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英语作文

自然灾害-英语作文

自然灾害-英语作文
自然灾害-英语作文

Natural Disasters

Our country region is vast, but some natural disasters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 , such as floods, droughts, earthquakes, windstorms and so on.The disasters have killed a great deal of people, destroyed countless homes, and wiped out numerous pieces of fertile land.Natural disasters have become effect on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nhances our countr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of the nature disasters.The first one is an earthquake,it is the result of a sudden release of energy in the Earth's crust that creates seismic waves. At the Earth's surface, earthquakes manifest themselves by vibration, shaking and sometimes displacement of the ground. For about on May 12,2008,an 8.0-magnitude earthquake struck Sichuan. Thousands of people lost their families and even more people were left homeless.hand in hand,the Chinese But ,fortunately , love is around us :the Communist party helps us ,the army helps us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elp us .They offer us with money ,goods ,love and so on ! Earthquake could destroy our houses ,but it can not destroy the spirits of us! With the help of the such a large love ,we will over come the damage of the earthquake and face our beautiful future !

The second is the drought,Drought is unusual dryness of soil, resulting in crop failure and shortage of water for other uses, caused by significantly lower rainfall than average over a prolonged period.Hot dry winds, high temperatures and consequent evaporation of moisture from the ground can contribute to conditions of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2018上海地理一模简答题汇编专题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2018.崇明.一模)欧洲西部是个风光怡人,社会经济发达,而且经常创造奇迹的地区,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主要为欧洲部分区域示意图,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南部最雄伟的山脉。 材料二:2017年10月10日凌晨,世界杯足球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那就是人口仅有33万的去年欧洲杯大黑马冰岛,历史上第一次杀进了世界杯。冰岛也是史上人口最少的世界杯参赛国。冰岛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 材料三:甲、乙两城市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相近,上表为两城市主要月份降水量(单位:mm)分布表 22.冰岛积极开发清洁能源,结合该国的位置、气候和地形推断其发展电力工业的资源优势。(6分) 答案: 22.冰岛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2分);冰岛处中纬西风带,常年风力稳定,有利于发电(2 分);冰岛地形山地多,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2分)。《任答两点,共4分) (2018.崇明.一模)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5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安徽8个城市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将提升核心竟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赴技创新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引领长三角域市群一体化发展。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建设承接产业技移示范区。 材料二:2016年6-7月,长三角地区连日暴雨导致多地次生灾害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群范围、A区域河网示意图和A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

23.分析A区域河网密布的原因。(4分) 24.指出A区域1991-2010年河网密度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5.比较A和B两地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29.A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人工开凿运河,(任答两点,共4分) 30.特点:水域面积减少,河网密度下降。(2分)河道泥沙自然淤积:城市化建设,填埋河道:农业围显。(任答两 点,共4分) 31.差异:A地洪涝:(1分)B地滑坡、泥石流(1分)原因:A地为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B地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降水充沛水流速度快。(2分) (2018.奉贤.一模)(一)读欧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和丁山脉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20分)

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谐平安大垅建设,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群众满意率,有效改变我县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排名靠后的不利局面,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乡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提升公众安全感及提高公众满意率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泛凝聚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施策,全面加强政法各项工作和政法综治队伍建设,对公众安全感测评中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全面、彻底的整治,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法综治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为实现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我乡实现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感测评指数和政法各部门公众满意度指数排位均进入全县乃至全省前列。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领导,乡成立提升公众安全感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张勇任组长,政法委员周安军,司法所长曹海斌,综治办专干胡召兵,派出所所长长龙道德为副组长,成员由乡综治成员单位及各村书记、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综治办,由曹海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1、会议动员。6月初,组织召开全乡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暨2011-2015年新一轮平安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各村、各单位要相应召开动员大会,将会议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

