 基因频率是群体中某一基因在该基因位点上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百分率。 例如:在 10000 株的实生苗中,红花( AA ) 3600 株、白花( aa ) 1600 株、粉色花( Aa ) 4800 株,则 A 的基因频率=(3600 × 2 + 4800 ) / 20000 = 60% Aa 的基因型频率= 4800/10000 = 48% 2 .植物性状变异的广泛性 变异是选择的基础,为选择提供材料;遗传是选择的保证,只有通过选择、繁殖,将有利的变异性状遗传下去,选择才具有意义。 植物性状的变异类型:

园林树木的生根原理及栽植流程

植物移栽生根的原理及移栽程序一、移栽苗木生根的原理 苗木的生长主要靠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运输到植物体内每个部位。根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根毛吸收水和矿物质提供动力。 植物在被断根后在一定时间内要通过分解体内的有机物来长新根和发芽。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显得十分重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即为:根毛吸收的水分要等于叶片和树皮散失的水分(叶片越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越多)。在断根后移栽植物此平衡一被打破就会出现1.因失水过多而干死2.因浇水过多而烂根。 1.植物烂根的原因:当浇水过多土壤中的水分排不走时,过多的水分会占用土壤中的空隙导致土壤中的空气减少即为氧气减少。正常情况下根的呼吸作用要吸收土壤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在土壤中的水分过多缺少氧气的情况下会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土壤中水分长时间排不掉会导致酒精越积越多从而导致根部酒精过多而烂根。所以在移栽后要根据移栽苗木的季节(季节决定了温度),移栽后的土壤情况如:沙类土排水能力强,保水能力弱易干旱;粘性土保水能力强,排水能力弱易积水。以及断根后所留叶片的多少,来确定浇水的量。 2.植物干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缺水。根据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的公式:根吸收的水分≧叶片失水与树皮失水之和。根据公式若确定

干旱可以通过增加浇水的次数使根部吸水和向叶面喷水通过叶片吸水来增加植物体内的水分。 二、移栽的流程 树木的栽植,从起苗、运输、定植至栽后管理这四大环节过程中,必须进行周密的保护和及时处理,才能保持被移树木不致失水过多。移栽的四个环节,应密切配合,尽量缩短时间,最好是随起、随运、随栽和及时管理形成流水作业。 (一)确设计意图,了解栽植任务 了解设计意图及设计思想及所达到的目的,以及施工完成后近期所要达到的效果。栽植前必须对工程设计意图有深刻的了解,以能完美表达设计要求。园林树木栽植受施工期限、现场施工条件及相关工程项目的制约,故必须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详实的栽植计划,及早进行人员、材料的组织和调配,并制定相关的技术措施和质量标准。(二)地形和土壤等场地条件准备 1、地形准备依据设计图纸进行种植现场的地形处理,使栽植地与周边道路、设施等的标高合理衔接,排水坡度良好,并清理有碍树木栽植和栽植后影响树体生长的垃圾石块和其他杂物。 2、土壤准备 当回填种植土时尽量选用质量好的熟土,当土壤条件不适时,树体生长不旺盛,且易受病虫的侵害,选择良好的种植土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栽植前对土壤进行查看分析,明确栽植地点的土壤特性,是

