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基本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素养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其中,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掌握是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且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因为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教学具有统领性作用,是纲领性文件。从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查和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普遍反映职前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对语文教材钻研不透、理解不深,不能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往往只能照搬或者改编教学参考资料的现成资源。这说明他们的教材分析研究能力存在短板,必须采取有效途径予以弥补和提升,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开设本课程不失为适时之需,对症下药。

(二)有利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

一方面反映在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而最显著的变化则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对语文教育的五个模块提出了具体教学内容与年段目标。语文课程实施的凭借和依托是语文教材,这是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中介。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有效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三)有利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教材研究获得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只有在不断的教材研究中才

能更好地发现教材本身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进行完善。小学语文教材实行了编审分开、一本多纲,创造更有特色的教材。教师使用教材离不开对教材的研究,这一个过程发展了学生,也重构了教材内容。因此,教材研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一)语文课程理念是教材研究的行动指南

1、明确了教材研究的目标导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指明了教材研究的重点,关注语文教育本身的特性

3、提示了教材研究的方式——自主、合作与探究

4、指引了教材研究的范畴,不应拘泥于教材本身

(二)语文课程目标是教材研究的基本依据

教材研究是为教与学双边活动服务的,一方面教材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师教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发展。这一双边活动的完成在本质上是为了达成语文课程目标服务的。

(三)语文教学建议等是教材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

首先,教学建议使教材研究的任务更加明确具体。其次,评价建议使教材研究目标更为精准。再次,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使教材研究思路更加明晰。

教材研究是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一)教材研究可以核实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与切合性

目前国家虽然非常重视教材的审定,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因此,对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显得很重要,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

件、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大,一套教材只是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或某一特殊区域的学习需求,所以需要对其切合性进行考量。教材的切合性研究可谓教材的二次开发,对教材真正发挥其效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符合地方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研究才能真正彰显教材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研究可以弥补已有教材的缺失和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通过国家审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各版本的语文教材在编写时都非常注重基本要求和特色的创新,很容易顾此失彼,教材研究就是去追寻失衡的原因,而寻找原因所考量的基准就是课程标准,对着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检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 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1950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性超越

(一)凸显语文课程的本体意识(二)尝试融合多样的教学理念(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四)力求建构完整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判断、大题)

(一)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1.学习语言文字,核心目标在于运用

语文课程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语言文字学者,课程内容不应该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拼盘。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学习

如何用好它。无论教学哪个领域,教师都要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规避“泛人文”“伪语文”的问题。

2.语言文字的运用形式具有广泛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不应局限于校内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也应包括学生生活中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和文学活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时刻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懂得语言文字运用的广泛性。

3.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基于具体语境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调的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言语实践发生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语境高度相关。因此,教师要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化、情境化的实践场域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二)突出综合性与实践性

1.综合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多种层面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从课程目标来看,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从课程内容来看,既体现在学科内部具体学习领域之间的综合,也体现在学科外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从课程实施来看,体现在教师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程实施效率;从课程建设来看,教师需要综合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开发课程、支撑课程,使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三维目标”,联系听说读写,注重学科内部和外部的整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程的开放

性和综合性。

2.实践性包含着语文课程多个维度的实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各个学习领域内开展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应该抓住各领城的内在联系,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其次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空间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教师应尝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最后体现在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这些活动除了听说读写之外,也包括文学活动。此外,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教师要设计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融合的。课程标准强调两者统一,而没有说两者相统一。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融合于语文课程之中,是语文课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脱离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工具性的单纯的人文性。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引领学生价值观、养成情感态度的熏陶功能。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达成。

2.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应该立足于语文课程之内

近十年改革实践中,一线语文教学出现脱离文本,过度分析课文思想

内容的问题;也依然存在高强度语文考试训练,把工具性当作机械训练的现象;把人文性理解为思想内容分析、文本深度分析,没有看到引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必须以学会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没有看到学生在听说读活动中实际也在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只有坚守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位,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正确理解语文素养(二)整体把握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一)凸显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二)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三)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理解语文学习方式(二)整合语文学习方式

(三)审视语文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继承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三)形成良性循环的课程建设机制

小学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总目标中最基础的元素。学生只有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如识和技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逐渐积淀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保留知

