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船用柴油机硅油减振器检验指南(2007)
- 格式:pdf
- 大小:633.90 KB
- 文档页数:22
船舶柴油发电原动机的检查1、法律依据SOLAS公约1997综合文本第Ⅱ—1章第27条第一款规定:当机器存在超速的危险时,应有措施以保证不超过安全速度。
第二款规定:当主机或辅机经受内部压力并可能受到危险的超压时,应有措施切实防止这种超压的压力。
第四款规定:缸径为200毫米或曲柄箱容积为0.6立方米及以上的内燃机,应设有适当形式和足够释压面积的曲柄箱防爆安全阀。
安全阀的布置或提供的措施,应保证阀排出的气体对人员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第五款规定:主内燃推进机械及辅机,应设有发生诸如滑油供应故障等可能导致机器的迅速破坏、严重损伤或爆炸的故障时能自动停车的装置。
主管机关可允许采用自动停车装置的越控装置。
SOLAS公约1997综合文本第Ⅱ—1章第31条第一款规定:对船舶推进和安全所必须的主机和辅机应设有有效的操作和控制装置。
第六小款规定:即使在遥控系统的任一部份发生故障时,推进机械仍能就地进行操纵。
第七小款规定:遥控系统的设计应在发生故障时能给出报警。
第四款规定:一般自动起动、操作和控制系统应包括人工越控自动控制的装置。
这些系统的任何部分发生故障应不致妨碍使用人工越控功能。
SOLAS公约1997综合文本第Ⅱ—1章第41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主电源至少应由2台发电机组组成。
第41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这些发电机组的容量,应当是任一发电机组停止供电时,仍能对正常推进操作和安全所必需的设备供电。
第41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发电机组在任一发电机或其原动力源失效时,应保证其余发电机组仍能对主推进装置自瘫船状态起动所必需的设备供电。
第53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当电力通常由1台发电机供应时,应设有适当的卸载装置,以保证推进、操舵及船舶安全所要求的各种设备的供电完整性。
在处于运行中的发电机损坏时,应有充分的措施自动起动备用发电机,并与其主配电板接通。
此备用发电机应有足够的功率从事推进和操舵。
第53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如电力通常由1台以上的发电机并联工作同时供应时,应有措施,以保证当其中1台电机组损坏时,其余各台能继续运行从事推进和操舵而不超负荷,并保证船舶安全。
中 国 船 级 社 CCS法定检验指南20052005年9月第1章 概述第2章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第3章载重线公约(LL公约)第4章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公约)第5章吨位丈量第6章高速船规则(HSC规则)第7章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规则)第8章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C规则)第9章载客潜水艇规则第10章 耐火试验程序第1章 概 述1.1 目的与用途1.1.1 中国船级社承担着有关国家主管机关授权进行船舶法定检验。
为更好地指导验船师在执行授权的法定检验中正确理解执行IMO有关公约和规则,特编制《CCS法定检验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1.1.2 本指南可供船舶设计、制造、使用单位的有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1.1.3本指南所述内容,除公约和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外,不应理解为强制性要求。
1.2 公约和规则1.2.1本指南所涉及的公约和规则有:(1)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2004综合文本);(2)载重线公约(LL公约);(3)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公约);(4)吨位丈量公约(TM公约);(5)高速船规则(HSC规则);(6)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规则);(7)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C规则);(8)载客潜水艇规则(PASSUB规则);(9)国际耐火试验程序应用规则(FTP规则)。
1.3 说明1.3.1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均来自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统一解释。
这是IACS 为了协调在整个协会的各成员社中正确理解和执行IMO有关公约和规则,协调IACS行动而制定的在船级社协会内部使用的文件。
由于其在航运界的权威性,其中有些文件已被IMO所接受而成为IMO的正式文件。
1.3.2本指南所包含的IACS统一解释截止到2004年12月。
1.3.3本社将根据现场反馈的需要以及IACS统一解释文件的变化不定期(每年)调整和增补本指南。
