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是文学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15.35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的艺术特色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古诗词在传承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格律、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探讨七年级语文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一、格律上的艺术特色古诗词的格律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创作才华。
七年级语文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古诗词,多采用了五、七言绝句的格律形式。
这种格律简洁明快,旋律优美,给人以简洁和明快的感觉。
以“咏柳”为例,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诗写道:“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将雨,奇谋恶,瞒天昧地。
天火燎原,雷霆万钧。
青梅煮酒消愁解闷,天边见起。
”这首诗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五言绝句的格律,每句都有五个字,对仗工整。
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押韵和平仄,使得诗歌在朗诵时更加悦耳动听。
二、意境上的艺术特色古诗词的意境是其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诗人通过文字所传递给读者的,也是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之一。
七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在表达意境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例如,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中无尽孤寂和离散之情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描写边塞的军鼓和孤雁的声音,巧妙地展现了大漠边疆的凄苦和战乱的惨状。
三、修辞手法上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是古诗词表达意义的一种方式,它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七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在修辞手法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例如,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对草木生长和衰败的描绘,用“一岁一枯荣”表达了事物变化无常的真理。
同时,通过比喻手法,将离别的情感寄托在野火和春风之上,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诗词常见韵律与格律解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而在古诗词中,韵律与格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决定了诗词的节奏和韵脚,给作品带来了一种美感。
本文将对古诗词常见的韵律与格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之美。
一、韵律的定义与分类韵律是指诗词中的音节规律和节奏感。
它使得古诗词在朗读或吟诵时有一种韵味和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韵律按照音节的结构可以分为押韵和通假韵。
1. 押韵押韵是指诗词中重读音节重复的现象,也就是说句尾的音节在音韵上是相同或近似的。
比如在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的“尽”和“流”就构成了押韵,给诗词增添了一种音乐感。
2. 通假韵通假韵是指诗词中字音相近的字构成的韵脚。
这种韵律虽然在音韵上没有完全的相似,但读起来却有一种和谐的韵味。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的“有”和“天”即构成了通假韵。
二、格律的定义与分类格律是指诗词中的句子形式和结构。
它使得古诗词在构思和表达上有一种规律和美感,让读者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视觉感受。
格律主要根据句子的字数、句式和平仄音节进行分类。
1. 字数格律字数格律是指古诗词中每句的字数有特定的规定。
比如五言绝句就是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
而在唐诗中最常见的就是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种格律的限制使得诗人在表达时需要有节制,使作品达到简约而有力的效果。
2. 句式格律句式格律是指古诗词中句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规定的格式。
比如古辞中常见的“对仗句”,就是指两个句子在意义上相对应而句式结构相对称。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有一种对称美和平衡感。
3. 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是指古诗词的音节在音调上有一种平仄的要求。
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指音调平缓的音节,仄声指音调高低变化的音节。
根据诗词的要求,需要平仄有序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韵律感。
这种格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有一种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其不仅注重表达含义,更强调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格律是指诗词的格式和结构,包括词的字数、词行的排列等方面;韵律则是指诗词中的韵脚、押韵等音韵表现。
在古代,人们对于格律和韵律有着高度的追求,崇尚着音韵的和谐与文采的华美。
一、格律的重要性格律是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诗词的形式和结构。
古代诗词以字数为单位,包括七言、五言、四言等不同字数的格律。
七言是指每行诗句有七个字,五言是指每行诗句有五个字,而四言是指每行诗句有四个字。
这种字数的限定要求诗人在表达意境时具有一定的限制,提高了诗词创作的难度,也使得诗词更加精练独特。
二、韵律的表现古代诗词注重音韵之美,因此韵律的表现非常重要。
韵脚、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在七言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押韵以及韵脚的韵律感;在五言诗里,押韵更为明显,每句的线索都指向了诗歌的韵律;而四言诗常以字数少、句型简洁为特点,通过表现情感和意境的变化体现出独特的韵律效果。
韵律使得诗词具有了诗意和音乐性,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诗词的格律与韵律融合古代诗词中的格律和韵律是相互融合的,二者的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格律为诗词提供了形式上的限制和结构上的规范,而韵律则是诗词的灵魂和气质所在。
格律的严谨和韵律的和谐相结合,使古代诗词在音韵上更加优美流畅,在意境上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四、格律和韵律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格律和韵律在现代诗词中的应用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诗词并不像古代诗词那样严格限制字数和韵律,更注重创作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然而,格律和韵律仍然是现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通过灵活运用,创作出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诗词作品,使之在形式上与古代诗词有所不同,但在格律和韵律上仍然能够传承和发展。
总结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它们是古代诗人创作艺术的精髓所在。
