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13110794.html,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作者:高荣聪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4期

一、引言

关于日语复句的分类,三上(1953,2002)、南(1974,1993)、仁田(1992,1993,1995)、益冈(1997)、野田(2002)、高桥(2005)等均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目前仁田(1992,1993,1995)的分类较为被学界认同。根据仁田(1992,1993,1995),日语复句分为主句节与从属句节,从属句节分为副词句节、中止句节、并列句节、时间句节、接续句节和包含条件的句节,在包含条件的句节之下进一步分为条件句节、逆条件句节、理由句节和目的句节。

国内外对于日语复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连接复句的接续助词进行语言间的对照或习得方面的考察。在日语复句研究的范畴下,本文将对日语的理由句节,即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国内外研究特点和趋势进行概述。

二、日本学者对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

日本学者对日语复句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日语因果复句的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在日本论文搜索网站CiNii上,以「理由節」(汉语称理由句节)「因果関係複文」(汉语称因果关系复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2篇论文,经筛选,以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4篇,发表时间从1985年到2014年。对研究视角进行分类,可分为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照研究、语言间的对照研究以及对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本体的考察。其代表性研究如表1所示。

学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照研究纲滨(1990)、大桥(1997)理论研究提出了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分为事态级别起作用和传达话语级别;论述了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内在意义和对话的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间的对照研究新田(2007)、ケウワッタナ(2014)理论研究探讨了顺接型、逆接型、变形型三种句子结构模式下中日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日语和泰语关于理由句节所使用的接续表达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本体的考察乾(2004)、宇野(2006)、桃内(2013)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分析了大规模电子化文书中自动获得因果关系知识的方法;对因果复句中静止关系加以认知上的分析;分析通过运用实验法及等价电子双极子推定法,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脑内活动部位的差异,论述了因果关系复句中副句节事态和主句节之间关于因果关系意义的整合上的差异。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18~2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王墨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00101) 摘要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关键词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联想,计算,因果知识。 分类号B842 1 简单因果归纳的基本问题和维度 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归纳,即人们是如何发现和获得因果关系的?因果归纳的一个基本方面是,人们对单一因果关系的因果力判断。单一因果关系是一种可用二分变量表示的关系,原因和结果都分为有无两个水平。因果力判断是对原因产生结果的能力或者预防结果的能力的估计判断。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存在许多理论解释和问题争议。 人们的因果归纳也遵循一般认知加工的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的加工维度。因果归纳中的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是指,人们主要凭借加工自下而上的经验材料来获得因果关系。多数因果归纳理论都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忽视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的加工。如因果学习的联想理论(associative theories)和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ies)。这些理论一般强调,因果归纳对特殊领域知识的独立性,和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而因果归纳中的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的加工是指,人们凭借先验的或者后天经验习得的抽象因果知识,来指导获得因果关系。因果模型理论(Causal Model Theory)[1]和因果机制理论(Causal Mechanism Theory)[2]强调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的加工。相对而言,这些理论强调因果归纳对特殊领域知识的依赖性。 2 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模型 2.1 因果学习的联想理论 联想理论认为因果学习是基于事件间的联想形成。因果学习的联想理论是以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的联想因果观为哲学基础的,认为人们的因果印象是基于因果事件的时空相邻依从 收稿日期:2003-1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资助(30270466)、中国科技部基金资助(G1998030508)和中国科学院基金资助(KJ952-J1-654)。通讯作者:王墨耘,E-mail: wangmy@https://www.doczj.com/doc/0013110794.html,

九年级语文:因果复句和假设复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因果复句和假设复句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因果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这类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说明因果关系,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因果关系复句,常用“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由于”“所以”“因此”等关联词语。例如: 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结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前三句是“前因后果”:前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后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第四句是“前果后因”:前一个分句先说明情况,后一个分句补充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些句子有的

成对使用关联词语,有的只在一个分句中使用,都清楚地表明了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 另一种是推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依据或前提推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带有主观性,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事实。这种关系的复句一般用“既然……就……”等关联词语来表示。例如: 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假若”“倘若”“要是”等,它们常和副词“那么”“就”“便”等配合使用。例如:如果于勒叔叔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还有一种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某种情况,并先退让一步,承认它为事实,后一个分句说出一个跟假设的情况不相应的结果。常用“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的格式。例如:

