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与《春风沉醉的晚上》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6.04 KB
- 文档页数:5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而闻名。
其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我们来谈一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题。
该小说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下,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冲突。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生活,郁达夫展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错位和婚姻的不完美。
他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凸显了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无力和受压迫的处境,同时也呈现了男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和压抑。
因此,该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情节。
小说以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为主线展开,穿插了晓红与丈夫芸生的婚姻生活。
晓红原本与芸生相互喜欢,但婚后很快便感到了生活的压抑和沉闷。
在此时,她遇见了另一个男子杜少甫,两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又没有办法真正在一起。
最终,晓红选择了离开芸生,但她也无法和杜少甫在一起,最后只得孤独终老。
整个故事展现了男女之间因社会制度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无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郁达夫给予了晓红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她有自己的情感和独立的意识,对婚姻和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而芸生和杜少甫则分别代表了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男性形象。
芸生是一个对待妻子冷漠的男人,他难以理解和满足妻子的情感需求。
杜少甫则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晓红有着强烈的爱情,却因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实现。
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郁达夫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动地展现出来。
除了主题和情节,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首先,他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和回忆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复杂。
他巧妙地将晓红的回忆和现实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范文(通用28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1《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这本书的,只是未曾拜读。
近日忽听得山口百惠所唱的电影主题曲才晓电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朴的韵味,怀旧的叁弦琴,让我对电影有着莫名的期待。
小说是我在电影后读的,也许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维吧,觉得电影是要比塬着好多了,并进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电影的拍摄他也参与了其中,多年的积累和歷练,自然会多出一份岁月的厚重与成熟。
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裡歇脚呢,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儿去,在那儿歇脚。
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爲家。
舞女们是一群走江湖卖艺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应为川岛——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离开孤独的.生活一次独自旅行。
小舞女该有十七八岁吧,这样一个猜想却是川岛学生式懵懂爱恋的开始。
小舞女呢?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
她还是个孩子呢。
只是身份的差异,舞女像候鸟一样四处瓢泼,川岛却鐘要回东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读小说时才明白为什麽荣吉要饶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异:乞丐、巡迴表演的艺人禁止入村!身份的差异让我怀疑,这是怎样的恋情呢?川岛因薰子的缘故与艺人们相识相知相交,可处处都存在着歧视,她们向路人弯腰致歉,只能住在拥挤的小酒店,每当川岛请她们去自己所在的旅馆玩时,荣吉的岳母总会一打扰川岛学习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离开。
唯有的一次却也要付出不小代价。
看着薰子玩的如此的开心,也只有纯真的幼稚才会那样的无忧无虑。
当川岛读书给薰子听时,却又是该走的时刻了。
薰子还是个孩子,可她却注定是个舞女,就像她捡起给川岛的手杖一般脆弱,在荣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时川岛选择了离开,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发生了变故,这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她们是四处卖艺的女人。
那一晚十四岁的薰子看到自己与川岛间不知从何而来深渊般的距离,哭泣的泪水也无法洗净的黑暗。
《伊豆的舞女》:纯真爱情的永恒传承
作为日本文学巨匠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伊豆的舞女》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文学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纯真”为主题,讲述了两段初恋的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感慨万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文学巨作。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美丽的伊豆半岛上,主人公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他来到这里旅行,邂逅了一位名为小泉八云的舞女。
少年一开始只是被八云的美貌所吸引,但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被八云的纯真和善良所吸引,两人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由于彼此的身份和背景不同,最终两人还是没有在一起。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描写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人生的曲折起伏。
《伊豆的舞女》以“纯真”为主题,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作品。
小说中的少年和舞女都是充满了纯真和善良的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发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
作者通过这两个角色,呼吁人们要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善良,不要被物欲和功利所蒙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情感。
除了主题思想之外,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也是《伊豆的舞女》的一大特点。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但是又不失深度和