应对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保护PSC检查的注意事项一、SOLAS公约要求及修正情况1、1994年5月IMO召开的第63届海安会通过了MSC.31(63)号决议,该决议附件2对SOLAS2-2章第15条做了修正,首次提出对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进行保护。
MSC.31(63)号决议附件2于1998年7月1日生效,其对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保护的具体要求适用于所有船舶,内容有两点:(1)位于高压燃油泵和燃油喷嘴之间的所有外部高压燃油输送管路应设一个能够容纳燃油的套管管路系统以防止高压管路发生故障。
有护套的管路与里面设有高压燃油管的外管组合构成一个永久性总成。
套管管路系统应包括一个收集漏油的装置,并应设置一个燃油管路故障报警装置。
(2)在1998年7月1日之前建造的船舶应不迟于2003年7月1日之前,遵照执行(1)的要求,除非发动机输出功率在375KW及以下,且燃油喷射泵供给一个以上的喷油嘴可用适当的围蔽来替代(1)所述之套管管路系统。
2、根据执行MSC.31(63)决议过程中提出的反馈意见,IMO于2005年6月15日召开的第80届海安会上通过了MSC/Circ.1170,对MSC.31(63)号决议中关于SOLAS2-2第15条修正案进行修正,明确提出对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保护的要求仅适用于1992年2月1日及以后安放龙骨的船舶,相比MSC.31(63)号决议缩小了适用范围。
3、IMO于2006年5月18日召开的第81届海安会上通过了MSC.201(81)号决议,正式将MSC/Circ.1170对高压油管的相关要求以决议形式提出执行。
二、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保护技巧及注意事项1F检查中的应对技巧1、根据公约法规要求和船检证书中核注的柴油机数量和功率,实地查看船舶是否安装了符合公约法规要求的柴油机高压油管保护装置,对安装高压油管套管管路保护系统的要检查其型式认可证书和产品证书,对装有适当围蔽装置的要检查其是否能达到防火的目的。
《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2007)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年(卷),期】2008(41)2
【摘要】中国船级社编制《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2007)。
该指南是在我社《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2001)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以满足当前船体结构疲劳分析与设计的需求。
主要补充和修改内容包括:补充完善了第五章,修改为热点应力方法,通过第五章的方法,船体结构的热点应力用直接计算的方法求解,
【总页数】1页(P44-44)
【关键词】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修改内容;热点应力;中国船级社;疲劳分析【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3;TG405
【相关文献】
1.《船体结构建造监控指南》简介 [J],
2.《车辆运输船舶船体结构指南》(试行)简介 [J],
3.《钢夹层板材料船舶结构建造指南》(2007)简介 [J],
4.《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 [J],
5.基于《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的有限元改进算法 [J], 张未;於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UIDANCE NOTES中国船级社产品检验指南第7篇甲板机械2007.4目录第1章液压舵机 (1)第2章锚机装置 (26)第3章绞车 (33)简要编写说明第1章液压舵机1、本章适用范围的考虑1)、本章适用于拟配套安装于中国船级社(CCS)入级的国际航行海船的液压舵机,其它类型的舵机可参照执行。
考虑的原因:(1)、对国内液压舵机制造厂产品的检验与对国外液压舵机制造厂产品的检验要求保持同等;(2)、对国内航行船舶使用的国内液压舵机产品可能考虑增加GB、CB标准的适当要求,故未包括在本指南中;(3)、由于船舶航区不同,公约、IACS、法规、规范等对液压舵机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具2)、本章选择拨叉式转舵机构、摆缸式转舵机构及转叶式转舵机构作为转舵机构的主要结构型式其原因在于:目前在国际航行船舶中,大型液压舵机主要就是拨叉式转舵机构一种型式,在中小型舵机中如按数量的排序也是拨叉式、摆缸式及转叶式,其它型式的转舵机构估计不会超过1%。
2、编制本章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1)、以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06》为基本依据,根据笔者对SOLAS/IACS要求的理解及自己的工作经验适当加以细化,部分要求进行了有条件的放宽或对要求的改变。
2)、《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06》中未提及的部分没有补充纳入。
