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试题

《针灸学》试题

《针灸学》试题
《针灸学》试题

《针灸学》试题

————————————————————————————————作者:————————————————————————————————日期:

?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使用)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应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图表、模型、操作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讲授结合操作方法示范及利用临床见习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教学内 容】 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 1、腧穴的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 3、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4、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教学方法】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档

针灸学基础题库精选文 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针灸学基础》题库 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 二、单项选择 1、C2、B3、D4、E5、C6、A7、C 三、双选题 1、AE2、B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 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 二、单项选择1、C2、B3、D4、E5、C6、A7、C 1、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着是()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针灸学重点(1)(1)(1)(1)

名词解释 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相关: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 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称“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 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 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分为五腧穴、 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作 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16.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肘 膝关节下)作用:①治疗本经病证治疗其表里经的病证。③治疗其络脉的病证④原络配穴法 17.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穴共 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18.背俞穴: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气机活动最活跃的部位。又称为“俞穴”。 (俞穴共12个。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阴病治阳。) 19.募穴: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穴共12个) 20.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1.八会穴: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22.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 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23.骨度折量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 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将设定的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10等分为一尺) 24.得气:又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 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重点提示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题库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 Ⅰ前言 《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 上篇《黄帝内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 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2、在掌握《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素问》、《灵枢》的命名;《素问》、《灵枢》与《内经》的关系。 2、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内容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

针灸学试卷

zhen787546516@https://www.doczj.com/doc/0014519723.html, **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阳经与阳经在(1)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2)部相接。 2、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3)经;凡属六腑的经脉都称为(4)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原则是结合(5)、(6)、脏腑三方面而命名的。 4、奇经八脉中的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为(7)、任脉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为(8)、冲脉称为“(9)”海,又称(10)。 5、《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11)头项寻列缺,(12)。 6、十四经穴的特点是(13)、(14)及(15)。 7、人体的(16)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17)的施术部位。 8、腧穴的主治作用分为(18)、(19)、(20)。 9、八脉交会穴是指(21)与(22)相通的八个腧穴。 10、手少阴肺经共(23)个穴;足厥阴肝经共(24)个穴。 11、《黄帝内经·灵枢》篇说:“凡用针者,(25),(26),宛陈则除之” 12、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的经脉是(27)。 13、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对(28)效果好。 14、(29)是治疗小儿疳疾的有效穴。 15、十二经脉的络穴在临床上具有治疗(30)有关病症的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21分) 1、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的穴位是() A、中渚 B、鱼际 C、大陵 D、列缺 E、太渊 2、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足走腹 E、从足走头 3、入上齿中,回出环绕口唇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督脉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4、在胸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单位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关元穴位于() A、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B、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4寸 C、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0寸 D、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E、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6、在八会穴中,血会穴是() A、血海 B、中脘 C、内关 D、膈俞 E、绝骨 7、循行在前臂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手太阳小肠经 8、在侧头部,额角发际上0.5寸的穴是() A、神庭 B、上星 C、头维 D、天柱 E、风府 9、太阳穴的正确位置是() A、眉梢外1寸处 B、目外眦外1寸处 C、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D、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后0.5寸 E、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10、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穴位是() A、京门 B、期门 C、日月 D、章门 E、大包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Ⅰ前言 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 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 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 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 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

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 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 给学生自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 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 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 时比:1.8︰1。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 月。 II 正文 绪言 一教学目的 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

【精品】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doc

第一单元针灸学发展概况 细目:针灸学发展简史 要点: 针灸学代农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主要内容特点 第二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纽?成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屈络衣里关系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细目二: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3.奇经八脉的功能 细目三:十五络脉 要点: 1.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2.十五络脉的作用 细目四:十二经别 耍点: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别的作用 细目五:十二经筋 要点: 1.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2.十二经筋的作用 第三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经络的作用 要点: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要点: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辨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第四单元腌穴的分类 要点: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第五单元脸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细目一:主治特点 要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细目二:主治规律 要点: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第六单元特定穴 要点: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第七单元脸穴的定位方法 要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第八单元手太阴肺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第九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脸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嚅、肩關、扶突、迎香 第十单元足阳明胃经、穴 要点: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治疗》课程介绍

