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文献研究综述摘要: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公司金融领域最活跃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在我国。
本文主要对近期以来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的主要脉络进行全面回顾,分别从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总结了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成果。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一、引言我国独特的经济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一致。
为规避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管制,从而取得上市融资与再融资资格以及避免被强制退市是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然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来解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比较流行的经济契约理论和资本市场定价理论,对解释当今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高层管理人员股权激励的大量实施以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会更关心公司的股价,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公司股价,监管者和投资者也应对此进行关注。
二、基于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一)盈余管理与股票发行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和会计盈余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较高的会计盈余能带来较高的股票价格。
因此,待上市公司管理层具有股票发行前提高会计盈余的盈余管理动机。
阎达五等(2001)发现公上市司在上一年采取向上的盈余管理,然后管理层转回了之前进行的盈余管理,并且发现相比较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年份以及之后几年中更可能采用使会计盈余增加的坏帐准备计提比例和折旧政策。
(二)盈余管理与企业并购学者对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换股并购和管理层下市收购这两个领域。
杜斌(2004)以一年间管理层下市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显示管理层下市收购公司在收购之前一年的应计会计利润显著为负值,显示管理层在下市收购前采用了降低会计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涉及到公司货币资产的分配和利润分配。
本文综述了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包括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采用各种管控手段,利用会计准则和税法等规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管理、处理和调整,以达到确定一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利润调节、应收账款管理、资产减值等。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经济利益和整体竞争力,增加投资回报率和股东对公司的信任度。
同时,盈余管理也能够调配公司的各项经济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虚报利润:企业通过虚报利润来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在其内部进行资金调配。
这种行为会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不诚信的问题。
资本市场扭曲:盈余管理会影响市场对股票价值的判断,从而影响股票的价格,甚至引起股市的扭曲。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会因市场成交价格与实际价值偏离而受到伤害。
财务报表真实性受到威胁: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操纵财务报表呈现的财务状况,从而使其财务报表不真实。
如果发现此类问题,会对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和信任危机。
解决盈余管理问题的方法加强监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改进法律法规,强化监理机制和建立信用体系等方式来降低盈余管理带来的风险。
推动信息透明:企业应该加强信息透明度,公开其经营状况,并遵守会计准则和税法等规定。
完善公司治理:盈余管理风险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来解决,包括分析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规范,并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管机构。
结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达到企业和投资者的共赢效果。
但是,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问题,企业和政府应该共同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和管控,保障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盈余的处理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实现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的调节、盈余的平滑、盈余的滞后和盈余的创造等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
在盈余调节方面,有关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的操纵、盈余质量和盈余预测等领域。
国外学者Dechow等(1995)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手段:会计政策选择、盈余平滑和盈余滞后,并指出这些手段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
在盈余平滑方面,Schipper(1989)提出了盈余平滑的概念,并认为企业通过挪用盈余来降低盈余变动的幅度,以此来减少投资者对盈余不确定性的担忧。
在盈余滞后方面,Beaver等(1980)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会在未来报告期内滞后地调整盈余,以实现盈余的平滑和操控。
还有学者围绕着盈余创造、盈余管理环境和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企业盈余管理的前沿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等问题备受关注。
在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统一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全球视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盈余管理实践对比有助于发现盈余管理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促进盈余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有学者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公司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监事会作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效果和动机。
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一些实证研究显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杨伊斐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起,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回顾国内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梳理了盈余管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方式,并针对如何控制盈余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对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的定义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狭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人为调节企业利润的过程。
而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但包括对会计利润的操控,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报告中其他信息如附注的管理。
同时,我们对盈余管理的性质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把它与利润操纵区分开来,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下进行的。
尽管盈余管理属于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但却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到利益相关人的决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盈余管理主体是企业管理者。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委托权与代理权的分离,企业管理者掌握完全信息,具有信息优先权,是财务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因此企业管理者自然成为盈余管理的主体;二、盈余管理客体是企业向外界传递的财务信息,例如人为改变应计项目在不同期间的分布。