2、标语宣传。各村、各单位要在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区张贴标语, 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在大垅街道及重要地 段悬挂横幅标语,各个村书写固定标语2幅,测评期间每个村书写 临时性标语10-20条,在全乡形成建设和谐平安大垅的浓厚氛围。 3、学校宣传。乡文卫办要在全乡所有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好“四个一”活动,即开一次动员会,发一封公开信,每周开一次主题班会,出 一期黑板报。通过学校这个阵地,加大对学生的宣传,以此为辐射,带动学生家庭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 4、普法宣传。以“六五”普法为契机,结合法制讲座进村、进 学校活动,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用法律 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集市宣传。乡综治干部和法制宣讲组一道,充分利用赶集赶圩的 机会,采取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点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开展政法综 治宣传活动,解答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疑问和对政法部门的误解,引导他们通过合法程序和法律援助渠道解决诉求,促进社会和谐。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精选-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

2019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19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1)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切实提升我区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排位,全面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深化平安新北建设,区委政法委于2019年4月17日至2019年5月17日,在XX市、XX区政府网民意调查一栏中同时开展XX区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在线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测评的对象:全区9个乡镇(街道)的不特定居民群众20人: 辖区分布为:其中春江镇 25.0% 5人,孟河镇 0.0% 0人,新桥镇 10.0% 2人,薛家镇 10.0% 2人,罗溪镇 0.0% 0人,西夏墅镇 0.0% 0人,河海街道 20.0% 4人,三井街道 25.0% 5人,龙虎塘街道 10.0% 2人。 年龄结构为:18周岁以下 0.0% 0人,19-35周岁 40.0% 8人,36-50周岁 55.0% 11人,51-70周岁 5.0% 1人,71周岁及以上 0.0% 0人。学历结构为:研究生 5.0% 1人,本科、大专及职业高校 45.0% 9人,高中(中专)40.0% 8人,初中及以下 10.0% 2人。 职业状况为:工人 40.0% 8人,农民 0.0% 0人,教师 5.0% 1

人,医生 0.0% 0人,企业负责人 0.0% 0人,企业管理人员 15.0% 3人,村(居)委干部 5.0% 1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 0.0% 0人,公务员 0.0% 0人,现役军人 0.0% 0人,个体经商 5.0% 1人,在校学生 0.0% 0人,无业(失业)人员 0.0% 0人,离退休 5.0% 1人,其他 25.0% 5人。 2、调查测评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主要涉及7个群众容易判断的有关对当地治安状况客观评价的问题:(1)您认为在本地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感觉安全么?(2)请问您认为今年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怎么样?(3)请问您周边或住地所在小区 出现矛盾纠纷能否得到排查调处?(4)请问您周边或住地所在小 区出现突出治安问题能否及时得到有效整治?(5)请问在您的居 住地是否经常见到民警、保安或其他人员巡逻?(6)请问您或您的家人是否具体参与了平安小区、平安村(社区)及其他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7)您认为当前本地政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二、在线调查的主要结果 1、您认为在本地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感觉安全么? 关于区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关于区公众安全感满意度 调查报告 很安全 15.79% 3人,安全 15.79% 3人,基本安全 26.32% 5人,不太安全 31.58% 6人,不安全 10.53% 2人 2、请问您认为今年您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与去年相比怎么

【精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专题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一、基本点 (一)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根据地域分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共同特点: a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供给)——生产规模要适度,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b潜力的无限性(科技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改进生产、勘探、开采及资源回收技术,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消耗,挖掘潜力。 c分布的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制约,一般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制约,也有规律可循)――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利用资

源要因地制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d地域组合的整体性――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综合利用,统筹兼顾。 3.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3)。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 (联系: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技术的应用等) 4.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见前几个专题(6-10)。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德尔斐气象定律揭示,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高达1:98以上。 5.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中国和世界的情况见中国、世界地理知识总结相关内容,水资源见水专题,生物资源见自然带专题. 6.海洋资源:①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②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

提升公众安全感活动实施方案

提升公众安全感活动实施方 案 根据____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做好20XX年迎接 全省公共安全感调查准备工作的实施方案》﹝会综治〔20XX〕1号﹞文件精神,为全面提高广大民政干部职工及民政服务对象对公众 安全感测评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更好地凝聚人心,为促 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职能作用。现结合我局实际, 特制订如下活动方案。 以党的十*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落实中央、省、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干部职工安全感,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社会 环境。 凝聚民政系统各方面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民政系统党 员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努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使民政系统在 20XX年度人民群众对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再上新台阶。 县民政局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 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或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民政工作主要负责人及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20XX年民政系 统提升公众安全感指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民 政局党政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