3)、细化的部分主要侧重于产品设计及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1)、对转舵机构的结构及零部件的强度要求给予了明确和细化,根据等强度原则提出了许用安全系数,补充了舵杆与舵柄联结的抗过载能力要求,给出了部分强度校核计算公式;参照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补充了对舵柄螺栓及舵柄连杆强度的校核要求;(2)、对电磁阀等电气元器件提出了(持证)特殊要求;(3)、对液压系统滤油精度的要求;(4)、对液压油油温的控制要求;(5)、对系统中蓄能器的使用要求;(6)、对用于限制最大转舵角的行程开关的设置等提出要求;(7)、对“液压舵机”、“公称转舵扭矩”及“系统公称压力”进行了定义,并补充了相应的计算公式;(8)、对液压系统的部分要求引见了CCS《液压装置检验指南》中的要求;(9)、为便于产品设计方了解CCS对图纸审查的要求,加快图纸审查的速度,指南对提交的图纸内所需要表述清楚的内容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并列出了重要零部件表;(10)、强调了外购液压舵机用油缸、蓄能器持证的特殊要求;(11)、明确了部分应急操舵时操舵能力的要求;(12)、参照CB标准要求,补充了锁舵能力的要求;(13)、增加了对非双套设置的转舵机构缸体上安装隔离阀、法兰等对螺栓的最小数量要求;(14)、对液压缸双套设置动密封提出了设置漏油检测口的要求;(15)、对油路集成块的材料提出了要求;(16)、对液压软管的设置给予了必要的限制;(17)、对(控制)动力源失效报警的要求给予了细化;(18)、补充明确了舵角误差值;(19)、补充了液压系统计算校核的要求及校核公式,补充了电动机过载的能力要求。
GUIDANCE NOTES中国船级社产品检验指南第7篇甲板机械2007.4目录第1章液压舵机 (1)第2章锚机装置 (26)第3章绞车 (33)简要编写说明第1章液压舵机1、本章适用范围的考虑1)、本章适用于拟配套安装于中国船级社(CCS)入级的国际航行海船的液压舵机,其它类型的舵机可参照执行。
考虑的原因:(1)、对国内液压舵机制造厂产品的检验与对国外液压舵机制造厂产品的检验要求保持同等;(2)、对国内航行船舶使用的国内液压舵机产品可能考虑增加GB、CB标准的适当要求,故未包括在本指南中;(3)、由于船舶航区不同,公约、IACS、法规、规范等对液压舵机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具2)、本章选择拨叉式转舵机构、摆缸式转舵机构及转叶式转舵机构作为转舵机构的主要结构型式其原因在于:目前在国际航行船舶中,大型液压舵机主要就是拨叉式转舵机构一种型式,在中小型舵机中如按数量的排序也是拨叉式、摆缸式及转叶式,其它型式的转舵机构估计不会超过1%。
2、编制本章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1)、以CCS《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06》为基本依据,根据笔者对SOLAS/IACS要求的理解及自己的工作经验适当加以细化,部分要求进行了有条件的放宽或对要求的改变。
2)、《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06》中未提及的部分没有补充纳入。
3)、细化的部分主要侧重于产品设计及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主要包括:(1)、对转舵机构的结构及零部件的强度要求给予了明确和细化,根据等强度原则提出了许用安全系数,补充了舵杆与舵柄联结的抗过载能力要求,给出了部分强度校核计算公式;参照中国船级社《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2002》补充了对舵柄螺栓及舵柄连杆强度的校核要求;(2)、对电磁阀等电气元器件提出了(持证)特殊要求;(3)、对液压系统滤油精度的要求;(4)、对液压油油温的控制要求;(5)、对系统中蓄能器的使用要求;(6)、对用于限制最大转舵角的行程开关的设置等提出要求;(7)、对“液压舵机”、“公称转舵扭矩”及“系统公称压力”进行了定义,并补充了相应的计算公式;(8)、对液压系统的部分要求引见了CCS《液压装置检验指南》中的要求;(9)、为便于产品设计方了解CCS对图纸审查的要求,加快图纸审查的速度,指南对提交的图纸内所需要表述清楚的内容给予了详细的描述,并列出了重要零部件表;(10)、强调了外购液压舵机用油缸、蓄能器持证的特殊要求;(11)、明确了部分应急操舵时操舵能力的要求;(12)、参照CB标准要求,补充了锁舵能力的要求;(13)、增加了对非双套设置的转舵机构缸体上安装隔离阀、法兰等对螺栓的最小数量要求;(14)、对液压缸双套设置动密封提出了设置漏油检测口的要求;(15)、对油路集成块的材料提出了要求;(16)、对液压软管的设置给予了必要的限制;(17)、对(控制)动力源失效报警的要求给予了细化;(18)、补充明确了舵角误差值;(19)、补充了液压系统计算校核的要求及校核公式,补充了电动机过载的能力要求。
序号年份名称CCS-1 1999 集装箱检验规范CCS-2 1998 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规范CCS-3 1999 泵与管系布置指南CCS-4 2001 海船船级附加标志应用指南CCS-5 2002 海上浮式装置入级与建造规范编写说明CCS-6 2000 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规范CCS-7 1998 船舶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操作指南CCS-8 2001 船舶压载水管理计划编制指南CCS-9 2000 船舶与海上设施用电气电子设备型式试验指南CCS-10 2000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试验及检验指南CCS-11 1999 船上油污应急计划编写指南CCS-12 1999 