基于语料库的转折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转折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本文利用语料库数据,以ノニ条件复句与“而”句的日汉对应关系为中心展开研究,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双语言对比分析反作用于汉语研究,更加清晰地透视汉语中“而”的用法。本文作为探索ノニ条件复句与汉语转折复句对应关系研究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期以该研究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逆接条件句学习产生指导意义。 标签:中日对译语料库转折复句日汉对比ノニ条件复句 一、文献综述 关于ノニ的意义分类,莲沼等(2001)在《条件表现》一书中将其用法分为“因果关系不成立”和“预想外”两种。在表示“因果关系不成立”时,ノニ的用法又进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为ノニ的最典型用法即用来提示因果关系的不成立;第二种是用来表示前后分句对比关系。在表现“预想外”时,ノニ逆接条件句的预想外用法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类:1.对于前句的预想结果后句并未实现;2.在前句预想事态并未发生的情况下,省略预想落空的结果,直接表达对预想没有实现的意外感;3.终助词用法。前田直子(2009)在《日语复句——条件句及原因理由句的记述研究》一书中将ノニ的使用方法分为从属用法和非从属用法。从属用法包括逆原因、非并列·对照、预想外、非本意事态发生;非从属用法包括表露意外感用法和终助词用法。 对于汉语中“而”的分类,邢福义(2001)在《汉语复句研究》一书中指出,“而”的接续关系主要有并列、转折、因果和连贯。关于“而”表示转折的用法,吕叔湘(1999)对其主要用法及语法意义进行了归纳,具体分为以下四类:1.连接并列的形容词、动词,用法同“然而”“但是”“却”。两部分意思相反,后一部分修正和补充前一部分;2.连接小句,表示相对或相反的两件事。“而”只能用在后一句的头上;3.“而”前后两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对比说明一件事或一件事的两个方面;4.放在意思上相对立、形式上像主语谓语的两部分之间,含有“如果”“但是”的意思,后面要有表示结论的另一小句。严丽明(2009)在系统全面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对比和转折两个语义关系范畴的区别性特征,从前后项的意义均衡性、前后项语义内容的对等不兼容性、主要功能等方面入手,对“而”的句法及语意特点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而”的语法意义是表对比,推翻了传统意义上“而”表转折的论说。 二、ノニ条件句的意思分类 结合各类先行研究,通过对语料库的整理分析,本文将ノニ条件句划分为五类进行研究,分别为:1.逆原因承接;2.对照关系;3.预想外事态;4.非本意事态; 5.语义省略(下文中分别略称为“逆原因”“对照”“预想外”“非本意”和“省略”)。对ノニ的终助词用法及其他特殊用法暂不做研究。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13110794.html, 国内外关于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述评 作者:高荣聪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4期 一、引言 关于日语复句的分类,三上(1953,2002)、南(1974,1993)、仁田(1992,1993,1995)、益冈(1997)、野田(2002)、高桥(2005)等均作出了详细的阐述,目前仁田(1992,1993,1995)的分类较为被学界认同。根据仁田(1992,1993,1995),日语复句分为主句节与从属句节,从属句节分为副词句节、中止句节、并列句节、时间句节、接续句节和包含条件的句节,在包含条件的句节之下进一步分为条件句节、逆条件句节、理由句节和目的句节。 国内外对于日语复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连接复句的接续助词进行语言间的对照或习得方面的考察。在日语复句研究的范畴下,本文将对日语的理由句节,即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国内外研究特点和趋势进行概述。 二、日本学者对日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复句研究 日本学者对日语复句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日语因果复句的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在日本论文搜索网站CiNii上,以「理由節」(汉语称理由句节)「因果関係複文」(汉语称因果关系复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22篇论文,经筛选,以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4篇,发表时间从1985年到2014年。对研究视角进行分类,可分为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照研究、语言间的对照研究以及对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本体的考察。其代表性研究如表1所示。 学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对照研究纲滨(1990)、大桥(1997)理论研究提出了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分为事态级别起作用和传达话语级别;论述了条件句节和理由句节的内在意义和对话的原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语言间的对照研究新田(2007)、ケウワッタナ(2014)理论研究探讨了顺接型、逆接型、变形型三种句子结构模式下中日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日语和泰语关于理由句节所使用的接续表达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理由句节(因果复句)本体的考察乾(2004)、宇野(2006)、桃内(2013)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分析了大规模电子化文书中自动获得因果关系知识的方法;对因果复句中静止关系加以认知上的分析;分析通过运用实验法及等价电子双极子推定法,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脑内活动部位的差异,论述了因果关系复句中副句节事态和主句节之间关于因果关系意义的整合上的差异。

