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校本课程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这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引入了学习领域和模块设计的概念,在课程管理上引入了选课制和学期分段,在课程考核和评价上实行学分制方式等,既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式,也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传统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弊端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学科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关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思考,以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素养和对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和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该门学科的最主要的目的和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承担起“德育为首、以德育人”的责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通过讲授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文化生活三大部分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和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高中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与和谐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集智育和德育有机统一的过程。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在注重培养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任何偏重一方的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另外,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起着“化人”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学生个体发展来看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和地位。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校本

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矛盾

虽然高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几年的时间,但是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的错位。虽然诸多一线教师意识到学科的主要任务,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的理论性、知识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得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枯燥无味。

2.教学评价片面。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可以全方位的看出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虽然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作了一些方面的调整,但是以考试分数作为“指挥棒”的评价方式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的分数作为一个核心的评价标准。

3.教学模式单一。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内容方面虽然作出了很多的调整,但教学内容和课时的设置,使得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出现了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新的课程内容的容量增加了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教师只能应付于内容的灌输,而没多大能力去解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三年,在高中阶段,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的学校还是流于形式,就校本课程而言,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1.重显性校本课程,轻隐性校本课程。部分学校为了体现开设校本课程的状况,往往重视在课堂上采用传统模式授课的显性课程,要求教师有教案,学生有作业。而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应

该更重视隐性作用。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如: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加入原有国家课程中没有的内容以拓宽课程范围,重视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等。可以肯定地说,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进行“校本扩张”。而绝少是从课本到课本。这种隐性的校本课程对学生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显性的校本课程。

2.重视课程设计,忽视教学设计。长期以来我们倾向于将课程和教学割裂开来,普遍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设计静态的教科书、教材,教学教授先前已经设计好的教科书、教材或者其他的学习材料,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联系。实际上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国家课程占统治地位的折射,教学模式深受苏联学者凯洛夫的五阶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而它是一个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表,使得教师的意识深处认为自己只管遵循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就可以了,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都是专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便造成了课程设计与教学的割裂,而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这样只会造成我们的教学与目标的分离。二十多年的教学改革给我的启示就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来许多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更大范围的课程问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如果站在课程的立场上理解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讲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成

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当前高中政治校本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够,往往还是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接受。没有实现传统课程的突破和对国家课程补充的目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校本课程

整合的策略

基于对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校本课程肤浅的认识,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把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三者相结合,创建一种研究型实践活动课的校本课程模式,以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为一体的课程模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体按以下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程内容设计阶段。分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结合地方和学校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主题内容,供学生参考和使用。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介绍已有的案例和主题背景,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做好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课程学习的范围,诱发学生共同探究的动机。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指导学生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共同探究。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有关资料,形成具体的学习方案。例如,在我的一个校本课程的课堂,针对高一《经济生活》的模块内容,开设了“嘉兴老字号”的校本课程,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嘉兴老字号的标志符号以及嘉兴老字号对嘉兴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更多地去关注嘉兴社会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段,信息收集处理阶段。在确定课程内容之后,学生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