园艺植物育种学

品种:是人类培育选择和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遗传上相似而稳定的植物群体。 种质:所谓种质是指决定生物性状遗传,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在遗传学上称为基因。 种质资源:广义上的种质资源包括由许多不同个体的基因型所组成的群体。携带种质的载体。引种:果树树种和品种在自然界都有它一定的分布范围,把果树品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新的地区栽种。 简单引种:原分布区和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由于引种植物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其中也包括采取某些措施,使引入植物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 驯化引种:原分布区和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由于引种植物的适应范围较窄,只能通过改变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生态学研究: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自然环境和栽培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光照温度水分大气风俗) 临界温度:是果树能忍受的最高最低温度的极限 实生选种:在果树育种中对实生繁殖的变异群体进行选择,从而改进群体的遗传组成或将优异单株经无性繁殖建立营养系品种,简称为实生选种。 层间取代:有时候外部的原因也会造成内部的改变,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这种转换现象都叫做层间取代 正突变:由显性变隐形叫做正突变。 逆突变:由隐形变显性叫做逆突变 杂交育种:按特定的育种目标选配亲本,通过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新品种特点:由杂到杂 杂交亲和性:是指基因型不同类型个体间杂交能否受精结籽的特性 有性杂交的方法:简单杂交回交复式杂交 童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实生苗具有开花潜能这一段时期 童性:是指实生苗童期阶段所表现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 童稚度:通常以实生苗童稚症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为童稚度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采用物理、化学诱变剂。诱发有机体产生遗传性的变异。并经过人工选择、鉴定,培育新的品种 外照射:指放射性元素不进入植物体内。而是利用其射线照射植物各个器官 内照射:将放射性元素引入植物体内,由它发出的射线在体内进行照射 剂量:辐射对任何物质的作用过程,实质上是能量转移和传递过程 剂量率:单位时间内被照射作物所接受的剂量称为剂量率。单位为伦琴/小时、分、秒 伦琴:是x射线和r射线专用的剂量单位。凡1g空气被x射线或r射线所照射,其所吸收的能量为83reg时,这1g的空气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就是1R 拉德:1g被照射物质吸收的辐射能量数为100erg的剂量叫做1red LG50 积分流量:其含义是指每平方厘米截面积上。所通过的中子总数目 远缘杂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育种工作有时亦选用亲缘关系较远的种或属间进行杂交。

第五章 园艺植物选择育种

第五章园艺植物选择育种 一、名词解释 1.选择:利用人工和自然产生的变异群体,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和表现型,选择

优良的基因型,固定优良性状。 2.纯系学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根据菜豆的粒重选种试验结果在1903年提 出的一种遗传学说。认为由纯合的个体自花受精所产生的子代群体是一个纯系。在纯系内,个体间的表型虽因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其基因型则相同,因而选择是无效的;而在由若干个纯系组成的混杂群体内进行选择时,选择却是有效的。 3.混合选择法:从一个原始混杂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混合留 种,次年播种与同一块圃地,与标准品种及原始群体小区相邻种植,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对原始群体的混合选择只进行一次,当选择有效时就繁殖推广的,称为一次混合选择法。对原始群体进行多次混合选择后再繁殖推广的,称为多次混合选择法。 4.单株选择法:从原始群体中选取优良单株分别编号,分别留种,次年单株种 植成一单株小区,根据各植株的表现进行比较鉴定的选择法。若只进行一次单株选择,以后就以各株系为取舍单位,称为一次单株选择。 5.选择育种:利用现有种类、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 鉴定等手段育成新品种的途径叫做选择育种,简称选种。 6.遗传力:亲代性状值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大小。 7.广义遗传力(H B 2) :基因型方差(V G )占表现型方差(V P )的百分率。 H B 2= V G / V P ×100% = V G / (V G + V E ) ×100% 8.狭义遗传力( H N 2):基因加性方差(V A )占表现型方差的百分率。 H B 2= (V G - V D - V I ) / V P ×100%。V D 为显性方差(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V I 为上 位性方差(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 9.株选:根据育种目标及相应的选择标准,以特定选择方式采取的选择和淘 汰的方法。 10.选种程序:在整个选择育种过程中,选育出一个新品种要先后经过原材料搜 集、优系选择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环节。这种按照一定的先后步骤依次进行的工作环节就叫选种程序。 11.芽变: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12.枝变:变异的芽内分生组织萌动长成枝条时,该枝条表现出与原品种类型不

