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通用)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把我们推到了改革的路途上,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迎接挑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去开拓历史教学的春天。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现对本学年度的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中学历史教学领域内重要的改革内容就是教法改革。改革教法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比如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的讲解是必要的、应该的,但讲的内容应该“精”,讲的方法应该突出“导”,“讲”应该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未知为方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滔滔不绝的讲述,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的做法是应该改变的。不少老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老师唱“独角戏”,讲得再好,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也培养不出来,至少说不能很好地培养出来。

那么在历史课堂上怎样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摒弃灌输式的教学陋习,克服重“讲”、唯“讲”的不当现象,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多看、多读、多想、多讲、多写。本学期通过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看。让学生自学教材的感性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逐步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现在新版历史教材应该说比旧版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图表、图画、地图、资料等在课本中大大增多,文字的表述也比以前生动多了,不仅有了大字还有不少的小字作为补充。也就是说,教材的可读性已大大增强。另外,有不少插图包括的知识内涵也是我们教师言不能尽意,讲不出和讲不好的;有些历史事件,课本的描述恐怕要比我们教师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所以一些学生在听课后常有此议论:“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看书哩。”通过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而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老师加以点拨释疑,也会进一步提高老师的讲课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

多读。看一般指默看,读是要读出声。“读”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体验。现在在历史学科的考试中有一个重要的题型即材料解析题,该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处理能力学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严重,与我们老师在平日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提出阅读材料的要求,没有注意在这方面培养能力有关。值得注意的是,

今后的中考历史试卷有在该题型上增大分值的趋势,对课本上一些重要的难解的史料一定要让学生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找几个学生读这些材料,自然会使学生加强对材料的理解。另外,课本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精彩的描述,不妨也让学生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本中一些重要的文献内容、分析评论等等,也可以找学生读,以引起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的注意和重视。

多想。不少老师经过长期认真钻研,对教材的认识很深刻,对问题的分析很透彻。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不是先让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进行思考,然后再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谈自己的看法,而是越俎代庖,没有让学生思考就将自己的分析、认识和盘托出,一一道来。不能说这样的分析对学生一点提高也没有,不能说这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没有作用,而是说这些分析如果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谈,作为一种观点让学生认识、体会、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些。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实质上是填鸭式教学,而不是启发式教学。另外,如果整堂课是听老师滔滔不绝地宣讲,尽管分析很全面、很透彻,但它对学生又能起多大作用,学生又能接受多少呢?

多讲。这里的多讲指的是学生的多讲。现在历史课堂上应该说学生讲的太少,实际上有很多地方完全可以让学生讲。从时间上说,上课后五分钟复习提问,可以让学生讲;下课前的七八分钟复习巩固,可以让学生讲。从内容上说,一些联系前面知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总结整理归纳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讲;有些重要的分析评价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讲,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也可以使老师得到学生掌握知识、认识问题如何的信息反馈,从而再进一步给学生以知识矫正。这样,才能真正变老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发散思维、整体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等等。而且,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活动课堂气氛。

多写。让学生多动动笔。受历史学科特点的限制,学生动手写的时间在历史课上没有在数、理、化课上多。但该让学生动笔的一定要让学生动笔。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文献名、结论等,要让学生在书上画下来;一些该批注的地方要让学生批注,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便于掌握。现在在考试中,学生在错别字方面被扣分,如果我们平时对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文献名等让学生当时就动笔写写,是不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会好些呢?有的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复习巩固环节采取让学生上台演板的方法

应该给予肯定。另外,学生能想到的不一定就能完整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从考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让学生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列出答案提纲,动笔写写,可以使他们整理、深化自己的思维,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活动起来,同时也要发挥“指导”的作用。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推动教学过程的前进。

首先,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注重“双基”教育的同时,加强历史知识的联系性教学上。通过单元小结,讲清本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及前后不同阶段的联系,以形成纵向的知识结构,明确同一阶段或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横向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起历史知识的立体网络体系。

指导学生注意并经常训练学生注重强化学科间的渗透,加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原则之一,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历史学科只有为现实服务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并用政治知识和地理知识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教学中涉及到学科间的联系的知识点要及时积累反馈给学生。这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不仅适应了选拔人才和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特点,而且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和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可多设计一些综合性的与社会现实有关的小题目让学生练习,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并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首先以阶段特征为标准把历史知识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都按照“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学科间渗透”和“综合训练”几个步骤进行。“纵向延伸”以《课程标准》所列知识要素为基础,重在讲清有关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横向拓宽”从分析阶段特征入手,重点说明各阶段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规律和历史启示,同时将该阶段的历史现象与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有关现象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获得启迪。“学科间渗透”从本阶段所涉及的历史现象性质出发,结合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找出其与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结合点、发散点,指出综合的思路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