识与能力目标,继承了以往大纲的精神,也赋予其时代性的内涵。在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一线教师既要纠正轻视知识教学的偏差,也要对知识与能力有新的理解。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学生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基本知识与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运用知识与能力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总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长期以来,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界对方法的关注比较多。这种重方法的传统隐含着一种实用取向,即追求方法带来的实效,忽略学生使用方法的学习过程。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多种动态因素作用的活动系统,这些因素包括学习方法的融合、学习活动的展现、学习内容的把握等。掌握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质,是要提高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驾驭学习过程的能力,体现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因此,在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意锻炼学生这种驾驭能力。课程标准提出这一目标,凸显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课程改革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尊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总目标中最具内隐性的元素。它是一个人的内在隐性修养,包括课程标准提出的道德修养、审美情绪、文化品位、价值观等核心要素。课程标准提出这一目标,既是对语文课程重视育人经验的高度凝练,也是对现代社会人才品质要求的全面总结。课程标

准还尤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赋予语文课程更为重要的时代使命。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是语文课程本身重要的内容。①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逐步引导,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内在的情感体验。这种共鸣和体验也需要一个过程。教师需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自然渗透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尤其要充分利用人文内涵丰厚的课文,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语文教材,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编制的、供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使用的一切材料,包括小学语文教科书、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习字册、练习册、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讲义、补充阅读材料,以及相关的录音带、录像带、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等。狭义的小学语文教材专指小学语文教科书。本章论述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指小学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四种功能:顾黄初认为

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新课文的特点

1、选文主题鲜明,充满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

2、选文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3、选文类型丰富,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精心设计练习

1、练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2、练习设计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3、练习设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4、练习设计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练习呈现方式为学生所乐意接受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俱进,课标版教材建设趋于多样化(二)关于语文教材的讨论活跃,语文教材观念得到碰撞与更新(三)注重汲取传统语文教材、国外母语教材编制的长处

(四)重视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变

汉语拼音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简、填

1、适当降低要求

2、突出拼读重点

3、注重生活应用

汉语拼音模块教材研究特点

(一)汉语拼音模块教材内容与《汉语拼音方案》有所区别

(二)学习汉语拼音与识字、发展语言有机结合

(三)精心设计情境图和语境歌

(四)精心设计巩固练习和扩展练习

写字教学建议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遵循写字规律,加强示范与指导(三)培养学生“读”字的能力与欣赏评价的能力

识字的评价建议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二)以积极评价为主(三)关注个体差异第一学段教学内容重点

1.朗读方法的训练

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默读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要依靠大声朗读使注意稳定,保持视觉与听觉言语运动器官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和理解,并进行识记。一、二年级的阅读教材大都是故事性强的白话诗歌、韵文,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趣味。因此,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方法。田本娜教授认为,低年级必须做好朗读的基础训练,一年级第一学期,要求读得准确,第二学期达到读得流利。二年级在读得准确、流利的基础上,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结合文本思想内容与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掌握好语调、节奏、重音、停顿、速度等朗读技能。学生要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心情,事物、景物的不同情境,读出声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恰当的语气感情。

2.认读能力的培养

认读是通过对文字的感知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意义的能力,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能力结构中处于最低层次。认读能力的外显标志是: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并能正确书写,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能熟练使用工具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课中,教师可创设多个途径让学生认识生字,如听读故事中看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时复现生字,通读课文时读准生字新词。

3.词语理解与积累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很好地把握语段、篇章的意思。受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的限制,低年级学生对于某些词语的意思很难准确地理解。因而,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除了常用的换词法、词素分释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等,还可以通过在表演中体验词义、追溯字理、观察图片等理解词义。

第二学段教学内容重点

1.默读能力的训练

默读有利于获取信息、提高速度、深入思考、帮助理解。与朗读相比,默读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频率更高。到三年级,学生已具有基本的朗读能力,为默读学习奠定了基础。中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能力显著提高,内部言语逐步发展,掌握字词的数量增多,这一时期是形成默读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年级要重点训练默读能力,加强默读指导。从默读的目的来看,中年级默读主要是提取信息,包括推断篇章没有揭示的信息,把握段落、篇章的大意。默读的训练着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确实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的训练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明确默读要求,养成默读习惯,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保证充分的默读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细细品味的“场”;精心设计引导默读的问题,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让默读成为辅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默读中进行有