综合安全评估应用指南CCS-13 1999 船舶消防指南CCS-14 2000 船上振动控制指南CCS-15 2001 船体结构疲劳强度指南CCS-16 2002 海上浮式装置入级与建造规范第1分册CCS-17 2002 海上浮式装置入级与建造规范第2分册CCS-18 2002 海上浮式装置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分册CCS-19 2002 海上浮式装置入级与建造规范第4分册CCS-20 2002 海上浮式装置入级与建造规范第5分册CCS-21 1998 RULES FOR MATERIALS AND WELDINGCCS-22 2000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认证规范CCS-23 2001 船舶与海上设施起重设备规范CCS-24 1998 材料与焊接规范CCS-25 1998 REGULATIONS FOR THE STATUTORY SURVEYS OF SHIPS AND OFFSHOORE INSTALLATIONSCCS-26 1999 REGULATIONS FOR THE STATUTORY SURVEYS OF SHIPS AND OFFSHOORE INSTALLATIONSCCS-27 1999 船舶与海上设施法定检验规则CCS-28 1996 RU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OF SHIPS CARRYING LIQUEFIED GASES IN BULKCCS-29 2002 钢质内河船舶船体结构直接计算指南CCS-30 2000 船舶产品持证及核查规定CCS-31 1992 船舶录CCS-32 1999 船舶产品录CCS-33 2000 REGISTER OF SHIPSCCS-34 1998 货物系固手册编制指南CCS-35 1999 装载手册编制指南CCS-36 1999 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1分册CCS-37 1999 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2分册CCS-38 1999 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3A分册CCS-39 1999 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3B分册CCS-40 1999 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第3C分册CCS-41 1999 非国际航行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CCS-42 1999 起重设备法定检验验技术规则CCS-43 1999 海上拖航法定检验验技术规则CCS-44 1998 集装箱法定检验技术规则CCS-45 1999 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CCS-46 2001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1分册CCS-47 2001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2分册CCS-48 2001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3分册CCS-49 2001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4分册CCS-50 2001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5分册CCS-51 1998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52 1996 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CCS-53 1996 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CCS-54 1995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STATUTORY SURVEYS OF SEA-GOING SHIPSCCS-55 1994 海船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修改通报CCS-56 1993 国际主要通航运河及五大湖航行规则CCS-57 2002 不导电输油像胶软管组合件检验指南CCS-58 2001 船上计算机应用与检验指南CCS-59 2001 非公约尺度船检验指南CCS-60 2000 规范与技术文件翻译指南CCS-61 2000 液化石油气动力游艇检验暂行规定CCS-62 1999 岸上供电交流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计算CCS-63 1999 装载仪检验指南CCS-64 1999 齿轮强度评定指南CCS-65 1999 柴油机曲轴强度评定指南CCS-66 1998 船舶与海上设施规范编写指南CCS-67 1997 船舶和海上设施交流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CCS-68 1997 柴油机滑油状态监控系统指南CCS-69 1997 海上拖航指南CCS-70 1996 螺旋桨轴状态监控系统指南CCS-71 1998 防止船舶垃圾污染检验指南CCS-72 1998 浮油回收船检验指南CCS-73 1997 海船操纵性CCS-74 1997 