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黄秋菊,景维民2011-02-24

摘要:以强政府为核心的中国治理模式成为支撑中国三十年转型奇迹的制度基石。成功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再次验证了中国治理模式在面临市场化和全球化负面冲击时的治理有效性。在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治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文章认为,提升中国治理模式,延续中国转型奇迹,有赖于三个方面的策略选择: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巩固与优化政府能力;构建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提高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实施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培育和谐的社会结构。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社会规制型,利益整合型

中国的转型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叙事,而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影响并协同演进的复杂制度变迁过程。30年的转型使中国的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已经从政府严格排挤市场并深入控制社会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中走出,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并存与互惠共生的现代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动地推动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变革进程,并持续不断地对自身的目标、角色、制度和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保持了对社会经济变迁的有效掌控与调节。2007年以来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则提供了一个检验中国治理模式有效性的试验场。面对危机,实践再一次验证了中国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暴露出中国治理模式内在的缺陷和不足。对中国而言,后危机时代为其治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超越,将会使中国治理模式提升到一个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平稳、持续发展的崭新境界。

一、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检验

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2009年迅速扩散,并进而由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尽管各国采取了各种金融援助计划、经济刺激方案来应对挑战,但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还是给世界经

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和破坏,从而导致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首度出现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2%,其中高收入国家为-3.3%,发展中国家为1.2%。中国是个极少数的正面例外,虽然同样面临严重冲击,但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后,仍保持了8.7%的增长速度。中国应对危机挑战所展现出的佳绩验证了中国治理模式的有效性。

(一)强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强政府是中国治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强政府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而无当,硬而无效的“全能型政府”,后者看似强大的外表之下却隐藏着能力薄弱的问题。强政府的内核在于政府具备充足有效的制度供给和秩序治理能力,从而能够在矛盾尖锐复杂的转型期有效掌控社会秩序,应对内外挑战,组织与动员社会资源,实现推动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中国转型进程中,强政府的能力构建主要取决于如下一些因素:(1)政治结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了国家制度的整合度与协调性,避免了激进变革导致的政府组织涣散、行政机能瘫痪,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和无序;(2)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既维系了中央政府的必要权威,确保了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也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3)持续不断的政府体制改革优化了政府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更新了官僚系统的人力资本,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也使政府的行为更加理性化、制度化;(4)政府在学习、试验、危机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不断更新治理理念,积累制度知识,提高自身驾驭市场和治理社会的能力。强政府的能力演化是中国制度变迁的结果(张慧君、景维民,2010)。

在前期的转型中,强政府对改革进程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掌控,使中国避免了前苏东国家在激进转型中出现的“制度崩溃”,确保了新旧体制的平稳转换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中国的强政府也同样展现出较为有效的应对危机的能力。早在2007年次贷危机虽已爆发但尚未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之时,中国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在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日益深化的条件下,需要强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着力提升国家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金融体系抗击风险的能力。这种判断不仅源于对国内外时局的全面考量,而且也充分汲取了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经验和教训。由于具备了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

因此,当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迅速扩散并蔓延至实体经济之时,政府能够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并相应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首先,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两年内新增4万亿元投资),结构性减税(约5500亿元),对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工业品下乡等综合性措施来带动投资和消费,以扩大内需。其次,通过连续五次降低利率,增加银行流动性,增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等措施来稳定国内金融体系。再次,推动产业振兴和科技创新。选择十个重点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振兴,支持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核心电子器件、核能开发利用、高档数控机床等16个领域推动技术创新步伐。最后,通过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扶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来确保民生。面对危机,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出台如此全面而深刻的经济刺激方案,以缓解危机冲击、促进经济增长,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具备极强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动员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这种强大的政府能力与一些前苏东转型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政府囿于意识形态教条和内外政治压力犹豫踯躅、裹足不前,错过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只能吞下社会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的苦果。

(二)混合型经济的制度优势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具有明显的混合性色彩。萨缪尔森在新版《经济学》中把混合经济概括为:“在所有的发达工业国中,我们都看到了一种混合经济,即市场决定大多数物品的价格和产量,而政府运用税收,支出和货币管理计划以调控总体经济。”这种混合型经济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公有制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结构,而是涉及更加广泛的层面,如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外需与内需的关系等诸多领域(郑永年,2009)。中国混合型经济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如下方面:(1)虽然农业部门市场化程度很高,但非农业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由于没有采取大规模私有化,在公用事业、重工业、金融部门中,国有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2)虽然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但要素市场的开放程度仍比其他国家低,如银行业、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3)金融部门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控制了债券、股票和银行市场;(4)政府与私人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仍然主导着市场的运行,并实施广泛的调节和干预;(5)政府通过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推动本国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

