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 晴天,地面辐射增强B. 晴天,大气逆辐射增强C. 晴天,地面辐射减弱D. 晴天,大气逆辐射减弱2.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

2021-02-02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6级2016—2017学年上期第四周地理试题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命制人:徐全会审核人:杨斌第二部分: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5分)读图,完成1~2题。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

2020-05-23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读下列图表,回答1~2题。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城市天气(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北京28°C/18°C上海25°C/19°C哈尔滨24°C/11°C西宁22°C/3°C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

2020-10-19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

2020-09-22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读图,完成1~2题。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

2020-10-21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7(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

2019-12-2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2024-02-07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1.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D .大气逆辐射2•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地区高度小于高纬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A .①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3 .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 32C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16.8千米。按

2021-02-25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1)大气成分及作用: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

2024-02-07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作者: ————————————————————————————————日期:ﻩ

2024-02-07
最新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A. 离太阳近B. 太阳高度角小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D. 云层厚而且夜长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教案资料

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7(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以③正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A. 离太阳近B. 太阳高度角小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D. 云层厚而且夜长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2.青藏咼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离太阳近B.太阳高度角小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D. 云层厚而且夜长3.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A. 离太阳近B. 太阳高度角小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D. 云层厚而且夜长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

2024-02-07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含答案)基础过关1.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2.下列辐射中波长最短的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DD.大气辐射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A.大气的逆辐射作用B.大气的反射作用C.大气的散射作用D.大气的吸收作用4.月球表面的昼

2024-02-07
大气的受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读图,完成1~2题。D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D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一、选择题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2024-02-07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习题

考点4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对应学生用书P007(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1.[考向大气的受热过程]起保温作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解析该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①②③④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气起保温作用,把部分热量返给地面,所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