林木育种学复习资料

林木育种学 绪论 1. 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繁殖的理论与技 术的学科。目的:选育和繁殖林木优良品种 2.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选(林木选择育种)引(林木引种引种) 育(杂交,新技术与分子育种)测(遗传交配设计与田间试验测定) 繁(良种繁殖利用,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保(收集与保存基因资源)3. 品种(或优良品种=良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符合 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植物群体。品种是经济上的概念,具有地域性、时效性。 当前林业生产中,往往把通过选育,性状有一定提高的繁殖材料泛指良种4.培育良种的意义: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满足社会需求。 使用良种的意义:1)提高林产品的产量与品质 2)带动相关产业及国民经济发展 3)改善生产方式 4)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5.林木育种的发展趋势:1)育种目标多样化(木材性状改良,抗病虫育种) 2)常规育种仍是主要途径3)种子园仍是良种繁育的重要途径4)无性系育种前景广阔,无性系造林受重视5)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6.林木育种根本任务:育种资源保存和种质资源创新,良种选育和繁殖。 一.林木遗传育种资源 1.种质资源(遗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 基因型变异的组合。可以是个体、器官、花粉、细胞或染色体片断。 育种的实质是利用种质资源有利基因,经若干育种环节,实现基因重组,培育新品种。种质资源又叫基因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2.基因资源类别:1)按地理分:本地,外地 2)按资源来源分:野生,人工创育 种质资源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种质资源起着品种更新,满足多种需求的作用; 种质资源具有改良栽培品种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不同群体(又称种群或居群)间,或同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2)物种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程度。物种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多样性也就显示了基因多样性,而物种构成生物群,进而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离不开物种的多样性,同样也离不开物种所具有的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多样性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 4.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形态特征;染色体;等位酶;DNA。 5.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保存方式:就地保存,异地保存,离体保存 二.选择育种 1.林木变异的层次:地理(种源)间变异;立地间变异;林分间变异;个体间变异;个体内变异。林木变异的趋势:冷-暖;干-湿;高-低海拔变异趋势。

遗传育种学考点总结

遗传学 表型模写: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变异与某些基因引起的变化相似的现象。有时也称为饰变。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表型受两类因子控制:①基因型—遗传;②环境。 有丝分裂的意义: 1.生物学意义: 有丝分裂促进细胞数目和体积增加;维持个体正常生长和发育,保证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遗传学意义: ⑴. 核内各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两个子细胞的遗传基础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⑵. 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子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的意义 (1)有性生殖的前提,保持物种稳定性的基础; (2)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和遗传变异,从而形成新类型的单倍体细胞,通过有性生殖使子代发生变异,增强适应能力。 因此,减数分裂既是生物繁衍的保证,也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 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完全显性、镶嵌显性、超显性、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互补基因(分离比为9:7)、加性基因(分离比为9:6:1)、重复基因(分离比为15:1)、显性上位基因(分离比为12:3:1)、隐性上位基因(分离比为9:3:4)、抑制基因 基因互作: 两对相对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或相连性的现象叫连锁。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配对时,偶尔在相应的位置发生断裂,然后错接,造成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染色体片段的互换,这个过程叫交换或重组。 重组值(RF)=重组型配子数目/(亲本型配子数目+重组型配子数目)。 常用重组率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也称为遗传距离(1cM) 连锁作图:1. 两点测交法2/三点测交 1.两点测交法 通过三次亲本间两两杂交(三次杂交),杂种F1与双隐性亲本测交(三次测交);获得三对基因两两间交换值、估计其遗传距离;根据三个遗传距离推断三对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例:玉米第9染色体上三对基因间的连锁分析子粒颜色:有色(C)对无色(c)为显性; 饱满程度:饱满(SH)对凹陷(sh)为显性;淀粉粒:非糯性(Wx)对糯性(wx)为显性。 1)实验:(1).(CCShSh×ccshsh) F1×ccshsh 两点测验的3个测交结果 (2).(wxwxShSh×WxWxshsh) F1×wxwxshsh (3).(wxwxCC×WxWxcc) F1 ×wxwxcc 2) . 计算三对基因两两间的交换值,估计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3) . 根据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确定基因间的排列次序并作连锁遗传图谱。 C-Sh: 3.6cM Wx-Sh: 20cM Wx-C: 22.6cM 2. 三点测验:通过一次杂交、一次测交获得三对基因间的距离,并确定其排列次序。 仍以玉米C/c、Sh/sh、Wx/wx三对基因连锁分析为例,用“+”代表各基因对应的显性基因。 1).用三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系作亲本进行杂交、测交: P: 凹陷、非糯性、有色×饱满、糯性、无色 shsh ++ ++ ++ wxwx cc