多元化,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以主流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混合型经济显然不是一种最优的经济体制。无论在微观领域、中观领域,还是在宏观领域,都存在过度的政府介入,这势必抑制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市场自发的资源配置能力,并产生诸如寻租、腐败等分利性活动,由此带来资源浪费和社会成本。然而,恰恰是这种西方视野中不彻底的市场化、国际化的独特经济体制,却在危机来临时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抗击能力。这与俄罗斯、中东欧等国家的全面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的脆弱性同样形成鲜明的对比①。首先,政府对银行业、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必要管制,将国际金融体系崩溃对本国金融体系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有效避免了本国金融体系的动荡甚至崩溃。其次,政府不仅可以使用一般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刺激经济,而且可以通过国有部门这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来实施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最后,在30年转型进程中,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已经使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合理化,特别是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就使得中国沿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阶梯迅速爬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避免了产业结构单一化所导致的对国际经济环境的严重依附性。

(三)弹性社会的稳定器作用

伴随着转型的深入推进,传统体制下简单、封闭、僵化的“总体性社会”逐步解体,社会分化开始加速,多元开放的社会结构也在形成之中。这种变化虽然顺应了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但也蕴藏着潜在的社会风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社会风险进一步加大,从而有可能使经济危机演变为社会危机。

从经济危机到社会危机主要有两种传导机制:一是失业率的大幅增长、实际收入水平的急剧下降导致严重的社会不满;二是信心崩溃所产生的连锁反映,使长期萧条和动荡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刘世定,2009)。这两种传导机制相互强化所引爆的社会危机,在一些前苏东转型国家遭遇危机的过程中已得到明显体现。特别是民众对政府未能有效应对危机表示严重不满,导致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甚至引发社会骚乱。而社会秩序的动荡进一步制约了政府的决策,削弱了其应对危机的能力。

与其他转型国家相比,中国虽然也遭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但社会秩序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态势,从而为经济的复苏创造了稳固的社会基础。这表明中国社会具有相当强的缓解、吸纳和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弹性和适应能力。这不仅源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质,而且与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具有密切关联。首先,虽然中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得到不断推进,但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仍占有绝对优势的比重。当农村人口占据多数时,社会在应对外部经济冲击时的弹性较大,因为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城市部门。尽管在失业人群中农民工占据了多数,但他们依然可以返回自己的乡土,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其它小型的工业、服务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冲击。其次,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自身具备了缓解与克服危机的条件。特别是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改善,使他们获得了抗击风险的必要资源、机会和能力。同时,在市场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民众的理性化程度也得到很大提高,人们能够相对平和地理解经济的周期性或偶然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常态,从而更加冷静、沉着地加以应对(孙立平,2009)。最后,政府掌握和运用资源处理危机和矛盾的经验更加丰富,技巧更为娴熟。政府不仅能够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确保增长和民生,而且还通过各种渠道来引导民众的危机心理,重建信心。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面临的新挑战

前30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中国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而全球经济危机同样是历史赋予“中国治理模式”重新审视自我,实现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契机。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客观、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那么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中国治理模式也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纵观世界历史,危机的爆发总会带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革,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也是如此。危机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打破了由美国完全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日益明显。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整体在下降,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在迅速上升。这意味着在经济危机之后国际格局必然会经历一次重组的过程。总体上看,经济危机中能够受益的大多是那些新兴的快速发展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以审时度势,不断积蓄力量,从而利用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契机

一举崛起,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突出。对中国而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并联合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积极参与后危机时代新世界格局的重塑,改变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使后危机时代逐步形成的新秩序更加兼容新兴经济体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中国在未来也将更多地面临着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甚至是来自西方大国的围堵和遏制。这意味着国际因素将日益成为影响中国转型、发展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变量。如何在外部影响不断加深的条件下,在“后危机时代”挑战和机遇的博弈中确保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维系国家发展的自主性,将是中国治理模式发展道路上需要审慎权衡的问题。

后危机时代中国不仅面临外部因素的变化和调整,而且还面临着更为艰巨复杂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任务。尽管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仍处于初级市场经济阶段。这意味着中国还将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转型深化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期间,中国不仅要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继续深入推进各项尚未完成的制度改革任务,而且还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任务。实际上,这一过程从本世纪初就已经展开了,如今全球经济危机又不期而至,因此,转型深化阶段便与后危机时代的变革与调整阶段重合在一起,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国转型与治理的复杂性。在短期内(3-5年内),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制度变迁和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虽然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度过最困难的时期,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未来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以促进内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仍然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央政府也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会适度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确保政策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则是中长期内(10一30年内)需要深入推进的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任务,以建立起一种各项制度安排协调运行,能够有效应对竞争压力与外部冲击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面临着后危机时代内外因素的变化,中国治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1)强政府悖论制约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中国治理模式并非完美无缺。虽然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政府的目标、体制、行为、功能等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甚至阻碍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一些领域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过度扩张,而在另一些领域则又存在着政府职能缺失的现象,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强政府悖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2)市

