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3)

(三)研究内容 (6)

1.研究目标 (6)

2.研究思路 (6)

3.研究重难点 (6)

(四)研究方法 (7)

1.文本解读与梳理归纳法 (7)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7)

一、群众及群众观的概念界定 (8)

(一)群众概念的界定 (8)

1.我国传统的群众概念 (8)

2.西方国家的群众概念 (9)

3.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概念 (9)

(二)群众观概念的界定 (10)

1.群众观 (10)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1)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 (12)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背景 (12)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历史渊源 (12)

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主观因素 (13)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客观条件 (14)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16)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生活的创造者 (16)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17)

3.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最终成果的享有者 (18)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20)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 (20)

(二)“三个有利于”的群众观 (21)

(三)“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群众观 (22)

(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 (23)

(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群众观 (24)

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26)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有利于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26)

1.有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26)

2.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26)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 (27)

1.有利于强化民主政治根基 (27)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28)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有利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28)

1.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28)

2.有利于实现社会治理手段多样化 (29)

3.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30)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2)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37)

致谢 (38)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绪论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对群众的观点和看法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生活的创造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因此,人民群众也应当是社会历史发展成果的享有者。经过九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将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又不断与时俱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联系的决定》中所述的那样,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如果贯彻得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能够一往无前,顺利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如果贯彻得不好,党与群众的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停滞不前。因此,一直以来,我党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它看作是我国治国治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历史任务,不仅在理论上继承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而且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新的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下,官僚主义、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在我国滋生蔓延,虽然这只是少数现象,但是也严重破坏了我们党的光辉形象,毒化了我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如果不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党和群众关系就会日渐疏离,以至于发生党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近年来,我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的产生。

因此,随着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国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都是史无前例、前所未有的。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在实践发展中,我们更加需要研究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更加需要认真研究和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主义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