园林植物育种学考试重点

园林植物育种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物质资源:是指对花卉品种改良和栽培有利用价值的遗传物质总体,既 包含一定的遗传物质、表现一定优良性状、能将其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园林植物资源。 选择育种:利用现有园林植物种类、品种的群体所产生的自然遗传变异, 通过选择、分离、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的途径叫做选择育种。 实生选种:对实生繁殖的群体产生的自然变异进行选择,从而改进群体的遗传组成或将优异单株经无性繁殖建立营养系品种。 芽变选种:对由芽变产生的变异进行选择,并将优良的变异进行分离、培养,从而育成新品种的选择育种方法。 倍性育种:根据一定的育种目标,采用人工诱变等方法,产生染色体倍数性增加或减少的后代,从中培育成优良新品种的过程。 品种:是指遗传上相对一致,具有相似或一致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某一种栽培植物个体的总称。 诱变育种:人工利用理化因素诱使植物或植物材料发生遗传变异,并将优良突变体培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单株选择法:把从原始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的种子或繁殖材料分别收货,分别保存,分别繁殖的方法。 区域试验:将少数地区进行试验的初步结果,拿到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试验点上进行栽培。 一般配合力:指某一亲本品种或品系与其他品种杂交所得杂交组合某一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 芽变:来源于体细胞中自然发生的遗传物质变异 半致死剂量:使被照射材料成活率为对照50%的辐射剂量。 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种植物适应范 围较广,只需要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而正常生长发育,不改变遗传性的称简单引种。

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种适应 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新环境或必须采取相应的农业栽培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 自交不亲和:又称自交不育性,是指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且同期成熟的 雌雄配子的雌雄同体植物,在自花授粉或相同基因型异花授粉时不能完成受精现象。 嵌合体:不同种的双亲原生质体发生了膜融合和胞质融合后,尚未发生核 融合。双亲的细胞核各自发生核分裂,接着形成细胞壁,最终形成嵌合体植物。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材料培养于人工培 养基上,并给以适当的培养条件,使之形成完整植株或生产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的一种技术。 原生质体:指除去细胞壁的由质膜包裹着的具有活力的裸露细胞。 二、简答题 1. 简述园林植物有性杂交育种的原理及其亲本选择的原则。P86,P90 答: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亲本选择的原则是 1.明确亲笔选择的目标性状,分清主次。2.扩大育种原始材 料库,精选亲本。3.亲本具有尽可能多的优良性状。4.亲本优良性状的遗传力要强。5.重视选用的地方品种。 2. 种质资源根据来源可分为哪几类,并简述各类资源的基本特点。 答:1.本地品种资源。是育种工作最基本的基因资源,它是在当地自然和栽培条 件长期形成的,因此对当地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取材方便。本地种 质资源可通过评选,好的可直接利用,有的可作为杂交亲本。 2、外地种质资源。它们反应了各自原产地的自然和栽培特点,具有不同的遗传 性状。 3、野生种质资源。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抗性基因,但经济性差,常是砧木与抗 性育种的主要资源。 4、人工创造种质资源。经过人工杂交和诱变产生的变异类型,有些不符合花卉 生产的需要,却具有一些特殊性状的基因,可作为进一步育种的种植资源。 3. 简述引种程序和具体方法。P80