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人文、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伊豆半岛的独特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旅途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情节的曲折和引人入胜,还能够领略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
总之,《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了浪漫情怀和人生感悟的小说,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是川端康成作品中最值得推荐的一部。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一: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一个青年学生在旅行的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并与他们结伴同行, 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我手中的这本薄薄的《伊豆的舞女》, 收录的是川端康成的几篇短篇小说, 《伊豆的舞女》大概是最负盛名的一篇吧。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 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 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
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 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
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 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
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 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
重叠的山峰, 秋日的木叶, 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 舞女可爱的裙裾, 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 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 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 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 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叫人领悟。
川端先生在小说中布置了一种悲凉的基调, 主人公所见的中风老人的病痛, 被流感夺去父母性命的三个孤儿, 失去儿子、儿媳的孤苦可怜的老奶奶;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中落魄潦倒的荣吉, 流浪奔波而孩子早产夭折在旅途的荣吉的妻子千代子, 哥哥不让但又无奈还是做了舞女的熏子, 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 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等, 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 无奈的情感, 这又正与“因孤儿根性而扭曲了性格”、“不堪令人窒息的忧郁而来伊豆旅行”的主人公的寂寞与孤独相呼应。
这也许与川端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篇二: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学了, 于是就在网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说来看。
看回《伊豆的舞女》后, 发现自己仍然喜欢这部作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 短短几十页, 却牵引了多少读者的心!作品写了作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 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艺人, 便结伴而行。
伊豆的舞女一、教学要求1.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2.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形象。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川端康成;日本传统文学色彩;东方古典的虚幻;心灵交流;心理描写。
2.内容提示《伊豆的舞女》以青年学生“我”与流浪艺人结伴而行的七天伊豆之旅为情节主线,以“我”与小舞女的恋情为主要内容展开故事。
作者大量描写了旅途中所见的普通人的生活。
这些与小说中的恋情一起,构成了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借以歌颂东方古典的虚幻。
三、作者生平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靠近京都。
康成“把京都王朝文学作为‘摇篮’的同时,也把京都自然的绿韵当作哺育自己的‘摇篮’”。
康成一二岁时,父母因患肺结核病溘然长逝。
祖父母便带康成回到阔别了15年的故里,姐姐芳子则寄养在秋冈义一姨父家。
康成由于先天不足,体质十分孱弱,受到两位老人的过分溺爱,他整天被闭居在阴湿的农舍里,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
直到上小学之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简直就不知道还存在着一个人世间”。
康成上小学后,不到三年,祖母和姐姐又相继弃他而去,从此他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
祖父眼瞎耳背,终日一人孤寂地呆坐在病榻上落泪,并常对康成说:咱们是“哭着过日子的啊”!这在康成幼稚的心灵投下了寂寞的阴影。
康成的孤儿体验,由于失去祖父而达到了极点,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悲哀因素,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
这种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是形成川端康成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原因,这便促使他早早闯入说林书海,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
他上中学后,开始接触到一些名家名作。
从不间断地作笔记,把作品中的精彩描写都详尽地记录下来。
他的作文在班上是首屈一指的。
1914年5月,祖父病重后,他守候在祖父病榻旁,诵读《源氏物语》那些感时伤事的、带上哀调的词句,以此排遣自己,沉溺于感伤,并且决心把祖父弥留之际的情景纪录下来,于是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来。
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语言运用真题与训练一、(06年湖北)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4分)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串联词(1):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2):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二、(07年湖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
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
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1)(2)三、(08年湖北)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闯人家里祝寿时候的慢头。
点评:四、(09年湖北)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
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
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
