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伶官传序》

  • 格式:doc
  • 大小:9.6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周教学课时数:4课时二、本周教学进度:《过秦论》、《伶官传序》三、本周教学知识要点及能力要求: 1.学习《过秦论》,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理解《过秦论》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认识并掌握《过秦论》中“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家、势”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4.学习《伶官传序》,了解并掌握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5.认识并掌握《伶官传序》中“盛、告、困、微”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四、学法指导: (一)《过秦论》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时称贾生。所著政论以《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为代表作。其文锋芒毕露,切中时弊,文笔雄放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论辩有力,而且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2.解题:《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课文选文)论始皇之过,中篇揭胡亥之失,下篇析子婴之亡。作者借前朝之事,言兴亡之理,希望西汉统治者以秦为鉴,从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过秦”,意为指出秦的过失。“过”,动词,批评过失的意思。 3.结构:第1段:从秦国强盛的开始说起。地利加上人谋,奠定强盛的基础。这一段起得峥嵘有气势,开下文波澜起伏之源。第2段:概念六国削弱,秦势日强的过程,文笔酣畅之至。第3段:先写始皇统一,气焰赫赫,不可一世;“于是”以下痛斥其踌躇满志、多行不义之实,“过秦”之论自此始。第4段:形势急转,秦朝败亡。极写陈涉之平庸,所以见亡秦之轻易。第5段:根据以上的史实,得出结论——秦之所以灭亡,在于本身过失。不仅紧扣题目,且有一种“愈收尾,愈锐厉”的势头。 (二)《伶官传序》 1.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官直言敢谏,曾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散文诗词创作、文艺批评、史传编写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其以散文成就为最高,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2.解题: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茺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3.结构:第1段:先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这个论点,紧接着举出将要评论的唐庄宗的事例。第2段:较详地叙述唐庄宗之事——晋王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第3段:评论唐庄宗连续的胜利,用“意气之盛”回应开头的“盛”字,又评论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开头的“衰”字。然后引古语“满招损,谦得益”,进一步阐明盛衰由于人事的道理。第4段:在上文基础上推进一层,指出“祸患者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固不限于伶人。议论重点放在文末,使文章产生一种“愈收敛,愈警醒”的效果。五、重点练习解题指导: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人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四句中“于”的用法与“余威震于殊俗”中的“于”相同的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齐人勿附于秦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肃追于宇下[解题指导] “于”是个灵活的虚词。在A项中,用陈涉与九国之师比,“于”表比较。B项中,“于”引出动作“附”

的对象。C项中,“于”引出动作“求”的对象,与B相同。D项中“于”放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而题干例句中的“于”正是放在动词“震”后表处所(殊俗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里指很远的地方,用来形余威之大)。故答案为D。 2.下列四句中的“而”,表因果的一句是 A、而倔起阡陌之中 B、转而攻秦 C、赢粮而景从 D、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解题指导] A项中的“而”连接“蹑足行伍之间”和“倔起阡陌之中”,显然构不成因果关系,“而”在此表并列。B项中“而”连接“转”和“攻秦”两个行为,也不是因果关系,“而”在此可以有两种理解,都说得通:一种是一般的顺承,表现两个行为相续之快;一种是轻微的转折,联系大一些的语境,表现陈涉的不可思议。C项中的“而”表顺承,“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答案是D,“而”连接原因(山东豪杰并起)和结果(亡秦族)。 3.下列对陈涉的论述,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显然对陈涉抱着偏见,是应该批判的。 B、作者认为陈涉四个方面都不如九国,这说明作者是鄙视农民起义领袖,这正是作者的阶级局限。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贬低陈涉,他的意图却是要说明陈涉与六国贵族比较,虽地位卑微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这说明作者对陈涉作了客观肯定的评价。 D、表面上看,作者用对比手法贬低陈涉,处处不如六国贵族,但他的意图恰恰说明正是陈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性。[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过秦论》主旨是言秦之过。陈涉在文中的作用是反对秦朝的暴政,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让人们看到,暴秦的下场是各方面都不可能与之匹敌的一个陈涉就将其推翻了。所以,对陈涉及作者的评价不可过度地拔高或贬低。此题的答案为C。AB两项歪曲了作者的意图,D项拔高了陈涉的作用。六、本周教学内容同步自测题: A、基本题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孝公既没 2.合从缔交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4.赢粮而景从 5.百有余年矣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意义: 1.九国之师 2.流血漂橹

3.赢粮而景从

4.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5.山东豪俊遂并起

6.天下云集响应

(三)辩别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1.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因利乘便,宰害天下③因河为池 2.乘①因利乘便②致万乘之势 3.一①相与为一②一夫作难 4.弱①会盟而谋弱秦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5.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宽厚而爱人 6.至①及至始皇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7.亡①追亡逐北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8.重①尊贤重士②有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9.策①蒙故业,因遗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10.北①追亡逐北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11.致①以致天下之士②致万乘之势12.延①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13.遗①蒙故业,因遗策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14.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③何其衰也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天下云集响应 5.赢粮而景从 6.却匈奴七百余里7.履至尊而制六合 8.函梁君臣之首 9.一夫夜呼 10.仓皇东出 11.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奋六世之余烈 2.委命下吏 3.隳名城 4.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莫能与之争 7.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8.抑本其成败之迹 9.逸豫可以亡身 10.举天下之豪杰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2.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指出下列句中表被动的词。①身死入手,为天下笑者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将下列倒装句还原成现代汉语的语序①陈涉之位,非尊于……中山之君也②盛以锦囊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④而告以成功 3.补出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①盛以锦囊②而告以成功③负而前驱 B、发展题——为下面两段文字加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选自《孔子家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