三、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方面,由于两权分离,委托人为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代理人,会将管理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为了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调整,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筹资空间得到很大提升,但同时也加剧了企业的筹资难度,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向企业注入更多的资本,使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管理者会粉饰报表展现良好的盈利能力。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一)私人利益最大化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拥有着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信息优势,同时基于利益人假设,管理者有能力也有动机为了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隐瞒所有者,侵占所有者的利益。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现对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国内外观点梳理如下:(1) 盈余管理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管理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Scott)所持的最狭义的一种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那种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因此,盈余管理也被称为“会计政策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2) 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利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在允许范围内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
(3) 盈余管理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管理Paul M.Healy 和 James M.wahlen 对盈余管理作如下解释:“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成果”。
这种定义较之上述概念包括了交易的规划和构造,使得那些对公司没有产生实际现金流的业务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一部分。
(4)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欺诈性行为这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的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旨在欺骗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核算处理和调整财务报表上的盈余,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或满足特定的需求。
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包括其定义、目标、方法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定义,文献中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根据Brigham和Ehrhardt (2013)的观点,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营业收入和费用的计提方式,使得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更好地符合预期的情况。
而Scott(2013)则将企业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利用会计方法和政策来调整财务报表上的利润和盈余水平的行为。
在企业盈余管理的目标方面,不同的文献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Roychowdhury (2006)的研究,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股价和市值,从而为股东创造经济利益。
而Zang(2012)则认为,企业盈余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不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包括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
在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方面,文献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调整盈余的计提时间和计提规模。
Watts和Zimmerman(1986)的研究发现,在公司退出IPO (首次公开募股)后,会计师会通过调整计提方式和时间,来降低盈余的波动性,并提高股价表现。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估计来管理盈余。
企业可以选择更加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以降低盈余风险和波动性(Healy和Wahlen,1999)。
企业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文献中发现,企业盈余管理既有可能带来正面影响,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使财务报表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提高财报的可靠性,有助于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好的决策(Healy和Palepu,2001)。
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不可靠的财报,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Graham,2004)。
盈余管理方式研究综述[摘要] 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两种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盈余管理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中,会计盈余一般分为应计现金流量和经营性现金流量。
因此,从盈余管理方式看,盈余管理可以被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调节。
这种方式通常指操控应计项目,这些应计项目不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而应计项目的回转性质使得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的盈余总额产生影响,只会对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余分布产生作用。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控制交易的发生时间,或者构造真实交易等方式,来调节公司盈余。
这种方式通常既会影响应计利润,也会改变公司各个报告期间的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长期看来甚至会使公司的价值和利益受损。
然而,由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隐蔽,并且计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多数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集中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注还较少。
2 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操纵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主要指公司通过安排实际交易来操纵盈余的方式,如关联交易、资产销售等。
2.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2.1.1会计政策变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很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选择。
例如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运用年限平均法可以降低折旧提高盈余,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则会增加当期折旧以降低盈余。
然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调整盈余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同时,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愿性政策变更和强制性政策变更往往很难区分,对公司盈余的影响也更难确定。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会计学界与我国学者开始陆续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不断增高。
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安然事件,世通,施乐的财务舞弊案件以及我国银广夏事件,最近的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等层出不穷的财务舞弊,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断升高,而会计信息质量往往与盈余管理关系密切。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经济后果,资本市场一、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现状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较早,加上证券市场产生较早且发展相较中国更成熟完善,各类财务数据更易获取,加之盈余管理在企业中存在普遍性,故盈余管理问题一直是西方学者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
