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

差异

2016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学生姓名:陈锦学号:2012011001指导教师:白彬贵州● 铜仁2016年5月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目录摘要.............................................................. III

ABSTRACT ............................................... ............. II 引言............................................................... .. 1 1.贵州省概况及旅游资源分布........................................... 1 贵州省概况....................................................

1 旅游资源分布.................................................. 1 2.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研究............................ 3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

3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 5 3.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原因的实证分析..................................... 7 旅游经济的回归分析............................................

7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原因........................................ 9 4.对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11 创新旅游路线.................................................

11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11 政府实施助游政策............................................. 1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12 发达地区发挥带动作

用......................................... 12 结论...............................................................

13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种类繁多,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是以旅游资源自身的特征作为分类标准。至2015年,贵州省共有126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各种类A级景区分布。图贵州省各类型A级景区数量注:数据贵州省旅游局在贵州省126家国家A级景点中,58处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类景区;21处生物景观类景区;37处遗址遗迹和建筑设施类景区;9处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景区。从类型上看,贵州省的旅游资源类型主要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类,58家旅游景区占到了全省旅游资源的46%。从分布上来看,贵州省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类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遵义市、贵阳市、黔南州和铜仁市等地。生物景观类旅游景点占贵州省旅游景点的%,主要分布在毕节市、

遵义市和黔南州等地。遗址遗迹和建筑设施类旅游景点占到全省旅游资源的%,是贵州省的比较重要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和铜仁市等地。贵州省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旅游景点共9家,占全省旅游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是遵义市、铜仁市和黔东南州等地。从旅游景区等级来看,优质的旅游景区5A级、4A级主要汇集在黔中地域,全省4家国家级5A 景区分别在毕节市、安顺市、黔南州州。4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占到全省的48%。3A级、2A级景区大部分分布在贵州北部和黔南州,其中3A级景区51处,遵义、铜仁、毕节和黔南四地占到86%。2A级地区12处,遵义一地占到了58%,其余主要是黔南州,为3处2A级景区,占到全省的25%,贵阳、毕节市各一处。-2-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图贵州省旅游资源分布图表贵州省国家级A级景点分布情况2A级景

区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 1 0 7 0 1 0 0 0 3 3A级景区4A级景区5A级景区 5 0 18 0 8 8 0 2 10 15 1 13 6 3 9 4 5 3 0 0 0 2 1 0 0 0 1 总计21 1 38 8 13 17 4 7 17 注:数据贵州省旅游局2.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研究为研究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和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选取了贵州9市旅游收入数据进行研究,于时间跨度大的信息采集较难,故选取2011年—2014年4年间贵州9市的旅游收入进行分析。数据来自于《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旅游局/,9市2011--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3-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依据贵州省人均旅游收入情况将旅游经济发达程度分为四类;Ⅰ类:发达程度高地区,Ⅱ类:发达程度较高地区,Ⅲ类:发达程度较低地区,Ⅳ类:发达程度

低地区,利用ArcGIS、Photoshop制成贵州省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人均旅游收入空间分布图。对贵州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人均旅游收入分布图研究发现,各市人均收入的空间分布差别悬殊,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转变。2011年旅游经济Ⅰ类区只有省会城市贵阳,而旅游经济Ⅳ类区则有西部三市(州)和东部的铜仁市。2012年,旅游经济Ⅰ类地区增加到两个市,旅游经济Ⅱ类地区为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变为Ⅲ类地区。2013年、2014年各市旅游经济持续发展,遵义市旅游经济的增速放缓,今后始终处于Ⅲ类地区,其他各市的旅游经济的发达程度基本保持之前水平。整体来看,贵州人均旅游经济发达的城市主要是贵阳市、安顺市、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但相互间关联性差,发达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影响显著性不强。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单一,形成了以西部三市为主的西部低区;以遵义、

铜仁为主的东北部较低区;以黔南州、黔东南州为主的南部较高区;以贵阳、安顺为主的中部高区。图2011年人均旅游收入空间分布图2012年人均旅游收入空间分布图2013年人均旅游收入空间分布图2014年人均旅游收入空间分布-4-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评价要依靠某些指数,这些指数还要能评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1,2]。对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探究使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为城市个数,X j 是第t年第i 个市的旅游收入,X t 是第t年各个市的旅游平均收入。省内各市旅游经济空间发展态势通过对贵州省各市2011年—2014年旅游经济数据的处理,总结出2011年—2014年各市旅游经济的差异变化。从表中可以得出:表现绝对差异的标准差逐渐扩大,从2011年的