世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学说之比较

世界两大法系因果关系学说之比较 (一)大陆法系因果关系学说 大陆法系以德国、法国、口木为代表,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主要有这样几种说法:“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以及“法规目的说”等。 1.条件说 奥地利刑法学家格拉塞于1858年提出条件说,该说认为引起损害发生的条件都是损害结果的原因。“条件说”对受害人的保护是最为有利的,但其带有明显的结果归责原则的烙印,因为每个损害结果的发生都会有和很多因素有关,可以称之为条件的行为会因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而漫无边际,无限扩人了归责的范围。 2.原因说 该说不承认条件和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仅承认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原因说”相对于“条件说”而言走向另一个极端,责任,使受害人的损失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得补偿。该说认为条件不是原因,必然会主观地缩小了责任的客观基础,反而会不适当开脱一些应该负责任的行为人的补偿。 3.相当因果关系说 该说认为某一事实仅于现实情况发生某种结果时,尚不能认为有因果关系,必须在一般情况,依社会的一般观察,亦认为能发生同一结果的时候,才能有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说”扩人了因果关系的范围,使行为人难以被不适当地免除责任,从而在许多情况下有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相当因果关系说”也有自身的缺陷。这一学说强调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可能性的联系,而不是必然性的联系,使因果关系的链条拉得过长。 4.必然因果关系说 这种学说认为,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时,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联系。为正确地确定责任,应当区别原因和条件,原因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而条件仅为结果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原因则为结果的发生提供了现实性如果把条件当作原因,就使根木不应当负民事责任的人也要负民事责任,同时,若把原因当作条件,就会使木来应该负民事责任的人逃脱了责任。 5.法规目的说 该说认为,因果关系之有无,惟依法律和契约规则之意旨与目的为标准,如果损害超出了所违反规则的保护目的范围,就不存在任何赔偿责任。因为这种损害超出了有关规则的保护宗旨,且损害的发生也不是基于非法的方式为了避免责任的泛滥及由此导致的对行动白由的限制,法规目的及政策的衡量在有些情形是必不可少的。 (二)英美法系因果关系学说 英美法系对于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的是一种两分法的思维序。英美法把因果关系区分为两类,一为事实上的原因,二为法律上的原因,也称为近因。在认定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时,一般首先由原告证明事实上因果关系存在,如果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不存在,显然不构成侵权行为,案件到此即以原告的败诉结束;若原告可以证明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那么在此前提下,由法官判断在法律上是否有充分理由使加害人对损害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可见,因果关系判断并非仅仅是事实上的判断,还包含法律的政策立场等价值因素。 1.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指撇开其他一切因素的考虑,单纯从事实真相的角度去考察加害人的行为或其物件与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是否存在因果联系。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只涉及客观事实问题并不直接影响侵权责任,在认定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时,应明确侵权行为是否在事实上与

汉译日-4 复句讲义+作业

汉译日-4 复句 第一部分:联合复句 一、并列关系复句 ?既…又…,既…也…,又…又…,也…也…,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 ?~て~,~もあれば~もある,~と同時に~,~し~, ?~であり~でもある,~また~,~用言連用形+用言 1.你年纪轻轻,人品又好,学问又好,前途实在光明得很。 あなたは若いし、人柄もいい。学もあって、前途は明るい。 2.这个小区既有邮局,又有银行,很方便。 この団地の中には、郵便局もあれば、銀行もあるので、とても便利です。 3.丈夫衬衫上有口红也吵,太太和不相识的男人说话也吵,那一对夫妻吵架的理由多着呢。 旦那のシャツに口紅が付いていたといっては喧嘩し、女房が見知らぬ男と話をしていたといっては喧嘩し、あの夫婦には喧嘩の種が絶えません。 4.须知国际化不是言语英美化,服装法意化,而是要觉悟到和外国人共同创造“杂种文化”。国際化というのは言葉をイギリス?アメリカ化し、服装をフランス?イギリス化することではなく、外国人と共に「雑種文化」を作り出すのだと自覚しようとすることである。 二、连贯关系复句 ?接着,然后,就、又、才、于是 ?連用形(中止)、連用形+て(てから)、連用形+た上で ?在我工作之余,总要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之后回到屋里再写点东西,然后再出去。 仕事の合間に庭に出て眺めまわし、こちらの木に水をやったり、あちらの鉢を動かしたりして、それから部屋に戻り、少し書いて、また外へ出る。 三、递进关系复句 ? 不但…而且…、不止、不单、非但…而且、甚至、就连、更 ?~だけでなく、~も~,~ばかりでなく、~も~ ?~のみでなく(のみならず)、~も~ ?~のみか、~も~,~うえに、~も~,~ばかりか、~も~,~、また~も~ 最近,在中国节日里摆设花卉的家庭增多起来了。而且,遇上喜庆佳节相互赠花的现象也习以为常了。このごろ中国では祝日に花を飾る家庭が増えてきました。また、祝い事があると、花を贈ったり、贈られたりすることもそう珍しくなくなりました。 四、含反问语气的递进关系复句 ? 连…就更、连(尚且)…何况 ?~でさえ(も)~まして~~すら~、まして~ ?なおさらなおのことおまけに 这么冷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住,何况是孩子。 こんな寒い天気は大人でさえも耐えられないのに、まして子供にはなおさらのことだ。 五、选择关系复句 ?或者…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あるいは~あるいは~,~か、(それとも)~か ?~か、(もしくは、あるいは)~かである,~でなければ~である,~または~ 他在休息的时候,不是看书,就是看报。 彼は休みの時、本を読んでいるか、新聞を見ているかである。