1。
1.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的概念及评价第一,schipper(1998)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程序,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些私人利益”;Healy&Wahlen(1999)对其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及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Scott(2000)同样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计权)来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
这些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企业或自己牟利而采取的一种欺骗公众的行为。
第二,从盈余信息的真实性和盈余管理的合法性角度定义。
Goel&Thakor (2003)以及Levill认为所有赢余管理都具有欺诈性,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当局期望的盈余水平,并不是一个企业真实业绩的表现,由此从报表上反映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他们对盈余管理持否定的意见;Marin(2000)认为,通过盈余管理形成的会计报表信息虽然缺乏真实性但也有合理和可利用的,不是一种欺诈性的报告,盈余管理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边缘的行为或现象。
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模型与经验证据研究综述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但目前我国对披露式盈余管理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还未起步,本文旨在对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估计方法和相应的经验证据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经验证据研究概述(一)真实盈余管理Healy&wahlen(1999)和Schipper(1989)认为披露盈余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公认会计准则中利用会计准则来控制盈余,而真实盈余管理包括改变以后商业活动的时间和规模来达到控制盈余的目的。
这样可以理解为披露盈余管理仅影响公司账面盈余,既不会增加公司价值也不会减少公司价值。
而真实盈余管理通常既影响各期盈余,也影响各期实际的现金流量。
并且它通常不会增加公司价值,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会损害公司价值。
Bens et al. (2002,2003)在报告中指出经理通过回购股票来避免由于公司职工期权的到期而导致的每股收益率降低。
Dechow 和Sloan(1991)发现了通过减少研究开发费用来满足盈余标准的证据。
无论怎样,这里很多的证据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研究开发费用的减少而没有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控制的系统研究。
Graham et al.s(2005)通过减少期间费用和资本投资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控制真实盈余管理的目的。
Bartov(1993)指出盈利负向变化的公司通过资产销售产生更高的收益。
Thomas和Zhang(2002)提供了扩大产量的证据但并没有对经济环境繁荣时期扩大产量提供解释。
这些证据都没有对真实盈余管理提供有效证据也没有对这些真实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变化进行研究。
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才系统化的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并为以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盈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信息,然而由于经营业绩考核的需要以及政策层面对于盈余的要求,使得盈余数据具有了神奇的色彩,也使得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有了强烈的政策动机。
投资者若要透视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与潜力,及时发现公司可能面临的危机,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需要对盈余数据及其披露系统的质量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即对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国内外有关盈余质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多,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理论研究综述。
自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格洛弗出版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盈余质量》开始,盈余质量分析在证券业日益受到重视。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加受到重视。
市场上许多知名刊物,如Standard & Poor、Wall Street Journal等都对美国境内的股票进行盈余质量评级并定期公布,对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迄今为止,即使在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未能对盈余质量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方一致认为含有虚假信息的盈余是低质量的。
奥格洛弗在其《盈余质量》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
Beaver认为,盈余数字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可用盈余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即盈余反应系数,简称ERC)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越高,即ERC越大,说明其盈余质量越好。
20XX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
Penman and Zhang认为,“公司披露的目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
Katherine Schipper,Linda Vincent认为,公司对外披露盈余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他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即以当期或历史盈余来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作者:李富强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07期
摘要:从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动机、盈余的持续性测度以及盈余治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汇总,基本阐明了营运管理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现状。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盈余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7011902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围绕盈余管理的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探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盈余的测度和盈余管理治理角度,对目前在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1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学术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Schipper(1989),Healy&wahlen(1999)给出了较早的定义,即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之后,Watts & Zimmerman(1990)提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Levitt等(2003)指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魏明海(2000)指出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段,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同时,学者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细分。Bhattacharya(2003)和leuz(2003)等人使用了盈余激进、损失规避和盈余平滑来说明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程度。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应该区别于盈余做假。他从是否损坏公司价值的角度,将盈余操纵划分为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综上所述,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是停留在对“盈余管理是欺诈行为还是在准则范围内的灵活调整”的争论,即,管理层对盈余的合理的适度的调整,是否也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
