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分析

2011级深圳FMBA 周兰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要性

(一)经济快速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中国近20年经济发展迅速,GDP发展情况见下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速约10%,社会财富总量大幅增加,经济结构与布局已初步完成,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从他国经验来看,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也是在经历快速经济发展后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之路。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本轮经济快速发展以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消耗土地、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以及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为主,对外依存度高,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根据国内学者研究理论,将出口贸易规模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

(三)世界加工产业链末端的现状亟需改变

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世界产业链末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附加值较低,在世界贸易中谈判议价能力偏弱。以服装产业为例,欧美国家的企业大都占据行业高端,利润一般在100%以上,日韩企业占据中高端,利润一般也在50%至80%,而中国服装企业多为代加工,利润大部分在10%以下。

其次,随着印度、泰国、越南等诸多发展中国家陆续开放国门,在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方面较中国更具竞争力,部分在中国设厂的外资企业开始产业转移,国家

间竞争态势加剧。第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消费需求大幅缩减,我国外需不足,内需疲软,出口行业大面积亏损,众多加工贸易企业倒闭,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因此,亟需改变目前处于世界产业链末端的现状,唯一出路就是以技术升级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产业空心化。所谓“产业空心化”,是指由于资源有限或供不应求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为有效改善本地经济,于是把大部分高消耗低盈利性的生产企业逐步转移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从而本地经济形成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局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若把握不当,新产业无法替代传统产业衰退留下的空白, 并在此基础上所扩张, 那最终将造成整个产业空心化。

纵观他国历史,实业空心化、房地产泡沫化使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美国虚拟经济大通胀造成实体经济萧条,旅游经济为主的高福利导致希腊危机,而德国一直秉持着制造业优化升级使得经济一枝独秀。因此,“产业空心化”导致的严重后果足以引起我们重视,而认真总结他国经验教训,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产业空心化原因分析

1、资源紧张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近年“三荒两高”即电荒、钱荒、人荒以及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压缩生产企业利润,某些代加工企业甚至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向客户进行销售,然后靠国家出口退税补贴成本或维持利润,处于微利边缘。对该类企业而言,要么加快企业产品升级,要么实现企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地区梯度转移。相比之下,企业转移相对容易,如无新兴产业衔接,则容易产生区域经济空心化问题。

2、货币供应量高速扩张

自1987年以来,中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余额由4949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2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8.8%,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由8330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60.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1.5%。具体见下图:

货币供应增速超过实体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吸纳量,一方面推高生产要素成本,使得处于产业链末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生产企业无法通过产品涨价转嫁生产成本,利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市虚假繁荣,资本逐利的天性让民营企业改变投资决策,将实体资本转投资产市场以博取高收益,持续演化的结果就是产业空心化。

(二)产业空心化表现形式

1、企业多元化投资加剧

由于制造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大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资本配置方面通常会考虑除实业以外的多元化投资,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证券投资等方面,且投资比例呈上升趋势,出现过度金融化特征。在珠三角地区,许多集团旗下都设立有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投资公司,作为新兴业务板块逐渐成为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原来的实业经营或维持原状,或缩小规模,仅仅成为集团融资的工具,新融资金多数被挪用进入投资板块,实业扩大规模及研发所需的资金得不到补给。

不具备房地产开发实力的一般规模企业,如拥有自建厂房的,或缩减经营规模,或关停并转原有企业,将腾出的厂房租赁给其他公司,向商业地产经营者转变。

2、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撤离或转移

在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拥有很多诸如电子、五金、服装、家具、玩具、建材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是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所在。其核心企业多为跨国公司,具有典型的“候鸟”特征,它们不关心也不愿意在区域内进行产业升级和改造,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 以资本、技术的跨国流动寻求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拥有产业转移及选址经营的主动权。

在人民币升值、外企与国企政策同一、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作用下,部分沿海核心企业内迁或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在产业集群内呈现“母鸡带小鸡”的模式。如富士康落户重庆是因为客户惠普先行落户,而富士康其上下游客户也部分随之转移。

(三)产业结构规划重复性明显

在“绿色经济”及“产业升级”的全国性政策的统一号召下,无论是西部开发、东部振兴还是中部崛起,由于行政区划体制,资源难以在区域间平衡及协调,造成各地区均出台各自的产业布局战略,以规划建设产业园、工业园为开端,招商引资为重点,目标定位大同小异,缺乏协同性、差异化,造成重复性建设,资源耗费严重。

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要对原有劳动密集性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许多地方都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直接淘汰传统产业,而对高新技术产业趋之若鹜,忽略两者之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此举容易造成产业发展断层,且极容易造成产业结构趋同。以珠三角为例,从不同城市看,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7 市的40 类大产业中,排在前列的大多是电器、服装、电子、纺织、食品加工、非金属制品等产业,而产业升级目标多指向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金融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具体升级路径模糊不清,造成地方之间为招纳跨国企业或大型企业常常产生恶性竞争, 未趁本轮产业升级的良机形成区域间经济整合。

再如《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中计划将杭州、宁波、温州建设为3个功能互补的金融集聚区和辐射区,因此,温州市政府特地规划出大片土地来建设一个金融集聚区。然而,正如其市长坦言,温州现有的平台、空间、环境,都难以与城市战略地位的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匹配,并非有了资金和楼宇,高端人才就会进来,金融业就会进来。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结合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为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在其中的目标性引导和政策性服务甚为关键,具体提出如下建议:(一)有效把握资产价格调控力度

一方面遏制货币供应量过快趋势,控制通货膨胀及虚拟市场的虚假繁荣,使资源尤其是资本配置为产业升级服务,让民营企业在实体产业中有利可图,获取合理利润,保护实体投资的积极性,使民营资本自愿回流实体经济,以建立持续有效的经济循环体。

(二)为中小企业成长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

针对企业融资难,技术研发乏力等情况,政府应通过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市场,发行中小金融债券等方式,多元化、阳光化资金获取途径;同时,着力为生产企业减轻赋税压力和提供政策支持,减小行政审批、政策寻租、国企垄断等问题对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