效的方法指导,如边读边勾画圈点重点词句,用一两个词写读后感受,提高默读效率。

2、段落的结构、句法与大意的理解

段落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句和篇的桥梁,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段的理解基础上。学生的表达也是从学习段落表达开始。段落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段落教学主要有以下内容:认识自然段,初步把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了解段落的整体结构,如总分段式、承接段式、因果段式、并列段式等,让学生理解怎样把话一句一句连起来,表示一个主要意思;段落内句与段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词与句的关系;对段落大意的概括方法。

3.品味语言,感受形象,表达感受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加强段的教学,不仅要理解段的结构、意义,更要体会段中一些重点词句。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语言的品味要与文体特征结合起来,对于叙事性文体,要抓住重点情节与人物语言等进行品味,借助形象、生动的描述,为学生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第三学段教学内容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是在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等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抽象思维活动能力。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超越句子和词语层面来加工文本,

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联系、综合信息,或是思考文本意义更丰富的内涵。课程标准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都是对概括能力的要求。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是以理清文章的结构为基础的。从表达角度讲,就是理解作者如何立意谋篇的,如怎样叙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如何说明论证问题,怎样抒发感情,等

2.品味语言,培养评鉴能力

评鉴能力包括评判能力和欣赏能力。评判能力是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进行价值判断。对思想内容的评判可从内容的可信性、整体价值与读者相关性等来进行;对表现形式可从文章结构、表达方法、表达顺序等方面来判断。欣赏能力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是对作品思想、主题、表现手法等的进一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作品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只有在认真地、反复地阅读的基础上,才能体味出作品的水平高低。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品评、欣赏词句的能力。比如,对描写景物的优美词句、片段,对刻画人物心灵的词句、片段,要反复咀嚼,体味其滋味、情趣。学生对文章的评判与其过去的阅读广度、对语言的精通程度相关联。学生的阅读欣赏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评判能力。3.读写结合,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读写两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读可以帮助学生

积累语言、学会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读更能为写提供表达的方法、技巧。如叶老所言,“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选好读写结合点,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迁移。

图画类助读系统插图的功能

1.引起注意、激发兴趣

2.具化形象、解释意义

3.训练语文综合能力

4.审美教育、价值引领

一类课文的功能:

一是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学习语言文字三是学习阅读方法二类运用阅读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单篇课文的教学解读路径

(一)以语文专业人士身份解读

1.辨别选文体式

2.洞悉语言文学的运用

(二)以语文教师身份解读

1.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

2.适当兼顾单元主题

3.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一)个体阅读、合作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二)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局部相统一

阅读课程资源类型与内容

(一)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根据功能条件性和素材性课程资源

(三)载体形态物态、人力、活动资源

第一学段写话模块教材的特点

1.写话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2.写话模块形式丰富多样

3.读写结合,说写同步

第二学段习作模块教材的特点

1.凸显专门的习作,随文编排小练笔

2.内容开放,不拘形式

3.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有机整合

4.学习修改,重视交流

写话与习作评价建议解读

1.关注三维,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2.彰显目标、分段评价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小题)1.规范的表达2.流畅的表达3.得体的表达

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延续了第一第二学段教材的基本特点有四:1.口语交际与单元主题相关2.口语交际与习作联系密切

3.提示语注重指导,要求具体

4.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一、淡化知识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二、引导多向互动,凸显交际功能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四、加强指导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2013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课标说教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课标说教材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课标说教材 今天我研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简单解读课标和教材。说课标是从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说的,说教材主要是说它的编写体例、编写特点、编写内容以及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分为三个方面,即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性质及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最终以实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一目标。 围绕总目标,课程标准又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按照年级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一二年级第一学段,三四年级第二学段,五六年级第三学段,七到九年级是第四学段。各学段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整体推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程目标