扩大到2014年的,增长了,增幅%,年平均增长%,除了2013年增幅较快外,其余年份增幅均比较小,绝对差异总体处于小幅、平稳上升。表示相对差异的变异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减小到2014年的,减小了,下降了29%,每年平分下降%,除2012年和2014年下降范围大于年均下降水平外,其它年份下降程度保持在每年平均下降水平左右,相对差异总体下降幅度较小。贵州省地区间旅游经济的变革,与贵州省相关经济发展政策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与各市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关系密切。省内制定的相关经济发展政策,受益地区能得到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倾斜,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建设。同时,相关会议精神和规章制度会导致各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不同。贵州相关发展规划明显偏向于省会城市和临近发达省份的城市,这些区域在发展旅游业时,底子好,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较高。但在2011年后,贵州省逐步加

大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落后地区旅游业获得了资金和政策的倾斜,旅游资源禀赋得到大力挖掘,使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开始后发赶超,掉队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速率明显大于先发展地区。导致了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5-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表贵州省2011年—2014年各市旅游经济差异变化标准差变异系数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注:研究数据《贵州省统计年鉴》.各市州政府工作报告省内各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分析通过各区域旅游收入与整体旅游收入平均值的比率来表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3], 这种比率可以表征出各各区域的旅游发展程度相对于整体平均水平的情况, 从而表示出省内各地区发展的不同。分析表得知,贵州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差异极度明显。2011年旅游经济收入比省平均水平高的区域只有省城贵阳市和历

史名城遵义市,其中贵阳市的旅游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多,遵义市的旅游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倍,其余地区旅游收入水平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2012年各地区旅游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同样还是贵阳和遵义两市,但贵阳市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开始下降,从2011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下降了,降幅达%,除贵阳市外其余8市的比率均有提升,增幅最大的是铜仁市,2012年的比率比2011年上升了,增幅%。2013年各区域平均旅游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增长为三个区域,贵阳市、遵义市和黔南州。贵阳市的比率持续下降,同期遵义、毕节的全省平均水平比率出现下滑,其中遵义市原来的下降到,下降幅度%,毕节市原来的下降到,降幅%,其余6地区比率持续上升,六盘水上升幅度最大,同比上升了%。2014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仍然是贵阳、遵义和黔南三地。但同期同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减小的只有贵阳市,其

余8地区比率均有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六盘水市,增长了%。总体来说,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正在逐渐减小,“两头独大”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各地区旅游经济均有大幅提升。到2014年,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三个区域,且安顺、黔东南旅游经济同全省平均水平的比率超过了,已经比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贵州省的旅游经济来源主要是贵阳、遵义、安顺、黔东南和黔南5地区。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主要有以贵阳、遵义和黔南为主的旅游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第一级阶梯,以安顺、毕节、铜仁、黔西南和黔东南为主的旅游经济同全省水平比率在~之间的第二阶梯,以六盘水、黔西南为主的旅游经济同全省平均水平比率小于的第三阶梯。-6-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表贵州省各市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率2011年

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2012年2013年2014年注:研究数据《贵州省统计年鉴》 3.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原因的实证分析旅游经济的回归分析影响旅游经济收入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探究过程繁琐,指标的建立和数据的选取要遵一定的原则[4]。为探究影响贵州省旅游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因,采取回归分析的相关分析方法,以公共财政支出、旅游景点数量、星级酒店数量、交通运输条件、三次产业结构等为自变量,旅游经济收入为因变量,研究影响旅游经济发展不一致的原因。研究数据处理对公共财政支出、旅游资源禀赋、星级酒店数量、地区公路里程、产业结构比重等数据的处理能更好的评价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关系。公共财政支出指数:G=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旅游资源禀赋:于不同级别景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差距悬殊,对旅游资源的

评价采取“旅游资源指数(Z)”为指标Z=5A级旅游景点×5 +4A级旅游景点×3 +3A级旅游景点×1 星级酒店数量: 不同级别星级酒店的接待能力不同,对接待能力的评价采用“接待能力指数(J)”为评价指标-7-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J=5星级×5 +4星级×3 +3星级×2 +2星级×1 交通运输条件: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评价利用“路网密度(R)”指标R = L/S L为所在区域的公运输路里程和铁路运输里程,S为区域的国土面积。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为三次产业布局,对旅游经济的分析采取产业结构指数S=×100 旅游经济收入Y=年度旅游经济收入回归分析过程通过各因素同旅游收入的相关分析,选择产业结构指数、路网密度(R)、接待能力指数(J)、旅游资源指数(Z)和公共财政支出(G)同旅游经济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分析

