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钻孔咬合桩施工方案2015.1.22

钻孔咬合桩施工方案2015.1.22

钻孔咬合桩施工方案2015.1.22
钻孔咬合桩施工方案2015.1.22

徐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01标杏山子站咬合桩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2015年1月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0

二编制目的 0

三工程概况和自然条件 0

3.1工程概况 0

3.2地质特征 0

3.3水文与水文地质 (1)

四施工总体部署 (1)

4.1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机构 (1)

4.2施工部署 (2)

4.3施工场地平面布置 (3)

4.4 施工现场用电安排 (3)

五主要工程数量和拟投入机具设备计划 (3)

5.1主要工程数量表 (3)

5.2拟投入主要机具设备表 (4)

六施工进度计划 (4)

6.1单桩施工时间安排计划 (4)

6.2咬合桩施工进度计划 (5)

七主要劳动力配置和材料计划 (5)

7.1劳动力配置 (5)

7.2材料计划 (5)

八主要施工方法 (5)

8.1工艺原理 (5)

8.2导墙的施工 (6)

8.3单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7)

8.4排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9)

九关键技术的质量控制办法 (10)

9.1孔口定位误差的控制 (10)

9.2桩的垂直度的控制 (10)

9.3超缓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 (11)

十常见工程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1)

10.1克服“管涌”的施工控制 (11)

10.2克服钢筋笼上浮的方法 (12)

10.3钻进入岩的处理方法 (12)

10.4事故桩的处理方法 (12)

十一质量管理措施 (13)

10.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13)

10.2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意识 (14)

10.3建立质量检查制度 (14)

10.4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 (14)

十二安全生产措施 (15)

12.1安全保证体系 (15)

12.2安全生产目标及安全责任目标 (15)

12.3保证安全技术措施 (15)

十三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 (16)

13.1文明施工管理 (16)

13.2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止扰民措施 (16)

十四冬季施工措施 (17)

14.1冬季灌注桩混凝土施工要求 (17)

14.2冬季施工准备 (17)

14.3混凝土养护 (18)

14.4钻孔灌注桩保护及停顿后的事后保护 (18)

14.5冬施人员、材料、机械配置 (18)

14.6冬期施工的安全和防火 (18)

14.7冬期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9)

14.8冬期施工安全管理 (19)

十五咬合桩质量验收标准 (20)

十六附图 (21)

一编制依据

1、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01标(杏山子站)围护结构施工设计图。

2、徐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详勘(01标段)杏山子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等有关资料。

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GB50229-1999)(2003版)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年版)

8、《地基与基础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10、试桩施工总结。

11、现场踏勘调查资料。

12、我单位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及设备情况。

13、江苏省、徐州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等。

二编制目的

本方案适用于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01标(杏山子站)围护结构咬合桩施工,指导咬合桩全过程施工作业,满足设计、规范要求,预防施工中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咬合桩施工顺利进行。

三工程概况和自然条件

3.1工程概况

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01标杏山子站位于老徐萧公路与规划杏山子大道交叉路口,道路南侧为在建杏山子定销房区;北侧为小型钢制品作坊及村庄。车站长度371.8m,标准段宽度19.7m,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共设5个出入口、4组风亭和2个消防疏散口。

杏山子车站围护结构采用钻孔咬合桩,桩径1m,相邻两桩咬合200mm,桩长为19.9m~21.95m,共有1054根桩。咬合桩分为A桩和B桩, A桩为C20超缓凝混凝土素桩,B桩为C35钢筋混凝土荤桩。

3.2地质特征

拟建场地属于冲-湖积平原、岩溶丘陵(残丘)、冲积平原地区,根据野外钻探、原位试验以及室内试验分析结果,场区第四系覆盖层有人工填土、淤泥、淤泥质黏土、黏土、粉质黏土、及粉土;下伏基岩为寒武系灰岩、泥灰岩。岩质较坚硬,饱和单轴抗压强度34.85~85.7Mpa,平均值60.38Mpa。有30个钻孔揭示该层,其中18个孔揭露溶洞,溶洞规模大小不一,高度在0.4~2.5m之间,个别钻孔的溶洞呈串珠状发育。

