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达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22.58 KB
- 文档页数:9
他(湖、水库等);员工:全职员工80名、兼职60名;预算:56亿英镑;人口:25,500,大多集中在4个村庄;土地权属:83%私有;14.5%林业公司所有;1.5%国家信托公司所有;1%国家公园所有。
北约克摩尔斯农业计划(North York Moors Farm Scheme)是英国1985年环境法要求在农场经营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的实施案例。
1990年,北约克摩尔斯农业计划开始实施。
依据1981年英国《野生动植物和农村法》第39条的规定,农场主和国家公园主管机关按照自愿参与原则达成协议,目的是对促进并增强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价值的农场主提供补偿。
该计划一共达成了108份协议;包括了90%符合条件的农场主和7441公顷土地;经费从1990作为该计划基础的法律在计划的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1年英国《野生动植物和农村法》第39条规定:“(1)相应主管机关(如国家公园)为了保护或增强自然景观的优美或其他无论是位于乡村还是在其他区域的土地的宜人美感价值,或是为了增进自然景观带给公众的快乐,可以与有兴趣的任意土地经营人在特定时期或无期间限制的时间内达成契约。
…可以包括由相应主管机关根据对契约的目的而明确的必要的或有利于实现保护目的的附带的和结果性的义务规定(包括由一方向另一方做出补偿)”。
该计划的成效是多元的,在转移增加生产的压力、鼓励低密度种植、确保环境保护、刺激地方就业、保持个体农场主管理其农场事务生态实践提供补贴。
为了获得政府的补贴和对实施专门措施的额外奖励,自1993年以来农民们致力于提供持续性生态服务的努力。
1996年《联邦农业法》进行了修订。
1996年的宪法修订案也将直接收入所得与生态管理的最低要求联系在一起,此修订在公众投票中得到78%的民众的支持。
这同时反映出此后出台的与保护生态相关的农业政策获得了公众的高度支持。
1992年重建法》依据农业的可持续性对三个层次的农业发展提供财政和补偿支持:第一层次是支持特定的生物类型,如广阔的草地和牧场、高杆果树和树篱;第二层次是支持比保护性农业更高的生态标准的农业生产。
德国西班牙湿地保护启示德国和西班牙在湿地保护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启示:1. 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德国和西班牙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框架和政策来保护湿地。
在德国,联邦湿地保护法确保了湿地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
西班牙也制定了湿地保护计划,并将湿地列为国家优先保护区域。
这些法律和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和支持,确保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
2. 管理体制:德国和西班牙的湿地保护都采取了协调管理的方式。
德国的湿地保护机构与地方社区、政府和环境组织合作,共同制定保护策略和计划。
西班牙也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并与当地社区密切合作。
这种协调的管理体制有助于确保各方共同参与湿地保护,实现管理的协同效应。
3. 教育和宣传:德国和西班牙都重视湿地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开展宣传活动和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和理解。
这种教育和宣传工作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支持,促进人们积极参与保护活动。
4. 合作与跨界保护:德国和西班牙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实施跨界湿地保护。
德国与其邻国进行了湿地保护的合作,共同制定保护计划和跨界管理机制。
西班牙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开展湿地保护项目。
这种合作和跨界保护有助于提高湿地保护的效果,并解决跨界湿地面临的共同挑战。
5. 科学研究和监测:德国和西班牙都重视湿地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
通过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物种监测和环境指标评估等工作,获取湿地保护的科学依据。
这种科学研究和监测有助于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总的来说,德国和西班牙在湿地保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湿地保护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概述流域生态补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它是由生态学、经济学、法学三学科交叉而衍生出来的一个交叉概念。
目前法学界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概念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学者周大杰等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是中央和下游发达地区对于保护环境敏感区而失去发展机会的上游地区以优惠政策、资金、实物等形式的补偿制度”;钱水苗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是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在流域内上下游各个地区之间实施的以直接支付生态补偿金为内容的行为”;李磊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是指流域上下游之间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受损和受益的不公平,由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给予一定补偿,补偿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为了实现全流域内上下游及各地区之间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更好的体现全流域内的公平和正义,笔者认为对于流域生态补偿应该这样界定:流域生态补偿是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生态投入或失去可能的发展机会)给予的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补偿。
二、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一)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我国是开展流域管理比较早的国家,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原因在于: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须的自主管理权、经济实力、制约手段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监测的机制,以及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虚化;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行业管理与统一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权限交叉不清,矛盾重重。