软件,以处理后的数据为自变量,旅游经济收入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拟合过程小结模型 1 R .997 aR 平方.994 调整后R 平方.985 标准估计的误差.09662 注:a. 预测值:,产业比重, 公共支出, 路网密度, 接额能力, 资源禀赋表方差分析模型 1 回归残差统计平方和.028 df 5 3 8 平均值平方.974 .009 F显著性.001 ba注:a. 应变量: 旅游总收入b. 预测值:,产业比重, 公共支出, 路网密度, 接待能力, 资源禀赋-8-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表回归系数分析a非标准化系数模型 B 标准误差1公共支出-.423 资源禀赋-.003 接待能力.033 .089 .004 .003 .212 .00 9 标准化系数Beta -.378 -.063 .895 .630 .156 T - -.618显著性.079 .018 .580 .002 .003 .092 路网密度产业比重.022 注:a. 应变量\\: 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

入Y的线性方程为: lnY=+lnJ×+lnR×+lnS×—lnG×—lnZ×分析结论从表中可以看出,通过T检验的变量有公共财政支出、接待能力、路网密度,其中路网密度、接待能力对旅游经济收入的影响显著,且呈正相关。公共财政支出对旅游经济收入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是呈负相关。资源禀赋和产业比重T 检验值均大于,资源禀赋、产业比重对旅游经济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原因公共财政支出过高的公共建设投入会影响一、二产业的发展,从而又影响旅游经济基础的发展。但地区间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公共建设资金的投入会促进对应地区的发展,为地区间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条件。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公共基础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大于其他地区,公共财政支出对贵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对贵阳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地区间旅

游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交通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交通的通达度情况更是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到达的程度[5]。通达度高的区域容易进入,对旅游者更-9-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有吸引力,容易扩大市场规模。贵州省的交通主要以高速公路为主,辅之民航和铁路运输。2014年贵州省高速公路运输里程达到4012公里,主要是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和贵阳市;铁路运输里程2491公里,主要分布的市有贵阳市、安顺市、遵义市、黔东南州和黔南州。这些交通发达的市州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带动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旅游业市场规模。而交通运输通达度低的地方,如毕节市、铜仁市和黔西南州等地旅游经济的发展速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杭瑞高速在2012年底在毕节市和铜仁市先后通车,成为贵州省最后通高速的地级市,同年,毕节市和铜仁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全

省增速最快的地区。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经济的发展除硬件外,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素质也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软件基础。贵州省共344家星级酒店,省城贵阳市69家星级酒店,其余主要分布在遵义市41家、黔南州66家、黔东南州53家和铜仁市41家。星级酒店能为游客提供更好更舒适的服务,星级酒店数量同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贵州省旅游经济的来源也是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为主。星级酒店等接待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显著,落后的软件设施建设会阻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比重贵州省各市州之间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不同,导致了贵州省各市州之间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黔东南州旅游资源比较匮乏,第二产业基础薄弱,但领导班子提出“旅游强州”发展战略,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三次产业结构为::,旅游经济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成功

打造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的旅游品牌,为区域经济的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六盘水市经济的发展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结构为6∶∶,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为%,旅游收入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处于全省末尾。旅游资源禀赋对贵州旅游经济收入关系的回归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经济收入的影响显著性虽然不明显,但旅游资源任然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6]。贵州省旅游资源的数量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特别是独特的山水旅游资源和地方少数民族风情完美融合,打造了“多彩贵州”的旅游品牌。但各市旅游资源的分配差别悬殊较大,贵州省共有国家A级景点126家,各市州旅游景点数量如图。从数量上来看,旅游资源占优的地区主要是遵义-10-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市,其次是贵阳市、铜仁市和黔南州。旅游资源丰富