场经济模式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新自由主义陷阱。全球经济危机充分暴露出以“无为政府+大私有化+自由市场+金融创新+全球化”为核心的自由放任型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这种市场经济不仅给以往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且在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的今天又显得十分脆弱。后危机时代以来,关于建立何种类型的市场经济的争论已在全球展开,中国也需要对此作出反思。(3)利益结构失衡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均衡,社会利益的分化重组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尽管社会整体的利益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提高,但利益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却并不均衡。一些群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另一些群体则成为失利者。这种状况不仅会对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带来风险和阻力,而且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障碍。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也再一次暴露出社会利益失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严重的负面效应。诸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分配差异、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都是导致内需不足的深层社会根源。而危机产生的失业、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等问题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因此,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失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将使中国未来转型与治理的风险增大。

总之,在后危机时代,重建、变革、调整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作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中国显然处于这一变革进程的前沿地带。面对内外格局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中国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而走向持久繁荣的根本之道在于,发展与提升中国治理模式,使之成为构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三、提升中国治理模式的策略选择

乔舒亚·库珀·雷默在《北京共识》一文中将“求变、求新和创新”看作是当代中国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的转型模式蕴含着蓬勃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模式仍然处于演进过程中,许多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发展和创新中得以化解。同样,支撑30年经济迅速成长并成功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中国治理模式,在后危机时代也存在着发展与提升的巨大空间。中国需要对政府、市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协调与构建,这就构成了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一)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巩固与优化政府能力

全球经济危机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不意味着政府将发展经济的责任完全让渡给私人部门,而是要建立两者之间协调互动的新型关系。政府的过度退出和能力削弱并不能自发创造出一个运行完善的市场经济,而只能导致市场的无序运转。尽管政府直接干预的范围要比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收缩,但其某些方面的功能则需要得到强化和重塑。

除了保障产权,提供法律秩序等公共服务以及实施宏观调控这些一般性职能外,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型经济体尤其需要强化政府防范、管理和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这就首先要求政府提高防控经济风险的意识。实际上,无论市场化还是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在促进要素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给体制尚不稳固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巨大的内部和外部风险。这种风险仅仅依靠私人部门的自发力量是无法承担和克服的,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承担必要的责任。其次,需要改进和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监管是一种事前的风险防范机制…。它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为国内外微观经济主体设定了必要的进入规则和标准,并通过对经济运行过程的适时监控,来克服私人主体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个体理性、集体理性和社会公益的和谐一致性。在这方面,改革和强化金融监管体制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也不例外。最后,当风险和危机爆发时,政府必须及时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干预,不能盲目相信市场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错过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在本次危机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面对挑战暂时放下新自由主义的不干预教条,比较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援助和经济刺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带来的破坏。中国也及时出台了相关方案,并以其强大的国家能力为依托,成功实施了反危机措施,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些都为今后处理和应对危机,增进政府治理市场社会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进一步地讲,巩固和优化政府能力还需要中国深入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以化解政府组织制度、行为模式中遗留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型。为了化解“政府悖论”,克服各种潜在的“政府失灵”问题,需要通过持续的制度改革,建立起一种“法治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法治是塑造善治型政府的基本构成要件,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它首先要求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来规范

政府的权力和行为,强化政府的政治责任、自律机能,确保政府为全社会创建安全、平等和民主的政治与法律环境。在此基础上,使法律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虽然在前期的转型进程中,中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政府整体的法治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除了进一步强化法律体系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等综合性措施来强化政府的法治意识与有效实施法律的能力(俞可平,2008)。

政府法治水平的提高也将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创造坚实的制度保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浪潮中。这些服务大致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产品。政府按照公民缴纳的税收和附带授权的责任来提供这些公共服务。其要义在于将政府的核心职能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特别是市场和私人部门缺乏提供意愿或能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改革传统的高度集权、僵化的科层官僚体系,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即通过市场竞争来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以企业家精神来塑造政府,加快政府行政技术的创新速度;通过分权和社会民众的广泛参与,以提高政府治理的透明度、责任性和有效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进入到一个攻坚阶段,它将实现政府治理理念、政府职能以及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国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为注重社会领域的建设,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范围,提高供给数量和质量,从而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二)构建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提高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著名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曾指出,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自足的,而是深深“嵌入”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任何试图“脱嵌”于社会规制的市场经济不会带来繁荣,而只会“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波兰尼,2007)。这意味着,有效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由人性化设计和塑造的社会规制性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不仅需要一个有一种权威的政府为市场设立规则并保护其运行,而且需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和监督来为其平稳发展构筑坚固的屏障。国家、市场和社会不应各自为政,专注于自身利益,而应当相