2021毕业论文写作攻略大全毕业论文不同专业的选题参考日语博士论文题目大全

最新日语博士论文题目大全 1、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 2、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 3、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 4、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 5、汉日动物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6、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 7、司马辽太郎咱歴史小説研究 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格助词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9、韩日语助词共现对比研究 10、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11、日本近代言文一致问题初探 12、韩日越汉字本土化过程研究 13、汉、朝、日同形异义汉字词对比研究 14、韩日禁忌语对比研究 15、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 16、汉日隐性性别词语对比研究 17、日语复句句式变化研究 18、中国高校日语专业学生中日同形近义词产出难易度影响因素研究 19、明治以来的日本汉字问题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20、日语多义感觉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研究

21、基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日语指示体系研究 22、中日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研究 23、日汉否定表达的对比研究 24、关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 25、日本新闻翻译实践与研究报告 26、任务型教学法在日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7、浅谈日语寒暄语表现 28、翻译补偿视角下的《雪国》汉译研究 29、川端康成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 30、《罗生门》与《鼻子》的汉译本对比研究 31、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研究 32、关于日语中“猫”惯用句的研究 33、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谈母语迁移现象 34、从语用学角度对日语会话中省略表达的研究 35、从语境看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隐匿性表达 36、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 37、日语外来语的特征及其教育指导 38、关于日语教育中日本文化导入的考察与教育指导 39、《伊豆的舞女》中文译本中拟声拟态词的翻译 40、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41、中日同形异义四字成语的对比研究 42、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广告语言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研究综述 彭 湃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关键词]因果关系;连接成分 [摘 要]本文从界定和分类、功能、历时研究和认知研究四个方面对关于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目标。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2-0044-05 狭义的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是在逻辑上可以表达因果关系,并且具有连接功能的语法成分,而我们则把因果关系看成一种范畴、一种广义上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界定和分类、功能、历时研究、认知研究四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范围与分类 1.1范围研究 金兆梓(1922)在《国文法之研究》中认为,“联系虚字分为系词、联词、介词”,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涉及连接成分的概念。此后,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黎锦熙(1924)的“关系词”、王力(1943)的“联结词”、朱德熙(1982)的“关联词语”、邢福义(1985)的“关系词语”、廖秋忠(1986)的“连接成分”、黄国文(1988)的“逻辑联系语”,等等。因果关系范畴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关系聚合体,它在很多层面上都有所体现,如词、词组、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我们认为,可以充当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有:(1)连词,如“所以”;(2)副词,如“果然”;(3)介词,如“因为”;(4)助词,如“的话”;(5)超词成分,如“果不其然”。 1.2因果关系连接成分的分类 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类相应地也就不同。因果关系连接成分主要有两种分类标准:一是单一标准(如位置标准、功能标准、意义标准、形式标准、语气标准);二是双重或多重标准。 1.2.1按位置分类(形式标准) 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按位置分类有四种原则:(1)小句分布定位原则,(2)主语定位原则,(3)主从定位原则,(4)篇章分布定位原则。小句分布定位原则是指根据连接成分在小句中所处位置来分类,它包括句首、句中和句尾三种;主语定位原则是指根据连接成分相对于主语的前后来分类,有主语前和主语后两种;主从定位原则是指根据连接成分所处主句还是从句来分类,有出现在主句、出现在从句和不在主从句出现的(如“超词成分”)三种;篇章分布定位原则是根据连接成分所处篇章中的位置分类,有篇章首和篇章中两种。 1.2.1.1吕叔湘(1942)、赵元任(1975)、太田辰夫(1987)、傅雨贤(1983)、林裕文(1984)、吴惠颖(1991)、邢福义(1996)、张斌(2001)、陈若君(2000)、张谊生(2000)、赵新(2003)都曾经讨论过连接成分在小句中的分布问题,如“因为”在句首,“果真”在句中,“的话”在句尾。 1.2.1.2吕叔湘(1942)、王力(1957)等在描述因果关系连接成分时,都曾用主语定位原则来描写。黄盛璋(1959)也运用主语定位原则区分了连词与次动词。王自强(1984)、赵元任(1979)、朱德