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和水资源保护机构并存,水资源的量与质两个方面的管理被人为分割;流域内大型供水及引水工程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尚未形成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用水户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形成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流域水资源竞相开发、分散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流域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能对全流域水资源实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也没有将水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
美丽中国进程中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分析了生态补偿存在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和不足,并就完善我国生态补偿立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补偿;立法体系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179-02在我国日趋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下,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制定生态补偿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补偿立法的现状(一)我国《宪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了明确规定。
2004年修正后的《宪法》第10条、13条规定,突出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协调,肯定了补偿机制在法律调整中的地位。
《宪法》的上述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环境资源保护、防治污染这一基本国策,并为生态补偿提供了宪法基石。
《宪法》作为最高位阶的法律,对生态补偿及生态法律制度各种规范的适用和解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综合性生态环境法。
综合性生态环境法既包括全国性的生态、环境、资源综合调整法律、法规,也包括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综合调整法律、法规。
从其内容和功能看,综合性生态环境法联结着环境和资源,对生态补偿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也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法,主要内容是关于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定过于粗略,不够具体,实践中难以起到综合调整的作用。
(三)单行生态环境立法。
自然资源保护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由各种资源法所组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海洋资源保护法、湿地资源保护法、渔业资源保护法、森林资源保护法、草原资源保护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矿产资源保护法以及一些特殊的区域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规定涉及生态补偿资金的筹集来源、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对象等方面。
(四)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行政法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定。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探讨马涛;陈家宽【摘要】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是近年来我国湿地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给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困难。
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与湿地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最后讨论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湿地保护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that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wetlands of China is the lack of legal protecti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ese legal system were sorted out and the conflictsand contradictions were analyzed in particular. The experiences in wetlan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velation to China were discussed.【期刊名称】《湿地科学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湿地保护;立法;问题;国际经验【作者】马涛;陈家宽【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湿地遭受严重破坏。
湿地破坏的主要直接原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垦、引水、水体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而间接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加快。
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 蔡守秋* 摘要: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是指有关维护生态安全、防治生态安全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或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有机整体,通常由有关法律条文和专门的法规、行政规章构成,包括有关规则、程序、保障措施、管理机构及其职责等规定。
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是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工作或活动的法定化、程序化和系统化,是开展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一系列环境资源法律制度,其中不少制度与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工作关系密切。
专门性的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主要有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信息制度、生态安全的安全生产制度、生态安全问题风险评价制度、动植物检疫制度、生态安全和生态保护特定区制度、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
