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宏观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宏观探究

摘要: 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作为正式概念固定下来,并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根据制度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可以分为工学结合教学根本制度,工学结合教学基本制度和工学结合教学具体制度。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探析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诸多制度的保障,其中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处于核心位置。目前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特别是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关于课程、师资、实训等方面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关于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薄弱, 这无疑会影响工学结合内涵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一、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涵

翻阅相关文献,目前职业教育界对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次级制度,如“半工半读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概念或称谓基本形成了一致的认识,但关于“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还未形成明确的表述。有的表述为“ 工学结合的教学制度”,有的表述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有的表述为“职业院校的教学制度”,等等。笔者认为,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作为正式概念固定下来,并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职业教育学自身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强化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研究,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学制度的深入改革。

既然“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还是一个新的提法,就需要对其内涵有一个合理的界定,而要合理界定其内涵,首先需要对工学结合、制度、教学制度有准确的认识。对于工学结合,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陈解放先生所指出的,工学结合在国外又被称为“合作教育”、“三明治教育”等,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工学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1]。

关于制度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科的学者,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如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规程、规则、规范或准则;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组织或机构;有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组织系统或者规范体系;有些学者还认为,它是一种习惯、模式或道德[2]。站在各自立场看,上述认识都有其存在的正当理由,但从教育法学的视角来看,我认为,制度是协调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制度的外延包括组织制度,但我们不能

把制度仅仅视为一种组织、机构或组织系统、机构系统,否则,就会使人得出组织或机构建设就等同于制度建设的结论。

关于教学制度,部分学者认为,一直以来,教育界、学术界未能重视教学制度的建构与研究。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等更多地关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却忽略了教学制度问题研究[3]。教学制度在现行教学论中有实无名,所有的教学论论著都没有将教学制度作为专门问题进行研究,也没有教学制度的明确定义[4]。学者们在对教学制度研究提出批评的同时,也尝试性地对其内涵作以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教学制度就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师生、生生交往的规则体系[5];有的学者认为,教学制度是调整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规则[3];有的学者认为,教学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规范教学的主体行为,整合教学系统结构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稳定性的规则体系,它既包括师生的行为规则,如教师的资格、职责、工作量、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日常行为规范等,也包括学校教学行为的规则,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及班级编制、教学管理等,还包括教学外部管理的规则,如课程教材管理、学校外部考试等[4]。上述探索为界定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比照工学结合的内涵来分析,上述立论总体上是就普通教育而言的,还没有将学生在校外“工作”所形成的教学关系纳入研究的视野。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初步结论,即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协调各种关系的规范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工学结合至少涉及如下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因学生在校内学习形成的学生、学校、学校教师、学校有关机构等相互间的关系;二是因学生在校外工作形成的学生、企业、企业教师、企业有关机构等相互间的关系。另外,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是校企合作,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从谈起。因此,工学结合必然会涉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会涉及到政府、行业协会等有关组织因促进和保障校企合作而与企业、学校产生的关系。因此,从广义上讲,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就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协调学生、教师、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规范体系。

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

笔者认为,设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框架和内容,必须以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制度设计的现实依据,唯有此,制度设计才有针对性。工学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是校企合作方面。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机械化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对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激励和约束企业参与合作的制度措施远未到位。二是教学流程方面。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的不一致,使得建立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基础之上的以刚性的教学计划为特征的班级集体授课制,即学年制度已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三是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传统的质量监控关注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对分散在

校外不同企业工作的学生,缺乏过程管理,对工学结合的运行难以做到实时监控,工学结合的实效难以保障。四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评价时企业指导教师的参与不够, 评价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工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计分制的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五是教师的业绩考核和津贴分配方面。传统的考核和分配办法无法解决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工作质量的评价等问题,无法调动教师到企业指导实训的积极性[6]。

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是要为制度建立提供一个思维的路径,而且是要从前面梳理的问题中归纳出一系列具体的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如校企合作促进保障制度、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业绩考核和津贴分配制度、专业设置与调整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课程设计制度、教材建设制度、课程实施制度、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制度、实训项目开发制度、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制度等。当然,这些制度也并非是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全部,欲从整体上把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还要对其架构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