下面,我将以我所执教的二年级为例,简单阐述一下第一学段的目标。 1、识字与写字 认识常用识字1600个,其中8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和自己喜欢课文片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意思,并主动积累词句。 3、写话 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标点符号。 4.口语交际: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综合性学习 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图文或者口头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试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四川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四川省2006年10月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决定课程地位的因素是( C ) A课程内容 B课程结构 C课程性质 D课程管理 2.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约占总课时的( B) A18%—20% B20%—22%C23%—25% D26% 3.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这三个维度是( C) A知识、能力、方法 B知识、过程、价值观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D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4.《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分别是阶段目标和( D) A年目标 B月目标 C周目标 D总目标 5.小学一至二年级,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D) A 2万字 B 3万字 C 4万字 D 5万字 6.小学三至四年级,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A ) A 2500个 B 2300个 C 2100个D2000个以下 7.小学三至四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课内习作每年( C ) A 5次左右B10次左右 C 16次左右 D 20次左右 8. 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会写常用汉字(C ) A 1500个 B 2500个 C 3000个 D 3500个 9. 小学五至六年级,在习作方面,要求学生40分钟能完成( C) A 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B 300字的习作 C 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D 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0.充分利用课本中那些精致而传神的插图教儿童学习发音、记忆每一个字母的形体方法,被称为( B ) A 实物演示法B情境图示法 C 情感激发法D媒体辅助法 11. 小学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A) A 70万字 B80万字 C 90万字 D 100万字 12.小学三至四年级的习作教学目标是( B)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研说教材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研课标说教材 高正玲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我主要从课标、教材及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学段目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0以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经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认识物体的位置。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方面: ·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课程容标准 一、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100以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00以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100以数的大小。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数的大小。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数的运算 能熟练的口算100以的加减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建议 (12) 二、评价建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 (五)具体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

四年级英语研课标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Our school的内容。我的研说流程,包括三部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总目标、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说教材包括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说课标 一、总目标: 1、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同时突出语言真实性和实用性。 3、多读多练,培养学生的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 二、学段目标: 1、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60个单词和词组并能听、说、读、写61个 单词和24个句子(包括学校、时间、衣服、天气、购物、农 场动物、数字、颜色等几个话题),并简单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学会3个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唱7首歌谣。 7、能完成6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三、单元目标: 能力目标:能简单介绍学校校舍的分布情况;能简单的说出每个课室的不同功能,能听懂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会唱歌曲our school 知识目标:掌握A,B部分Read and write中的四会单词和句子;认读let’s learn let’s talk中单词和句子.会Let’s do,Let’s

chant内容;了解Story time,Good to know , Task time等部分的内容。 情感策略文化等目标:能以得体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材 四、教材编排特点: 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兴趣激发,重视双向交流;融合学科知识,重视灵活扩展;实现整体设计。 五、教材结构: Part A:Read and write;Let’s play;Let’s talk;Let’s learn;Let’s do Part B :Let’s learn Let’s chant;Let’s talk;Let’s play;Read and write Part C:Pronunciation;Task time;Good to know;Let’s sing;Story time 六、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包括六个单元和两篇复习课。每个单元包括A、B、C 三部分。其中,A、B部分为重点教学内容,C部分为选学内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意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关心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2.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三)习作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三)习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说课标说教材小学数学

说课标说教材小学 数学 https://www.doczj.com/doc/001884224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学课标研教材解析《统计与可能性》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绿意”。一直是我不懈的追求。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研说:“一、说课标(课程总目标、第二学段目标、第六单元目标);二、说教材(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三、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三方面进行: 一、说课标 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从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清楚的阐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对于本单元领域的教学也做了具体的阐述。 教学本内容还应有针对性地关注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 第二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2.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3.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部编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 考试(标准)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课标说教材

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课标说教材 沙湾小学一年级一班王磊学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要想把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领悟透彻,对我而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把自己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理解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课标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原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在的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总目标在表述上更加明确、全面、清晰、更有利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评价。 3、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准确进行运算。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认识物体的位置。 ·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五年级上册语文研课标说教材

