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6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古诗阅读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宋)范成大玉雪飘零贱似泥,惜花还记赏花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练习题(含答案)12 词四首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如拭.(shì)塞.下(sài)千嶂.(zhànɡ)人不寐.(mèi)B.浊.酒(zhuó)燕.然(yān)胸襟.(jīn)鬓.微霜(bìn)C.未勒.(lè)羌.管(qiānɡ)貂裘.(qiú)右擎.苍(qín)D.霹.雳(pī)蛾.眉(é)千骑.(jì)麾.下炙(huī)1.答案C “擎”应读qín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B.了.却.君王天下事(了结,完成)C.燕然未勒.归无计(刻石记功)D.身不得,男儿列.(行列)2.答案 D 列:属类,范围。
3.下列词句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3.答案B A.应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应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D.应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北宋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宋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辛弃疾—南宋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满江红》—秋瑾—清代末年4.答案 C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北宋词人。
5.下列词句中没有用典的一句是( )A.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含答案)古诗文阅读一、古诗阅读(30 分)(一)(6 分)金陵驿二首①(其一)[ 宋] 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本诗与《过零丁洋》表达的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两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6 分)吴宫怀古[ 唐] 陆龟蒙香径①长洲②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释注】①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
故址在今苏州香山旁。
②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
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同为怀古诗,两首诗歌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三)(6 分)春晚[ 南宋] 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释】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这首诗的尾联既用典、又是借景抒情,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赏析此联的妙处。
(6 分)(四)(6 分)①漫成[ 唐]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 注释] ①漫成:随手写成。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当时寄寓四川。
②联拳:鹭鸶在睡觉时缩起一只脚,如握拳。
多只鹭鸶宿成团,其状如联拳。
③拨剌:鱼尾拨水声。
1. 诗歌着力刻画一个“静”字,其中“ ”句,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古诗词答案答案:1. 追求、思慕、迎娶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 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 4. 辗转反侧采之、友之、芼之、乐之5、《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答案: “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
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
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
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答案:1、夕阳落花归燕2、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答案:1、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3见教参答案:1.坟墓海峡(1分,每空0.5分)家国之思(1分,意近即可)2.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
(2分,句子0.5分,理由1.5分,若赏其他句子亦可。
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3.“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3分,每处1.5分,意近即可)11.(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1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精讲精练(含答案)九年级(上)课内古诗词赏析精讲精练(二十四)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价值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放下酒杯搁下筷子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茫茫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边,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处何方?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内容分析】1.“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停”“投”“拔”“顾”表现出来的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主题思想】全诗抒发了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心情和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__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苦闷、抑郁的情绪。
__2.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冰塞川__”“__雪满山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3.名句赏析。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__运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明诗人对自己从政仍有所期待。
试题一、基础达标1.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A.见异思迁.(变动) 不能自已.(停止)B.秉.烛夜谈(拿着) 大张.旗鼓(张开)C.敝.帚自珍(破旧) 错落有致.(情趣)D.潜滋.暗长(生出) 莫名.其妙(说出)2.选出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________,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但她有时候也很有________,不受一点人格上的________。
A.温和骨气凌辱 B.温顺刚气凌辱C.温顺骨气侮辱 D.温和刚气侮辱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禁粗制滥造的伪劣商品流入市场。
B.他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就是期盼得到教授的指导。
C.他无意间谱了一首曲,没想到歪打正着,居然得奖了。
D.他昨天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4.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
诗人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5.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使语言连贯。
正确的选项是()①书籍正是由无数智者用心血浇铸成的一个大千世界。
②“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句名言如果借用到书籍上,就会显得趣味独特。
③这就是说,要用“心”读书。