标准日本语句型、表达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 动作的顺序: ?~後で,~:前接动词た形,表示一个动作在另一个动作之后发生。也可以用“名词+の+後で”的形式。 ?~前に,~:动词(基本形)前に,~。表示一个动作在另一个动作之前发生时,使用这个句型。ごちらへ来る前に電話(で んわ)をかけてください。 ?~時,~:“小句(简体形)+時(と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短语。小句为动词小句时分两种情况,“~する+時”表示后项 动作实现时前项动作未完成,“~した+時”表示后项动作实现时前项动作已经完成。小句为一类形小句时用简体形直接连接“時”。小句为二类形小句和名词小句时,前项是后项的动作进行的时间。只用名词作修饰语时才在修饰语与“時”之间加“の”。 表示一次性的、个别的情况时,也可以在“~時”后面加“に”。この前,友達が病気の時に,わたしが看病(かんびょう)しました。 ?~までに:名词[时间]までに。表示动作持续的最后时间。而在形式上与此相似的“時間(じかん)+までに”,则表示某种 事态发生或完成的时间的期间的终点。来月の初(はじ)めまでには事務所(じむしょ)開設(かいせつ)の準備(じゅうび)を済(す)ませたいです。(下个月初之前,要完成开设事务所的所有准备工作。) ?~から~まで:表示动作发生在某个期间,和动作移动的范围。 ?~間~/間に~:名词+の/动词(简体形)+間(あいだ)/間に。“~間”表示某种行为或事态持续的时间段,多与副词“ず っと”一起使用。学校が休みの間,?ルバイトをします。 “~間に”表示某种行为或事态发生或完成的时间范围。子供が寢ている間に,部屋を掃除(そうじ)しました。 ?今~時~分です:表示现在的时间。 存在: ?(~に~が)あります/います:场所に名词があります/います,表示哪里有什么。あります表示非意志的东西,います表 示意志的东西。 ?(~は~に) あります/います:名词は场所にあります/います,表示什么东西在哪里。 ?(~で~が) あります ?(~は~が)あります/います か的用法: ?疑问词+か:疑问词“いつ”“どこ”“だれ”等词后续“か”,表示“某时”“某地”“某人”等意思。“いつか”“どこか”“だ れか”“何か”等本身并不代表疑问的意思,所以也可以用于陈述句。おなかがすきましたねゎ何か食べましょう。(肚子饿了吧。吃点东西吧。) ?疑问词小句+か:将包含“何(なに)”“だれ”“どこ”等的疑问句,作为一个长句中的一部分使用时,需将疑问词下句的动 词、一类形的敬体型变为简体形,再加“か”。疑问词小句中的二类形后面什么都不加。かぎがどこにあるか教えてください。 この歌がだれの歌か知っていますか。 ?~かどうか~:“小句+か”用于表示某种不确定的内容。“小句+かどうか”,变化时将动词、一类形的敬体型变为简体形, 并在其后面加上“かどうか”。今年の夏,北京へ行くかどうか分かりません。如果“~かどうか~”的前面为名词或者二类形时,“~かどうか~”直接接在名词或二类形后面,其间不加“た”。另外“~かどうか~”小句中的主语后面助词必须用“が”,而不能用“は”。 ?~か~(では)ないか~:か前后重复使用动词基本形和“ない形”,表达的含义与“~かどうか~”相同。今年の夏,北京 へ行くか行かないか分かりません。 转折与铺垫: ?ただし:表示基本肯定前面句子内容的基础上,附加一些条件、限制,或者补充一些例外的情况。意思与“しかし”相似, 但是“しかし”可用于接续与前句完全相反的内容,而“ただし”则只能用来表示对前句内容的部分限制或补充。 ?~が, ~【转折】:小句が,小句,表示转折关系。 ?~けど, ~【转折】【铺垫】:“小句けど, 小句”,表示转折,起着把两个句子归纳成一个句子的作用,用于口语。ちょっと 難しかったけど,まあまあできたよ。(转折)送別会をするけど,都合はどうかな?(铺垫) ?~が, ~【铺垫】:小句が,小句,表示铺垫。与けど相比,が多用于书面语。 ?~のに,~:小句1(简体形)のに,小句2。表示在“小句1”的情况下发生的“小句2”的情况不符合常理。如果“小 句1”为二类形小句和名词小句时,要用“二类形/名词+な+のに”的形式。“のに”前一般不用敬体形。田中さんは作家(さっか)なのに,読書(どくしょ)が嫌いです。 “~が”“~けど”的意思与“~のに”相近,但是其前后的两个小句独立性强,因此“小句1”句尾可以使用“~です”“~ます”“~でしょう”等形式,并且“小句2”可以为命令句。与此相反,“~のに”前后的两个小句独立性弱,因此“”小句1句尾不可以使用“~です”“~ます”“~でしょう”等形式,并且“小句2”也不可以是祈使、请求的句子。 ?~のに【用途】【基准】:动词(基本形)のに。表示用途和基准,其后面一般使用“使(つか)います”等动词和表示评价 的形容词。このマンションは買い物するのに便利です。 ?~に【用途】【基准】:名词に。この本は,大人(おとな)には易(やさ)しいです。しかし,子供には難しいです。 指代: ?この/その/あの~は~です ?これ/それ/あれは~です

