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春节风俗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景德镇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景德镇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景德镇人过春节又叫过年,妇孺皆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二十三的社祭,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家家户户贴春联,大年三十庆团圆,爆竹声声辞旧岁,高高兴兴去拜年。
这就是春节的“四重唱”,东南西北中不外乎这一模式。
历史上的景德镇古称“十八省码头”。
虽籍贯语言不同,但由于长时间的相互磨合,生活习性的相互渗透,加上语言及感情交流,春节习俗基本大同小异。
新春扫尘和贴春联: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
但是,正月初一到初七,就不能动扫帚,即使爆竹屑、果壳,一地狼籍,也不能收拾。
原因是:如这几日清扫会把一年的“财气”统扫出门,有不少人家,初一到初七,连针线、剪JJ都不沾手,否则,又得缝缝补补,破衣烂衫过一年。
贴春联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春联又称门对、春帖、对联、桃符等。
镇上百姓家贴的春联像各地一样,无非是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和祝福。
但镇上也有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那就是窑屋和坯房用松柏树枝在大门口搭起的牌坊春联。
牌坊门楣上方的“欢度新春”四字和上下联,用针匙(瓷器汤瓢)或小瓷碟组成。
这应是瓷都一大特色。
年夜饭和守岁: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中国人十分注重亲情,为了一家团团圆圆,在外游子都得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吃上年夜饭。
镇上的年夜饭,不论其贫富,“鲇鱼炊豆冲”这道菜决不能少,“鲇”与“年”谐音,意喻年年有余。
在景的都昌籍人还有吃两顿年夜饭的习俗,即腊月二十九晚,三十晚。
为何如此,老辈人说,这是纪念缅怀老祖先。
据传,不知哪个朝代的祖先,在腊月二十九深夜,因贫病交加躺卧在床,他实在耐不住饥饿和寒冷,挣扎起身来到菜地拨了一点菜,顺路来到祠堂拿走一块有钱人家祭祖的猪肉。
他回到破草房,自我解嘲悲叹道:“我也算过了一个年。
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广西客家人主要集中在陆川县一带,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过年习俗吗?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欢迎阅读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广西客家人过年风俗广西客家人过年讲究的是热闹、隆重、团圆。
一般冬至前后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主人把鹅、鸡、鸭用笼子关住,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这个过程谓之“槽”。
到了过年的时候,鹅、鸡、鸭就会养得肥肥的,主人宰杀时就会十分高兴,如果家禽养不肥,主人就会感到没面子。
以前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都要举行祭灶仪式,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灶君取下烧掉,年三十凌晨把新灶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烧饼之类祭品,在灶前烧香送、迎灶神。
不过,这个仪式到现在只存于一些偏远的客家村寨,大部分地方都消失了。
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后,要择吉日打扫卫生,浆洗衣裳、被褥、蚊帐、窗布等物,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陆川县北的客家人喜欢爆米花,县中的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县南的客家人喜欢炸“油鼓”——-“油鼓?”(he)。
“油鼓?”是糯米添加适量粘米打粉再加糖水做成,中空而圆,要掌握火候,经油一炸就鼓涨起来,这大概是“油鼓?”一词的来历吧。
“油鼓?”呈金黄*,入口香而软,并且耐贮藏,的确是独特风味的客家小吃。
广西客家人喜欢吃鹅肉,鸡肉反成其次,有“无鹅不像年”之说。
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客家人颠沛流离,生活比较贫困,而鹅个头大,生长速度快,耐饥少病,没有饲料时还可用青草喂养,非常适合客家人迁徙时带在身边。
而且鹅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客家人豪爽的*格,走亲戚时带上一大块肉也有面子。
笔者小时候见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鹅,少的几只,多的十几只,一到春节鹅的叫声此伏彼起,未见人影,先听鹅声,饶有情趣。
现在,养鹅已成规模化产业,尤其是陆川县乌石镇的养鹅业蓬勃发展,乌石白切鹅也成为一道餐桌佳肴,风靡广西,走向全国。
大年三十是过年气氛最为浓厚的一天,家家拜山神、社公、土地,户户在厅堂挂像祭祖宗。
广东传统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而在广东,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的省份,春节的庆祝活动更是热闹非凡、独具特色。
在这个富有浓厚年味的时刻,广东人民秉持着对春节的热爱,传承和弘扬着一系列独特的习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广东传统春节习俗。
1. 年夜饭广东人非常注重年夜饭,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也是品尝美食、共享团圆的时刻。
在广东,年夜饭的菜肴丰盛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腊味拼盘。
