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3.32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版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A、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B、简单的商品经济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准备了物质条件,为雇佣劳动的出现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跳过商品经济。

2、如何理解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必须是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

(2)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又是互相矛盾的,任何人都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什么事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二重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有事和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

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各不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

(2)劳动二重性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3)劳动二重性学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种商品从商品中脱颖而出,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则有了货币。

本质:货币具有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货币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形式?

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电子货币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后果?

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时,它们所代表的价值或社会劳动就会变小。在货币贬值的条件下,同等价值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

后果:会给广大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时,纸币面额所代表金额货币量就因此增加。后果:纸币升值,物价降低。

7、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各自的特点有哪些?

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的方式出售商品或劳务是,买卖双方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工具是商业票据。

特点:(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商品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状况。

银行信用:指银行或货币所有者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产生的。

特点:(1)银行能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银行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资本的限制。

(2)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银行属间接融资。

(3)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8、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主要作用:(1)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分配社会劳动。

(2)自发推动创新,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资本和资本运动

1、试述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资本是商品,货币的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在商品流通中作为媒介的是货币,货币流通中作为媒介的是商品。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总公式具有价值增值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一方面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另一方面,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不会增值。

要实现增值,资本家就必须在G-W阶段劳动力,其价值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怎样理解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用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具体形态,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区,同时,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又凝结成新价值,形成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如果形成的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如果延长这一点,就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多出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4、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手段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价值生产时间。

5、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个别或少数资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追求超额价值是各单个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6、资本积累的动因是什么?决定与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是什么?

动因: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扩大再生产依靠资本积累实现。

最求剩余价值

竞争的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迫使他们不断积累,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因素:(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2)在积累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的规模还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量。

7、如何理解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