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代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04.00 KB
  • 文档页数:4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学》电子教案

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宋代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宋代中国封建文化继唐朝后继续全面繁荣。

造纸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书籍广泛流通,文化知识更加快速广泛传播

宋代文化若干新的特点。

☐军权与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于文学的自由精神气质,又起着相当强大的约束作用。

☐重文轻武,扩大科举名额,大量吸收下层文士参政,士大夫生活待遇颇为优渥舒适。而对军事将领深加忌防。

☐杯酒释兵权

宋型文化: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

两宋土大夫文化的性格:

精致、内趋、理性。

☐宋徽宗的工笔花鸟画

宋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瓷瓶

景德镇窑青白铀观音像(上海博物馆藏)

☐积贫积弱,官僚机构庞大,冗官;“守内虚外”政策,兵员众多,冗兵。朝廷财政负担沉重,致使国力虚弱,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渡河”。

☐内忧外患不断,民族矛盾尖锐。

☐宋代文化的核心是承续中唐兴起的儒学复兴运动而建立起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理学的形成是适应重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的产物;重整儒家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大理学家朱熹

☐宋科举考试自真宗以后由诗赋、策论转变为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家经典。

☐理学家代表:周敦颐(理学开山者)、张载、二程(颢、颐),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吕祖谦。

☐朱熹:十年江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

☐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二、宋代各类文学体裁的总体发展

(一)宋代的散文

☐“唐宋八大家”与“古文”的发展。唐代古文运动经过北宋诗文革新后最终完成,从而建立了唐宋八大家的优秀古文传统。

☐宋初主要有柳开、王禹称、范仲淹、穆修等人,继承韩愈“文以载道”传统,文风平易质朴。

☐仁宗时期,欧阳修主盟文坛,在诗文领域内掀起革新运动,将韩柳古文运动推向新的高潮。北宋中叶的散文创作因此呈现了繁荣的局面。

☐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作家有:尹洙、石介、梅尧臣、苏舜卿、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苏轼和王安石。

☐南宋时期表现抗战爱国内容的散文成为创作的主流。杰出作家有胡铨、陈亮、辛弃疾、文天祥等。作品大多慷慨激昂,洋溢这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热情。

(二)宋代的诗歌

☐宋诗总成就不如唐诗,但超过了元明清诗。继续推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言》:“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之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宋人在唐诗之后,能够另辟蹊径,从艺术构思、手法技巧、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重新。☐宋诗的散文化倾向尤其突出,在诗歌结构、造句方面有明显的表现。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概括宋诗特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且其作多作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从出处。”

☐宋诗的议论化倾向。(苏轼的理趣诗,朱熹的理学诗。)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禅趣机锋)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意象与义理相融合,有新鲜灵动的意趣。

☐宋诗的总体风格:平易而又深刻,细腻而又贴切,凝练而又自由,新巧而又泼辣。

☐也有人认为兼有平淡流畅和拗峭瘦硬。

唐诗、宋诗比较

☐唐人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生活,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

☐唐诗重情致、风韵,宋诗重气骨、理趣。

☐唐诗博大,宋诗精深。唐诗豪放,宋诗精细;唐诗浪漫,宋诗深刻。

☐对唐诗、宋诗的不同评价与偏好,在后来形成“尊唐”与“崇宋”两大对立的论诗派系。

☐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对学术界几乎成为定论的宋诗不如唐诗提出疑问。

☐唐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当为北宋蔡襄的作品。

宋诗的缺点

☐普遍的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往往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

☐颇少自然纯真的情调,书卷气甚浓,却常常给人枯燥无味之感,缺少艺术魅力。

☐清代沈德潜《清诗别材集凡例》:“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外,发露则意尽言中。”

(三)宋词

☐宋代,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宋词的正宗家数依然是吟风弄月、儿女情怀,抒情性与音乐性要比诗歌考究得多。

☐从宋初的晏欧,到张先、柳永,再到北宋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从南宋初期的李清照,到后期的姜夔、吴文英、张炎、王沂孙等,在宋代均为词家正脉。

☐宋代还有另外一派词人,打破诗与词、文与词的界限,将“言志”与“抒怀”结合,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风格与形式技巧也发生了变化。

☐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

☐后世关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风格之分。

☐始于明代的张綖《诗余图谱》。

宋代的小说与戏剧

☐城市与商业的发达更直接地刺激了市民文学的兴盛。

☐以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城市中,普遍建有¡°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演出各种各样的技艺。

☐¡°说话¡±的流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和¡°讲史¡±。

☐宋话本虽多已失传,但它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杂剧为元杂剧的重要源头之一。

☐宫廷和瓦舍勾栏中都有杂剧的演出,脚色已增至四人或五人。

☐其表演虽以¡°滑稽唱念¡±为主,已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南宋时期在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源头。

三、辽金文学

☐用汉文写作诗歌散文,在辽金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辽金文人的作品较多地表现出率真任情的特色。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代表了当时说唱文学的高峰。

☐金院本——元杂剧的直接来源。陶宗仪《辍耕录》记录金院本戏目近七百种,惜多不存。

☐金末有大诗人元好问。

第一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一节宋初诗文

☐宋初诗歌的三种倾向

☐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

☐以林逋为代表的“晚唐体”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

白体

☐王禹偁、徐铉、李昉

☐主要学习白居易诗歌的平易风格,语言浅易明白,强调反映现实内容。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人。曾经贬官黄州,世称王黄州。有《小畜集》。

☐其诗歌名篇有:《对雪》、《感流民》、《村行》等。

☐王禹偁的散文:内容充实,关心社会。风格清丽疏朗。

☐代表作: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河店妪传》,写景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为欧苏散文之先导。

晚唐体

☐此派诗人主要是一些僧人,如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以及以林逋、潘阆、魏野为代表的隐逸之士。

☐主要学习中晚唐的贾岛、姚合,以苦吟著称,内容多写清苦闲适的隐逸生活;语言素淡,而构思精巧;形式多五律,诗境清寒狭窄。

☐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酷好梅花、仙鹤,人称¡°梅妻鹤子¡±。

☐其诗歌善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描写清苦幽静的生活,代表作《山园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