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马韧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4期

摘要:本文初步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得出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日趋显露的结论。同时为解决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2007)成果,1980~2000年我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19×108m3,其中矿化度不超过1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972×108m3;矿化度1~2g/L的地下水资源量为247×108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772×108m3,相当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8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65×108m3(含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318×108m3),相当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21%。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

2459×108m3,占全国的30%,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760×108m3,占全国的70%。

我国南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组成差异较大,南方地区供水以地表水供水为主,北方地区地下水供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比较,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1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部分区域变化较大

与第一次评价成果相比,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减少62×108m3,减少了0.75%,但部分区域变化较大。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辽河平原区和松花江平原区分别增加7.9%和9.4%,海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0%,淮河平原区减少6%。

1.2地下水供水量呈增长趋势,尤其北方地区增长较快

1980~2000年,全国供水量从4406×108m3增加到5628×108m3,供水增量中,地下水458×108m3,占38%;北方地下水供水量显著增加,年均增长2.8%,东、中部增长最为显著。

1.3开发利用总体比例上看北方利用率高

我国地下水开发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1990~2000年间,我国北方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达到了44%。

1.4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全国浅层地下水污染呈加重趋势。

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地下水开发技术提高,人类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加大、加深。全国有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区或城市,掠夺式开发,超采现象严重。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加剧等,进而引起泉流量锐减或衰竭、土地沙化、植被退化或绿洲面积缩小等。

2.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

由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一直呈明显增长态势,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4%上升到目前的近18%。

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不仅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而且在开采强度较大、用水集中的城市与地区还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据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当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81个,漏斗年末总面积6.9×104万km2。

2.2地面沉降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特别是开采井群过分集中,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多孔介质释水压密,在许多地区诱发了地面沉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国地面沉降总面积在10×104km2以上。

2.3地裂缝

由于不均匀地面沉降,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汾渭河谷平原(盆地)的一些地区产生了严重的地裂缝灾害。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七省较发育,广东、广西、海南、甘肃四省区零星分布,据统计,目前我国地裂缝发育总共有1000余处、6000余条。

2.4地面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在岩溶分布区,由于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以及矿山排水等,造成地面塌陷频繁发生,规模越来越大,损失不断增加,并呈现向城镇和矿山集中的趋势。据2005年调查,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约363×104km2。尤为严重的是,在沿海地带,由于地面沉降导致风暴潮危害范围扩大,海岸向内陆侵移,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2.5泉水干涸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泉水枯竭

如太行山前的一亩泉、黑凤泉、鸡矩泉、红花泉、申泉等,济南的众多名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天然地下水露头许多都已消失。

2.6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和荒漠化

由于地下水大量的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湖泊湿地补水量减少,渗漏增加,从而造成湖泊的干涸和湿地的不断萎缩,对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影响与威胁。

2.7 地下水位下降加剧了河道断流趋势

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致使地表水不但得不到地下水的补给,反而增加了地表水的渗漏。加之地表水来水减少等原因,致使部分流域平原河流断流,甚至是常年干涸。

2.8入海水量减少,河口生态恶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入海水量逐渐减少,由于入海水量减少,改变了水沙平衡关系,造成河道及河口淤积。

2.9海(咸)水入侵

海水(咸)入侵为沿海(或干旱内陆)地区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带来的特殊环境地质问题。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改变其水动力条件,造成地下水位过分下降,常常会带来海水(咸水)入侵,使水质污染。

2.10地下水污染问题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无序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目前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同时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加速水循环,加剧了污染地下水的趋势。大多数城镇周围的地下水都受到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点状污染;排污河流两岸地下水都受到线状污染;污水灌区和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地区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面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