的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处于优势地位,如遵义市和贵阳市,都是贵州省旅游经济的主要贡献地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落后。如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于旅游资源匮乏,旅游经济收入在全省旅游经济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小。注:研究数据贵州省旅游局官方统计. 图贵州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4.对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创新旅游路线贵州省9市之间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不同种类旅游景点间串联不够,游客的旅游体验单调疲味。应该加强地区间旅游资源的串联,开展精品旅游路线的建设,让游客能欣赏到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体验。1、以“民族特色”“喀斯特景观+地方特色”为核心,打造观光路线,让游客既能欣赏秀丽的景色,又能品味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黔西南州应依托独特的少数名族文化风情和生态山水,联系周边地区打造特色的“民族风情+生态山水”旅游

体验区。毕节市利用原生态这一特点开展黔西北特色生态体验旅游区。2、利用高速铁路串联周边景点,开展高铁沿线游、周边游等。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等高铁沿线的地区可以利用高铁这一大优势,开展“高铁+景区”“景区+景区”“高铁+景区+酒店”等营销模式,相互促进发展。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是服务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影响旅游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出地区间的旅游质量。交通、通信、住宿、饮食等都是困扰旅游经济发-11-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展的大难题,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等地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让游客从“观光游”变为“休闲游”,增加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政府实施助游政策政府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贵阳六中 2012年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科:地理 课题名称:旅游 学籍号: 141011060476 班级:高二(3)班 姓名:覃羽健 指导老师:张莉 贵阳六中教科处制表

摘要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符合贵州发展现状的支柱型产业,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观念落后,基础条件与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内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八大会议上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这些趋势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发展机遇。本文着眼于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提出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关键词: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十字路口”。贵州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知名旅游景点较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业还处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起步期,由于受观念、资金、市场和人才多个瓶颈的约束,景区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当落后,基础条件和市场推广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不过也不乏优秀的发展成绩:2011年,贵州省旅游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同比增长34.7%;接待旅游总人数1.7亿人次,同比增长31.8%。所以,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进行深度的“开发、开放”,尤其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联盟力度,引入外来资本,全面提升旅游业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

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_以北宋东京城为例

第9卷第5期2007年10月 地球信息科学 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9,No.5Oct.,2007 收稿日期:2006-05-15;修回日期:2006-12-03. 资助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4 ̄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 (2004DKA20180-02-08)资助。 作者简介:王一帆(1981-),男,河南新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GIS。E-mail:wyfky@yahoo.com.cn 古代城市结构复原的GIS分析与应用 ———以北宋东京城为例王一帆1,2,孔云峰1,3,马海涛3 (1中澳地理信息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开封4750041;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3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开封,475004) 摘要:空间综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GIS正成为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工具。本文以北宋东京为例,讨论了运用GIS进行古代城市结构复原可行性。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地图学方法、GPS、GI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操作步骤。东京城GIS的初步实现表明:以现有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资料为基础,在GIS环境中重现古代城市空间,可以整合历史学研究成果,不仅实现历史研究成果的共享,而且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关键词:GIS;东京城;城市空间结构 1引言 古代城市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1],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历史研究中,不少学者利用史料和考古发现,以文字和地图等方式描述历史城市场景,分析历史问题。古城复原需要使用大量证据材料,在图纸上反复地进行定位、测量与空间推理。受传统地图工艺的限制,相关成果的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具有很大局限性,制约着相关研究的进展。 将GIS应用到古代城市复原中具有许多独特优势:(1)能够方便地在进行距离的精确测量;(2)允许随时添加新的证据,动态更新数据库,自动完成地图的重绘;(3)采用分层的方式管理空间数据,灵活地解决了复原中多种学说的管理和表达问题;(4)以位置为联系,GIS实现了复原城市结构与相关研究材料的统一管理;(5)GIS能基于属性数据,方便地制作专题图,为历史学家研究城市结构演变规律、保护古城遗迹、合理规划古城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6)扩展了3D显示、漫游和历史演变过程的模拟。总之,在GIS环境中进行古城复原更为简便高效。 基于开封市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研究成果,运用GIS和GPS技术,探讨了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复原的基本思路、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 2古城结构复原的因果分析 古代城市结构包括城市规模形态、街道布局、职能组织的配置关系存在着地域差异,反映当时社会制度、经济文化需求,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塑造形成[1]。现代城市面貌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复原各个时期城市结构有助于城市起源、职能、形态的理解。有关当时城市空间结构的记录,多分散在古籍、古代地图和考古发现中,只有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通过文献梳理,才能还原出当时的城市历史原貌。以往,已有不少学者将这种还原的结果使用地图和文字的方式予以表达,如刘敦远的春秋齐国故城复原①、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3]、曲英杰的先秦都城复原研究[4,5]、《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图集[6]等。GIS、遥感、GPS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使得古代城市复原已不再是难 事,著名的有伦敦城GIS②,纽约城‘数字地图’[7] ,洛 杉矶和城市历史知识问题网站③[8],日本东京GIS[9],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 差异 2016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学生姓名:陈锦学号:2012011001指导教师:白彬贵州● 铜仁2016年5月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目录摘要.............................................................. III ABSTRACT ............................................... ............. II 引言............................................................... .. 1 1.贵州省概况及旅游资源分布........................................... 1 贵州省概况....................................................