园林育种学概述

园林育种学概述 主要内容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意义 ?植物品种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国内外园林植物育种概况 1.1园林植物和园林事业 (1)园林植物:乃观赏植物之泛称,是指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使用于室内外布置以美化环境并丰富人们生活的植物。 园林植物的种类 木本和草本 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 水生植物、陆地湿生植物、旱生植物 露地观赏植物、室内观赏植物 栽培观赏、鲜切花装饰观赏 (2)园林事业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园林植物是园林事业的主要组成因素和重要内容 园林育种学 (1)概念 ?园林植物育种:通过引种、杂交育种、选种或良种繁育等途径改良观赏植物固有类型而创造新品种的技术与过程,称作园林植物(观赏植物)育种。 ?园林植物育种学:是指研究选育和繁育园林植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育种技术: 常规育种术:引种技术、选择技术、杂交技术 非常规育种术:诱变育种技术、细胞及组织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 (2)任务: 尽快丰富观赏植物类别 改良现有品种 加快良种繁育 ? 2.1植物品种的概念: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栽培植物群体;该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上的相对一致性,并以此与同一栽培植物的其他群体相区别。 2.2品种的特点 (1)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不是植物学分类单位 (2)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3)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特异性: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形态、生理等特性; ?一致性:品种内个体间植株性状和产品主要经济性状整齐一致; ?稳定性: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能稳定遗传。 (4)品种的利用具有时间性 (5)品种的适应性具有地域性 (6)良种需要良法 2.3品种的作用 (1)观赏、造圆材料 (2)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1国内外概况 1)国外:欧美 2)我国:相对欧美较落后,但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3.2我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特点 ?①早花和特早花类型多; ?②两季或四季开花类型多; ?③花有芳香甚至有异香者多; ?④具有特异性状者多(如具金绒色花之金花茶,开绿花之风仙花,花心具“台阁”之梅花,开大朵黄花之大

运行程序的方法

运行程序的方法 以运行程序的方法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如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程序。在Windows系统中,有多种方法可以运行程序,下面将逐一介绍。 方法一:使用开始菜单运行程序 1. 首先,点击屏幕左下方的“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 2. 在开始菜单的搜索框中输入程序的名称或关键词,系统会自动搜索匹配的程序。 3. 找到要运行的程序后,点击它的图标或名称即可运行。 方法二:使用桌面图标运行程序 1. 如果程序在桌面上创建了快捷方式图标,可以直接双击该图标运行程序。 2. 如果桌面上没有快捷方式图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创建: a. 找到程序的安装位置,通常在“C:\Program Files”或“C:\Program Files (x86)”文件夹中。 b. 找到要创建快捷方式的程序文件,右键点击它,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c. 回到桌面,会看到程序的快捷方式图标,双击该图标即可运行程序。 方法三:使用文件资源管理器运行程序

1. 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可以通过快捷键Win + E打开)。 2. 导航到程序所在的文件夹。 3. 找到要运行的程序文件,双击该文件即可运行程序。 方法四:使用命令行运行程序 1. 打开命令提示符(可以通过快捷键Win + R,然后输入“cmd”并按下回车键打开)。 2. 使用cd命令切换到程序所在的文件夹,例如:cd "C:\Program Files\ProgramName"。 3. 输入程序的可执行文件名,并按下回车键运行程序。 方法五:使用快捷键运行程序 1. 在桌面或文件资源管理器中,选中要运行的程序文件或快捷方式图标。 2. 按下回车键即可运行选中的程序。 方法六:使用任务管理器运行程序 1. 按下Ctrl + Shift + Esc打开任务管理器。 2. 在任务管理器的“文件”菜单中选择“新任务”。 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要运行的程序名称,并点击“确定”按钮。 通过上述方法之一,我们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轻松运行程序。根据不同的使用习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 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 学时:48(3 学分) 适用对象:园艺专业 先修课程:遗传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是园艺学科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园艺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概念、收集、保存、研究及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掌握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引种、选种、倍性育种以及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从而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育种目标、育种途径(查、引、选、育) 2、教学难点:选择方法、杂种优势育种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为本门课程的基础,园艺植物良种繁育学为本课的后续课程,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及花卉栽培学与本课程紧密相关。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绪论(1 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特性及良种的作用,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重点: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及品种与植物学上种、亚种、变种等概念的关系。 一、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和任务 二、品种的概念与作用 三、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历史、成就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育种目标及育种途径(2 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园艺植物的育种目标和育种途径的概念,育种目标内容及制定原则,理解育种目标与育种途径的关系。 重点:育种目标的内容及其制定原则、育种途径与育种目标的关系