(完整版)复句关系整理版

复句关系 【学习要点】 掌握常见复句(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的基本结构,正确理解关联词语。 【学法指导】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理解和使用关联词语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表达分句的逻辑关系。 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有“既a,又b”。例如: ①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②不是 ..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决定存在,而是 ③绿既.是美的标志,又.是科学、富足的标志。 ④人的明智并非 ..与经验的吸引力成正比。 ..与经验成正比,而是 ⑤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2.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 连(就是)b”。例如 ①他不仅 ..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学习好,而且 ②城里尚且 ..买不到,乡下她哪里能得到手呢? ③他不认识我,甚至 ..连我的名字都不知道。 ④这次展出的年画,数量多,而且 ..题材新颖、形式风格多样。 ⑤老年人热情都那么高,何况 ..我们青年人呢? 3.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 还是b”、“与其a,不如b”。例如: 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他是.忘了,还是 ..故意不来? ③我宁可 ..自己多做些,也.不.想把工作推给别人。 ④与其 ..拼出一条生路来。 ..这样等死,不如 ⑤不是 ..网破。 ..鱼死,就是 4.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虽然a,不过b”、“可是”、 “然而”、“却”等。例如: ①自然是伟大的,然而 ..人类更伟大。 ②天气虽然 ..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这么冷,但是 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④钱有的是,可.是.不能乱用。 ⑤虽然 ..倒是收拾得很整洁。 ..房间不大,不过 5.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然a,(那么)就b”、“因此”。例如: ①因为 ..从不害怕失败。 ..他有坚定的信心,所以 ②既然 ..产品质量又好又适用,就.一定畅销。 ③今天进城要办的事情很多,因.而.一清早他就出门去了。

说_于是_兼谈顺承_因果复句的划界

文章编号:1008-7613(2001)01-0026-02 说“于是”X ——兼谈顺承、因果复句的划界 赵运普 (新乡师专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 摘 要:“于是”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连词,又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的连词之一。然而,目前关于“于是” 的研究还很不够——有人认为它是顺承连词,有人认为它是因果连词。本文在大语言观思想指导下,在分析“于是” 的历史发展和三种用例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汉语的“于是”是一个多义多功能连词,既可以表示顺承关系,又可以表示因果关系。 关键词:于是;顺承;因果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于是”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连词。仅据余秋雨《文化苦旅》36篇文章的粗略统计,除去《青云谱随想》、《吴江船》、《信客》和《夜雨诗意》未出现“于是”外,其余32篇共出现“于是”65次,平均每篇出现两次有余,其中《西湖梦》竟多达7次。 “于是”又是汉语中历史最悠久的连词之一。起先也用作“于时”,《诗经?周颂?我将》中就有“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是保之”的例子。 然而,现代汉语关于“于是”的研究还很不够,关于“于是”的种种分歧就是明证。目前,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认为“于是”是顺承连词,另一种认为它是因果连词。 顺承连词说,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可以作为代表[1],《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是这种看法的有力支持,都认为“于是”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汉语大词典》也是这一类看法,说“于是”亦作“于时”,是连词,表示承接[3]。因果连词说,陆俭明先生是个代表[4]。 那末,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于是”呢? 我们认为,要正确、全面地认识“于是”的性质,需要在大语言观的思想指导下,具体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多方面收集、分析、归纳“于是”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用例,不要仅仅根据部分用例作结论;第二,要研究一下“于是”的历史发展,它是如何从古代汉语的“于是”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于是”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概括地说,现代汉语中“于是”的用例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 1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鲁迅《社戏》) o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朱自清《背影》)?他快跑了六十多步,这才慢慢的走,于是心里便涌起了忧愁……(鲁迅《阿Q正传》) 第二类: 1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o……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三类: 1游戏时大的有大主意,小的有小主意,各自坚持不下,于是争执起来……(朱自清《儿女》) o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鲁迅《孔乙己》) 26第15卷 第1期 2001年2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 U RN A L OF XIN XI AN G T EA CHER S CO L L EGE Vo l.15,No.1 FEB.,2001 X收稿日期:2000-10-20 作者简介:赵运普(1944-)男,河南获嘉人,新乡师专中文系副教授。