关键词: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 法律制度 一、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 在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律制度中,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对于维护生态安全、防治生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生态安全事故和事件 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应急制度处理的主要问题,是突发性的生态安全事故、事件和紧急状态。
在国外,有些国家的法律常常把事故与事件区别开来。
一般认为,生态安全事故(accident),是指不可预见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原因所造成的暂时的、非计划的生态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事件(icident ),一般指各种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短期的生态不安全状态。
但在我国法律中,对事故和事件往往不加区别。
所谓突发性生态安全事故和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生态环境资源重大污染或破坏,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公私财产的事件或者事故。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破坏、动植物损害、人们生命健康财产损害的重大自然灾害、病情、疫情和污染事件或者事故。
所谓紧急状态,又称紧急事件、紧急情况、非常状态、特殊状态等。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案例(一)案例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水生资源被破坏等影响,美国联邦政府逐步重视湿地保护。
1972年,美国颁布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美国也简称“清洁水法”),规定除非获得许可,否则任何主体都不得向美国境内水体倾倒或排放污染物,以严格保护湿地、水体和物种栖息地。
1988年,布什政府根据清洁水法,提出了美国湿地“零净损失”的目标,即湿地数量和功能在开发建设中不得减少。
此后的法律和政策逐步细化了开发者损害补偿的义务,建立了补偿性缓解机制,政府允许开发者用一定数量得到改善(新建、修复或保护)的湿地,去补偿另一块受开发活动影响的湿地,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湿地补偿需求。
美国湿地缓解银行(Wetland Mitigation Bank)是指一块或数块已经恢复、新建、增强功能或受到保护的湿地,是一种市场化的补偿机制,由第三方新建或修复湿地并出售给其他开发者,以帮助后者履行其法定补偿义务,目的是保护湿地、抵消开发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湿地缓解银行已经扩展到溪流修复和雨洪管理等领域,并成为美国政府最推崇的补偿性缓解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私人企业投资参与建设,激励了土地所有权人、社会公众参与湿地保护,还推动了湿地修复技术的进步和湿地修复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保障了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
(二)运行机制和具体做法1.湿地缓解银行交易需求的培育美国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严格执行以及“补偿性缓解”原则的确立,是培育湿地缓解银行交易需求的基础。
根据美国《清洁水法》第404 条的规定,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建立了工程许可审批制度,对任何破坏或损害湿地、水道环境的项目进行审批,以监管对湿地、溪流和河流产生的任何不利影响,这些项目既包括私人部门实施的土地开发,也包括政府部门实施的公共基础设施或军事类项目。
在此基础上,美国确定了“补偿性缓解”原则,即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湿地、河流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严格遵循“缓解措施优先级别”顺序:首先应尽量避免项目对湿地和河流造成影响;如果避免不了,应该将影响降到最低;如果这些方案都不可行,才能采用补偿性缓解机制,即允许项目开发者采用补偿生态环境损失的方式来抵消损害(如购买湿地信用),并实现湿地资源的“零净损失”。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与立法发展一、国外生态补偿的实践1、美国美国一些地区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时注意到,单独采用收费手段并不是十分有效的,需要与其它手段结合起来使用[王学军、李健、高鹏、庄国泰. 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的若干理论问题及收费效果测算研究[J]. ,例如,某些破坏者可以将收费通过价格升高转嫁给其它部门或消费者,尤其是对于垄断部门,他们可以并不采取措施防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另外,有些生态问题也不适于收费,而只能采取直接管理的办法,如濒危物种的保护。
对此,通常采取多种措施综合予以解决。
例如露天采煤可以造成植被破坏、土壤侵蚀、河流淤积等问题,通常采取如下措施:(1)对煤炭开采征收开采税(费),或对采出的煤炭征收级差开采税,征收的费用可用于复天等。
(2)按法律规定由采矿者对遭受损失的临近土地所有者赔偿损失。
(3)由政府制定规章制度,要求其执行。
(4)在开采前交纳保证金,复田之后发还。
(5)要求提交详细的工程和地质资料、开采计划、复田计划,以监督之。
(6)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在授予露天采矿许可证之前举行听证会。
由政府负担复田工作,资金来源即第4条所述之保证金。
美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湿地保护No-Net-loss政策等都体现了生态补偿原则。
“美国由于在20世纪30年代遭受特大洪灾和严重的沙尘暴从而选折了保护性退耕这种政策手段。
隐藏在该项目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就是对原先种地的农民为开展生态保护、放弃耕作的机会而由此所承担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补偿资金完全由政府提供。
但美国在具体实施项目时则采用了市场机制并遵循了农户自愿的原则。
美国的保护性退耕计划以合同制方式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的保护目标不尽相同。
合同期一般为10-15年。
合同期满时,政府允许农户在对当年农作物的市场行情和政府所提供的补偿标准作比较后,确定是否继续参加下一阶段的退耕项目。
”[龚亚珍世界各国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林业科技研究[J]2002年第3期]2、德国在德国,一些州试图通过制定法规等手段和其它方法限制非城市地区的开发,以保护自然资源,其中采取的一个方法就是当恢复手段不起作用或不够时,征收一种自然保护特别税[王学军高鹏庄国泰国外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情况(资料)调查报告],例如,在Baden--Wurttemberg州,按照州自然保护法,征收一种补偿性的特别税,其收入放入一种特别的自然保护基金,以促进和资助自然环境的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方法与实施途径研究李云燕【摘要】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本文阐明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路径,探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对生态补偿的方式类型及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途径进行深入研究.