《针灸治疗》课程介绍 普专针灸推拿专业培养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为基层临床一线技能型人才,高端保健服务技能型人才,高端保健企业管理型人才。《针灸治疗》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基层临床一线技能型人才服务的。 针灸治疗一门针推专业的必修临床课程,也是执业医师考试必考学科,开设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针推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专业基础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西医专业基础课程,经络腧穴学、针法灸法等针推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特别是已经完成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都为针灸治疗这门临床课程学习已经打下了理论基础,同学期开设的还有中医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西医内科学等中西医临床科学,帮助针灸治疗课程的学习。 本门课程主要的课程目标有三个,知识目标主要学习常见病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三方面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疾病诊断能力、疾病治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三项能力,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与病人沟通,与团队协作,并且能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树立创业意识,积聚创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部分,学习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第二部分是各论部分,主要是各科疾病的诊断、辩证治疗,这部分内容是针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必需知识,也成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分为理论教学课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课学时50学时、实践教学课22学时,理论教学教授学生常见病证诊断辨证施治等(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实

践教学主要开展常见病证基本针灸技术操作、针灸治疗工作流程实训、针灸治疗临床思维培养,后两点因为学生没有临床经验而成为学习的难点。 该门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生已学完相关基础课程,具备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知识和能力,中医内科已经学习结束并同时开设中医妇儿科学和西医内科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临证水平,具有初步的临床思维,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将采取校内外实训结合,学习方法丰富学生兴趣浓厚,均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门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是理论课程教学设计,采取每次授课首先提问和检查了解学生前次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复习作用,讲授新课采取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结合教师示范基本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引用微课展现疾病诊治流程,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提问和回答)总结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加强重点难点学习,最后通过布置作业,下达任务,主要是病案分析和病案治疗方案设计,并要求以小组完成。板书设计:以PPT为主。板书设计通过字体、字号、颜色、形状、动画、音响效果等改变,强调重点及难点内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便于掌握。实践教学方法设计,以校内实训与校外医院见习相结合。校内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校内实训,开展“针灸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治疗疾病基本技术操作能力,开展“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训练,强化针灸临床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辨证论治能力以(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校外见习以开放式的校外实训为主,依托见习医院和实训基地开展见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针灸临床思维,学习常见病针灸诊断治疗方法和工作流程,也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开放式实践教学还配合学生社会实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寒暑假到各级医院为依托开展用所学专业技术为支持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以此加强学生针灸基本技术操作

针灸学试题库完整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题库--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 A1型题 1.现存最早、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资生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答案:1.C 2.《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答案:2.D 3.《针灸甲乙经》考证了腧穴 A.354个 B.359个 C.361个 D.349个 E.152个 答案:3.D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者是 A.王执中 B.杨继洲 C.王惟一 D.李时珍 E.滑寿 答案:4.C 5.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答案:5.E 6.《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 答案:6.C 7.继《内经》、《甲乙经》之 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D.《十四经发挥》 E.《奇经八脉考》 答案:7.A 8.《十四经发挥》的作者是 A.滑伯仁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皇甫谧 E.王惟一 答案:8.A 9.考证了361个经穴的医家 是 A.李时珍 B.李学川 C.杨继洲 D.王惟一 E.滑寿 答案:9.B 10.针灸医学传到欧洲是 A.公元6世纪 B.公元7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7世纪 E.公元9世纪 答案:10.D 11.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答案:11.A 12.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 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答案:12.C 13.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 以下部位排列是 A.太阴、少阴、厥阴 B.厥阴、太阴、少阴 C.少阴、太阴、厥阴 D.厥阴、少阴、太阴 E.少阴、厥阴、太阴 答案:13.B 1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 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答案:14.C 15.阴经与阳经(指表里经) 交接的部位在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部 答案:15.D 16.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 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答案:16.A 17.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 经)交接部位 A.胸腹部 B.胸中 C.腹部 D.四肢部 E.头面部 答案:17.B 18.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 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答案:18.D 19.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 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 律 答案:19.E 20.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 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 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 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 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 的别行部分 答案:20.A 21.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 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答案:21.E 22.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答案:22.E 23.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 的交接部位在 A.心中 B.肺中 C.肝中 D.胃中 E.胸中 word 可编辑..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并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防治疾病的机理。针灸学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几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循行分布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经络 【目的要求】 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3.3.掌握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 一、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腧穴 【目的要求】 1.了解腧穴命名; 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治疗作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思考题】 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第三章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针刺进针层次; 2.熟悉腧穴的功用、操作; 3.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特殊操作。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2.列缺3.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2.曲池3.肩髃4.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四白2.地仓3.下关4.天枢5.犊鼻6.足三里7.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2.阴陵泉3.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2.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2.膈俞3.脾俞4.肾俞5.委中6.承山7.昆仑8.至阴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9 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Therapeutic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102学时 理论学时:81学时 实验学时:21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针灸治疗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穴、方、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⑵全面了解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重症和疑难病症并能熟练地进行正确处理。 2.基本技能 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穴、方、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总论 【目的要求】 1.熟悉针灸治疗治疗的作用。 2.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及配穴处方。 3.了解针灸辨证论治纲要。 【讲课时数】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针灸治疗的作用 1.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2.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3.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1.重点阐明补虚与泻实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制定的根本法则; 2.讲述清热与温寒是针对热证、寒证而制定的根本原则;