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之因果复句

主旨概括题的解题技巧之因果复句 师资管理部朱承钊 提到因果复句很多同学就认为,不就是讲原因和结论么?没错,很多人理解的因果复句就是“因为...所以”,但我们说到过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在进一步的加大,命题人已经转化出题的思维模式了,比如考查“可见、看到、造成、使得、致使”这些词语的时候,你能分辨出来这是考查因果复句吗?所以说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可以换种方式来考查我们。对于有志于考取公务员的广大考生而言,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这些能够拿分的题目做完才是王道。 如上文所述,因果复句典型格式是“因为...所以”很容易辨别,但是出现非典型格式的时候很多人就容易犯错误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有哪些常出现的非典型格式,比如与“因为”表意相同的词语有“由于”,与“所以”表意相同的词语有“因此、因而、可见、看来、导致、造成、使得、致使、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通过这些常出现的表结论性的引导词,我们可以辨别出这是因果复句,重点就在表结论性的引导词之后。这其实也是符合我们汉语核心语意后置的表达习惯。那么在公务员考试当中因果复句是如何考查我们的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 A.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通读文段,发现因果复句,重点出现在因果复句之后“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重点找到之后这篇文段就很容易把结构理清了,第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人们还是会国家选调生|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选调生| 各省选调生|

陈兴良_刑法中因果关系_论文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决定与被决定、引起与被引起之间的关系。在刑法中,将某一结果归咎于某人的时候,往往需要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因果关系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分夸大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此外,要正确认识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从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两方面进行考察,而不应纠缠在必然性与偶然性这样一些哲学问题上。 【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事实因果关系;定罪 一、因果关系对于定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结果犯的场合,无因果关系则无刑事责任。那么,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1]。对此,我国学者提出否认因果关系是构成要件的观点。[2]我认为,行为与结果是一种事实特征,而因果关系是两者之间一种性质上的联系。因此,确实不应将因果关系与行为、结果相并列作为构成要件。当然,这丝毫也不能否定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关于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一般认为只有在结果犯的情况下才存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在其他场合则无考察因果关系之必要。[3]但也存在一种过分夸大因果关系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的倾向,将因果关系视为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因素。尤其是不仅将因果关系与定罪相联系,而且与量刑相联系,存在着刑法因果关系夸大化之虞。[4]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将犯罪结果理解为对社会关系的侵害,一切犯罪都存在犯罪结果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推论出因果关系是一切犯罪构成的条件。如果把犯罪结果理解为行为结果,将行为犯与结果犯加以区分,就会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我认为应将因果关系限制在结果犯的构成上。只有在正确意义上理解犯罪结果,才能防止因果关系的泛化。 因果关系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联系,这种联系具有事实性质。但是,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法律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当从事实和法律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是作为一种事实的性质而存在的。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在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指导下,对于事实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没有从价值层面上研究法律关系,因而使因果关系理论纠缠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等这样一些哲学问题的争论上,造成了相当的混乱。我曾经提出因果关系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判相统一的观点,认为作为行为事实的因果关系只有经过价值评判才能转化为犯罪的因果关系,[5]我国学者提出因果关系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判相统一的观点。[6]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窠臼,对于正确理解刑法因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因果关系的考察,二元区分的观点是引导我们摆脱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聚讼的唯一途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中得到借鉴。英美法系刑法理论经中,存在一种双层次原因学说。双层次原因,就是把原因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事实原因"(cause in fact),第二层次是"法律原因"(cause in law)。事实原因这观念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由"but –for "公式来表达,即"如果没有A(B、C……)就没有Z,则A(B、C……)就是已发生的事实原因"。这个公式并不是刑法因果关系的定义,只是因果关系理论的一个基础层次。法律原因是为了弥补第一层次的缺陷,限定事实原因和范围,从事实原因中筛选出一部分(即法律所关注的那部分)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第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物质基础,第二层次不能超越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核心因素。[7]在上述双层次原因中,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的分立,为刑法因果关系