互协调,以保障人的权利和尊严。这要建立在“富裕、人权、社会参与和集体支撑”的社会保障网络基础上(Hell-mann,2009)。

对于中国而言,建立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需要打破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三者的互补性优势,使之形成相互增进的“正和博弈”模式,从而走向一种更加完善的新型混合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环境建设。制度是镶嵌在制度环境中的,没有完善的制度环境,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原本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无制度环境的支持下,也会丧失制度的原有功能。因此,有一些政府规制需要强化,而另一些则需要精简。需要强化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加强有关支持公平竞争和促进良好经济秩序形成的立法和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市场的有效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治与法律环境;需要精简的部分主要表现为改革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缩减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打破部门与行业的行政垄断,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必要的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其次,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经济制度改革与建设,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运行绩效。主要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完善商品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和规范其内在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堇.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外贸、汇率体制改革,提高本国市场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更加积极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张卓元,2007)。最后,需要着力推动一系列重要的经济结构调整,以改变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人群众消费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政府采取的制度建设与结构调整措施将有助于建立起一种各项制度安排协调运行,能够有效应对竞争压力与外部冲击,并实现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完善,政府将对其职能范围进行动态化调整,逐步退出某些经济

领域,让市场和民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三)实施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培育和谐的公民社会

为了减少社会利益分化重组带来的风险和阻力,就需要政府对转型战略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以化解转型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为跨越转型鸿沟蓄积动能。首先,要创建一种利益均衡机制,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化问题。这不仅需要建立一套提供机会平等、实现公平博弈的规则,而且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从财富、机会和能力等多个层面提高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的获益几率。其次,要进一步优化社会结构,主要包括扩大中间阶层的比重,改善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促进各个阶层之间的互惠交流,拓宽社会生存渠道,提高社会预期和信心(孙立平,2010)。最后,推进扶持社会的积极的公共政策,来消弭市场化带来的社会裂痕。这些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与反贫困、支持三农,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对这些政策进行综合性设计,使它们相互配套、相互协调以实现抵御长期社会风险的目标。政府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公共政策能力,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力求保证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率。

面对日益多元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一个成熟、理性、开放并具备利益整合功能的现代公民社会,必然成为提升中国治理模式有效性的重要构成要素。公民社会通常被视为能够缓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治理机制。它有助于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塑造社会成员的自治与合作精神,减少社会对政府的过分依赖;它还可以孕育出丰厚的社会资本,增进信任、克服集体行动中的协调问题。这些优势都使得公民社会成为一种提高社会自组织能力,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利益整合,抵御和抗击社会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在现实中,公民社会的功能并不总是如此理想。如果政府与社会没有采取一种有效的互动机制和构建方式,那么公民社会的无序型结构也可能加剧社会分裂,并削弱政府治理经济与社会的能力,这一点在前苏东转型国家得到了验证。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需要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和谐的公民社会结构。为此,政府要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政府不仅需要承认公民社会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通过相关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公民和社会团体提供广阔的发

展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同时,也要保持对社会的必要控制和指导,将公民社会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并且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消除社会裂痕,遏制权贵阶层对社会的掠夺,实现社会利益的有效整合,增进社会团结。

四、结论

30年的转型使中国传统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强政府主导下的政府、市场及社会互惠共生的现代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中国治理模式的渐进有效调整成为支撑中国转型奇迹的制度基石。而成功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则再次验证了中国治理模式在面对市场化和全球化负面冲击时的治理有效性。这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政府利用其强大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动员能力和处理危机能力,主动、积极、有效地实施反危机措施,从而缓解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确保增长和民生;(2)混合型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控制了危机在国内蔓延的范围,并提供了经济复苏的内生性机制和强大动力;(3)特定的社会结构与政府治理社会能力韵完善,造就了缓解、吸纳和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弹性化社会机制,为成功应对危机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后危机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治理模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历史契机。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超越,将会使中国治理模式提升到一个促进社会经济更为和谐、平稳、持续发展的崭新境界。这就需要中国在保持稳定的制度环境和坚持社会经济持续均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为其治理模式变革作出重要的战略调整和策略选择:(1)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巩固与优化政府能力;(2)构建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提高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3)实施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培育和谐的公民社会,为转型深化与经济的持久繁荣创建稳固的社会基础。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读书笔记 由朱晓燕编著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和一般的英语专业理论书籍不同之处是理论清晰、事实详实,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但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懂之处,本学期的读书摘记我就选择这本书,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建立了一个引导专业思考的框架,这里称之为概念图。作者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外国语言学、英语课程标准、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等理论为依据,针对现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近30年的研究结果,综合提炼出这个“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的原“教必有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 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1.分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区别的与联系? 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分析学情,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简单来说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师生运用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可以是视听,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现在以多媒体为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是以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支撑的,辅助教师进行教和学生进行学的一系列方法、步骤、程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区别: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引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所以教学模式是比较具有逻辑性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结构,指向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笼统的指导性的结构框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则比较细化具体与灵活,往往指向单个的或局部的教学行为(可以指向具体的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甚至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在选定了一堂课的内容并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考虑怎样去讲授这一节课,怎样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怎样提高学生的能力等等,对一具体实施过程的谋划就是教学策略。)。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_一个整体性视角_周雪光