针灸学试题及答案1

针灸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C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B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D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E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C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A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C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二、双项选择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 E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B C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1.手三阳经下合穴是( C) A.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B.委中、足三里、阳陵泉 C.上巨虚、下巨虐、委阳 D.委阳、委中、阳陵泉 E.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 2下列穴位中不属郄穴的是( E) A.会宗 B.温溜 C.梁丘 D.附阳 E.大钟 3.下列穴位中不属募穴的是( E) A.章门 B.日月 C.石门 D.关元 E.俞府 4.足厥阴肝经的五输穴,依序排列应该是( B) A.曲泉、中封、太冲、行间、大教 B.太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灸学试卷

《针灸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头针治疗感觉性失语宜选用( ) A、感觉区 B、言语一区 C、言语二区 D、言语三区 2、浮郄穴在人体的( ) A、臀部 B、背部 C、大腿部 D、小腿部 3、腧穴是指( ) A、针灸施术的部位 B、痛点 C、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D、人体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良导点” 4、治疗月经先期的处方是( ) A、气海三阴交肾俞脾俞 B、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 C、气海三阴交交信足三里 D、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5、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相同的病是( ) A、神志病 B、胃肠病 C、咽喉病 D、前阴病 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穴位中两者间距不是1.5寸的是( ) A、气海神阙 B、内关大陵 C、神门灵道 D、神庭曲差 7、留针可起到( ) A、得气的作用 B、候气的作用 C、行气的作用 D、催气的作用 8、施灸的顺序应该是( )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上后下,先阴后阳 C、先下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9、刺络拔罐适用于( ) A、咽喉肿痛 B、痄腮 D、咳喘D、神经性皮炎 10、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的处方是( ) A、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B、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C、鸠尾大椎间使丰隆 D、风池侠溪丰隆肾俞 11、治疗行痹,除取局部穴外,还宜加用( ) A、大椎曲池 B、膈俞血海 C、肾俞三阴交 D、风池风门 12、下列哪一组穴位可用仰靠坐位?( ) A、风池曲池天池 B、百会哑门足三里 C、廉泉列缺照海 D、人中腰阳关委中 13、在何经的循行线上没有募穴?( )

(完整版)针灸学名词解释

1.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又有各自的循行路线(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2.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3.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一夫法:令患者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6.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个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共有12个。 8.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9.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10、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 穴相配合的方法。 1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2、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14.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15.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1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1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1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2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1.配穴法(1)按经脉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胃火牙痛取足阳明胃经颊车,远取该经内庭; 表里经配穴法:风热咳嗽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 同名经配穴法: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 子母经配穴法:肺虚咳嗽,选肺经穴,配用脾经的太白和胃经的足三里。 (2)按部位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 前后配穴法:膀胱疾患,前取中极,后取膀胱俞; 左右配穴法: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 远近配穴法:牙痛选局部颊车和远道的合谷、内庭相配。 2.①指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及骨骼 和血管旁的穴位,如太渊。 ②挟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及肌肉丰 厚处的穴位,如环跳。 ③提捏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如印 堂。 ④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 位,如老人腹部腧穴的进针,如老 人腹部的关元。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