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入刑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驾驶类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危险驾驶类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存在的问题

危险驾驶罪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刑期大多是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刑期较短。由此,也给此类社区服刑人员的衔接、监管、教育带来许多问题。

一是居住地管辖难以确定。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服刑人员在居住地接受社区矫正,由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居住地一般是指社区服刑人员能够连续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居所所在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服刑人员居住地管辖难以确定,导致服刑人员无法衔接或接收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区矫正的效果。

二是监管措施不易落实。被判处危险驾驶的罪犯,主观恶性不强,危害后果也不是很严重,使得他们对犯罪事实不以为然,缺乏认罪悔罪意识;另一方面法院在定罪量刑时,适用缓刑比较多。所以,在实践中因刑期较短,能获得减刑的机会非常有限,部分危险驾驶类的社区服刑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将之所以判刑归结为运气不好,社区服刑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被迫服从而已,在日常监管中频繁出现抗拒改造、搪塞的行为。

三是调查评估案件激增。自认罪认罚工作实施以来,因危险驾驶罪委托的调查评估量激增,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挑战。一方面,因调查时间仓促,调查评估内容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

但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工作中,调查人员一般向被调查人村(居)委会、亲属、邻居等进行调查,这些人有时存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情形,难以全面反映被调查人是否适合社区矫正的情况,结果势必影响到调查评估的质量和调查结论的公正性。

四是教育矫正措施针对性不强。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与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社区矫正工作具有科学性的具体体现。实际工作中,对危险驾驶类社区服刑人员虽建立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分类教育,但具体教育矫正措施一般还是开展专项集中教育、观看警示片和进行个别教育谈话等常见教育方式,因该类社区服刑人员的年龄、学历等存在差异,对日常教育矫正的措施接受、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如何实施更丰富有效的教育矫正活动,探索创新性教育举措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策建议

一是全面建立审矫对接机制。对拟判处非监禁刑的,审前调查工作应前移,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在提请公诉前及时向社区矫正机构送达《审前社会调查评估意见函》;同时,加强社区矫正机构与人民法院、监所的衔接,对于经调查评估后,不符合接收条件的,人民法院、监所应提出相应的证据,否则应予以采纳。

二是及时处理管辖权争议。危险驾驶的服刑人员刑期较短,因管辖权问题延误执行,容易造成服刑人员的脱管漏管,建议及

时处理管辖权争议,预防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明确职责范围,法院作为首要关口,判决时即按照接收标准对罪犯居住地严格审查,社区矫正机构办理接收登记手续时,如发现罪犯现居住地不属本地管辖,说明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法律文书退回原判法院。

三是完善执法规范机制。规范执法办案标准。对警告案件、提请撤销缓刑、假释案件、提请收监执行案件等重点执法程序和证据标准进行规范。针对调查评估工作,应根据调查评估内容研究制定风险等级细化量表,根据每项内容的不同情况确定风险等级,调查人员对被调查人再犯风险性进行评估,评出相应的再犯风险性等级。各社区矫正机构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遵照该标准进行证据收集,由此完善执法办案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四是创新监管教育方法。组织危险驾驶类社区服刑人员协助交警管理交通、参与交管部门交通法规法治文艺演出等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对交通违规行为即时提醒纠正、宣传教育,在弥补、修复自身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损害的同时,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提升社区矫正社会效果。开展亲情帮教,向危险驾驶类社区服刑人员家属送发《友情提醒告知函》;持续发送适量饮酒的提醒短信等,提高危险驾驶类社区服刑人员及其家属的公民交通安全意识,切实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