编者按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变迁,尤其是政治生态充满弹性变化的今天,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之路日益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这需要我们对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刻思辨,以自己的智识、勇气和情怀“给养”这一深具历史意蕴的话题。本专题四篇文章聚焦中国国家治理诸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真切而有深度的思考。 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专题讨论) 内容提要 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 一个整体性视角》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 性视角审视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与作用。任剑涛通过《国家的均衡治理:超越举 国体制下的超大型项目偏好》,反省了举国体制下的超大型项目偏好所导致的国家治理失衡及顾此失 彼的连锁反应,并提出了审慎思考。席伟健的《“建制议程”与请愿权:信访制度宪法化及其链接》 试图从国家治理的实用角度刷新信访制度与宪法秩序的关联,并探索将其导入宪法之请愿权的可能。 刘正强的《人民调解:国家治理语境下的政治重构》基于对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及中共传统执政理 念的政治分析,倡导增进人民调解政治凝聚、道德净化、社会动员的功能,从而使其成为疏通国家 政治与民间生活的优质执政和治理资源。 关键词 整体性视角 均衡治理 超大型项目 建制议程 人民调解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4)10-0005-28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周雪光 “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有庞大精细的官僚运作机制,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组织失败和运行困境。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全能国家结构,既有卡理斯玛常规化的内核,亦有运动式治理的持续冲动。今天,中国政治结构一方面不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尤其是技术化的治理愈益凸显;另一方面,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紧张不断衍生出国家治理的复杂生态。理解国家治理及其限度,需要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本文将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性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作用。 一、国家治理:一个整体性视角 近年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公共政策界乃至实务部门的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其含义纷杂不一。本文使用“国家治理”这一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应对其疆域内民众间或不同领域中各种事务、挑战和危机时稳定重复的举措和过程。古今中外特别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任何国家的生存都面临着对外保护疆土完整、对内维系民众群体间相安共生的基本使命。但不同国家在制度安排、日常过程运行和处理危 5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今天,我和大家来共同学习第六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教学策略(课件出示):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古语有:“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这表明策略不仅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直觉性的特征。现在,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切换幻灯片) 一、设计学法与教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效率、效益的提高,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工作中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幻灯切换后朗读,边读边击中要害鼠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实施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改变。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现学法与教法的有机结合。例如(课件出示)第一行读完后说: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思考时间的提问回答,看似流畅,实际低效。特别更要注意问题的导引,有效提问的设计等。(课件点返回)下面,我们就对教法和学法做一下具体的分析。二、自主学习策略的使用 (一)、首先我们来学习下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点击课件) 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课件出示后读一下) (二)新课程“双向互动”和“知识建构”的操作原则决定有效的学习必然是自主的学习。新课程主张: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对话中心的教学”。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中介,去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点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对话:(点课件)一是学生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之间的对话。二是借助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式危机公关策略

式危机公关策略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中国式危机公关策略 危机管理是企业必须具备的硬功夫。危机对于企业来讲,绝不是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互联网时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行动,都会置于公众目光下,包围在社会舆论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企业危机到底是陷阱还是机遇,完全要看对危机的驾驭和引导水平。 沉默策略 发表声明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剂良方。 沉默策略的应用背景特点为: 首先,企业没有重大的产品质量等实质性问题,而只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品牌受到威胁时,企业的决策者预计阐述的解释将对抗大多数的公众情绪(包括消费者情绪、股民情绪等),则可以保持沉默。 其次,当企业解释的理由与媒体报道的方向不一致,而二者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谁是谁非时,企业处于弱势时也应该保持沉默。 第三,当行业专家的解释对企业不利,而企业也无法找到强有力的反驳证据时,企业也应该保持沉默。 案例:格林柯尔的倒台 2004年,郎咸平炮轰国企,所谓的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格林柯尔面对郎咸平的质疑,怒目相向,拍案而起,竭尽全力去辩白反驳,还将郎诉至法院,一心只想争回一口气,但却毋庸置疑地给格林柯尔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后连顾雏军本人都搭了进去。 围魏救赵策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固然是最基本的应对方式、最常使用的商场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危机发生之时面临的攻势强劲,有四面楚歌之虞,为求自保,当然就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引导舆论分流,也为反攻准备了相应的舆论基础。 围魏救赵策略适用于产品质量危机,以及有鲜明特殊时期背景的品牌危机,尤其适用于质量改进过程比较慢的产品企业。当然,“围魏救赵”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的言行没有过分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否则即使采用“围魏救赵”策略,也最多只能延缓危机发生的速度而已。围魏救赵策略在执行步骤上有四步:第一步,将某一个产品质量的问题引向行业某一特定的行业话题的讨论,向公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一话题能够引起的结论未必是绝对的,可以是有背景的,还存在着某些疑问,这是整个行业的困惑,是某一特定时期集中反映出来的某一类产品的困惑。 第二步,将对产品的关注转移到不仅仅关注企业,而且应该关注与企业产品有一定距离的话题。目的是减轻企业正面所受的攻击,减少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印象的全面渗透。 第三步,权威检测与整改并行。目的是给消费者一段思考的时间空档后,重新让消费者、让业界认识到企业并没有“忽悠”广大消费者,不失时机地告诉消费者,企业是负责任的企业,产品是合格的产品,生产并推出大众满意的产品仍然是企业的首要使命。 第四步,答谢消费者。重新获取消费者、业界的信任,以保持并提高现有的品牌优势、市场份额。 案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外遇阻 2005年9月,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首次走出国门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然而却出现了爆炸性消息:某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是所作测试中质量最差的车。两天内,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开中国车有生命危险”。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上) (80分)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上) (80分) 一、是非题(2分×10 = 20分) 1. 19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文化和网络文化快速发展。 A、对 B、错 2. 全世界对文化有150多种定义,目前尚未统一。 A、对 B、错 3. 文化复合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文化的灵魂。 A、对 B、错 4. 18世纪后期以来,政府信息化发展迅速。 A、对 B、错 5. 中国现代化包括文化现代化。 A、对 B、错 6.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就会有多少种文化。每一种文化并非平等的,要视该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定。 A、对 B、错 7. 现代化实际上是追赶,达到、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一种国际竞争。 A、对 B、错 8. 文化领域是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和保存的领域。 A、对 B、错 9. 短信服务大致出现在18世纪末期。 A、对 B、错 10. 中国人认为文化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和生成行为,并反映在行为中。 A、对 B、错 二、单选题(3分×20 = 60分) 1. 文化现代化的多样性表现不包括()。