船舶机械计划保养系统检验指南CCS-75 1996 船用锻钢件超声波检则CCS-76 1996 小艇入级与建造规范CCS-77 1996 20m 以下沿海船舶检验暂行规定CCS-78 1996 集装箱检验规范CCS-79 1996 船舶倾斜试验与静水横摇试验实施指南CCS-80 1987 潜水系统和潜水器入级与建造规范CCS-81 1992 电子计算机系统检验规程CCS-82 1992 浮船坞入级与建造规范CCS-83 1992 海底管道系统规范CCS-84 1991 纤维增强塑料船建造规范CCS-85 1990 船用纺织品阻燃性的试验方法和评定CCS-86 1995 内河船舶吨位丈量规范CCS-87 1993 内河营运船舶检验规程CCS-88 1993 内河船舶稳性规范CCS-89 1993 内河钢质工程船建造规范CCS-90 1992 内河船舶航行设备规范CCS-91 1987 内河船舶防污染结构与设备规范防止油类污染部分CCS-92 1992 内河船舶防污染规范防止油类污染部分修改通报CCS-93 1991 内河聚乙烯船建造和检验暂行规定CCS-94 1986 内河航区分级规范CCS-95 1998 浮油回收船检验指南CCS-96 1996 船用锻钢件超声波检则CCS-97 2000 液化船危险区域划分和电气设备配备指南CCS-98 1985 长江水系船舶稳性和载重线规范CCS-99 1984 海上平台安全规则CCS-100 1992 海上移动平台安全规则CCS-101 1992 内河船舶信号设备规范CCS-102 1997 内河汽油挂机船检验规则CCS-103 1995 内河船舶吨位丈量规范CCS-104 1995 内河船舶载重线规范CCS-105 1992 内河装运危险货物船舶适装条件的检验暂行规定CCS-106 1992 内河集装箱船建造与检验暂行规定CCS-107 1992 内河船舶救生设备规范CCS-108 1984 SAFETY REGULATIONS FOR OFFSHORE INSTALLATIONS CCS-109 1983 海上固定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CCS-110 1992 海上移动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CCS-111 1993 焊工考试规则CCS-112 1991 内河避碰规则CCS-113 1991 琼州海峡火车渡船检验暂行规定CCS-114 1996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MALL CRAFTCCS-115 1996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STATUTORY SURVEYS OF SEA - GOING SHIPSCCS-116 1996 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CCS-117 2001 射线检测技术CCS-118 2001 磁粉检测技术CCS-119 2001 渗透检测技术CCS-120 2001 超声检测技术CCS-121 1995 内河气垫船检验暂行规定CCS-122 2002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第一分册)CCS-123 2002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第二分册)CCS-124 2002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第三分册)CCS-125 1998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26 2002 海上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27 2002 内河高速船入级与建造规范CCS-128 2001 内河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CCS-129 1974 1966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CCS-130 2001 沿海小船检验规范CCS-131 1998 RULES FOR MATERIALS AND WELDINGCCS-132 1999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33 1984 海上营运船舶检验规程CCS-134 2002 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35 2001 材料与焊接规范修改通报CCS-136 1996 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与设备规范CCS-137 2001 材料与焊接规范(修改通报)CCS-138 2000 船舶与海上设施用电气电子设备型式试验指南CCS-139 2002 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检验指南CCS-140 1996 RU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OF SHIPS CARRYING LIQUEFIED GASES IN BULKCCS-141 1995 内河船舶乘客定额与舱室设备规范CCS-142 2003 材料与焊接规范修改通报CCS-143 2003 船体结构防腐检验指南CCS-144 2003 集装箱船结构强度直接计算指南CCS-145 2004 双舷侧散装货船船体结构指南CCS-146 2003 船舶保安认证指南CCS-147 2002 动力定位系统检验指南CCS-148 2003 