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6-2018)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3-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26
1 三年(2016-2018)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
专题13 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8年高考题】
(2018·新课标Ⅰ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
精准分析:
2
(3)湿地水分因无法外流,水中溶解的盐分会在湿地中积累,使盐度增大,有点类似于水流只进不出的湖泊最终会成为咸水湖的原理。或者盐沼的形成。盐分的大小与含盐量、水量有关,湿地中盐分增加,一是无法排出,没有向外的水流通道;二是河流不断地带来溶解盐分,不断地在湿地积累。水量变小,盐度相对增加,造成水量减少的原因有:一是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二是人类用水,使注入湿地的河水减少;三是河流泥沙淤积,湿地水浅,单位面积湿地的含盐量增大。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观点都行,言之有理即可。赞同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河道得到恢复,水量增大,盐分不易累积,可以防止盐分富集;乌裕尔河带来的泥沙会随嫩江向下游输送,就会减少泥沙在本区的淤积;由于乌裕尔河水量集中,并与嫩江相连通,会扩大鱼群规模,由于自净能力增强,会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赞同,则是保持现在状态,强调自然本身的力量,发挥湿地的价值。如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考点定位: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结合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重点考查沼泽湿地形成条件、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湿地盐度的变化以及人为改造河流的利与弊。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第(1)问,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第(2)问,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到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说明之前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到后来降水量等于蒸发量。第(3)问,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原理,如图:。第(4)问,。
(2018·新课标Ⅱ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3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图7),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6分)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10分)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4分)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4分)
【答案】(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
(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
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解析】
精准分析:
4
(3)应关注设问所强调的“原料”二字。原料可以进行进一步加工,作为商品可以进行交易等等,考生进行科学的推理即可,当然不能脱离此“原料”为数据的本质。以“数据”为原料贵安新区可以发展的产业,关键信息是“数据”,只要列出的产业以“数据”为中心即可。
(4)是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先表明态度,然后对你的态度提供科学合理的论据即可。如果选择没必要,其反对理由可以从第(2)小题的中贵安新区的气候、电力资源的优势角度归纳概括论据。如果选择有必要,则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即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归纳概括论据。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贵安新区利于数据中心布局的区位条件以及产业集聚的好处、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采取节能降耗措施的必要性。
【试题点评】
举一反三:工业集聚的优缺点
1.优点:可以加强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有利于生产效益与利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2.缺点:就是工业的集聚会使得当地的污染加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思路点拨:本题以我国的数据中心布局的时空变化为切入口设计情境,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以及体验应用地理知识和思维来分析实际地理问题,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从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地关系的能力。
(2018·天津卷)14.(21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如图12文字所示)
5
(1)图12中所示内容是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定位,请分别列举三地实现各自产业发展定位最具优势的一项区位条件。(9分)
为实现天津市“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定位,天津港将原有的煤炭、石油、矿石运输业务分别转移到周边其他港口(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
(2)这对天津港和周边其他港口分别有何好处?(6分)
河北省为落实“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定位,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措施。
(3)为保护生态环编,河北省的山区和平原地区在农业方面应分别采取何种措施?(6分)
【答案】(1)京: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集中);津:现代工业基础好(制造业技术水平较高);冀:传统工业基础好(与京、津两市相邻;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丰富)
(2)天津港: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促进港口设备更新;减少港区污染);周边其他港口:增加吞吐量(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专业化运输功能) (3)山区:扩大林业比例(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平原地区: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湿地;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解析】
精准分析:
(3)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整体总结及迁入集中地的说明。读图可知,
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地区迁入人口少。
6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城市人口的分布。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两地的自然条件分析从其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结合区域具体分析;两地纬度不同导致了种植产品类型的不同。物种丰富区域的共性特征:纬度较低;海拔高,地表高差大,相对高度大;迎风坡,水热组合变化多;外界干扰小等。
(2018·海南卷)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6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8分)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8分)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4分)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3分)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3分)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分)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2分)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3分)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分)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2分)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分)
【解析】
精准分析:
7
(2)考生需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从植被生长不良作为突破口切入。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考生可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根据上题结论,可知,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如果大规模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试题点评】
思路点拨: 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生完成本题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区域地理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
(2018·江苏卷)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14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图14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15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