(一)突出宣传重点,形式丰富多彩。一是要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 关于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队伍建设的重大 决策部署,认真履行“保一方平安”政治责任的工作情况;宣传 民政系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以及各部门深化平安建设,提升平安创建水平的做法、成效和先进典型。二是要突出宣传的 重点部位和对象。民政重点宣传部位是:局机关、局属各单位和 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或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宣传的重点对象是: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及服务对象。三是要突出宣传的方 式和实效。组织上门入户宣传,征求群众对民政部门工作、对提 高公众安全感的意见建议,指导居民开展自我防范,争取群众的 理解、支持和信任;开展“主题周”、“主题日”宣传;充分利 用电视、展板、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氛围浓厚,成效明显的宣传工作,提高民政工作在人民群众 中的公信力。 (二)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综合治理。 1.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群众满意度。机关各部门、局属 各单位和各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或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解民怨、顺民心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安全 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着力排查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第12讲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第十二讲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读“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回忆课本知识。 (1)根据自然资源的概念,图1甲乙丙丁图例中,能恰当代表图2中各种物质的是乙。 (2)图2中的各种资源都属于同一类型,即矿产资源。这种资源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其数量是有限的,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与此相对的是可再生资源,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3)矿产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主要受地质作用制约,金属矿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炭和石油等分布在沉积岩地区。气候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 (4)从图2可以看出,矿产可开采寿命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

开采寿命衰减得较快。事实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资源最优耗竭,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耗竭时间。 (5)将自然资源的各个共性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利用原则用直线连起来。 ①分布的不平衡性A.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②资源间的联系性B.加强科技攻关挖掘潜力,提高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 ③数量上的有限性C.因地制宜,发挥各地优势,搞好资源调配 ④利用的发展性D.全面评估,注意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答案①—C②—D③—A④—B 二、自然灾害与人类 考向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2016·江苏学测9~10)下图为“某道路照明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道路照明除了利用太阳能外,还利用了() A.水能B.核能 C.生物能D.风能 2.不同地区,太阳能电池板的倾斜角度不同。影响倾斜角度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地方时差D.地形状况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在路灯的上方还有一个小型发电风扇,所以其除了利用太阳能以外还利用了风能。第2题,太阳能电池板倾斜的角度与当地的纬度有关,纬度影响太阳高度,一般纬度高的地区太阳高度小,电池板的倾角大。 拓展延伸我国重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存在问题及对策

公众安全感宣传标语

公众xx 宣传标语 [标签:栏目],公众xx 宣传标语 1 、平安是百姓福祉,平安是社会财富,平安就是生产力。 2、生活不在真空,社区防范为重。 3、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促进天等改革发展稳定。 4、揭发检举违法犯罪有奖,包庇纵容违法犯罪必究。 5、确保一方平安,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6、严惩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7、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积极调解矛盾纠纷,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 &创建平安XX,建设幸福XX。 9、全面深化“人民满意、源头稳定、基础夯实、法治守护、信息支撑”的平安社会建设。 10 、平安是百姓福祉、平安是社会财富,举全县之力,筑平安之基,推进平安社会建设。 11、共同创建和谐家园,携手打造平安天等。 12、防范于小心之中,安心于细心之内。 13、XX防范搞得好,坏人作案没路跑。 14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边疆长治久安,共建法治平安社会。 15 、社区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千万家。 16、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7 、和谐平安,大家共建,百姓同享。

18、严打击、强防控、大调解,努力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 19、建平安健康生活,创XX。 20、夯实基础、信息支撑、源头治理、法治守护、人民满意。 21、全民发动,警民联防,群防群治,共创平安。 22、幸福你我他,平安靠大家。 23 、维护社会治安,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发现犯罪行为,请及时报警。24、打击违法犯罪,确保一方平安。 25、共创平安天等,共享天等平安。 26、深化平安建设,构筑和谐社会。 27、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28、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公众安全感。 29、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齐抓共管,长治久安。 30、全镇动员创平安,全民参与图发展。 31、抓基层打基础,保稳定创平安。 32、争做平安使者,共享平安成果。 33、平安情系你我他,综合治理靠大家。 34、XX多加一把锁,不能妄开一道门。 35、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人民群众是维护治安的力量源泉! 36、织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天网”工程,提升社会治安防范能力,造福全市群众。 37、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感!