④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虔诚的心灵才能自如地驰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九年级全阶段(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3分)(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2分)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三)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2分)2.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自始至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四)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分)2.“浊酒_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五)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衷,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秋望(明)李梦阳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略,指迅速运送粮草。
②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高诗中一词点明题目中的“望”字,李诗中的“天狼”原为星宿名,此处喻指________。
(2)两首诗都借秋望所见之景抒情,但抒发的感情却不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敌人(侵略者)(2)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李诗中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凄清肃杀的塞上风光,抒发了诗人渴望有如郭子仪这样安边卫国的良将再现,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解析】【分析】(1)“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士兵们跨过护城河时尘沙阵阵,将军从弓袋中拔箭射敌军。
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为此星出现预示有外敌入侵,“射天狼”即抗击入侵之敌。
(2)高诗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
“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诗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等,构成北方边陲特有景象,气象开阔而略带萧瑟之感。
颔联写前方将士踌躇满志的勇武形象,与首联相映衬,烘托战事将起的紧张气氛。
颈联分别选取战前紧张忙碌场面与冷月当空的凄清之境,对比强烈,引人遐思。
尾联由此生发,借助郭子仪之典,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情感复杂而耐人寻味。
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
故答案为:⑴敌人(侵略者);⑵高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独自登楼远眺所见的凄凉苍茫的江南秋景,抒发了游子浓浓的思乡(孤独、悲伤)之情。
九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赏析题《从军行》(唐代,杨炯)1、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和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首联中“照”字用的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照”字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张的军情传递给读者,仿佛真的看到战火已在眼前一样。
紧张的局势,势必会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起下文“心中自不平”。
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明作者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意做置身书斋的书生。
抒发从戎书生保卫祖国的壮志豪情。
4、主题: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
表现了作者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
5、名句赏析:①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也暗然失色。
狂风的呼啸声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运用景物烘托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来描写这场战斗,把战士们冒雪战斗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的更加真切感人。
6、理解默写:①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借“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委婉的表现了当时军情的紧急。
②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既表达出唐军奉命出征,辞别京城,奔赴疆场之意,又显示了出师场面的威严和庄重。
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月下独酌》(唐代,李白)1、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的举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2、“暂伴月将影,行月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怀畅饮,体现诗人放旷通达的性格。
基础训练一、《月夜忆舍弟》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2.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3、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
5.“月是故乡明”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请问:故乡的月亮真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的明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亲人们的悠悠深情。
6.这首诗里,除了诗人思念弟弟、思念故乡的感情之外,你还体会到什么?关注国家和平,希望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7.古代文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4句以上,多写加分)(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长沙过贾谊宅》1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
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_____、_____、_______是押韵的。
迟、时、知2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D)(3分)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诵读专项训练及答案说明:本材料已整理,可以下载后直接打印,也可以重新编辑。
答案单独附后;本资料仅供师生教育教学使用。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6分)①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②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③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④,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⑤,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⑥,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4分)①《赤壁》中,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②《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清晨之景的句子是“”。
2.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6分)①,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②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③,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④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4分)①《次北固山下》中,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写出了风的“顺”与“和”的句子是“”。
②《泊秦淮》中,交代了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6分)①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②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③,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④,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二十余年如一梦,。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⑥,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4分)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正确的选择是“”。