2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目前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方面,研究达成比较一致的成果。Yoon等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绩效相对较差时,公司就倾向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并导致了后来公司业绩出现下降。可见维持高股价水平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Teoh等实证证明IPO公司使用任意盈余来影响投资者的理解以及公司的价值,已达到融资目的。钱晓岚(2011)认为企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业盈余管理主要有四个具体目的,即筹资目的,避税目的,政治成本,规避债务契约的约束等。李小平(2007)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盈余操纵行为显著影响丁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工具的选择,具体表现为盈余操纵与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正相关,与留存收益负相关。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外部融资需求的盈余操纵动机,在实际盈利能力不高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调整可操纵应计利润来提高报告盈余,以达到外部融资的资格和契约条件,从而使得外部融资得以实现。刘娥平、刘春通过实证发现,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存在基于转股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刘芹2012通过对2007-2009年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银行借款信息数据的研究,发现银行债务契约促进了债务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刘媛媛、刘斌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房地产上市公司因预收账款而形成的盈余储备降低了银行等信贷机构发放贷款等的利率水平,说明盈余管理能够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综上所述,可见,维持高股价、筹资、避税、政治成本、规避债务契约的约束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3盈余持续性的测度 围绕盈余管理的研究,离不开对盈余持续性的测度方法的研究。从理论上来讲,盈余持续性(Earnings Persistence)指的是盈余能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一种稳态特征。通过这种稳态特征,我们可以有效的在不同期间的盈余之间建立确定的关系,也能够确保通过已经存在的盈余信息对未来盈余进行有效的预测。Ramakrishnan and Thomas(1991)认为会计盈余可以分为三类:永久性会计盈余、暂时性会计盈余以及由会计变更而造成的会计盈余。其中永久性盈杂是企业通过正常经营获得的,预期在未来可以持续的收益,而其它两类盈余虽然也作为当期盈余的一部分,但是它们持续到未来的程度则相对较差。因此,在盈余预测中,区分不同盈余项目在盈余持续性上的差异,可以提高当期盈余信息的盈余预测能力。Fairfield,Sweeney and Yohn(1996)的研究也表明,当把当期盈余按照利润表的分步结构不断进行分解,经盈余分解形成的预测模型相对于基本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盈余预测能力,能够提高对未来盈余的预测精度。
“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法”在对盈余可持续性的度量方面被广泛的应用。Ball and Watts(1972)第一次对“随机游走或带漂移的随机游走是年度盈余特征的合理描述”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证明该命题是成立的。但是Lev和Thiagarajan通过定义若干财务变量进行综合度量时却发现,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求得的盈余持续性的取值并不能很好地代表盈余持续性。可见,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法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在盈余持续性的测度方面,使用财务变量的基本方法仍然主要的方法,时间序列模型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4盈余管理的治理 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治理,就必须首先理解那些因素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即辨别各种影响因素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程度。刘星等(2003)发现我国的配股的上市公司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现象。黄新建等(2004)也实证发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宣布配股信息前两年和宣布配股信息当年存在远高于成熟证券市场和其他新兴证券市场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宣布配股后第2年和第3年,配股企业没有进行盈余管理。Doyle.et.al(2007)使用发现有重大内控缺陷的705家公司作为样本,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具有较低的应计质量,并且具有较低的盈余持续性。方红星等(2012)也证实内控质量与盈余持续性显著存在正向关联效应假说。我国学者宋建波等(2012)实证发我国机构投资者会促使上市公司增加更多的暂时性盈余,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特别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越低;机构投资者年度间的增持行为,会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陈亮(2012)对盈余管理与ST上市公司之间的经验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为避免被指定为ST,在ST前后年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私营公司与国有公司在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低管制行业的公司比高管制行业的公司进行了更多盈余操纵。刘晓霞(2012)实证发现,国有控股公司管理者的货币薪酬激励能够导致盈余管理的发生,且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控股公司更容易导致盈余管理的发生。瞿旭等(2012)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预测的影响,发现管理者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年龄等特征与盈余预测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上所述,可知资本市场制度因素、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体制及管理层激励方案等是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5总结 通过对前人在盈余管理方面进行的研究发现,系统的从概念、动机、盈余的持续性和盈余管理的治理方面进行了梳理,发现在盈余管理的定义上仍有分歧,主要是停留在对“盈余管理是欺诈行为还是在准则范围内的灵活调整”的争论,即,管理层对盈余的合理的适度的调整,是否也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方面,发现以维持高股价、筹资、避税、政治成本、规避债务契约的约束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对盈余持续性的测度,目前使用财务变量的基本方法占主要地位,时间序列模型也被广泛的使用,但它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对盈余管理的治理,必须综合考虑我国资本市场运作规则和机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健全外部制度环境的同时,对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合理安排,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建设,完善对管理层激励方案。这样盈余管理才能被引导,从而尽可能的与投资者的利益诉求相一致。
参考文献 [1]Goel, A.,A Thakor.why do firms smooth earnings? [J]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3. [2]Dechow,P.,D.Skinner.earing management: 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Z].working paper,2000.
[3]Healy,P.,J.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Schipper.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Dec.),1989. [5]watts,R.L.,J.L.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66.
[6]Bhattacharya.U,H.Daouk,M.Welker.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641678.
[7]leuz,c.,D.Nanda,P.D.Wysocki.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economics,2003,69(3):505527.
[8]刘芹.银行债务契约与债务人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纵横,2012,(6). [9]李小平,岳亮,李宝新.盈余操纵与企业融资工具选择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