1 旅游资源分布.................................................. 1 2.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研究............................ 3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 3 贵州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 5 3.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原因的实证分析..................................... 7 旅游经济的回归分析............................................ 7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原因........................................ 9 4.对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 11 创新旅游路线................................................. 11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11 政府实施助游政策............................................. 1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12 发达地区发挥带动作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省旅游业发展 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类型相当丰富。可以在体验到大自然所孕育出神奇景色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车轮留下的点点印记,更能领略到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圣精神。 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1.山形地貌 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闻名于世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许多自然溶洞群,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织金洞、龙宫和附近的九龙洞。 位于地区的梵净山,则是山体的代表。梵净山位于中国地区的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交界处,为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梵净山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风景美丽自然,进入山区完全找不着人工景色的痕迹,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的地。 2.碧水激流 省还有丰富的水资源,以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在俊俏的高山间奔腾着,落差高达74米之多,飞泻直下,落入深谷。此外,山间河流众多,流经之处,出现各具特色的峡谷,如马岭河峡谷、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峡谷和南江大峡谷等。的峡谷有两个其他地区十分罕见的特点,一是在一些大峡谷中,有一种支流中的水以瀑布的形式跌落于干流中的壮丽奇景。如马岭河峡谷和南江峡谷等风景区。二是溶于水中的碳酸钙,在以瀑布形式下落的过程中,水

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使碳酸钙沉积在悬崖陡壁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钙华”(亦称石灰华),成为马岭河和南江等峡谷中的特殊旅游景观。除却峡谷中沿岸秀丽的风景,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这些流经峡谷的河流大多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漂流旅游。 3.化石植被 全省最直接、最有吸引力的景观是覆盖丘陵、山脉和河谷的自然植被,深深浅浅的绿色,一派勃勃生机。地形以森林覆盖的锥形小山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配有奇异的尖锥形岩石,俗称为石林,如天星、泥凼以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茂兰:一个原始森林保护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多种珍稀植物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穿过茂密的森林,来到丛山中的谷底,豁然开朗的是柔和的农田风光,蜿蜒的田埂不仅仅分布在谷底,甚至连缓坡阶梯也被分成层层梯田,随着四季的变化,春天的油菜花的金黄色慢慢转变为夏天禾苗的翠绿色,再迎来秋天丰收的橙黄色,与之前的森林植被形成鲜明对比。 在省的赤水还有仅存于世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的侏罗纪公园”。桫椤系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种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在保护区、科研、观赏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桫椤作为历史的见证,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对研究古后地质节气候、古环境的演变,对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对保证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具有极重要的保护及科学研究价值。 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战略定位 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 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 1.2 后发制人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

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 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 (2007-08-14 14:41:54) 标签: 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 学习公社 重庆市地理 城市 空间布局 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4.2005-2020年版总规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 从上面的四个发展历程可以知道:重庆卫星城――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多中心组团式,目前重庆的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主。 (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建设以重庆都市圈为核心,万州、涪陵、黔江、永川、江津、合川、南川、长寿、开县为地区中心城市的“一心多极网络式”现代化城镇体系。努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20年,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现代化城镇群。 城市化道路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季度贵州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017年一季度贵州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17年以来,贵州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把旅游作为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大力发展满意旅游,一季度贵州全省旅游业继续保持了“井喷式”增长态势。 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春节“黄金周”发力,旅游消费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2017年春节长假是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后迎来的第一个长假,也是沪昆高铁全线贯通后我省迎来的第一个“黄金周”。受春节旅游“黄金周”带动,全省一季度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 据统计,1-3月,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4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为1354.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4%、38.8%。其中,春节旅游“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84.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63亿元,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28.1%和32.5%。同时,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住宿业零售额增长2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2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一是精准营销带动旅游消费提质提效。春节长假期间,全省各地旅游景区、酒店、交通等涉旅企业联手联动,纷纷打出优惠组合拳,针对不同人群精准营销,连续推出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200多项优惠举措,对于放大优惠乘数效应,引爆春节假日旅游市场,刺激旅游消费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抽样调查,1-3月全省游客人均花费935元,比上年同期提高23元,过夜游客人均花费突破1500元。从消费构成来看,交通、住宿、景区游览、餐饮等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旅游消费比重呈现下降态势,而娱乐、购物等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旅游消费比重有所上升,达30.7%,游客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图1.1 入黔国内游客旅游花费构成 二是主要景区继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春节旅游“黄金周”期间,万峰林景区、黄果树景区、梵净山景区等主要景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累计接待游客量均超过20万人次。 三是饭店出租率持续高位运行。春节旅游“黄金周”期间,全省主要旅游集散地饭店平均出租率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其中,湄潭温泉国际度假城(酒店)、金凯帝豪酒店、凯里宾馆、白马湖山庄等出租率均超过90%。 (二)旅游产品供需两旺,新型特色旅游项目发展抢眼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