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最新单元测试卷:第六单元过关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测试范围:第六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32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昳.丽(yì)玉帛.(bó)小信未孚.(fú)B.崩殂.(cú)间.进(jiān)咨诹.善道(zōu)C.期.年(qī)舂.谷(chōng)望其旗靡.(mǐ)D.夙.夜(sù)行.阵(xíng)陟罚臧否.(pǐ)【答案】A【解析】B项,“间”应读“jiàn”;C项,“期”应读“jī”;D项,“行”应读“háng”。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一鼓作气,再.而衰(第二次)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C.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展)D.以告.先帝之灵(祭告)【答案】B【解析】B项,“美”的意思是“认为……美”。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明日..,徐公来D.使内外异.法也【答案】D【解析】A项,“狱”的古义是“诉讼事件”,今义指“监狱”;B项,“鄙”的古义是“目光短浅”,今义指“卑鄙,鄙视”;C项,“明日”的古义是“次日,第二天”,今义是“今天的下一天”。
D项“异”的古今意义相同。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分)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答案】C【解析】C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3分)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名句默写专项练习题知识点一古诗名句(一)记忆性默写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6.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8.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9.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0.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1.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1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13.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14.______________?青衫湿!(秋瑾《满江红》)1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1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17.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18.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专项训练七 古诗词鉴赏 (时间:20分钟 满分: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5分) 山行留客 张 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3分) 答案:“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二、(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答案:诗中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孤雁不饮不啄,边飞边唤的情景,表现孤雁的执着。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衬托(反衬对比陪衬),蕴含了对野鸦(像野鸦那样的俗客庸夫)的不满与厌恶,对孤雁的同情与赞美,对知己亲朋不能见面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5分)
蝶恋花 柳 永①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②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③凭阑④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⑤还无味。衣带渐宽⑥终不悔,为伊消得⑦人憔悴。 【注】①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多写羁旅、思人之苦。②望极:极目远望。③会:理解。④阑:同“栏”。⑤强(qiǎng)乐:勉强欢笑。强,勉强。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思苦绪。 B.“拟把”三句,写诗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尽消。 C.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诗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的感情。 D.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导析:B B项有误,“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的意思是“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从“强乐还无味”可知,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2.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他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由此获得的启示。(2分) 答案: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意近即可) 四、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5分) 潭上作 【唐】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3分) 答案:前两句描绘潭水之上的幽静美景,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
七-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集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2014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抒发了诗人途径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B.一、二句先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如生前煊赫声势,后写其覆灭迅速,两者形成讽刺性鲜明对比。
C.三、四句写汉文陵普普通通而普通人纷纷拜祭,表现对汉文帝谦和、仁爱和俭朴的敬仰。
D.诗中的“崩”既指秦始皇已死,又指秦王朝迅速灭亡,还指秦始皇墓因年代久远已经崩塌。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抒发诗人情感。
B.诗歌后两句笔锋突转,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C.全诗感情激烈,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D.全诗语言犀利,用词准确,在浓墨重彩的笔触中显示出厚重的力量。
(二)北山(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注释】排闼:把门挤开直撞进来。
3、下列对两首诗中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北山》中一、二句写春天来了,绿水涨满湖河及水塘,让人感到春水盈盈,春意浓浓。
B.《北山》中三、四句,叙述诗人因长时间欣赏落花及芳草以致回去得太晚。
C.《书湖阴先生壁》中一、二句写自然环境,点明湖阴先生住处的清雅幽静。
D.《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写碧绿的水环绕着田地,高山也急迫地把绿色送给人们看。
4、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山》一诗意境宁静明丽,表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
B.《书湖阴先生壁》诗歌格调新鲜活泼,表现了春天山水风光带给人的美好享受。
C.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状写得生动可爱。
D.两首诗都写景抒情,将生动的描写和热烈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首联领起“恨别”,“四千里”写了战乱之久,“五六年”写了离家之远。
B.颔联中“草木变衰”写出了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思家忆弟的深情。
D.尾联回应“胡骑”句,表达了诗人听到司徒已攻克河阳,正趁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的消息后的高兴心情。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中诗人坐卧不宁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中的“恨别”。
B.本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D.全诗运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四)踏莎行(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7、下列对古词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表达闲情雅致B.描绘自然美景C.叙写别后思绪D.抒写壮志难酬8、下列对古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景物的叙写,但“愁”和“怯”表现了词人极细腻的情思,有一种忧愁的情态和颤惊的感觉。
