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楼记(新)

岳阳楼记(新)

岳阳楼记(新)
岳阳楼记(新)

《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至若”“而或”的用法。

2、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体会范仲淹这一封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精讲、讨论

【课型】精读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翻译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也是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作者志向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板书课题)。

二、文体常识:

1、简介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

(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

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三、初读课文

1、默读:

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整体感知课文。

2、朗读: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词及断句。

3、诵读:

①诵读指导一:语调。语调的高低与语句的感情色彩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较高的语调表达的是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较低的语调则适宜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②诵读训练一:感受课文3、4两段的感情基调,加以诵读。体会语调高低的变化对诵读效果的影响。

③诵读指导二:重音。重音的安排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从而使诵读抑扬顿挫,在变化中表现作者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脉络。

④诵读训练二:默读课文第2段,加上重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行诵读练习。

⑤诵读指导三:节奏。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其次就是停顿的缓急。停顿的缓急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本。

⑥诵读训练三:划分第5段重点语句的节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加以诵读。

4、自主诵读第1段。给第1段文字加上重音,划分节奏,并在小组内练习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四、再读课文,品析内容。

(一)、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

(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2)作者写了哪些景?请在文中标出。

(3)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简单解决,并可以就某些问题让学生存疑,后面在分析的过程中再解决。

由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岳阳楼的京观及迁客骚人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表现作者的旷达胸怀及政治抱负。(板书叙事写景抒怀)(二)、讲析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2、讨论: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先结合课下注解翻译,然后全班讨论,找一名学生翻译。

4、讨论:

(1)在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

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作者概括地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色后就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为了引出此地乃迁客骚人会集之处及他们不同的览物之情,同时和前文所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呼应。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何不同呢?下节课再做是深入分析。

自己快速地将1、2自然段读一遍,选出你认为最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快速背下来,五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多

【课后作业】熟读全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通第3、4两段的文意,掌握两段的重点字词。

2、体会这两段景物描写的突出特征。

【课前复习】

1、找学生背诵课文1、2自然段。

2、检测重点字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范仲淹写此文的缘由是受滕子京之嘱,但作者却只是概括地描写了岳阳楼上的景象,然后交待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那么他们观岳阳楼的感情有何不同呢?就让我们这节课来分析这个问题。

二、讲读3、4自然段。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4自然段。然后学生齐读3、4自然段。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

3、4自然段段意,教师作必要的解释。

3、学生齐读第3、4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两段写了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分别写了洞庭湖上阴冷、晴暖两种景象。(板书阴冷晴暖)

4、这两种景象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怎样体现出了这些特点?

作者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阴天时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

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草,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板书)

5、这样写景的优秀段落,即写景,同时又抒情,背下来应该说不是件难事,现在就请我们大家自己选择你认为较好背的一段或一部分迅速的将它背下来,比一比,看谁在同样的时间背会得多。(学生自背课文)

6、检查评比

作者承接第二自然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描写了洞庭湖在阴天和晴天下的不同景象写出了“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那么作者赞成这些看法吗?请听下次分解。【课后作业】

1、口头:背诵第3、4两段课文。

2、作业本:试用自己的语言把

3、4两自然段改写成一段写景的散文,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明确作者的观点。

2、总结全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检测背诵课文(抽查)默写写景的语句。

2、复习:在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

阴冷画面去国怀乡……感极而悲(悲)晴暖画面心旷神怡……喜洋洋(喜)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综合起来说就是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那么作者的览物之情是什么呢?好,让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

二、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注释进行正音、释词。

①教师指出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

“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②一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给予订正,通译。

③学生自己再看一遍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句子,齐读此段一遍。

2、讨论:(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

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任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2、这篇文章被称作名篇,有很多原因,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章铺垫、呼应较为突出:

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总领下文。

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

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

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

②课文各部分表达方式上也较有特点,指名同学回答。

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文章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本文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

总之,本文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

③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文章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准确精练,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再次,修辞恰到好处生动形象。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书上完成第2、4题。

3、完成课时检测。

内容:教研组评课

时间:2008年10月7日

参加人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评课结过程:

一、自述上课思路: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篇目,因此在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反复诵读从而感知文章内容入手,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了朗读上,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过程中读通、读顺、读出

节奏、读出美感。

二、评课:

1、李成艳:周艳的这堂课优点如下:①、语言很有气势、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课堂应变能力较强,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情总能巧妙化解。

不足:作为一节文言课还是应该注意文言字词的翻译和疏通,应从文言基础知识入手。

2、陈晓燕:

总体感觉周艳的这堂课节奏太快,总是很着急的再赶课,致使课堂提问环节中,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还来不及思考就揭示了答案,太仓促。

3、丁海燕:

同样的一堂课,我认为上课时还是应该从文言基础知识入手,把文言实词、虚词作为突破点和重难点贯穿整个课堂。我认为教授文言文的目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还应该增强学生的文言功底,不能单纯为了考试而上课。

4、刘文娟:

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觉得所有老师的课都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在细节处如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应该祥讲。

5、杨珍珍:

我认为这堂课周老师的节奏太快,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让学生疏通文意时,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讨论和发现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对文言教学的一点反思

语文教学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是一个薄弱点,我认为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才能突破这一点呢?首先是读,让学生找出自学中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都有探讨的价值,但当学生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后,肯定能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既让学生说“不懂”的问题,又让学生说“读懂”的内容,营造课堂互动探究与交流的气氛,这对于增大课堂学习的信息量非常有帮助,而教师则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及时的肯定与适当的点拨。进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抓住关键词句与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进而结合课文的注释,进行尝试性翻译,这个环节很关键。不管其理解得到位不到位,都要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这方面的理解。虽然传统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经”使学生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但我认为学生还是应疏通文章的大意,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把握多义词,明确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些词的含义发生变化等等。当然教学中教师不能灌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先强调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接着让学生结合注释理清文章大意,勾画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语句,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疏通句意;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质疑,共同讨论。这样大多数学生疏通文意应该没问题了。文意疏通了,对课文中某些问题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字词,能够理解关键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这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延伸,也是一次极好的复习巩固。学生会觉得学习这些知识点很枯燥,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深入学习课文的重要性之外,也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积累下这些知识点。

让学生深入地进行阅读,体会课文的内涵,是继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后的一个较重要的环节。或许,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体悟。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出自己浅薄的看法,鼓励学生在探讨中提升

自己的认识水平,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我想,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是能在教师的有力引导下进行,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