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摘要:近年来互联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络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著作权立法相对滞后,络著作权得不到有效地保护。为了有效的保护络著作权人的相关权利,促进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从络著作权的特点、络侵权的主要方式、被侵害的著作权人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及如何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等角度对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出相关的观点与建议。

关键词:络著作权;络作品;侵权现状;络著作权保护

随着互联在我国的广泛应用,络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由于络的自由化程度很高,发生在络上的侵权事件层出不穷,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及《互联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各种法律、行政法规对于种类繁多的络著作权被侵害的事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一、络著作权

络著作权是指单位或个人对其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在络上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它是以传统的著作权为基础,适应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与传统著作权相比,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无地域性

与传统的著作权相比,络著作权无明显的地域保护的特性。众所周知,络作品是以互联为载体,互联的特点就是广泛互联,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保持全球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以互联为载体的作品经常无法判断该依据哪国法律,在那个领域有效。在著作权侵权诉讼中“侵权行为地”也无法认定。针对络著作权地域性的虚拟性,无法在物理上将侵权行为地确定下来。络著作权得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保护则保护络著作权就没有意义。

(二)主体身份难以确定

互联具有虚拟的特性,在互联上很少真实的表达出一个人的真实身份和信息。当一篇络作品在上传播,出现著作权的争议时,对于真正的作者确认难度很大。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的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在络环境下,作品的原稿是记录在数字存储设备中的电子数据,而该电子数据又能被极其方便、快捷地复制;因此,在作品没有标注作者或者对署名的身份发生争议时,该如何确定电子数据是作品的原稿,谁是该作品的作者,显然要比在传统环境下困难得多。

(三)络著作权客体形式特殊

络作品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以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 条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根据这一条可以得出,要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就必须具备独创性和能以有形形式复制的特征。在这一点上,络作品与传统作品不一样,络作品具有特殊性。第一,络作品的思想内容应具有独创性。判断一个络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其载体与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内容,只有内容具有独创性,其作品才能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二,络作品的可复制性已超出传统的“复制”范围。“络化作品,无须借助任何有形的载体就可以被复制,而且复制后的信息如果不通过电脑就不能被一般人感知。美国、欧盟和日本认为,数字化、络化作品的传播行为中的所有环节——从作品被数字化,到被上载到上,到被传输,到被截取、下载,均被视为复制。”因此,络作品可复制性已非传统作品的可复制性所能概括,已超出了传统作品复制的范围

二、络著作权的侵权现状

由于互联的自由程度很高,各种文化在互联上均有所表现。当侵权行为发生之后,著作权人主张权利困难、同时面对多元化的络环境,络著作权的侵权形式多样,主要以以下几种为主。

(一)对传统书面作品的侵犯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除了合理使用不需要著作权人的授权外,复制作品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否则视为对版权人的侵权。如果互联经营者将传统作品以络的形式将其发表在络上则是传统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在络媒介中的延伸,因此络内容提供者将他人享有著作权的非数字化作品进行数字化后在络上传播,应当尊重原有作品的著作权人,未经许可、不支付报酬的上载、传播、复制等都属于侵权行为。另外,

如果是将他人已经数字化的作品未经许可在上传播,侵犯了著

作权人的复制权、发表权及信息络传播权,承担的是直接侵权责任。

(二)络经营者擅自对络作品进行下载、转载

络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有资源共享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是有前提条件的。如在站上发表的署真名实姓的政论、时评、理论文章等作品,是作者本人的劳动创造,其发表、转载的权利应该归作者所有,但是实际情况是络经营者随意转载,造成侵权。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末经授权,便转载、使用作品;二是不支付相应的稿酬,只付给往其站的投稿作者的稿酬,对其转载的作品不支付稿酬,使作者劳动创造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一般站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就是转载作品时必

须注明原文出处,但是往往一篇作品在一家站发表后,就会随后被多家站转载,出处乱注,有的还不注明出处。”

习惯上,当作品在报纸上发表后,除非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其他报纸可以转载、刊登,这是法定许可,但是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在络上允许转载对作品的转载等使用者也应当支付报酬;作品再使用时要注明出处,在络上的作品,只要权利人在自己作品登载时简单注明“不得转载”字样,就需要经过权利人的许可才行。否则就是侵犯络作品的著作权。

三、络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护现状

著作权人发现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确定侵权主体和侵权行为地极为不易。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法律保护的情况下,著作权人主张权利采用的方式多样。

(一)著作权人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主动防止权利被侵犯

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通过设置一定的装置,以特定的条件和手段,限制他人访问、复制、传播自己的作品,从而保护自己的专有权利。从本质上,技术措施在络环境中显得格外的重要,如果对著作权人设定的技术措施不加以保护,对规避或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不追究法律责任,则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就得不到有效保障。我国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技术措施保护的内容,即第47 条第1 款第6 项规定,《解释》第7 条根据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对技术措施保护的内容也作了规定。但我国对技术措施保护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对具体保护方式等未进行规定。在络环境中,大规模地制造和散布用于规避技术措施的装置是规避技术措施的源头,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最大威胁。因此,对破解技术措施装置的制造者和销售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受害著作权人的权利救济

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侵权诉讼的法院管辖一般是被告所在地和侵权行为地。针对该项规定,首先要确认的是被告,即侵权人。由于络的自由化和虚拟的本质,使得侵权人处于一种被络保护的非正常状态中。当著作权人主张权利时无法及时有效地找到侵权人,使得权利救济变的一纸空文。《最高

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 条规定:“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司法实践中依靠现有的技术力量难以准确确定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的是被告住所地,实际架空了侵权行为地和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的司法适用余地。但是被告住所地往往与侵权行为缺乏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