北宋东京城复原研究 张驭寰 北宋东京城是北宋的都城,又名汴梁城。其位置在今之河南开封,即是今日之开封城,它是在北宋东京城内城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当年北宋、金战争之时,金人将北宋的东京城,几乎打平了,除佑国寺塔、繁塔之外,全部为明代重建起来的。北宋东京城的规模有多大?全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城内大街小巷、河道、桥梁、寺院、祠庙、皇宫、住宅、园林……全部是什么?什么名称?经笔者十数年间研究,又数次赴开封考察,查阅文献,将全城的面貌进行全面复原研究。绘成一幅北宋当年全城的平面图。在文革时期已遗失,近年笔者又重新分析、重新研究、又重新绘制成图。以解决北宋都城的空白点。 全城规模:全城是一座矩型城,它是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整齐。第一道城即是宫城也是皇城,南北长!""#,东西宽$%"#。合&里,同时也是根据街坊推测出来的,另外参照百岁寓翁:《枫窗小牍》记载,周围’里,宫城尺度也是相差不多。至于宫城的布局完全可以另外做出平面复原图。宫城并建有角楼。第二道城,为内城,即是旧城,也就是明清时代开封城的位置。对于全城尺度之确定,这是最主要的根据。它是明代沿北宋内城的位置建造的。(!)!年("月)日笔者率研究生李明在开封,从早)时到开封城南门开始对明清城墙步侧,到晚)时,对开封城整整走过一圈,用步测结果开封城南北长%!""#,东西宽%*""#,合%(里。这与《东京梦华录》所记:“旧京城方圆约%"里,也是相差不多”。第三道城即是外城也叫新城。是根据实地调查的几个点,有遗迹之地点,来确定的。同时据《东京梦华录》载:“外城方圆*"余里。”调查结果,计算出外城为*+里,这与记载相差不多。外城有马面,每百步设马面战棚。 由此确定全城宫、内城、外城三种尺度,作为基本的概念最后确定的。这三个城的城门、数量、位置、门名……详见复原图。每个城在城墙外,都有护龙河,即是护城河。河岸栽着杨柳,都已碧绿成阴。 道路分析:全城道路十字相交,道路宽度分为三类:主要道路,南北方向()条,东西方向有((条,主干道三条即是中心街,即是从南薰门内到宣德门,经过南薰门里大街、御街、过龙津桥,进入朱雀门(又曰明德门、尉氏门,也就是内城的正南门)。进入朱雀门那一段叫作天街,再进入为州桥(又名天汉桥,而是汴河上的桥)进入朱雀门即到达宣德门(宫城的南门)这一条大街*"#宽。次干道为南北方向的大街,两城门间直通的只有两条,东城的从宣化门直通陈桥门;西城的从载楼门直达安肃门,其它各条大街都不直通,而且也没有城门可通。东西方向直通的大街也有两条:在南城者,从新郑门直通新宋门;北城的由固子门直通东北水门,这几条大街和宽度为%’#。三类大街即是一般的大街,每条都不能贯通全城,从文献查出的,又能找到位置的,详见复原图。其它小街小巷,大部分查不到位置。除此之外,全城城区有大的’条斜街。全城街坊尺度,大体相仿,每坊为&""#, &""#,这是基本数字。 河流系统:北宋东京城有一大的特点,全城有四大河流进入城中,我们先民对城池环境设计在(*""年前,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这是 我国古代城池规划上的一个开创,从那时直到今天引水入城已不断出现,这是继承传统手法。 