B.“时时海燕双飞去”一句以“海燕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海燕双双飞去,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C.“香残蕙炷”一句中借室内点的蕙香被一段段烧成灰暗示着主人公生活情趣高雅,喜爱焚香夜读。
D.“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一句以反问寄托了极深远的怅惘之情。
(五)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9、下列不属于诗歌所描绘的江村长夏生活趣事的一项是()A.江水弯曲绕村流B.燕子梁间来去自由C.老妻画纸作棋局D.儿子敲针作钓钩10、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诗写出了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B.诗歌第二句中的“事事幽”是提挈全篇旨意的字眼。
C.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都非常工整。
D.诗歌一反杜甫诗歌的特点,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六)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1、下列不属于上片所描绘的梦境中的景象的一项是()A.海天辽阔水雾迷茫B.云朵卷动飞涛叠浪C.星光闪烁千帆飞舞D.大河奔流月光流转12、下列对词的评价不准确的一项()A.这首词秉承了李清照婉约词的风格。
B.词的上下片之间,一问一答,语气衔接。
C.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的志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D.这首词把真实的感受融入梦境,虚虚实实,格调神奇。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1],人遂呼为一瓢道人。
道人化于澧州[2]。
澧之人,渐有得其踪迹者,语予云:“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
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3],后失律畏诛[4],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馀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
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
又十馀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
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
又为人画牛。
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
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
道人栖古庙中。
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5]:‘为我召僧来礼忏。
’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馀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众人曰:‘可覆我。
’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
遂覆而埋之。
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
”余闻而大异焉。
【注释】[1]鄂岳间:指湖北湖南一带。
鄂,湖北鄂城,代指湖北。
岳:南岳衡山,代指湖南。
[2]化:即死。
澧州:地名,明洪武九年,隶常德府,在今湖南境内。
[3]裨将:副将。
[4]失律畏诛:没有按规定办事,怕被斩首。
[5]祝:指庙祝,旧时庙里管理香火的人。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A.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B.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C.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D.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盛()(2)市()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
4、选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一瓢道人的癫狂怪诞?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你所了解的一瓢道人。
(二)弘农子(作者自称)游卞山之阴,遇乡叟巾不完,屦(草底鞋)不全,负薪仰天,吁而复号(号哭),因就.而讯诸:"抑丧而未备乎,抑有冤而莫诉乎,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叟致(给予,归还,引申为放下)薪而泣曰:"逋(拖欠)助军之赋,男狱于县,绝食者三日矣。
今将省之。
前日之逋,已货.其耕犊矣;昨日之逋,又质其少女矣;今田瘠而频播之莫稔(收成),货之靡售。
且以为助军之用,岂一一于军哉?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
又黠吏贪官,盈索万变(超额索费名目万变)。
去无所之,住无所资(去没地方去,修建房子又没有钱),非敢怀生,奈不死何!"弘农子闻其言,且助其叹,退而省,于世万类中最为民害者,莫若虎之暴,将赋之以警贪吏,庶少救民病。
(《较贪》杨夔)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A.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B.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C.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D.何声之哀而情之苦/耶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就()(2)货()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今十未有二三及于戎费,余悉为外用4、因拖欠助养军队的赋税,“乡叟”家中遭遇了哪些变故?5、选文内容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三)(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认为……贤能)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诽谤,说坏话)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宋史周敦颐传》)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A.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B.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C.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D.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语()(2)徙()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4、短文写了周敦颐“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的哪些事情?请分别概括。
5、从短文中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四)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守关击梆。
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培养品德的场所),而事每劫(约束、阻碍)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东轩记(节选)》苏辙)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余昔少年读书A.余昔/少年读书B.余/昔少年读书C.余昔少年/读书D.余昔少年读/书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堪()(2)故()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
4、作者对颜回的评价前后变化很大,请具体说说。
5、结合文意,谈谈颜回生活观的现实意义。
(五)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同榜登科的人)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追求名誉),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固执不通达),吾不以为病。
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
与其骄傲,毋宁固陋)”﹔又曰“以约失(《训俭示康(节选)》司马光)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A.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B.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C.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D.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