现有船状态评估程序(CAP)指南CCS-149 2003 自动识别系统(AIS)检验指南CCS-150 2003 装载手册编制指南CCS-151 2003 小水线面双体船建造指南CCS-152 2004 现有油船状态况评估计划(CAS))检验指南CCS-153 2005 石油沥青船检验指南CCS-154 2002 船舶机械计划保养系统(PMS)检验指南CCS-155 1995 焊工培训教程CCS-156 2005 国内海船入级规则CCS-157 2005 海上移动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CCS-158 2005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59 2003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60 2004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修改通报)CCS-161 2004 材料与焊接规范(修改通报)。
指导性文件GUIDANCE NOTES GD 03-2009 中国船级社船舶结构防腐蚀检验指南2009 --------------------------------------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指导性文件GUIDANCE NOTES GD 03-2009 中国船级社船舶结构防腐蚀检验指南2009 2009 年7 月1 日起实施北京Beijing 目录第1章通则. 目的.2 适用范围.3 定义.4 附加标志第2章防腐蚀设计、施工、检查的机构和人员2. 一般要求2.2 机构认可的一般程序2.3 防腐蚀设计的机构和人员2.4 防腐蚀施工的机构和人员 2.5 涂层检查的机构和人员第3章涂料3. 一般要求3.2 涂料的通用要求3.3 车间底漆 3.4 水线以下用防锈涂料3.5 防污涂料3.6 压载舱涂料 3.7 饮用淡水舱涂料 3.8 货舱涂料3.9 舱室内部用饰面涂料3.0 阳极屏涂料第4章船舶结构保护涂层的通用要求4. 适用范围4.2 一般要求4.3 涂层防腐蚀区域的结构设计4.4环境条件 4.5 钢材表面预处理4.6 钢材二次表面处理4.7 涂装工艺4.8 涂装程序4.9 涂层检查4.0 健康和安全第5章船舶特定处所的保护涂层5. 适用范围5.2 通则-- 5.3 涂层性能5.4 涂层系统认可5.5 涂层检查要求5.6 验证要求 5.7 替代系统第6章船舶特定处所保护涂层技术资料的审查6. 一般要求6.2 三方检查协议的审查 6.3 涂装规格书的审查6.4 涂层检查情况的核查6.5 涂层技术文件(CTF)的审查第7章阴极保护7. 一般要求7.2 图纸资料7.3 牺牲阳极7.4 牺牲阳极布置7.5 牺牲阳极的安装7.6 外加电流保护的一般要求7.7 外加电流保护装置7.8 外加电流装置的布置7.9 阴极保护系统检查第8章防腐蚀系统的维护和修理8. 一般要求8.2 涂层检查8.3 涂层修理前的表面处理8.4 涂层的修理8.5 阴极保护装置的检查附录A 检查日志和不合格报告(样本)附录B 干膜厚度测量附录C 牺牲阳极保护的计算附录D 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的计算附录 E 旧涂层缺陷评估与表面处理方法选择附录F ISO标准和GB标准对照表-2- 第1章通则1.1 目的1.1.1为有效控制船舶钢结构的腐蚀损坏,延长结构使用寿命,防止因防腐蚀措施不当导致结构失效,特编制《船舶结构防腐蚀检验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中国船级社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船级社引领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新标准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纯电池动力船舶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海洋交通解决方案,逐渐成为船舶工业的新趋势。
中 国 船 级 社 CCS法定检验指南20052005年9月第1章 概述第2章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第3章载重线公约(LL公约)第4章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公约)第5章吨位丈量第6章高速船规则(HSC规则)第7章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规则)第8章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C规则)第9章载客潜水艇规则第10章 耐火试验程序第1章 概 述1.1 目的与用途1.1.1 中国船级社承担着有关国家主管机关授权进行船舶法定检验。
为更好地指导验船师在执行授权的法定检验中正确理解执行IMO有关公约和规则,特编制《CCS法定检验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1.1.2 本指南可供船舶设计、制造、使用单位的有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1.1.3本指南所述内容,除公约和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外,不应理解为强制性要求。