自然灾害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编制人:TXJ 2011-2-2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发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 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 (4) 通过探究洪灾的成灾特点,尤其是认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防灾、 减灾”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以长江和黄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洪水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因素。 2、防治洪灾的主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开头情境和我国98年洪水录像资料导入。然后让学生思考情境导入中的问题: 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一、自然灾害 1、概念: 2、类型: 3、自然灾害的影响(了解) 二、认识洪水和洪灾

读课本P87分析什么是洪水?洪灾?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洪水和洪灾 洪水概念: 洪灾概念: 读P87课本,分析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填写表格。 2、洪灾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三、洪水成因 1、洪水致灾两个基本环节: ① ② 2、洪灾的成因: 3、影响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的因素 项目 因素 影 响 流域汇水速度 河道排水速度 自 然因 素 人 为因 素 (1)强降水 (2)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 (3)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4)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易形成 洪水。 (1)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 (2)植被的破坏 (3)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八大因素影响公众安全感 经济发展→治安压力加大 14个经济发达县区安全感低于80% 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矛盾就会越多。近年的安全感测评结果显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矛盾就越多,治安压力就越大,居民对社会治安水平的期望也越高。 案件高发→心理恐慌 5类案件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 刑事治安案件、法院的收案数量速度递增。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内连续呈高发态势,必然会导致治安形势的恶化和公众心理上的恐慌,从而引发公众对社会治安的不满。 公众安全感调查显示,群众对盗窃、黄赌毒等五类多发性案件和抢劫、流氓黑恶势力犯罪反映非常强烈,有6成的群众认为盗窃现象最严重,有20.79%的群众认为黄赌毒最严重,其次为抢劫抢夺,占9.04%,特别是有60%的群众对“自行车被盗”、“入室盗窃”深恶痛绝,要求重点打击,减少社会危害。 安全隐患→公众担忧 5类公共场所安全最受关注 近年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学校周围、集贸市尝车站、娱乐场所等五类公共场所的安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在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有90%以上的群众对“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全”、“居住场所安全”、“交通安全”和“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

高度关注、非常担忧,迫切希望重点整治。其中,关注“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全”的占14.2%,关注“居住场所安全”的占28.8%,关注“交通安全”的占20.8%,关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的占29.8%。 另外,金融安全、生产安全也是影响公众安全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场的轻微波动,一起简单的集资诈骗案件,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都可能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满意率产生重要影响。 新问题出现→理念需改进 针对留守老幼妇犯罪日渐增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社会管理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从管理对象来看:在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成为滋生治安和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中老年人成为社会主体,针对他们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 从管理手段来看:一些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手段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与群众的期望和提高社会治安满意率的客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青少年犯罪率攀高 犯罪人数占全部刑案一半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青少年犯罪率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80%以上,且有持续攀高之势。 警力不足→制约治安防控水平 公众认为警力该增警察素质应再提高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震: ()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 ()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洪涝 ()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台风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次年月均可发生,集中-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水华和赤潮 ()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2011届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图2 图 1 专题四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 (图1),回答1~3题 1.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 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2.六大区域中发生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 ) A .山地 B .丘陵 C .平原 D .高原 3.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 )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图2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 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 A .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 .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 .新材料应运而生 D .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5.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 A .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 .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气象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十分注重把气象资源与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决策结合起来。据此回答6~8题。 6.1944年8月1日,日本在其东部海滨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利用1万米高空的稳定气流向 美国放飞了气球炸弹。气球炸弹越过的大洋应该是 ( )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7.上题中1万米高空的气流的流向应是 ( ) A .东风 B .南风 C .西风 D .北风 8.从我国天津开往加拿大温哥华的船只,传统的航线是走低纬度的地区,而不选择北太平洋 暖流附近航行的主要原因是 ( )