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路径涉及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与尺度、补偿方式与途径以及法律保障等内容.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需要依据生态保护者的直接投入与损失以及机会成本、生态破坏的恢复成本、生态受益者的获利、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等进行核算.其确定方法包括直接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意愿调查法、市场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法等.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是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与关键,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对自然保护区这样的生态保护的重点功能区域,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中央与省级财政应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有益补充.%Nature reserve is defined as such a place where development is prohibited by the main function zoning of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necessar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China's nature reserves,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researched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eco-compensation standards, and investigated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es of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nature reserve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contains many elements, such as thecompensatio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scale, and the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legal protection, etc.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 determination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computed on the ecological protector's direct investment and loss, opportunity cost, the cost of ecological damage restoration,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the beneficiaries and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e methods of determination include direct cost method, opportunity cost method, willingness survey method, market method an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method, etc. The keys in implement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re the way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hich mainly involve two basic ways: the government way and market wa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vertical transfer payments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key functional areas such as nature reserves. At the same time, market mechanism should be introduced actively as a beneficial complement fo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20)012【总页数】9页(P1957-1965)【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路径;补偿标准;实施途径【作者】李云燕【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96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要求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基本依据划分主体功能区,提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范畴,旨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中。
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及其改进建议李繁荣;崔格格【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以生态补偿为主的经济手段越来越得到重视,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作为生态补偿的基础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生态补偿制度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投资主体单一,导致补偿资金缺乏、生态监测体系不完善、群众缺乏生态观念以及生态补偿的标准过低、范围有限等.文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推进法治建设、完善补偿机制、形成多渠道融资、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等,从而为我国更好地建设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参考,完善其制度.【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4页(P77-80)【关键词】生态补偿制度;补偿标准;政策【作者】李繁荣;崔格格【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619;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一、生态补偿内涵及补偿制度(—)生态补偿内涵对于生态补偿的概念,国内起初是从自然科学界中总结出的仅仅指环境破坏后的补偿,随后被引入到社会经济范畴,就不单指自然环境的补偿,而且还包括经济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生态补偿仍没有一致的概念,处于不断摸索当中。
李文华认为生态补偿即调节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1];毛显强博士指出生态补偿是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2]。
各位学者从各种角度解释了生态补偿的具体内涵。