五年级上册语文研课标 说教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五年级上册语文-研课标、说教材 玉门市小金湾民族学校张恒学生是发展着的学生,五年级发展的基础是三四年级,又为六年级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我应当从小学发展的整体把握第九册教材,承前启后,前四年所有的学习要点应当继续滚动前进、螺旋上升,在五年级得到提高,获得新的发展。 在做第九册的教学计划前,应当对前八册的教学要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里我特别注意到了下面几点: 1.单元文化主题的提升 [例1]动物(2册)→鸟(5册)→可爱的小生灵→(6册)→马(9册)→龙(10册)→生命(12册) [例2]图画(3册)→音乐(7册)→韵味(9册)→美与丑(11册) [例3]大海(1册)→风和水(3册)→清清的水(4册)→雪(7册)→春潮(8册)→水(9册) [例4]家园→(2册)→塞北江南(5册)→特产(6册)→地名(7册)→家园的呼唤(9册)→母亲河(11册) 要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把握开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太窄太浅或太宽太深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积累 学生已经学过如何摘录,如何背诵(见四年级教材)。升入五年级后,要继续练习运用这些方法独立、主动地做语言材料的积累。教师要把积累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督促、检查、辅导学生,并做出

评价。积累的对象,可以是生字新词,也可以是佳句、片段和篇章,也可以积累信息。这是“积累”的一层含义。 凡是学过的字、词(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句(包括名言警句和古诗名句)、文(包括诗歌),都不等于学“会”了,更不等于完全可以当工具“用”了。有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巩固学过的东西。但是这种练习巩固,不应当脱离语文实践单独训练,而应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是“积累”的另一层含义。 3.学法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学法应当纳入评价的范围。 识字的方法(第一学段学习)、学词的方法(三年级学习)、提问的方法(第七册)、阅读的方法(见第八册)、检索的方法(五册、七册等)、修改习作的方法(七册)、自我评价的方法……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升入五年级后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应该加强实际运用,逐渐达到纯熟的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关于识字、学词和练句 教材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怎么抓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路却与以往不同: 1.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1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研说教材打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研说教材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要进行研说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 文四年级上册,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方面来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 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本册教学目标的依据。 接下来我将从三维目标层面阐述一下本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层面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阅读本册32篇课文、识记2500个生字,会写2000个生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并学习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2、在能力目标层面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学会默读,并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和作用、能复述文章大意,初步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与他人交流 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句号、逗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3、在情感目标层面学生要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增强习作自信 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二、说教材 在这部分我打算从教材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内容解析与整合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32篇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从横向上看主要包括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个专题包括四篇文章。从纵向上看八个专题体例雷同,按照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个部分组成,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 有机整体。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的总体特点是全面、整合、导学、开放,下面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意 图三方面具体阐述。 1、编写特点 (1)本册书按照专题组织单元,教材相互联系; (2)导语导学性能突出,每个单元开始前的单元导读和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都明主题、明 确要求,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灵活、创造主要体现在展示台、宽带网、趣味语文、成 语故事这些部分在不同单元的有机整合; (3)合理练习、学法改变,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 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范围和结构,体现了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一般有说明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既是本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又是本门学科教学的基本。 教学大纲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他们是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草案)》,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一)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由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组成。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物,它的特点:第一,专辟一部分讲汉语教学,让儿童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等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第二,阅读教学采取讲谈法,把语文课讲的详而又详,这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导致了后来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串问,繁琐分析课文内容的弊端。但它还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学大纲,也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教学大纲。 (二)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这部大纲的特点是: (1)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明确了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的特点,回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双基”是1963年大纲的又一显著特点。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这个识字量,是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几部大纲规定的最大识字量。 (3)提出选文要体现文道统一,教学要贯彻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不可分割的原则,这部大纲把语文教学重新引向正确的轨道,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三)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包括前言、正文和各年级教学要求三大部分。它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28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其中对生字提出两种不同要求、课文分为三类,两三课之后安排基础训练的教材编排方法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思想,体现了时代要求。 (四)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着手制订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于1992年颁布供全国试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共六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第三章“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第四章“课外活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第六章“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 这部大纲从制订到颁布,历时六年之久。大纲制订的过程,集中了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智慧,吸收了方方面面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有一些新的特点: (1)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表现在对学科性质、语文教学的意义、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思想、方法的阐述中。如,从语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明确提出教学目的。 (2)面向全体学生,适当降低语文教学要求,表现在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调整为“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适当降低作文要求等方面。 (3)各年级教学要求规定的明确、具体。每个年级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五个方面提出20条教学要求。 (4)调整了大纲结构。增加“课外活动”一章。以适应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的需要。这部大纲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它对于在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推进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一)关于教学目的 义务教育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表述最全面、最准确。它不仅提出本学科特定的教学目的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

(最新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