1.2 公约和规则1.2.1本指南所涉及的公约和规则有:(1)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2004综合文本);(2)载重线公约(LL公约);(3)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公约);(4)吨位丈量公约(TM公约);(5)高速船规则(HSC规则);(6)散装运输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规则);(7)散装运输液化气体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GC规则);(8)载客潜水艇规则(PASSUB规则);(9)国际耐火试验程序应用规则(FTP规则)。
1.3 说明1.3.1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均来自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统一解释。
这是IACS 为了协调在整个协会的各成员社中正确理解和执行IMO有关公约和规则,协调IACS行动而制定的在船级社协会内部使用的文件。
由于其在航运界的权威性,其中有些文件已被IMO所接受而成为IMO的正式文件。
1.3.2本指南所包含的IACS统一解释截止到2004年12月。
1.3.3本社将根据现场反馈的需要以及IACS统一解释文件的变化不定期(每年)调整和增补本指南。
中 国 船 级 社船用柴油机硅油减振器检验指南2007北 京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认可和检验的依据 (1)3 术语和定义 (1)4 图纸和技术文件 (1)5 产品的设计和技术要求 (2)6 型式试验 (9)7 产品检验 (10)8 其他 (11)附录1 船舶入级产品持证与检验要求一览表 (12)附录2 柴油机硅油减振器型式试验报告实例 (13)1 适用范围1.1 本指南适用于船用柴油机硅油减振器(以下简称减振器)的型式(设计)认可和产品检验,也可供柴油机和减振器制造厂参考使用。
2 认可和检验的依据2.1 本社《钢质海船入级规范》。
2.2 本社《钢质内河船舶建造规范》。
2.3 本社《材料与焊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3.1本指南所涉及产品检验的术语和定义见本社《钢质海船入级规范》。
3.2 本指南所涉及扭转振动的术语和定义参见本社《船上振动控制指南》和本社有关规范相关内容。
4 图纸和技术文件4.1 应将减振器的下列图纸资料提交本社批准:(1) 减振器的纵中剖面图(包括结构尺寸、材质等);(2) 减振器设计计算书,计算书应包括如下内容:① 减振器与所配机型柴油机轴系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扭振计算;② 减振器惯性环和壳体转动惯量的计算;③ 减振器阻尼系数的计算;④ 减振器的硅油名义粘度的计算;⑤ 减振器的散热面积计算;⑥ 减振器的功率损失计算;(3)减振器型式试验大纲。
4.2 应将下列文件和资料提交本社备查:(1)有关工厂概况(包括工厂历史及现状)、产品生产历史的说明,如产品经过专门的验证或鉴定,可附上有关报告及证书。
(2)质量控制计划——制造者应建立认可范围产品的质量控制计划并提交本社审批。
质量控制计划应按产品技术要求或标准,描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控制的方法,应反映本社规范要求的检验和试验要求。
5 产品的设计和技术要求5.1 一般要求5.1.1减振器的设计通常只考虑所配柴油机曲轴轴系的性能和扭振参数。
5.1.2减振器的设计可采用双质量系统法或多质量系统法。
5.1.3 应通过扭振计算确定图5.1.3中的结构尺寸。
1、环形壳体2、摩擦环3、惯性环4、密封垫圈5、储油槽R o ——减振器惯性环外径,mm;R i ——减振器惯性环内径,mm;δ——减振器惯性环与壳体之间的间隙,mm;L——减振器惯性环厚度,mm;h ——壳体厚度,mm。
图5.1.3 硅油减振器结构图5.1.4 减振器的壳体、惯性环可用铸铁、铸钢或锻钢制造,壳体亦可以用钢板制造。
所用材料的理化性能应符合本社《材料与焊接规范》的有关规定,且其抗拉强度R m应符合表5.1.4的规定。
表5.1.4钢 种 抗拉强度R m(N/mm2)铸 铁 >200铸 钢 >400锻钢、钢板 400—6005.1.5 焊接的壳体应进行消除内应力的热处理。
5.1.6 铸造的减振器壳体和惯性环加工前一般应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
5.1.7 一般壳体壁厚h 为惯性环外径R O 的1/25~1/30。
5.1.8 减振器壳体上除进油孔外,一般还应开有排气孔。
5.1.9 减振器的惯性环上一般应开有2~4个平衡孔。
5.1.10减振器壳体内表面和惯性环外表面的加工精度应不低于 。
5.1.11铸造壳体内表面及惯性环外表面一般应镀铬或锌,或采取其他表面处理措施。
5.1.12 减振器的摩擦环一般可用磷青铜制造,亦可采用聚四氟乙烯制造。
5.1.13 减振器工作时,壳体温度应不超过115℃。
5.2 双质量系统法5.2.1将柴油机曲轴轴系简化为单质量当量系统,并加装有硅油减振器后为双质量当量系统,见图5.2.1。
图5.2.1 双质量当量系统系统的运动方程为:()0=−+e d d d d C I ϕϕϕ&&&& ()t i e e e e d d e e e M K C I ωϕϕϕϕ=+−−&&&& 式中:d I ——减振器惯性环的转动惯量,kg ·m 2; e I ——柴油机轴系当量转化的转动惯量(∑==zK kk e I I 1α2取自柴油机曲轴系统自由振动计算的结果,z ——气缸数,I k ——第k 质量的惯量,αk ——第k 质量的相对振幅)kg ·m 2;d C ——减振器的阻尼系数,N ·m ·s/rad ;e K ——柴油机轴系当量转化的扭转刚度(2p I K e e =,p ——柴油机原系统的自振圆频率,rad/s ),N ·m/rad ;e M ——作用在系统上的当量激励力矩幅值(∑=k r e M M α,r M ——干扰力矩,K e2.3∇N ·m ;∑kα——相对振幅矢量和),N ·m ;ω——激励力矩的圆频率,rad /s ;t ——时间,s ;d ϕ&,d ϕ&&——减振器惯性环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rad /s ,rad /s 2; e ϕ,e ϕ&,e ϕ&&——轴系当量集中质量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rad ,rad /s ,rad /s 2。