A、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的文化现代化具有相同特点 B、世界文化是多元的 C、许多国家内部的文化也是多元的 D、文化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2. ()是一种历史必然,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方向。 A、文化个性化 B、文化利益化 C、文化现代化 D、文化普及化 3. 世界人口信奉宗教的百分比最多的是()。 A、印度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基督教 4. 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在()。 A、原始社会 B、工业社会 C、农业社会 D、奴隶社会 5. ()世纪以来,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 A、20 B、19 C、18

危机公关策略

第六章
危机公关管理 危机公关 管理(2)
1

本章内容
? 一、危机的概念 ? 二、危机的特征 二 危机的特征 ? 三、类型和原因 ? 四、危机的管理与预防 ? 五、处理危机的方法 ? 六、危机公关的策略 六 危机公关的策略
2

一、危机的相关概念 危机的相关概念
? 危 危机:指危及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 危 利 象 存 突发性 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 ? 危机公关:指在组织发生形象受损或预测到即 在 发 象 或 即 将发生危机时,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与社会公 众积极沟通、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公共关 系。 ? 危机管理:指针对组织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 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出针对性 析 危 然 定 措施,一旦发生危机,就能有条不紊地将危机 化解 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 整套机制 化解,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一整套机制。
3

? 危机公关
? 立足于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 计划的专业处 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低到 计划的专业处理系统将危机的损失降低到 最低。 ? 积极的方案还能利用危机,使企业在危机 树 秀 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 ? 要做好危机公关管理这道菜,就应了解整 个操作流程。 ? 危机公关管理主要可以分为预测、防范、 识别 处理及善后等五个方面 识别、处理及善后等五个方面。
4

? 1、预测: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作周密分析 ? 2、防范:在企业运作中严格执行 ? 3、识别:高举党同伐异的大刀 ? 4、处理:保持冷静理性,人员迅速到位 ? 5、善后:危机背后有商机 善后:危机背后有商机
5

【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 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 格局由原来“****化”(美、日、韩)转变为“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68.5%,2001年达63.3%。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推行“绿色管理”战略。随着人类对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跨国公司积极推行“绿色管理”,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如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竭力争取“绿色商标”等。因此,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将成为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