初级日语必须掌握的表达方法

一开始学日语的语法,肯定会有不适应的情况。其实把握重点很重要。在这边,为大家整理了初级日语必须掌握的几种表达方法,请大家务必牢记哟! 第一篇原因、理由的表达 1.~から から位于陈述原因、理由的小句的句尾。 通常是在说明原因、理由之后再陈述结论,但有时也可以先陈述结论再说明原因、理由。 例句:森さんはお酒がすきですから、毎日飲みます。 翻译:森先生喜欢喝酒,每天都喝。 例句:寒いですから、窓を閉めます。 翻译:因为太冷了,我要把窗户关上。 例句:窓を閉めます。寒いですから。 翻译:我要把窗户关上,因为太冷了。 2.だから/ですから だから/ですから独立使用在结果的句子前面,相当于汉语的“所以”。 ですから是だから比较礼貌的说法。 例句:キムさんは野菜が嫌いです。だから、あまり野菜を食べません。 翻译:金女士不喜欢蔬菜,所以不怎么吃。 例句:明日は休みです。ですから、子供と動物園へ行きます。 翻译:明天休息,所以我跟孩子去动物园。 3.~て/~で 动词て形,小句 动词ない形的て形,小句 形容词て形,小句

名词+で,小句 例句:遅くなって、すみません。 翻译:我迟到了,真抱歉。 讲解:一类动词遅(おそ)くなります→遅くなって 例句:最初は言葉が通じなくて、とても困りました。例句:开始的时候语言不通,非常困难。 讲解:二类动词通(つう)じます→通じない→通じなくて 例句:森さんは頭が痛くて、会社を休みました。 翻译:森先生头疼,休息了。 讲解:一类形容词痛(いた)い→痛くて 例句:説明が上手で、よく分かりました。 翻译:解释得很好,我完全清楚了。 讲解:二类形容词上手(じょうず)→上手で 例句:仕事で、楊さんとあっていたんですよ。 翻译:因为工作,我和杨先生见面来着。 例句:父は大阪の出身で、いつも関西弁で話します。翻译:我父亲生在大阪,所以总说关西话。 4.~ので/~なので 动词和一类形容词小句+ので 名词和二类形容词小句+なので ~ので比~から较为礼貌郑重。 例句:荷物が重いので、宅配便でおくります。

基于语料库的假设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假设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作者:————————————————————————————————日期:

基于语料库的假设复句日汉对比研究-汉语言文学 基于语料库的假设复句日汉对比研究 □王紫微李光赫吴世兰林乐青 摘要:本文根据益冈「ナラ」的分类,以表示假设的「ルナラⅠ」为研究对象,借助《中日对译语料库》考察了其汉译倾向。「ルナラⅠ」在汉译形式中,理论上应该是“如果P(的话),(就)Q”的形式,但实际考察的结果是无标形式“P,Q”最多,并且出现了表示既定事实“既然P,Q”的汉译形式。 关键词:ルナラⅠ 语料库对译中日对照如果……那么…… 既然……就…… 一、引言 大多数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将「ルナラⅠ」翻译成“如果,那么”,但从实际的对译结果来看,并不是只有“如果,那么”,也出现了表示既定事实的“既然P,Q”。同时也存在“ P,那么(就)Q”等汉译形式。 二、先行研究 益冈(1997)将「ナラ」分成了7种用法:1.P是从听话人得到的情报;2.观察听话人的样态;3.典型的假定表现。4.反事实条件句。5.「タラ」的强调形式。6.提题用法的「ナラ」。7.P是客观事实,现实的状态。本文只研究「ルナラⅠ」的汉译倾向。 ナラⅠ:「モシ+(という)ナラ/ノナラ」表示偏句中假设听到的信息为真,正句中表示说话人的判断和态度。从听话人口中得到的信息是发生在说话当时获得的新信息,无法判断其真假。因此说话人只能假定听话人的信息是真。句首可以加上「モシ」,并且「ナラ」的前面也可以加入「という」。「ノナラ」的形式

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常用“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由于”“所以”“因此”等关联词语。例如: ①因为非对称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②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③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④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结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⑤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不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前三句是“前因后果”:前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后一个分句说明结果;第四句是“前果后因”:前一个分句先说明情况,后一个分句补充说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这些句子有的成对使用关联词语,有的只在一个分句中使用,都清楚地表明了前后分句的因果关系。 另一种是推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依据或前提推出的结论。这种结论带有主观性,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事实。这种关系的复句一般用“既然……就……”等关联词语来表示。例如: ①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②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因果复句说明因果句 编辑 1.说明因果句 说明因果句是对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的复句。偏句提出一种事实情况作为依据,正句表示这种事实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常见的关联词语有: 单用:“因为、由于、是因为、是由于、所以、因此、因而、以致、致使、从而”。 合用:“因为(因)(由于)……所以(才)(就)(于是)(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是由于)(就在于)”等。 例如: ①由于主要人物还没到,屋里“嘁嘁喳喳”一片。 ②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所以三个人的情绪都很好。 ③因为这草都枯萎了,所以踩在脚下更感到柔软。 ④三车间之所以取得了好成绩,是由于挑选了技术最好的工人。 ⑤宽带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之所以缺乏竞争力,是因为缺乏国外风险资本的支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