总体来看,目前对于生态补偿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包括所谓的“生态补偿费”,即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事后的修复弥补以恢复原状,而且还包括通过调节人类的行为增强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增强其自身的修复能力,以达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不同角度分析下的生态补偿制度1.环境保护观念下的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是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人类对破坏行为的减少以及对生态保护投入的增加帮助生态系统实现自我修复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普遍意义上的对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实行的治理。
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思考冷淑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单纯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严重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如何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较低的生态环境代价取得较快发展和较高效益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意义生态环境补偿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和污染环境的补偿,即通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根据“谁破坏,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要求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改变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而无需付费的观念,使整个社会认同生态环境的价值,形成“污染者付费、使用者补偿、保护者获得补偿”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战略选择,其意义在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经济范畴,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物质基础。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离开了生态环境系统创造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经济社会系统就无法运行,其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人类要想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延续社会文明的步伐,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点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核心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我国湿地生态补偿体制探究【引言】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引言【第一章】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第二章】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评价【第四章】主要发达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第五章】构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结论/参考文献】国内湿地生态补偿法制分析结论及参考文献第四章、主要发达国家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湿地保护还是生态补偿,我国均起步较晚。
本部分选取湿地生态补偿制度较成熟的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作为分析对象,作为构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参考。
一、美国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一)美国湿地的权属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其湿地保护法律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效力各异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构成。
美国宪法中的有关条款是这些法律法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①宪法第四修正案(1791 年)规定,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
宪法第五修正案(1791 年)规定,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
美国的土地私有化程度很高,大部分湿地为私人所有,然而湿地生态补偿无法避免行政机关的介入,满足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与正当程序条款的规定,是这一制度安排面临的首要问题。
美国湿地的所有权主体包括四类:联邦、州、地方政府、私人,权属规定明确,主要的所有权主体是私人。
在湿地所有权明确的基础上,管辖权的边界也十分清晰。
根据美国宪法,对于联邦所有土地上的湿地事务,联邦政府享有完全、排他的管辖权。
对于联邦所有土地之外的湿地管辖权,受到宪法的严格限制。
除非有宪法授权,联邦湿地法规并不当然适用于各州。
州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根据各州宪法,类似于联邦与州的分权监督关系。
对于美国湿地基本为私人所有的问题,美国宪法第四、第五修正案确保政府以公平的补偿和正当的程序取得地役权或购买所有权等。
(二)美国主要的湿地立法美国拥有众多湿地法规,但并无联邦的湿地保护专门立法,对于湿地的管理、利用和保护散见于不同的法规中。
《清洁水法》第404 条款是保护湿地最重要的规定,它主要规定的是掘取与填埋水域问题,其他的湿地问题散见于其他法规当中,如《河流与港口法》、《食品安全法》、《税收改革法》等在湿地保护方面与该条款有较好的协调。
现行的第404 条款规定是在联邦政府层面上进行运作,许多州、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各自的湿地法,如纽约州的《淡水湿地法》和《潮汐湿地法》。
在宪法统领,联邦、州、地方政府分权制约的体制下,如何保证各州、各地区实施第404 款的规定,让联邦接受各州、各地区的湿地保护法案是美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美国湿地的“补偿性缓解措施”美国的湿地政策经历了从鼓励湿地开发到湿地恢复和保护的转变。
“补偿性缓解措施”是美国湿地保护的成功模式。
“补偿性缓解措施”是指,要求开发者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主体在取得开发权时,承诺减缓或抵消开发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种机制一般要求开发者先减缓不良生态影响,然后以其他方式抵消无法避免的不良生态影响。
抵消不良生态影响的方式有:开发者自己在开发项目地以外采取保护或恢复植被的措施,或者委托第三方采取保护或恢复植被的措施,或者购买保护“信用”。
①只有承诺满足这些要求,开发者才能得到开发权。
开发商在湿地进行经济开发活动时,需要满足实质性的环境评价标准,得到一项许可才能进行。
要得到这一许可,开发商应当向政府证明,只能在这块湿地上开展开发项目,没有替代方案,项目设计必须将对湿地的影响降到最小。
如果这两方面的条件都满足了,开发商需要在其他地方恢复一块湿地来补偿它破坏的湿地,即“补偿性缓解措施”。