腊肠、腊肉、腊鱼、腊肠等各种腊味摆盘,色香味俱佳,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鱼也是年夜饭上经常出现的主菜,因为在广东话中,“鱼”谐音“余”,寓意着年年有余,财源滚滚。
2. 贴春联贴春联是广东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对联的文字,通常是祝福幸福、吉祥如意的好词好句。
广东人非常注重对联的选字,力求表达得准确、美观。
贴春联的目的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逛街的时候,您会看到很多店铺门口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给人一种欢乐喜庆的氛围。
3. 舞狮表演舞狮表演是广东春节活动中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
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幸运,舞狮表演在年初一的时候非常盛行。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或者家门口搭起一个简易的舞狮舞台,表演者戴上狮子头,模拟狮子的动作,配合鼓乐和锣声,展示出狮子的威武和灵活。
这个表演不仅能带来欢乐和祝福,也是对新年的祈愿,希望一切都能顺利如意。
4. 逛花市广东人热爱逛花市,特别是在春节前夕。
花市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和年货。
人们可以在花市购买到吉祥的桃花、寓意美好的梅花和各种繁花似锦的盆景。
逛花市不仅是购物的活动,更是一种互动和社交的方式。
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相聚在花市,共同感受喜庆的氛围,增进情谊。
5. 拜年广东人非常注重拜年,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要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是以长辈为主动,晚辈为被动。
晚辈要先拜祝福长辈,长辈则以红包作为回礼。
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尊老敬老、重视亲情和友情的精神。
中国十大民俗有哪些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民间社火、游锣鼓、上灯酒、迎财神、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民俗,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传统民俗。
春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春节,如羌年、苗年、土家年、彝族年、侗年、藏历年等,为国家级非遗,羌年更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庙会形成与发展和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庙会"外,还有东岳庙会、白云观庙会、万岁山春节大庙会等国内有名的庙会。
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赶茶场、泰山东岳庙会、武当山庙会、火宫殿庙会、佛山祖庙庙会、药王山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九华山庙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灯会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民俗。
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中国著名的灯会有自贡灯会、秦淮灯会、成都熊猫灯会、昆山中秋灯会、上海豫园灯会、德阳灯会、开封大宋上元灯会、武汉东湖灯会、西安新春灯会,其中,秦淮灯会、自贡灯会、豫园灯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淮灯会更是素有"天下第一灯会""秦淮灯彩甲天下"美誉,自贡灯会有“天下第一灯”美誉。
广东过年时的风俗
广东是一个饶富年俗文化的地区,过年期间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俗。
以下是一些广东过年时的代表性风俗:
1. 除夕夜团年饭
除夕夜全家人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菜式讲究吉利祥和的寓意,如鱼、发菜、元宝等,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2. 拜年
初一至初三为"开年马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问候,祝福新年吉祥如意。
长辈会给晚辈红包,以示吉祥。
3. 舞狮踩街
舞狮是广东农历新年的重要习俗,狮子代表勇猛、力量,可以镇压凶年祛除邪祟,舞狮队伍逐街巡游,为村落驱邪迎祥。
4. 赏花市
农历新年期间,各地会举办传统赏花市,有卖花、卖草篮、卖年画等,市民可亲自体验年味浓浓的喜庆氛围。
5. 年宵市场
除夕夜,广东各城乡都会举办热闹的年宵市场,民众在这里采购年货,品尝地道小吃,感受浓厚的年味。
6. 烧冷竹
广府人过年必烧"冷竹",冷竹是用竹叶编成的小人型状物品,被视为祛邪驱病的吉祥物,人们把它烧掉以祈求新年平安。
这些风俗习俗流传已久,代代相传,彰显了广东独特的岭南文化。
广东春节传统习俗解读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广东地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和祈愿,同时也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以下将为您解读广东春节传统习俗。
一、扫尘广东人在农历腊月二十八至二十九这两天,会进行大扫除。
扫除房屋内外的尘土,象征着一年的疾病和晦气都被打扫走了,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二、贴对联在春节前夕,广东人会在门框上贴上喜庆的对联。
对联上常常写上祝福的话语,如“家和万事兴”,寓意着全家人团聚和顺、事业兴旺。
三、腊八粥广东人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会煮腊八粥。