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2)经典题型1、下面是《失街亭》中的两处人物描写,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加点词语予以点评。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大笑:挥泪:形象生动的情态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1分)2、请依据给出的对联下联的形式概括《窦娥冤》的内容。
上联:下联:莺莺黄花西风长亭送别十里啼泪愁眉3、仿照下面对中国历史的述说,请对语文课本加以述说。
伊豆的舞女故事梗概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杰出的中篇小说。
1926年1月至2月间由“文艺时代”发表。
《伊豆的舞女》曾先后6次被搬上银幕,最有名的是1974年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合作演出同名影片《伊豆的舞女》。
影片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
给了读者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主人公川岛(三浦友和饰)是一个二十岁的高中学生,性情孤僻。
即将就读东京某高等学校的他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
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队乡村巡回演出的艺人,并与之结伴同行。
他认识了一个十四岁左右的美貌舞女薰(山口百惠饰),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为舞女迷人的姿色所吸引,甚至还产生过占有她的邪念。
但他不愿这种无瑕的美受到沾污和损害。
一方面。
他为自己难以抑制的冲动而苦恼,更为少女夜晚可能受
到侮辱而惴惴不安。
当他在男女公共浴场看到她裸露着少女纯洁的肉体,欢叫着朝他迎面跑来时,从那天真无瑕的神态中,感到了无限的宽慰。
熏在两人的交往中,也渐渐生出真情。
可是两人也只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
几天后,青年旅费耗尽,不得不和这队艺人分别了。
临行前,来送他的舞女默默无言,心中有说不出的难受。
船开了,舞女的身姿渐渐远去,消隐。
他沮丧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扑簌地往下淌。
伊豆之恋:《伊豆的舞女》的感人故事豆瓣读书上,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评分高达9.0分,可以说是一本备受好评的小说。
这本小说被誉为“世上最美初恋”,讲述了一段纯真而美好的恋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伊豆半岛上遇见了一位舞女,两人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浪漫和感动,让人们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情和生命的意义。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纯真”。
川端康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颗纯真的心,不被物质和功利所蒙蔽。
这种纯真并不是简单的天真和幼稚,而是指人们应该拥有一颗纯净、善良、无私的心灵。
小说中的主人公和舞女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在小说中,作者对伊豆半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了精彩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旅途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还能够领略到伊豆半岛的独特魅力。
除了《伊豆的舞女》之外,这本书还收录了《花的圆舞曲》、《水月》、《温泉旅馆》等多个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都以纯真和爱情为主题,充满了浪漫情调和人生感悟。
这些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充满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着浪漫情怀和人生感悟的小说。
它不仅描写了恋爱和人生,还涉及到了人性、自然、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人生层面,它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品味。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纯真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让我明白了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感谢川端康成,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了一份纯真和美好。
《伊豆的舞女》内容简介
《伊豆的舞女》
〔日本〕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
小说描写一个高中生,在伊豆旅游与一伙江湖艺人邂逅相遇,被那个美丽纯洁的小舞女所吸引,便结伴而行。
舞女天真无邪的品性净化了“我”的情感,互相爱恋。
艺人们的善良真诚,使“我”沉浸在亲密的人情之中。
小说结尾,写“我”出于爱和同情,曾倾囊相助,由于用光了旅费,只得与舞女分别,割断了令人心醉的初恋之情。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把少男少女之间不意而起的微风般的初恋,表现得晶莹、隽永。
细致地刻画了“我”与舞女初见、相识、同处和分离时的情绪变化,充分体现了那种美的情致,失落的哀怨凄婉,种种萦绕心扉,让人难于忘怀的感情世界。
小说中作者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变化,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小说中景物描写采用素描式笔调,勾画出雨中林景、苍翠群山、薄雾笼罩的海面,及那水光山色映衬下的淳朴率真的人物,给人以美的情韵、诗的意境。
读者沿着小说中人物心灵的小路向前探索时,能使人领略到笼罩着淡淡哀伤的纯洁的爱情世界。
伊豆的舞女课文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描绘了“我”在伊豆的旅行中所遇到的一位舞女。
以下为部分节选:“我”背对着舞女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静静地等待着舞女们的表演。
在表演开始前,我观察着舞女们的身姿和神态,感受着她们的青春气息和艺术魅力。
舞女们的表演开始了,她们优雅地挥舞着扇子,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她们的动作轻盈而优美,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都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在表演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舞女们的才华和美丽所吸引,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美丽。
在表演结束后,我鼓掌以示感谢。
舞女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热情和赞赏,她们微笑着向我行礼致谢。
此时,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仿佛与舞女们产生了某种特殊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舞女们逐渐熟悉起来。
在一次闲聊中,我得知舞女们正在为一场大型表演进行排练。
她们为了这场表演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希望能为观众带来最好的表演。
我对舞女们的敬业精神和艺术追求深感敬佩。
在小说中,川端康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舞女们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世界之中。
总之,《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小说,它展现了青春的美好与纯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伊豆舞女读后感伊豆舞女读后感1《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写了主人公在伊豆的旅行中遇到令其倾心的舞女,后来又不得不与她分手的故事。
通篇小说十分通顺,不仅表现了”我“与舞女薰子的感情,也表现”我“从”苦闷“到”通透“的成长过程。