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

中国式危机公关策略

中国式危机公关策略 危机管理是企业必须具备的硬功夫。危机对于企业来讲,绝不是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互联网时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行动,都会置于公众目光下,包围在社会舆论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企业危机到底是陷阱还是机遇,完全要看对危机的驾驭和引导水平。 NO.1沉默策略 发表声明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剂良方。 沉默策略的应用背景特点为: 首先,企业没有重大的产品质量等实质性问题,而只是其他方面的问题使品牌受到威胁时,企业的决策者预计阐述的解释将对抗大多数的公众情绪(包括消费者情绪、股民情绪等),则可以保持沉默。 其次,当企业解释的理由与媒体报道的方向不一致,而二者能很清楚地分辨出谁是谁非时,企业处于弱势时也应该保持沉默。 第三,当行业专家的解释对企业不利,而企业也无法找到强有力的反驳证据时,企业也应该保持沉默。 案例:格林柯尔的倒台 2004年,郎咸平炮轰国企,所谓的三叩TCL、四问海尔、七敲格林柯尔。格林柯尔面对郎咸平的质疑,怒目相向,拍案而起,竭尽全力去辩白反驳,还将郎诉至法院,一心只想争回一口气,但却毋庸置疑地给格林柯尔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后连顾雏军本人都搭了进去。 NO.2围魏救赵策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固然是最基本的应对方式、最常使用的商场战术,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危机发生之时面临的攻势强劲,有四面楚歌之虞,为求自保,当然就不能硬碰硬,需要采取避实就虚策略,引导舆论分流,也为反攻准备了相应的舆论基础。 围魏救赵策略适用于产品质量危机,以及有鲜明特殊时期背景的品牌危机,尤其适用于质量改进过程比较慢的产品企业。当然,“围魏救赵”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的言行没有过分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否则即使采用“围魏救赵”策略,也最多只能延缓危机发生的速度而已。围魏救赵策略在执行步骤上有四步: 第一步,将某一个产品质量的问题引向行业某一特定的行业话题的讨论,向公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这一话题能够引起的结论未必是绝对的,可以是有背景的,还存在着某些疑问,这是整个行业的困惑,是某一特定时期集中反映出来的某一类产品的困惑。 第二步,将对产品的关注转移到不仅仅关注企业,而且应该关注与企业产品有一定距离的话题。目的是减轻企业正面所受的攻击,减少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负面”印象的全面渗透。 第三步,权威检测与整改并行。目的是给消费者一段思考的时间空档后,重新让消费者、让业界认识到企业并没有“忽悠”广大消费者,不失时机地告诉消费者,企业是负责任的企业,产品是合格的产品,生产并推出大众满意的产品仍然是企业的首要使命。 第四步,答谢消费者。重新获取消费者、业界的信任,以保持并提高现有的品牌优势、市场份额。 案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外遇阻 2005年9月,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首次走出国门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然而却出现了爆炸性消息:某自主品牌的中国汽车是所作测试中质量最差的车。两天内,国际媒体纷纷报道“开中国车有生命危险”。 在当前的背景下,有一些东西是“隐秘”的,这为围魏救赵提供了可能性。为什么测试结果在法兰克福车展期间公布?为什么这样一款受中国市场认可的中国汽车第一次到欧洲就遭遇“特别”的待遇? 一夜间,人们在很多媒体上见到如下典型观点:洋人“惧怕”中国车、“这是在打压中国汽车”。评论出来之后(网络导向型的传播规划成为最大的功臣),舆论出现了激烈的分化、争吵,危机管理团队成员对帖子内容作了详细的策略性规划,并对网络言论进行大量的“引导”工作。 NO.3情感公关策略

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 摘要: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舞台的主导力量,本文分析了当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新动向,提出了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关键词:跨国公司新动向战略分析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全世界 6.3万个跨国公司和80万个分支机构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60%-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和全球技术转让的90%。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动向 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保持他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获取更大利益,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掀起新的跨国并购战略。全球化时代是规模收益递增的时代。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规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高度竞争或市场萎缩的行业,规模是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源泉。因此,随着竞争的激化,全球企业兼并风潮愈演愈烈。据有关资料的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被跨国公司并购,跨国并购交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利用直接投资(FDI)争夺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近几年,世界FDI格局由原来“三级化”(美、日、韩)转变为

“多级化”。1990年底在西方各国的FDI总额中,发达国家占80%,发展中国家占20%。但在1993-1998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高达35.3%,1999-2000年又下降到17.9%,2001年又回升到27.9%,2002年中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美、欧大型的跨国公司在新兴的市场不但没有大规模的撤资,而且一举替代日、韩等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投资者,充分反映了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高度重视。 大大加强本地化战略。随着国际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人才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大大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进程。全球10强企业排第一位的通用电气公司国外资产达36%,外国雇员达44%,排在第十位的雀巢公司国外资产达87%,外国雇员占总雇员的97%。 根据价值链的漂移及时调整自己的增长战略。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极大地提高了先进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根据比较优势与区位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及时调整产业价值链,使产业价值链内部分割进一步细分化。这样,通过国际相互协作既做大了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又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将资金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生产环节,不断扩大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规模。 不断调整经营业务领域,做到有进有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贸易等新兴产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追逐的热点。近年来有加剧的趋势。1999-2000年第三产业的跨国投资平均占全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 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教学设计目的不再是建立一系列学习步骤,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世界。教学设计者和教师分别变成了学习背景的设计者和说明者。 以上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原来的单一的应用科学形式转向了多样性的综合化形式。但不论怎样变化,教学设计过程都必须清楚地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习者的特点是什么?二是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三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是什么?四是怎样评价和修改?对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处理和展开发生不同,就形成了众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1.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 迪克—凯瑞(W. Dick & L. Carey)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最为突出,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下) (64分)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下) (64分) 一、是非题(2分×10 = 20分) 1. 文化去分化导致文化影响渗透到全社会,文化竞争力成为国家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A、对 B、错 2. 所有的文化变迁都属于文化现代化。 A、对 B、错 3. 文化组合创新是文化要素、形式和载体的新组合。 A、对 B、错 4. 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变化,很难进行发展水平的跨国比较,但可进行历史比较。 A、对 B、错 5. 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替代的部分。 A、对 B、错 6. 中外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是明朝万历年间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包括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传入中国等。 A、对 B、错 7. 文化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来源。 A、对 B、错 8. 文化系统现代化:新文化、现实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复合互动。 A、对 B、错 9. 文化政策和文化选择具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模仿。 A、对 B、错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落伍大致始于18世纪。 A、对 B、错 二、单选题(3分×20 = 60分) 1. 《乐律全书》的作者是()。