腊八粥用上好的糯米和各种杂粮煮成,配以枸杞、莲子、红枣等食材,既美味又有营养。
食用腊八粥有保平安、祈福富贵的寓意。
四、舞狮舞狮是广东春节的一大特色,广东人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
每逢春节,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看舞狮表演。
舞狮者身着五彩斑斓的狮子服装,以舞动的方式模拟狮子的动作,活灵活现地表演舞狮,将欢乐和祥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五、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
在广东,拜年有一套独特的规矩。
年轻人要主动去拜年,拜访长辈和长辈的朋友,祝福长辈健康、事事顺利。
长辈则会给年轻人压岁钱,寓意着转运和好运。
六、吃团圆饭春节的除夕夜,广东人都会和家人团聚,共享团圆饭。
团圆饭是一顿家人团聚的盛宴,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菜肴,象征着新的一年丰收、幸福和团圆。
七、放鞭炮放鞭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广东春节传统。
人们相信,鞭炮的声音能够驱走不祥之气,迎来新的一年的好运气。
尤其是在除夕夜和初一早上,人们纷纷点燃鞭炮,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八、观花灯广东人也非常喜欢欣赏和制作花灯。
腊月初八至十五,许多公园和广场都会摆放各种精美的花灯,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花灯的形状多样,有的是传统的灯笼,有的则是各种神话故事和动物形象的花灯,照亮了整个城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九、戏曲表演广东春节期间还有丰富多样的戏曲表演活动。
江西春节传统习俗大揭秘江西坐落于中国的南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春节是江西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对于江西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时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秘江西春节的传统习俗。
1. 贴春联春节前,江西的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
春联是一种特殊的对联,以红色纸张制成,上面写着吉祥的词语。
贴春联被认为能够辟邪驱邪,带来好运和吉祥。
2. 打年糕在江西,打年糕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将糯米制成年糕,并用锤子敲打,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更多的好运和福气。
3.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江西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节目之一。
人们会在街上表演舞狮和舞龙,以展示他们的技巧和才艺。
这样的表演往往伴随着锣鼓声和爆竹声,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4. 过年夜饭在江西,过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
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在一张长桌前品尝传统的家乡美食,如鱼、汤圆、腊肉等。
这顿丰盛的晚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5. 放鞭炮放鞭炮是江西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
当钟声敲响迎接新年之际,人们会纷纷点燃鞭炮,以驱除邪恶的灵魂,保护自己和家人平安。
6. 拜年拜年是江西春节期间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会穿上新衣服,拜访亲朋好友,并送上新春祝福。
拜年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还带来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
7. 红包江西春节期间,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放红包。
红包内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给予孩子们的祝福和祝福。
这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刻,他们会非常兴奋地收下红包,并表达感激之情。
8. 灯谜江西春节期间,人们会玩猜灯谜的游戏。
猜灯谜是一种传统的智力游戏,人们需要根据特定的描述或提示来猜出一个谜语的答案。
这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氛围,还锻炼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
总结:江西春节传统习俗丰富多样,既有民俗活动,又有饮食习俗和社交习俗。
这些习俗体现了江西人民的勤劳好客和浓厚的家庭观念。
春节是江西人重温传统、表达感恩和祈福的时刻,也是展示江西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时刻。
斗门春节风俗
斗门春节风俗
逛花市
斗门的花市虽不像广州、珠海等地那麽大型,但作为一个小县,其规模也是可让
人称羡了。春节前十多天,就有不少商贩在县城几个主要路段摆上各种鲜花和盆栽,县府
设置了一个花市,鲜花五彩缤纷,年橘金黄鲜红,进花市采购的
市民络绎不绝。
舞龙醒狮
自然是农村喜庆必备节目。舞龙醒狮为民间绝技,斗门县莲溪镇的舞龙队曾代表
斗门县到珠海市参加过各类巡游演出,虎年来临,龙生虎猛,当然要大显身手。醒狮在斗
门更是平常,大小庆典都要出动,春节几天,各村镇的醒狮队伍纷纷进城来表演,为各商
铺祈求好运,同时也采得一些过年利是,在一阵阵锣鼓声中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非
一件容易的事,图个新年大吉大利,纵使辛苦一点亦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