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比较

摘要:在教育与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的当今时代,“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杜威、陶行知对此曾给予了经典概括和详细论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却认为“生活即教育”。本文对二位教育家的生活与教育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同,得出了启示。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1、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涵义及启示

1.1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对于教育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在“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上,杜威有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这种本能生长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1]。生活的内容如此丰富,它无时不有,它无处不在,它包罗万象,它蕴含了太多太多。当然教育并不是与生活完全划等号的,杜威所重视的主要在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儿童生活的关系。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1在这一方面,杜威认为理想的学校生活首先应该能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儿童在校园当中得到快乐。其次,学校生活应该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变化,儿童在学校中不是为了逃避纷繁的世界而应该使儿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生活的真谛和价值[2]。强调教育要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为未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是相互联系着的,彼此之间不能脱节而孤立地发展。

1.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启示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中我们不免可以看到他所重视的学校教育是

1John Dewey.My Pedagogic Creed[J].The School Journal,Volume LIV,Number3(January

16,1897),pages77-80.

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他反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这些无疑给我们当今学校教学以很大的启示。怎样将生活化的活动融入教学,怎样恰如其分地把学生的直接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中等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从另一个高度出发,去寻找合适学生自身的道路,让学校教学因融入生活而愈显生动完美。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及启示

2.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在探索生活教育理论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他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生活教育的定义,陶行知先生在不同的场合曾有过不同的定义。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在《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务》一文强调生活教育包括三部分: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之需要而办之教育。胡晓风认为陶行知在1921年题为“活的教育”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一)生活的教育;(二)为生活而教育;(三)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3]。陶行知先生曾总结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来说,“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4]。

具体来说,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具以下基本含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必须通过现实生活去发现教育的意义。教育要根植于生活,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场景发生联系,生活就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教学要以社会生活为基准,以社会生活当中所需、急需的内容为教学内容。最后,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创造新的幸福生活,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以知识的交流为中介,引导个体追求幸福生活,进而实现其大众启蒙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目的[5][6]。

2.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启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华,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它主张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这无疑给死气沉沉的学校教学带来了清新鲜活的气息[7]。“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远离实际,而以书本为中心的错误指向。而在现代教育中,正是缺乏一种积极开阔的生活气息。教学应该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沟通,让他们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发现,去探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才能使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变得活跃生动。让生硬僵化的课本内容变得跃然纸上,让学生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窥视教材当中的世界。

3、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相同之处

首先,都反对教育脱离儿童生活。杜威之处美国的就教育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结合在一起,课程与教材的划一”。认为这种学校不是儿童生活的地方,是教育中的浪费,“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与现实隔离开来”。而陶行知也认为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是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的老八股,指出“没有甚或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8]。他认为这种教育是对儿童生命的浪费。其次,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杜威和陶行知都对教育脱离现实生活进行了猛烈抨击,强调教育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从其对生活教育的内涵解释中就可以看出来。

4、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不同之处

4.1 理论背景的不同

杜威的教育生活理论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在美国由农业国转向工业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历史时期,在适应美国时代需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他立足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