A、宋应星 B、朱载堉 C、徐光启 D、徐霞客 2. ()是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路径和战略措施的一种集成。 A、文化现代化战略 B、文化现代化规划 C、文化现代化路径图 D、文化现代化改革 3. 实施“全民文化素质议程”,可建立城市文化设施(),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吸引力。 A、再建修复工程 B、免费开放制度 C、共用机制 D、体制改革 4. 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包括()。 A、阻碍文化创新和现代化 B、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多样性 C、民族文化身份 D、有利于经济发展 5.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不包括()。 A、防治体系 B、战略目标 C、战略措施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如何与众不同_当代中国政府_条块关系_研究_评介

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如何与众不同 ———《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评介 朱光磊 对其他国家治理模式成功之处,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予以合理借鉴。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府治理模式,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历史、文化、国情、民情、政情等诸多因素。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模式。 周振超的《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从中国政治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全局出发,选取“条块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探寻“四位一体”条块关系模式形成、发展、运作和转型的内在政治逻辑为切入点,对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动态平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该书从政治统治和管理两个维度对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中的“条块”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在理论上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该书的出版不仅拓宽了政府间关系的研究视野,而且对于构建一个能够保证中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现代政府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总体来看,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尤为值得赞赏和肯定。 (一)全书有一条主线、一个明确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和鲜明的“聚焦点”。 目前中国政府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既高度集中,又在管理方面已经相当分散”。高度集中弥补了管理上的分散;管理上的分散缓解了高度集中带来的压力。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这一特征密切相关。就政府间纵向关系而言,中央政府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就需要分散行政管理权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然而,分散的行政管理权到一定程度又会造成对集中的冲击。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政府围绕着“条块关系”进行过多次变革,但始终没有找到条条与块块关系的平衡点,未能摆脱“条块矛盾”的困扰,走出了条条“一集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循环。曾经设想,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情况会好起来,但是,时至今日,并没有真正缓解的迹象。如何在条块之间,特别是在纵向间政府层级中对政府职责做合理划分与权力分配,理顺“条块关系”,是中国政府管理体系创新中的一个“困点”。“条块关系”的复杂性给处理和研究“条块关系”带来了特别的难度,但同时也为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丰富和深化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概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丰富的素材。 学术著作的生命力不在于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有一条主线、一个明确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和鲜明的“聚焦点”。作者没有试图涉及“条块关系”的方方面面,而是选择了相对明确和集中的切入点:第一,为什么中国的“条块关系问题”比其他国家突出?第二,本来设想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条块矛盾能够多少有些缓解,结果却更复杂了,为什么?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全书形成了自己的推导逻辑和思考线路,这就是中国“条块关系”的特色在于双重领导。双重领导是“条块关系”之所以复杂、条块矛盾之所以尖锐的主要原因;职责同构是双重领导和形成现有“条块关系”模式的关键所在;以“轴心辐射模式”为特征的国家整合方式是决定职责同构长期存在的主要制度性根源。(第17—22页)由于整个内容都要围绕着一条主线去展开,因此全书主题鲜明、逻辑上环环相扣。 (二)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分析框架。尤其是对“轴心辐射模式”的政府治理模式有比较深入的阐述和分析,其理论分析框架有较强的解释力。 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长期以来没有理顺,“条块矛盾”之所以突出,根本原因是与“职责同 构”这一中国政府职责在纵向上配置的总特点联系在一起的。①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 721?①参见朱光磊、张志红:《“指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关于这三种教学策略教科书上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谈,我只说点自己的理解。 所谓支架式教学策略俗称“搭脚手架”,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时搭脚手架一样,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来逐渐升高。 所谓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应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或案例开展自学、协作与探究。这个问题或案例就如同一个“锚”,起到固定学习活动(船)的中心和范围的作用,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锚”来逐渐展开。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动一项学习活动,再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是指要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随机”地进入同一个学习主题,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 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指导学习的思路,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展教师指导的自主学

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要复杂得多,条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较难确定。当然,如果开展得好,学生的收获也较听课要大得多。所以我说这种活动式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尖端技术”,只宜用于一些合适的课程、合适的内容。如果普遍推广,不仅成本极高,效果也未见得佳。 何克抗教授针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策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拿捏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何教授提出的过程模式,我的理解是:双主模式实际上是在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加了一个选择的“枢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应该决定下面的教学是选择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教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学为主。这个思路我也是比较赞成的。 一般来说,在大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教学内容属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条件不太充足、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评价体系以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教为主;反之,在小班教学、目标比较灵活时间比较充裕、教学内容属于结构松散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强、评价以作品和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学为主。 至于有些人还提出一种启发式教学策略,我以为无论是以教为主,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