蔡河自西南入城,到曲麦桥急转东流,经过龙津桥、横桥子在河上共计(+座桥,河流到宣化门(陈州门)出城向南流去。 汴河自城西入城直达金梁桥,蔡太理由桥进入内城,经过太平兴国桥、州桥、寺桥转向东南出内城角门子,再经上土桥、下土桥、直达大通门便桥,自此出口流向东南方向。河上也有(+座桥。 金水河从西北方向、西北水门进入、通过内城护龙河与宫城相交有+座桥。五丈河向城东北斜方向流出,从宫城护龙河流向东北,从东北水门出场面。有六座桥。这两条河都与全城护城河相交,构成水网体系。 宫观庙宇:笔者在复原时查阅关于宋代文献得知宫观庙宇的名称与在全城的具体位置已查到的,例如:庙宇有三尸庙、单将军庙、泰山庙、袄庙、白眉神庙、五岳观、武成五庙、东岳庙、城隍庙、醴泉观、玄帝庙、吴起庙、后太庙、德安公庙、三广庙、金龙四大王庙、石灵公庙、德安公庙。宫有:九成宫、东太一宫、上清宝籙宫、天清宫、五王宫、遥花宫、太和宫、景灵东宫、景灵西宫、中太一宫、北太一宫、南葆真宫、十王宫……。观有:醴泉观、四圣观、延真观、五岳观、建隆观、佑神观、佑神观、洞源观、会灵观、玉仙观……。其余庙宫观特别多,仅知其名而找不到具体位置,此图未录。 寺院佛塔:已查到寺院和名又找到在城内具体位置者,有法云寺、大相国寺、上方寺、开宝寺、繁台寺、地踊佛寺、太平兴国寺、显宁寺、婆台寺、保相寺、景德寺、观音寺、乾明寺、报慈寺、太常寺、崇夏尼寺、天王寺、兜率寺、天清寺、仁王寺、大佛寺……。院有:观音院、兴德院、福田院、三学院、定力院、茆山下院……。 名人宅第;从文献查阅,已具体找到位置者,又查到其名称的,有张附马宅、彭婆婆宅、郑皇后宅、蔡太师宅、孟元老故宅、大将军周景威宅、吕蒙正宅、李诫宅……。城中名楼:有十三间楼、斑楼、杨楼、白矾楼、宜城楼、长庆楼……("余座。特别是其中的斑楼、白矾楼是最为出名。楼阁具体什么?要继续做出复原图以供观察。 园池景观:东京城从宋太祖赵匡胤定都在这里之后,经历(&"多年,对东京城的文化建设达到辉煌灿烂的地步。其中汴京八景非常有名,也是园林名胜的写照:“金池过雨”,“大河涛声”,“州桥明月”,“相国霜钟”,“铁塔行云”,“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繁台春风”。除此之外,还有:汴梁城,八胜风光:“金梁晓月,资圣薰风,夷山夕照,牧苑新晴,艮岳春云,吹台盛景,百岗冬霜、宣台瑞明”。 在独建园池中,以南薰门外的玉津园,固子门内同乐园、陈州门的奉灵园,新郑门外的下松园、固子门里的芳林园,郑门外的琼林苑,丽景门外的宜春苑,这些都是著名的。其它如方池、园池、迎祥池、篷莱池、凝祥池、凝碧池、景初园、撷芸园、迎春苑、宣春苑(东御苑)……。最为有名的还有旧城内东北角的万岁山艮岳。 商店铺面:内容种类甚多,例如:药铺、漆铺、茶、酒、水果、衣物、金银珠宝、书铺、旅店、当铺、瓦子……。各种店铺分散全城。 其中最繁华的店铺是集中的街巷:例如东角楼街巷,宣德楼之前、西大街、东华门外、潘楼街、太庙街、州桥东街、朱雀门、保康门、牛行街、马行街……。此外在皇建院街、赵十万街、潘楼东街、录事巷、甜水巷、横街……也都更为繁华。 未入项目:北宋东城京城内的项目在看书中,已查到的项目甚多,大约达到("""多项,在复原时,查到具体位置的已进入图中有&""余项,还有(&*项查不到具体位置,故未列入复原图中。 *& 建筑学报%"""—!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