园艺植物育种

概念:1、选择育种:是利用现有品种或类型,在繁殖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通过选择,淘汰的手段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是一种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简便而有效的育种途径。是人类最早的育种方法,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以单株为单位,在自然变异基础上进行的。 2、重组育种:又称有性杂交育种,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亲本,通过人工杂交手段,把分散在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到杂交后代之中,获得遗传性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新品种的一种重要的育种手段。根据亲本亲缘关系的亲疏分为近缘杂交育种有远缘杂交育种,种内杂交属近缘杂交育种,种属间的杂交为远缘杂交育种。 3、杂交优势育种:利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杂交优势现象。在园艺植物中进行品种选育即杂种优势育种,又称为杂种优势利用育种,园艺植物中的蔬菜和草本花卉较为常见,果树上不用。 4、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生物和化学等因素诱变作物产生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数倍性增加),通过选择和鉴定,直接或间接地培育成生产上有利用价值的新品种。诱变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育种手段。 5、离体培养育种:植物离体培养即广义的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的组织、器官、细胞以及原生质体等接种于人工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生物产品的一种技术 6、育种目标:是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说,所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应具备一系列性状指标。 7、分子育种: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或种质资源的创造的过程,这是分子育种。分为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8、有性繁殖:是指生物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9、无性繁殖:利用营养器官或体细胞等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 10、种质:能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种质资源:凡是携带种质的载体都叫做种质资源。如细胞、器官、组织、个体或者群体或DNA片段。 种质库:也叫基因库,指以种为单位,这个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由许多个个体的不同基因组成的。 11、种质保存:利用天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保存种质材料的生活力。 12、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本地 区所没有的植物,使它在新的地区生长 发育,以增加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这种 人工的植物迁移过程叫引种。 13、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 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 生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 型不同即为芽变。 14、亲本选择:据育种目标选用优良性 状的品种类型作为亲本。 亲本选配:从入选亲本中选用哪些 亲本配组杂交。 15、杂交的不亲合性:远缘杂交时表现 不能结籽或结籽不正常的现象。 杂交的不育性:远缘杂交中虽产生 了受精卵,但因其与胚乳或母本生理机 能不协调,在个体发育中表现出一系列 不正常的发育,以致不能长成正常植株 的现象。 杂交的不稔性:远缘杂交后代由于 生理上的不协调而不能形成生殖器官, 或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正常 连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不能结籽的 现象。 16、杂种优势育种:两个遗传组成不同 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在生活力,生 长势,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超过双亲 的现象 17、自交衰退:异花授粉植物连续自交 后代出现生理机能衰退,如植株生长势 及抗性减弱,生活力下降,经济性状退 化,产量降低现象。 18、自交系:是由一个单株经过连续代 自交和严重选择而产生的性状整齐的基 因型纯合,遗传性稳定的自交后代系统。 配合力:又称组合力,是衡量亲本 系在其所配的F1中某种性状的好坏与强 弱的指标。 19、雄性不育性:两性活植株中,雄性 器官表现退化、畸形或丧失功能的现象 雄性不育系:对于可遗传的雄性不 育,经过选育可育成不育性稳定的系统, 该系统即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或A 系 20、自交不亲合性:两性花植物,雌雄 性器官正常,在不同基因型的株间授粉 能正常结籽,但是花期自交不能结籽或 结籽率极低的特征 自交不亲合系:通过连续多代自交 选择,可育成具有自交不亲合性特点, 且能稳定遗传的自交系 21、营养系杂交育种:通过有性杂交综 合亲本的优良性状,用无性繁殖保持品 种的同型杂合,并对后代进行培育选择 以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2、童期:是指从种子播种萌发到实生 苗具有正常开花结实能力前的这一段时 期。 23、同源多倍体:指多倍体所包含的染 色体组来源相同 异源多倍体:多倍体包含的染色体组 来源不同的种或属。 多倍体育种:根据育种目标要求, 创造多倍体的途径。 24、单倍体:由未受精的配子发育成的 全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或个体 25、品种审定:是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新 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 产鉴定试验,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并 决定该品种能否推广和在什么范围内推 广的决定。 26、新植物品种:经过人工培养的或者 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特异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 品种。 27、品种退化:是指一个新选育和新引 进的品种,经一定时间后的生产繁殖后, 会逐渐丧失其优势性状,在生产上表现 为生活力降低,适应性和抗性减弱,产 量下降,变质变次。一、育种目标:是 对所要育成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说,所 要育成的新品种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 应具备一系列性状指标。 育种的主要目标:1、高产稳产2、品 质优良3、适应性强4、抗病虫和抗除草 剂5、不同成熟期 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1、产量性状: 一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收获 的产品重量。2、品质性状:可分为感官、 营养、加工品质。3、对环境胁迫的适应 性4、对病虫害和除草剂的抗耐性5、对 集约化生产的适应性6、不同成熟期 三、有性繁殖:是指生物通过有性过 程产生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发 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有三种不同的授粉方式:1、自花授粉2、 常自花授粉3、异花授粉 无性繁殖:利用营养器官或体细胞等繁 殖后代的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分生繁殖、嫁接、扦插、压 条、组织培养等。 四、品种类型:自交系品种、群体品 种、杂交种品种、无性系品种 五、种质资源的分类:1、主栽品种2、 地方品种3、近缘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类型 4、育种材料 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A、中 国起源中心B、印度起源中心Ba、马来 西亚亚中心C、中亚起源中心D、近东 起源中心(前亚)(小亚西亚、伊朗、 外高加索)E、地中海起源中心F、埃塞 俄比亚起源中心G、墨西哥-中美起源中 心H、南美起源中心Ha、智利亚中心