__通篇讲述了”我“与舞女一行人的相识—相交—相知—相亲—相离的五个阶段,通过”我“眼中的舞女形象与她和我之间的互动展现情感。
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最后一幕”我“与舞女离别的片段。
电影中将这一幕细节化为”我“与舞女交换”信物“,然后分离。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男主要求舞女送他的东西是她的梳子,这个梳子实则是对舞女特别重要的东西,是随身携带戴在头上的梳子,是化妆与扎头发重要的工具,如此重要的物件,直接交给了这位”萍水相逢的学生哥“,足以表现舞女对”我“深深的感情。
而小说中的留白则更为精妙:我找了许多话题同她攀谈,她却一味低头望着运河入海处,一声不响。
……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
最后处舞女这”反常“举动,正是全文矛盾的体现。
从前文可以看出,不管是世人,抑或是舞女她们自己,都认为她们的职业是不被世人所看得起的,这场所谓”爱情“,从开始就是错误的。
也许他们自己就知道,他们不会有结果,他与她最后的告别,是无声的`,也是强大的,有力的”声音“,多少苦闷,多少无奈,多少感伤,都包含在这无声的”咆哮“之中了,这短暂的几天在这两个年轻人的回忆中留下了印记,但他们终究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罢了。
而这次旅行对于”我“的意义也许更大。
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
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抑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
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令人窒息的忧郁“变为”一池清水“流出”我“心,使”我“舒畅,何尝美妙、爽快的感觉啊!这一路上,”我“在伊豆遇见了那么多遭受苦难的人们:被人看不起的舞女、中风老头和老板娘、儿子儿媳都死了的老婆子……与这些人的接触,特别是与天真无邪的薰子的接触,使”我“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相处不再显得警戒,能够敞开心扉,那种”孤儿的气质“不再影响着”我“,所以这次伊豆之行实则是”我“内心成熟的一次成长之旅。
1、《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
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
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
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
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他的心灵美。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
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
这样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轨迹的。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科。
他的父亲是开业医生,在他两岁时去世。
母亲也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
作为孤儿,他随祖父母移居到三岛郡丰川村,唯一的姐姐寄养在伯母家。
祖孙相依为命十年,16岁时祖父也去世了,遂被收养在丰里村伯父家。
所以,川端康成从童年起,心灵上就带着沉重的“孤儿感”,加之,在东京大学读二年级时又失恋,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和“孤儿心态”。
这些在《伊豆舞女》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极为丰满的折射。
作品描写的是主人公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春的郁悒,独自一个人去伊豆漫游的。
这与作者曾经旅游过的汤岛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
在作品的情节叙述中,作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抒情的虚幻之美??淡淡的爱恋美。
作家避去对冷酷现实的描写,在追求着生活中那些给人快慰。
美好感受的东西。
实质上,作家是借此来遮盖住内心的强烈的孤儿感伤和恋情之失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归宿,让自我的生活经历升华到象征的美的世界上去,达到自身美好感情与精神上的追求目的。
因为“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十六岁的日记》)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
人是压抑的动物,有压抑就需要释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释放压抑便是这种本能之一。
《伊豆的舞女》与《春风沉醉的晚上》比较
川端康成和郁达夫是日中两国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更是这两位作家创作变革的标志之作。
著名日本文研究家叶渭渠在评价《伊豆的舞女》时说:“《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手法有了新的突破,它既不同于作家初期的写实文学,也有别于新感觉派时期的追求华丽文体的小说,它在重新开拓和发展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即开始运用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和表现这种美的传统技法,从精神与技法两方面来具现日本文学的特质,在形成和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上取得了成功。
对于川端后来的创作影响是很大的。
恐怕可以说,川端康成成长为充分体现日本文学特质的作家,也是以《伊豆的舞女》为界,迈出了第一步的。
”同样,谈郁达夫必谈《春风沉醉的晚上》,也成为解放以后的一些现代文学史选本
的重要内容。
评论家们认为“这篇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最早描写工人的作品之一,产生在郁达夫对于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的基础上,是他创作的崭新突破”。
郁达夫自己也说“多少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
两位异国的作家,两部貌似不同的作品,却为我们营造了神情相系的艺术境界。
而在扣动心灵的感动之后,又给人们留下截然不同的情感升华。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历经八年时间精心雕琢的一部小说。
他曾在《汤岛的回忆》中写到:“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
”川端写过一系列反映伊豆生活的作品,舞女的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
这与其难以割舍的伊豆情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1924年晚秋到1926年4月,川端康成大学毕业后的头三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伊豆半岛的汤岛上度过的。
他说:“我认为汤岛是我如今的第二故乡”,“这二、三年,可以说我是伊豆人了。
”由此足以窥见川端与伊豆之间深厚且难以割舍的感情。
他这次长期潜居伊豆的原因,如他本人所解释的:“我是据此或者说几十次都是抱着生活上的一些痛苦才来到天城山山麓的”在伊豆“我身心洁净得
象洗涤过一样”,而一回到东京,“就又觉得厌烦了。
”川端在这里所指的“生活上的一些痛苦”,自然更多的是指生活上、恋爱上的失意,也包括他对当时文学论争的“厌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川端康成来到伊豆的原因是为了远离压抑、烦闷的现实生活。
而伊豆的汤岛给予他的正是一份心灵上的宁静和温暖。
川端康成自幼亲人早亡,独自长大的人生体验给他的内心带来无限的孤独和悲凉。
虽然在他的作品中通常流露出半甜蜜半苦涩的味道,但这种忧郁、苦恼、烦闷的“孤儿的脾气”
在他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他渴望人世间的温暖与关心,亲情与爱情,期待有人引领他摆脱孤寂,走出幼年的阴影。
这一心情与郁达夫很有着几分相似。
郁达夫幼年丧父,母亲忙于生计,疏于对他的关爱,这种幼稚的悲哀,筑就了他忧郁性的基础。
郁达夫擅长“自叙传”小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
继《沉沦》时代之后,郁达夫进入了他第二个抒情时代。
“性的苦闷因着经济的与社会的苦闷的紧逼,便失却了它的重心地位,而经济苦闷从此变为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