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历史上的两次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有人提出即将到来的是“人类生态学的时代”。

生态学ecology最初局限在人类之外的自然界,采取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20世纪初,渗入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展现出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乃至人文学科扩展的轨迹,生态学者的眼光转变: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类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生态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一门专门化的学问,已衍生为一种观点,一种世界观。

梭罗(Henri David Thoreau)——西方“人文生态学”先驱。在19世纪中叶已看出工业文明给自然生态带来的损伤。体现了自然与诗、生态与艺术的结合。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生态思想史》划分两种生态学:1帝国式生态学,坚持通过理性的科学技术治理自然,让自然服务人类。2田园式生态学,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简单淳朴和诗意盎然的生活。(是一种浪漫生态学,带有审美和文学艺术)

19世纪的诗歌证明了人类的审美直觉和科学的机械论之间的矛盾。自然与人的统一,更多的保留在真正的诗人和诗歌那里。即诗歌中表现出的艺术精神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标志。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是“诗意的栖居”(poetically man dwells on this earth)

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评的视野由符号与文本转移到“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文化心态史批评”(福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在这些批评锋芒闪烁处,已经开始恢复“自然”在批评中的位置。如“女”早已与“生态运动”结为神圣联盟,重建男人与女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公正而又和谐的关系已经成为“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的共同使命。西方生态批评发展动向(2002美国教授Lawrence Buell):1生态批评通常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即生态批评家不仅从事学术,还参与各种环境活动。相信文学和文化研究可以为挽救环境危机作出贡献。2 跨学科性。因此不同生态批评家可能呈现巨大差异。

3 生态批评领域扩大。包括一切“有形式的话语”。

邓恩对符号的偏爱,圆,玄学派对符号的偏爱

邓恩对“存在之链”的等级“破坏”,例如跳蚤。

过去生态批评多集中在物质层面,忽略了精神方面。因此在“自然生态”(人与物)“社会生态”(人与人)之外还应有“精神生态”(人与自身)

“精神圈”(法国古生物学家Pierre)概念的提出

贝塔朗菲提出“符号”在人与生物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只有有了符号,经验才变成有组织的宇宙”“各种符号的进化等同于一个人类宇宙的开创,这个宇宙等同于动物圈。”这个“符号系统”等同于精神圈。

“平衡”是生态学一个至关重要概念。

“生态型社会”

“回归”

“人类纪”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全球化”,符合人类整体利益。

在结构性转变(社会转变)当中邓恩的触觉,对“改变”的看法。重新审视与调整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其高度的有机性、整合性、生生不息的绵延性,充溢着浓郁的生态文化精神,正可以作为人们创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宝贵思想资源。生态和谐是一种审美的和谐,较之概念的和谐、逻辑的和谐那是一种更理想化的和谐,更人性化的和谐。当代生态美学肩负的一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任务,就是重新整合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以滋润极端理想主义给人性造成

的枯萎与贫瘠,从而拯救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是在同一个浑然和谐的整体系统之中的,自然不在人之外,人也不是自然的主宰。

我国当代生态哲学的首席学者余谋昌认为:生态哲学或生态学的世界观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研究方向。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哲学与以往哲学不同,不把“自然”看作外在于人的一种客观存在物,更不把人和自然看作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存在。他认为这是生态哲学的核心观念

“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人)与其生存的环境(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精神生态在人类世界中的位置,就像爱情在男女世界中的位置。尽管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仍谈可以划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根据生态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人是自然界生命循环系统的一环,人的身体和精神也与自然万物一样,存在着调节生态平衡的动因。在这个由自然、社会、精神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环出现了无限的膨胀都会带来无穷的灾难。然而,可怕的是,已有三重膨胀出现在我们面前:自然界出现了人的膨胀,社会出现了城市的膨胀,精神出现了欲望的膨胀。

生态哲学的存在论,是自然——社会——精神统一的存在论,它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以自然、社会、精神统一为研究方向。它在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是单纯以社会或人类精神为尺度,也不是单纯以自然为尺度,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以自然、社会、精神的统一为尺度。

鉴赏美也是生态批评的一个维度

必须恢复“自然”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把“自然”作为生态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自然的含义,一是存在论的,即“自其在也”,自然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一是方法论的,即“自其然也”,即尊重、顺从自然内部的运作法则。

观念的拓展和转变:1哲学观念从“人中心”到“生态中心” 2 生态学观念:人文转向3 文学观念以及生态批评观念环境文学 4 社会发展进步与和谐社会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己和谐即身与心的和谐。

生态批评更多的是一种立场,情感,行为,态度。

《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胡志红著

P2 背景:生态批评发源地在美国,产生的直接动因是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反拨,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生态哲学的发展和成熟。它是一个庞杂、开放的批评体系。兼有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性质。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是其重要特征,生态批评主张以生态中心主义(生物圈一切存在物平等的伦理)主导下的文学研究范式取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文学研究范式,从而将文学研究扩展到整个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