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流程

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流程 一个完整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阶段 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已成功培养的相近植物资料,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实验方案配制适当的化学消毒剂以及不同培养阶段所需的培养基,并经高压灭菌或过滤除菌后备用。 (2)外植体选择与消毒 选择合适的部位作为外植体,采回后经过适当的预处理,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将消毒后的外植体在无菌条件下切割成一定大小的小块,或剥离出茎尖,挑出花药,接种到初代培养基上。(3)初代培养 接种后的材料置于培养室或光照培养箱中培养,促使外植体中已分化的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或顶芽、腋芽直接萌发形成芽。然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分化成不同的器官原基或形成胚状体,最后发育形成再生植株。 (4)继代培养 分化形成的芽、原球茎数量有限,采用适当的继代培养基经多次切割转接。当芽苗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再将一部分用于壮苗生根,另一部分保存或继续扩繁。进行脱毒苗培养的需提前进行病毒检测。 (5)生根培养 刚形成的芽苗往往比较弱小,多数无根,此时可降低细胞分裂素浓度或不加,提高生长素浓度,促进小苗生根,提高其健壮度。 (6)炼苗移栽 选择生长健壮的生根苗进行室外炼苗,待苗适应外部环境后,再移栽到疏松透气的基质中,注意保温、保湿、遮荫,防止病虫危害。当组培苗完全成活并生长一定大小后,即可移向大田用于生产。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衡量杂种优势( H )时,超中优势的计算方法为( P 1 、 P 2 分别表示两亲本的性状平均值, F 1 为杂种一代的性状平均值): A. H = [F 1 -(P 1 +P 2 )/2]/(P 1 -P 2 )/2 B. H = (F 1 -P 1 )/P 1 C. H = [F 1 -(P 1 +P 2 )/2]/(P 1 +P 2 )/2 D. H = (F 1 -P 2 )/P 2 2. 根据植物梢端组织发生层学说,如果 L II 层细胞发生突变,则下列器官或组织会发生变异的是: A .表皮 B. 种子 C. 不定根 D. 中柱 3. 对于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而言,下列基因型的杂交组合能产生后代的是: A . S 1 S 2 ×S 1 S 2 B . S 1 S 2 ×S 1 S 3 C . S 1 S 2 ×S 2 S 3 D . S 1 S 2 ×S 3 S 4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园艺植物育种学(理论) 教材名称:《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 学时学分:总学时 45 总学分 2.5 先修课程:《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土壤肥料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等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是园艺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园艺学科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园艺专业教学体系及课程设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是园艺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和良种繁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园艺植物品种选育的实践工作,并能发挥创新能力,独立地进行品种选育的设计和分析等工作。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论和知识方面:学生在掌握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与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园艺植物种质资源概念、收集、保存、研究及利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引种、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以及良种繁育基本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遗传育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为园艺植物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 (2)能力和技能方面: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保存,选种、杂交育种及多倍体育种等实验、实习工作,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园艺植物品种选育的实际践工作,发挥创新能力,能独立地进行品种选育的设计和分析等研究工作。 3、选用教材的基本依据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选用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沈阳农业大学景士西主编的《园艺育种学总论》。该教材为国家教委教高字(1997)16号文件立项的“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已再版多次,使国内高校园艺专业使用较为普遍的育种学教材,因此将该教材作为课程教学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适应园艺专业面拓宽后教学改革的需要;2、教材内容建立了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和诱变育种四条基本育种途径与常规杂交育种、优势杂交育种和营养系杂交育种三种杂交育种方式为主干的教学内容体系;3、教材内容按宽专业、厚基础、重应用的方向编写,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课程讲授大纲( 45 学时) 绪论( 2 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园艺植物进化、变异与育种的关系、优良品种的主要特性及良种的作用,了解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园艺植物品种的概念、良种的特点及在生产上的作用。讲授要点: 一、园艺植物的进化与遗传育种关系 二、品种的概念、主要特点及在园艺植物生产上的主要作用 三、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历史、成就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园艺植物育种目标(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园艺植物育种目标所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制定育种目标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主要内容。难点:不同园艺植物、同一园艺植物不同用途如何考虑目标性状。 讲授要点: 一、园艺植物育种目标的概念及主要育种目标 二、育种目标主要特点和制定基本原则 第二章园艺植物的繁殖习性、品种类别和育种特点(3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园艺植物不同繁殖习性、繁殖方式与育种方法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其不同繁殖方式确定相应的育种方法或途径。