3.3水文与水文地质

场地地下水为赋存于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全新统粉土层的潜水层和下伏基岩裂隙水。其中上层滞水水量动态变化大,分布不连续,勘察期间未形成稳定水位;浅部粉土中地下水类型属全新统潜水层,勘察期间测得的场地内孔隙水埋深 1.50~4.10m、平均2.85m,标高34.04~37.12m,平均35.42m。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下伏寒武系灰岩中,具有承压性。根据钻探揭露及地质调查,在灰岩发育区段存在岩溶水,岩体岩溶裂隙发育,径流条件较好,随地形起伏变化,岩溶水稳定水位变化较大。根据布置的抽水试验孔量测稳定水位埋深约4.7m,高程约为33.50m,在岩溶发育区段岩溶水连通情况有待进一步查明。

四施工总体部署

4.1施工现场管理组织机构

组建强有力的项目领导班子,项目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任副组长。成员为质量工程师、安全质量部负责人、设计技术部负责人、工程管理部负责人、物资设备部负责人、商务合约部负责人、主管工程师、施工队长等有关人员。

表4.1 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名单

项目组织机构见下图:

图4.2 项目组织机构图

表4.3 劳动组织及钻机人员配置

序号职务人数工作范围

1 施工负责人 1 咬合桩施工队长

2 技术负责人 1 咬合桩施工技术指导

3 现场负责人 2 咬合桩施工监管

4 试验负责人 1 工程试验

5 安质负责人 1 工程质量安全

6 现场技术人员 2 施工技术管理

7 钻机操作手 4 咬合桩施工作业

8 辅助施工人员 6 辅助施工作业

4.2施工部署

为满足业主关门工期要求,并根据施工现场管线迁改及交通部署情况,按照总体工期的要求,将围护结构咬合桩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段,并对主体围护结构咬合

桩施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Ⅰ区范围为1-12轴,共计294根,Ⅱ区范围为33-48轴,共270根桩。分别从第1轴和第33轴同时开始导墙施工,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开始进行咬合桩施工。

第二阶段:Ⅲ区范围为12-23轴,共250根桩,Ⅳ区范围为23-33轴,共240根桩。分别从第12轴和第33轴同时开始导墙施工,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开始进行咬合桩施工。

根据钻机与起吊设备的合理配置,预先投入四台搓管机、两台旋挖钻机先后施工该四个区段咬合桩。

具体部署安排如下:

表4.3 咬合桩施工计划安排表

4.3施工场地平面布置

根据交通部署及综合管线布置图,在咬合桩桩基施工时,场地仅布置临时的材料堆放、施工相关设备机械,来满足钻孔咬合桩施工的需求。

4.4 施工现场用电安排

每台咬合桩机用电75KW,为了保证现场四台咬合桩机及其他机械设备施工用电,我经理部在建设指挥部及供电部门协调,采用从1台630KW的变压器进行供电。并且在现场备用2台120KW的发电机,防止咬合桩砼施工途中停电而影响咬合桩成桩质量。

五主要工程数量和拟投入机具设备计划

5.1主要工程数量表

表5.1 咬合桩主要工程数量表

咬合桩主要工程数量表(续)

5.2拟投入主要机具设备表

六施工进度计划

6.1单桩施工时间安排计划

根据单桩施工工艺流程图,单桩施工各工序施工时间安排如下:

6.2咬合桩施工进度计划

本工程施工总工期为200日历天,具体安排见《咬合桩施工进度横道图》

七主要劳动力配置和材料计划

7.1劳动力配置

主要是每台搓管机的劳动力配置,以下是每台搓管机每班劳动力配置表。

7.2材料计划

八主要施工方法

8.1工艺原理

钻孔咬合桩采用搓管机及旋挖机配合钻孔施工,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相互咬合排列的一种基坑围护结构。桩的排列方式按照一条钢筋混凝土桩(B桩)和一条素混凝土桩(A 桩)间隔布置,施工时先施工A桩后施工B桩,A桩混凝土采用超缓凝混凝土,要求必须

A 桩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

B 桩的施工。B 桩施工时采用全套管钻机切割掉相邻A 桩相交部分的混凝土,实现咬合(相邻桩咬合距离为20cm )。示意图如下:

图8.1咬合桩试桩示意图

8.2导墙的施工

为了提高钻孔咬合桩孔口的定位精度并提高就位效率,在桩顶上部施作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导墙,这是钻孔咬合桩施工的第一步。导墙宽为每侧1m ,厚20cm ,强度等级为C35混凝土,钢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布置。具体尺寸见《咬合桩导墙平面示意图》。