值得强调的是,该措施是在没有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的才成为获得许可的前置条件。
“补偿性缓解措施”的具体方法包括修复、重建、强化和保存。
修复指修复湿地自然的、历史的功能;重建指从无到有地建设湿地;强化指采取措施强化现有湿地的功能;保存指采取保护地役权或财产转让的方式,永久性地保护湿地。
②2008 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和环保署共同发布《水资源损失的补偿性缓解措施》,规定了三种缓解机制:被许可人缓解、缓解银行和第三方替代缓解。
③被许可人缓解是就地治理,治理的对象是项目本身的湿地,由被许可进行经济开发活动的主体自己实施缓解措施;缓解银行和第三方替代缓解是移地治理,治理的对象是项目以外的湿地,前者由出售信用额度的湿地银行负责实施缓解措施,后者由公共机构等第三方实施缓解措施。
二、澳大利亚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一)澳大利亚湿地的权属澳大利亚也实行联邦制,其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包括联邦法、州法和地方法。
澳大利亚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属于各州,但是河流、海洋的航运管理权属于联邦政府。
湿地是土地、水体、动植物等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造成澳大利亚在湿地管理方面形成以各州为主,联邦和地方为辅的格局。
澳大利亚的湿地权属也十分清晰:联邦政府对其所有的湿地有绝对的权利;州政府对其所有的湿地拥有主要权利,但受到部分联邦法律的约束;私人所有的湿地则受到州法的约束。
政府为保护环境,对土地有优先购买权①(二)澳大利亚主要的湿地立法。
澳大利亚在联邦、州和地方法律中,目前均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关于湿地利用与保护的规定散见于相关法律和政策中。
与湿地利用和保护有关的法律主要有《政府间环境协议》②和《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此外,各州都有涉及湿地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如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保护行政法》、《地方政府法》等。
为确保联邦政府的行动和《湿地公约》保持一致,尤其是回应公约中“合理利用”③的湿地管理原则,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7 年制定了《联邦政府湿地政策》。
这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布的最为重要的湿地政策。
(三)澳大利亚的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制度为了提高澳大利亚公众对湿地资源的认识与了解,《联邦政府湿地政策》积极鼓励包括土着澳大利亚人、其他私人土地拥有者、企业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内的社区参与实现该政策的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社区对湿地价值的认识与了解;二是授权社区承担合理利用湿地的责任;三是鼓励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支持机制。
④澳大利亚土着人口众多,许多湿地都是土着人聚居的地方。
澳大利亚政府在制定与执行湿地政策时,充分考虑土着人的利益,给予土着人参与湿地政策制定的权利,确保联邦有关计划通过相应机制提供土着群体参与湿地保护、回复与管理项目的机会。
三、英国的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一)英国主要的湿地立法英国是单一制国家,英国的湿地保护法律体系包括三级:一是欧盟指令和国际条约;二是中央政府立法;三是各邦立法。
与湿地相关的欧盟指令包括《野生鸟类保护指令》、《环境影响评价指令》等。
国际条约主要指《湿地公约》,还包括《关于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波恩公约》、《迁徙物种公约》等。
中央政府立法《野生动物和农村法》、《水资源法》对湿地保护有重要影响。
各邦的自然保护立法也有湿地相关规定,如《苏格兰自然保护法》、《北爱尔兰水法》等。
(二)英国的湿地管理协议制度根据《野生动物和农村法》,湿地管理协议是基于法律规定或湿地所有权人的自愿选择,由管理机关与湿地所有权人在确定湿地保护与开发限制期限方面,以及在因前述行为引起的所有权人经济损失的补偿方面达成协议。
①虽然英国也采取公共购买制度将具有高生物栖息地价值的区域从私人手中购得,成为政府或公共管理湿地,但成本高昂使得这一制度适用范围受限。
湿地管理协议制度的一方参与主体虽然是湿地管理机关,但却是以契约而非管制的方式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既减轻了政府直接购买湿地所有权的财政负担,又充分调动了私人所有者保护湿地的积极性。
②四、国外湿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借鉴意义(一)明确湿地权属湿地的权属指对湿地的所有和使用权能的分配。
如前文所述,我国法律未明确湿地权属。
“湿地”概念进入我国较晚,并未出现在《宪法》或《物权法》中。
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二条首次在定义“环境”时列举湿地,但这对确定湿地权属并无实际意义。
我国也无湿地保护专门立法,尽管湿地依据其主要附着的土地或水体资源类型的权属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这一结论也是建立在对现有法律文意解释的基础上。
在采取市场机制的情况下,湿地生态补偿是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交易标的进行流转的法律制度,湿地权属不清是不可回避的制度障碍。
美国、澳大利亚与英国的湿地权属虽然明确,但很大部分湿地为私人所有,无论是限制私人对湿地的利用权限或是公共购买私人湿地所有权等方式,其各自的立法均克服了这一障碍,这也是进一步协调湿地的管理、利用与保护关系的前提。
湿地管理职权的分配是建立在权利归属的基础上的,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湿地的权属缺乏直接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湿地行政管理体制低效的问题,明确湿地权属是保护湿地的前提。
湿地具有公共物品属性,要克服公共物品属性带来的外部性问题,也需要通过明确湿地权属来解决。
我国虽然尚未出台《湿地保护条例》,但已经在研究讨论中。
①除了关注具体的制度设计,条例还应将湿地的定义、权属予以明确规定。
(二)夯实法律基础无论是美国的“补偿性缓解措施”、澳大利亚的公众参与制度或英国的湿地管理协议制度,均有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或政策作为依据。
我国无论在湿地保护或生态补偿方面的法律基础均十分薄弱,在国家层面均无对应的专门立法,只有一些零散的原则性规定。
2013 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规定,因保护湿地给湿地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2015 年施行的新《环境保护法》增加了生态补偿的原则性规定。
我国目前有19 个省(包括自治区)、8 个市(包括自治州)进行了湿地保护地方立法。
然而地方立法效力低、可操作性差,对各地的湿地生态补偿工作缺乏规范价值。
因此,需要尽快完善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国家层面立法。
(三)强化市场作用我国现有的湿地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是政府补偿,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出资比例来看,中央政府占绝大多数。
根据甘肃省林业厅、财政厅2010 年编制的《甘肃省湿地生态补偿草案》估算,甘肃省生态补偿范围为全省124.8 万公顷天然湿地,每年需投入资金2.63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50 亿元,占资金总数的95.02%,地方财政0.131 亿元,占资金总数的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