5.2.2 配有减振器的柴油机轴系双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计算。
(1)审查5.2.1中的e I 、e K 、p 及e M 的数值; (2)审查强迫振动计算的柴油机曲轴自由端共振振幅A :A 为曲轴各轴段的应力不超过规范持续许用扭振应力的第一质量点的振幅或最小振幅,rad 。
(3)审查振幅放大系数。
减振器振幅放大系数为:eeM AK m =式中:A ——与5.2.2(2)中相同;e K 、e M ——与5.2.1中相同。
5.2.3 减振器惯性环转动惯量的计算。
(1)惯量比减振器的惯量比与振幅放大系数的关系为:μ21+=m式中:m ——与5.2.2(3)中相同;μ——惯量比,edI I =μ,其中d I ,e I 与5.2.1中相同。
在强迫振动计算中,根据A 而确定m ,并根据m 而确定μ。
(2)惯性环的转动惯量为:e d I I μ= kg ·m 2式中:μ、e I ——与5.2.3(1)中相同。
① 一般35.0<μ,d I 为1~2倍单位气缸转动惯量; ② 惯性环惯量与壳体惯量之比一般取1.25~2.86;③ 考虑柴油机结构布置许可条件,按d I 的数值来确定惯性环的结构尺寸。
在图5.1.3中,一般65.0~25.0/=o i R R ;60.0~15.0/0=R L 。
5.2.4 共振点的频率比为:μωη+==22IIII p式中:II ω——双质量系统的共振频率,rad /s ; p ——与5.2.1中相同;μ——与5.2.3(1)中相同。
设计时应p <II ω,减振器主要减振的谐次(一般为主谐次)的临界转速一般应低于0.9倍的主机额定转速。
5.2.5 减振器阻尼系数的计算。
减振器的阻尼系数为:C d =2I d p r N ·m ·s/rad式中:d I 、p ——与5.2.1中相同 ;r ——阻尼比,()()μμ++=2121r ,其中:μ与5.2.3(1)中相同。
采用C d 进行双质量强迫振动计算的结果应满足5.2.2(2)的要求,否则应调整I d 的数值并重新确定C d 的数值。
5.2.6 减振器的硅油粘度的计算。
(1)硅油的有效粘度(温度为60℃);减振器的硅油通常称二甲基硅油,其粘度以“厘斯”为单位,用符号“cs ”表示。
减振器运转中的硅油有效粘度f f e v 按下式确定:⎟⎠⎞⎜⎝⎛+××=−R d f f e L R LR C v ηδ21π21098.903013 cs式中:δ、i R 、o R ——见图5.1.3;R η——修正系数,其值按表5.2.6(1)选取。
表 5.2.6(1)表中mV ⎟⎠⎞⎜⎝⎛δ为平均剪切率,其值按下式确定: δωδo mAR V II 49.0=⎟⎠⎞⎜⎝⎛ (rad 2/s 或1/s )①δ值不宜过大,一般取oR 022.025.0+=δ,mm ;② A ——与5.2.2(2)中相同;③ 310<⎟⎠⎞⎜⎝⎛mV δ 1/s 。
(2)硅油的名义粘度(温度为25℃)。
当按5.2.6中公式求得工作状态下的硅油有效粘度后,名义粘度可按下式计算:tv ff e o v v ηη=cs式中:v η——剪切率修正系数(图5.2.6(2)—1); t η——温度修正系数(图5.2.6(2)—2),硅油减振器装在柴油机内时,硅油温度可取为75℃;装在机外时,可取为45℃。
图5.2.6(2)—1 剪切率修正曲线 图5.2.6(2)—2 温度修正曲线① 核查所灌装硅油的型号; ② 一般o v 为1.25×104~2×105 cs ; ③ f f e v <o v 。
5.2.7 功率损失为:23II 410503.2A I N d d ω××=− kW式中:II ω——与5.2.4中相同;d I ——与5.2.1中相同;A ——与5.2.2(2)中相同。
5.2.8 减振器散热面积为:S =2π(R 02-R i 2+LR 0+LR i )×10-6 m 2式中: i R 、o R 、L ——见图5.1.3。
5.2.9 功率损失d N 与散热面积S 之比值应满足下式要求:SN d≤6.39 kW/m 2。
5.3 多质量系统法将硅油减振器和柴油机曲轴轴系各质量点组成多质量系统,见图5.3。
I 1、I 2、…I z ——各缸转动惯量,kg ·m 2;I 飞轮 ——飞轮转动惯量,kg ·m 2。
图 5.3 多质量当量系统5.3.1配有减振器的柴油机轴系的多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计算。
(1)减振器计算时的当量转动惯量为:2dh x I I I += kg ·m 2 式中:I h ——减振器壳体惯量,kg ·m 2;I d ——减振器惯性环惯量,kg ·m 2。
(2)审查计算的柴油机曲轴自由端共振振幅A ; A 与5.2.2(2)中相同。
(3)审查带减振器的多质量系统的共振频率II ω。
II ω与5.2.4中相同。
5.3.2 减振器阻尼系数计算。
最佳阻尼系数为:II ωd d I C = N ·m ·s/rad式中:d I ——与5.2.1中相同;II ω——与5.3.1(3)中相同。
(1)采用C d 进行多质量系统强迫振动计算的结果应满足5.2.2(2)的要求,否则应调整I d 的数值,并重新确定C d 的数值;(2)I d 的数值确定后,审查内容同5.2.3(1)、5.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