2020年公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2020年公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小编给大家介绍2020年公众安全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年公众安全感(1) 2020年第二期梧州市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乡镇综合结果,我镇综合得分和排名出现下滑。根据市委政法委11月28日会议精神,我镇于12月1日召开了专门会议,查找和分析原因,就提升社会公众安全感进行部署,决心以有力措施提升我镇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扭转第二期梧州市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下滑的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第二期梧州市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我镇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下滑的原因剖析 1、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我镇在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宣传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召开了镇村干部会议进行、制作了宣传横幅标语在各村进行悬挂、圩日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但群众的知晓率仍然不够。也存在有个别群众因普通话水平问题不能准确回答的现象。 2、群众产生误解。由于我镇近年来先后承担有陶瓷工业集中区、岑罗高速公路、西部农民创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征地拆迁涉及面比较广,群众对征地补偿的期望与政策有落差,对征地拆迁补偿有误解,有怨言,造成部分群众由误解而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3、纠纷调处不够及时。第三季度刚好是村两委换届选举,村

两委处在新旧交接状态,造成部分群众的纠纷未能及时排查调处化解,群众满意度有所下滑。 4、个别涉枪案件影响。9月3日凌晨发生在我镇大业街一百货商铺门前的一起涉枪故意伤害案,虽然公安局机关迅速破了案并打掉了一个涉枪涉恶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5人,缴获自制霰弹枪一支及各种刀具、斧头、铁管等作案工具一批,但此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 二、提升我镇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措施 1、加强舆论宣传。在全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传递正能量,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到平安大业、法治大业的建设上来,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人人参与共建的浓厚氛围。一是将《全区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知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村有电话的家庭;将宣传资料发放到镇直机关单位和各中小学校,人手一份,并要求各单位组织班干部职工、师生学习,学习之后将资料带回家,组织家庭成员学习;在本镇电信、移动营业厅放置足够的宣传资料,由工作人员把宣传资料发放给缴纳话费的群众。二是在各村、组和人员密集点悬挂宣传横幅、标语,制作固定宣传牌。 2、加大力度。对镇村干部和镇直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再,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能力。 3、抓好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采取班子领导包村、村干包组的形式,加大排查化解力度,确保排查出来的信访积案和矛盾纠纷都能得到有效化解,化解工作要按照四个到位的要求进行,切实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质灾害】 地震 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滑坡、泥石流 一、滑坡 1.成因 (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2)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严重, (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 洪涝 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 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多曲流,易淤塞 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三.危害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含答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A.天然气B.水能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 2.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A.煤炭消耗量下降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下图示意1950~2010年中国干旱指数(水分亏缺量与持续时间的函数)、有效灌溉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和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的变化。完成3~4题。 3.有效灌溉面积、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和农田灌溉用水量曲线分别对应() A.①、②、③B.②、③、① C.③、①、②D.①、③、② 4.农业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主要起始于() A.1950年B.1965年C.1975年D.1988年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四地风能资源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四地风能资源分布及原因的叙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风能贫乏区;盛行中纬西风,地形闭塞 B.②风能较丰富区;盛行西南季风,地形平坦 C.③风能可利用区;盛行东南季风,地形闭塞 D.④风能丰富区;邻近冷气团源地,地形平坦 6.下列四地风能资源丰富程度与④地最接近的是() A.雅鲁藏布江谷地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南沿海地区 下图为1995年以来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曲线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我国三种资源进口依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95~2013年铁矿石资源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加 B.2001年铁矿石需求量小于原油和铜矿石 C.2006年铜矿石的需求量比2001年低 D.从2008年原油进口量超过需求量的一半并呈上升趋势 8.下列措施中,不能降低我国资源进口依赖度的是() A.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B.广开源流,增加资源的进口渠道 C.研发新材料,开发新能源D.加大本国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2016年8月中旬,四川暴雨不断,导致山谷中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9~11题。 9.此次地质灾害是() A.洪水B.地震C.泥石流D.暴雨 10.四川此次发生灾害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A.暴雨B.植被破坏C.山高谷深D.火山喷发 11.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预警、预报B.抢修道路C.植树造林D.修护坡工程 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 12.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