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学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2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

绪言

前身为从苏联引进的《体育理论》。1988年11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含4篇16章。篇名: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奴隶社会文武合一。夏代:校、序、庠;商代:大学和庠;西周:国学和乡学。时称“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六艺”1。西周以后,变为“学在四夷”。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为儒家“四书”2、“五经”3为主,教育思想重文而轻武。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代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4。

洋务运动兴办的西式学堂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传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西学,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清政府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设立体操科并规定学时5,结束了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双轨现象”。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对我国体育及学校体育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恽代英作《学校体育之研究》。

1922年《壬戊学制》标志军国民主义的没落。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分布,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新。

师资培养有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

1927年中国出现两种政权:南京政府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苏区学校体育受到重视,1941年创建延安大学体育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乐与体育有关。

2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诗、书、易、礼、春秋

4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5小学每周3学时,中学2学时,高校3学时。

可分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1年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3年毛泽东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1952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设立群体司学校体育处。同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苏联十年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介绍,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国家体委于1954年参照苏联模式制定并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劳卫制),1952年创办上海体育学院,此后先后办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专,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体育系科。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削弱了学校体育。1962年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学校体育重新步入正轨。1961年编辑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1964年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管理机构:1977年教育部设立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学校体育处。

2.法规制度:1979年在扬州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高等学校体育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992年起在全国9省市试行初中升学考试体育,1998年在全国试行。

3.科学研究:相继成立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等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创办《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学刊》等杂志。1983年在苏州召开“首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并召开多次。

4.体质调研:1979年对16个省市20多万学生进行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区的50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健康的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此后,1990年、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体质测试。

5.大纲教材:1978年重新制定并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1987年进行修定。1993年颁发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现行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是在2000年颁布的。近年来还在进行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尝试,《体育》课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6.课外体育:目前全国已有26000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在270多所中学进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50多所高等学校试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1990年修定并颁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7.体育师资:发展较快。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活动,1990年举办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8.场地器材:有所加强。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3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学校体育必须紧扣学校教育总目标,担负起一部分教育职能。

(二)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学校体育在管理决策和具体措施上,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6个方面)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已经突破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引起学校体育认识上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其目标概括说,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竞技的目标;娱乐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等。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以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确立。

(四)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学校体育包括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过去对体育课研究较多,对课外体育不够重视。近年来重视从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的目标出发,强调学校体育的整体性。

(五)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教学方法向发展个性,培养兴趣,“学法”的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综合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近年来引进了许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法、程序法等。

(六)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目前基本建立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第二章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第一节学校体育的功能

一、概念: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二)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对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均有良好影响。

(三)提高人体功能:能使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的功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