图8.2 咬合桩导墙施工平面图

具体步骤:

1、平整场地:清除地表杂物,填平碾压地面管线迁移的沟槽。

2、测放桩位: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坐标(设计图纸坐标已考虑相关因素影响的外放量)计算排桩中心线坐标,采用全站仪根据地面导线控制点进行实地放样,并作好护桩,作为导墙施工的控制中线,报监理复核。

3、导墙沟槽开挖:在桩位放样线符合要求后即可进行沟槽的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人工配合施工。开挖深度为路面以下 1.3m ,使导墙顶略高于原地面。开挖结束后,立即将中心线引入沟槽下,以控制底模及模板施工,确保导墙中心线的正确无误。

4、模板施工:模板采用自制整体钢模,导墙预留定位孔模板直径为管套直径放大4cm 。模板加固采用5×10方木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1米,确保加固牢固,严防跑模,并保证轴线和净空的准确,混凝土浇注前先检查模板的垂直度和中线以及净距是否符合要求,经“三检”合格报监理检查通过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注。

5、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浇筑时两边对称交替进行,严防走模。如发生走模,应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注,重新加固模板,并纠正在设计位置后,方可继续进行浇筑。振捣采

咬合桩围护结构详图

混凝土桩(素桩)

钢筋砼桩(荤桩)

(荤桩与素桩间隔布置)

导墙

A桩A桩

B桩B桩

B桩

A桩

用插入式B50振捣器,振捣间距为600mm左右,防止振捣不均,同时也要防止在一处过振而发生走模现象。

6、导墙预留孔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

8.3单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咬合桩设计分为A、B桩两种型式,其中B型单桩施工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8.3 B型单桩(搓管机)施工工艺流程图

具体步骤如下:

1、钻机就位

当导墙强度达到100%后,重新定位桩中心位置,将点位反到导墙顶面上,作为钻机定位控制点。移动套管钻机至正确位置,使套管钻机抱管器中心对应定位在导墙孔设计桩位中心。

2、取土成孔

在桩机就位后,吊装第一节管在桩机钳口中,校正桩管垂直度后,磨桩下压桩管,压入深度约为1.5—2.5m,然后用抓斗从套管内取土,一边抓土、一边继续下压套管,始终保持套管底口超前于开挖面的深度≮2.5m。第一节套管全部压入土中后(地面以上要留1.2—1.5m,以便于接管),检测垂直度,如不合格则进行纠偏调整,如合格则安装第二节套管继续下压取土……,如此继续,直至岩层,入岩后改用旋挖机配合进行开挖,直至设计孔底标高。

3、钢筋笼制作、吊放

(1)钢筋笼制作要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要求。钢筋制作在加工场进行,加工要符合图纸尺寸要求,笼体完整牢固。为使钢筋笼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在运输和吊放过程中不产生变形,每隔2m用设置一道加强箍。具体施工要求如下:

①场地的原材钢筋妥善保管。分类堆放,设置标志牌并存放在距离加工场地较近处。原材钢筋底部垫上原木或方(枕)木,使其与地面隔离,并备用彩条布等防雨材料。

②加工时,先清除原材钢筋表面的污渍,例如漆皮、鳞锈、附着的泥土、油污等(注:钢筋加工完成后,在成型钢筋上用粉笔、石笔等作的尺寸记号也擦拭干净),使其表面保持清洁。如果原材钢筋有弯折,应在加工之前进行调直。

③钢筋焊接采用搭接焊(单面10D,双面5D)或机械连接,接头均应符合规范要求。

④骨架的绑扎顺序为先加工加强箍,然后按照设计尺寸进行绑扎主筋,主筋的绑扎顺序应隔筋对称绑扎。最后点焊螺旋箍筋。

(2)成孔检测合格后进行安放钢筋笼工作。钢筋笼安放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钢筋笼安放标高,由套管顶端处的标高来计算,安放时必须保证桩顶的设计标高,允许误差为±100mm。

②钢筋笼下放时,应对准孔位中心,采用正、反旋转慢慢地逐步下放,放至设计标高后立即固定。

③为防止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时上浮,在钢筋笼底部焊焊几条主筋在钻机底座上,增加固结力。

④灌注混凝土。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