传统育种技术

传统育种技术:更重视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现代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将在园林植物育种中展现特殊优势 育种目标的概念:植物通过遗传改良之后所要达到的目的 园林植物育种目标:指对所育成的园林植物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要求培育的品种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的特征特性1、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特点 多样性(植物类型、种类;育种目标);优质是园林植物更为突出的目标性状;延长供应和利用时期是园林植物育种目标的重要因素;重视兼用型园林植物的育种 2、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1)品质优良花型,花色,叶形,株型,芳香,彩斑 (2)抗性强抗病虫、抗逆境(寒旱涝盐碱污染) (3)延长花期改变花开时间、延长开花时期(单朵:切花;整株:观赏花木) (4)适宜切花、耐贮运 (5)低能耗(耐低温,低光照,高温多湿等) (6)其他目标(少污染,产量高,花量大、易繁殖,观赏经济并用型)3、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满足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 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主要目标与一般目标相结合 需要与可能相结合4、实现育种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三、 1、选择育种:简称选中,是指对现有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

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获得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2、选择与选种的意义 (1)选择是植物进化和育种的基本途径之一 生物进化的三要素:遗传、变异、选择 选择的两种方式:自然(适者生存)、人工(定向选择) (2)选择具有积极的创造性作用 生物具有连续变异的特性;选优汰劣可排除劣株对优株的干扰;定向多代选择有积累变异加强变异的作用,能得到开始选择时群体内没有的变异类型 (3)选种是人类应用最早的一种品种改良方法,为丰富世界的园林植物作出了重要贡献 (4)选择不仅是选种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所有育种途径和良种繁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育种工作的时钟和育种对象的整个生活周期3、选中的原理 遗传平衡原则:在一个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内,如果没有突变,没有任 何形式的选择作用,也无其他基因的掺入,则群体中基因频率和 基因型频率在世代之间将保持不变基因频率是群体中某一基因在该基因位点上全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百分率 4、植物性状的变异 基因重组:实生个体间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可产生两种效应: 加性 效应;非加性效应(互作效应) 突变:基因突变及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