通过格律和韵律的运用,古代诗词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时更具韵味和美感。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在古代诗词的创作中,音韵格律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它使得诗词具备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展示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音律的种类在古代诗词创作中,音律主要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的是音节的声调平均分配,如“宝钗”、“琴音”等;而仄声则是有声调变化的音节,如“荒漠”、“花间”等。
平声和仄声的配合交错使得诗词的节奏感更加丰富,增加了作品的韵律美。
二、韵律格律的运用古代诗词的韵律格律是指在音律的基础上,通过押韵方式来产生一种和谐的音韵效果。
古代诗词的韵律格律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等。
在这些格律中,作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押韵的方式以及韵脚的位置。
押韵是指在句子的最后一个或几个字中选择某个音韵并在后续的诗词中进行重复,以达到音韵的对比和呼应。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道:“千落秋色转,万树雁飞声。
”其中“转”和“声”押韵,增加了整篇诗词的韵律美。
而韵脚则是指在一句诗词中选择某个音韵,并在整篇作品中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里的“稀”和“飞”形成了韵脚,使整首诗词具备了一种流畅的韵律感。
三、音韵格律的意义音韵格律在古代诗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音韵格律使得诗词更富有节奏感,增加了朗朗上口的特点。
读者在读诗词时,能够通过音律的变化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其次,音韵格律也为诗词的意境描绘提供了一种辅助手段。
通过选择不同的音律和押韵方式,诗人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音韵格律还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记忆性。
由于音韵格律使诗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读者更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和情感,使诗词能够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平仄声、押韵和韵脚的运用,诗词在音律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诗词格律十讲中国古典文化中,诗词给人们带来非同一般的文学体验。
有许多人热衷于阅读和研究诗词,但要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就必须先熟悉其中的格律。
综观古今中外的诗文,其格律形式大多相似,但在中国古代,随着宗教信仰的发展,有许多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其格律各有一套规范。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格律十条:一、韵书。
古代中国诗词格律的根基便是韵书,即诗文中使用的各种字音和拼音,它们被组织成一个“韵”,比如《诗经》、《楚辞》等。
也就是说,每首诗中所使用的音都要与其韵书对应,这是对古代文学艺术的非常重要的要求。
二、格式。
中国古代的诗文格式有很多,像绝句、咏物等,它们的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每行多少个字,每行内的押解等,这些格式的要求会影响诗文的节奏和意境。
三、诗联。
诗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词格律的重要要素,即前句与后句之间要有某种联系,它可以是押韵联系,也可以是意蕴联系,这一要求在有韵的诗文中极为重要。
四、押韵。
押韵即前后两句的音素相连,古代文学艺术中有押韵的诗词,它的特点是每句的音节数要相同,并且最后一个音素要一致。
五、词藻。
藻指的是诗文中所用的词语,一般古代文学中的诗文要求式样繁多,词语的选择要求严谨,一般古典诗词中要用一些习用词,或古文,或诗词俗语。
六、押脚。
押脚指的是诗文行尾字和下一句行首字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都崇尚这种规律,这样可以使诗文的节奏更加流畅,读起来也更加不费力。
七、结尾。
诗文的结尾是一切诗文格律的最后一步,即诗人在前面的句子的基础上考虑到诗文的意蕴,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衔接词语,使诗文的结尾更加有力。
八、态度。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以抒情为主,诗人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比如抒发忧愁,抒发欢乐,发表对社会的看法等,这一点在诗词格律中更是重要。
九、节奏。
诗词节奏指的是诗文中各种句子的音乐秩序,它依赖于押韵,押脚,词藻等多种要素,有了这些因素,诗文才具有内在的韵律,使诗文更加完美。
了解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格律与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了解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诗词的格律是指其音韵的规律。
古代诗词按照字的平仄和句子的长短来进行组合和韵律运用。
其中,平仄是指字的音调,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长短是指句子中的字数,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
具体而言,五言古诗一句有五个字,七言古诗一句有七个字。
古代诗词的格律要求字数和音调的平仄有一定的规律。
比如,在五言古诗中,通常每句前两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或者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两个字为仄声。
在七言古诗中,通常每句前四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或者前三个字为平声,后四个字为仄声。
这种规律的排列使得诗词在声调上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二、古代诗词的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指其押韵的规律。
古代诗词通过选择特定的字词使其在韵脚上呈现一种和谐的联结。
韵脚是指诗词末尾的音节,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脚有平声韵(a)和仄声韵(b),如平水、仄花。
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按照特定的韵脚排列来进行押韵。
比如,在五言绝句中,通常是aabb或者aaba的押韵方式。
在七言绝句中,通常是aabbcc的押韵方式。
这种押韵的规律增加了诗词的韵律美,使之更加韵味悠长。
三、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的作用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诗词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段。
通过规定的格律和韵律,诗词作品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
格律与韵律的规范也有助于提高诗词的表达能力。
通过格律的限制,诗人需要在有限的字数和音调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提升作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押韵的要求也增强了诗词的韵律美,使之更加动人。
四、如何欣赏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要欣赏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首先需要对格律和韵律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诗词理论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课程来学习和掌握。
诗词格律检查诗词格律检查,是文学训练的重要环节。
它既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灵魂之源,又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学古今所存在的不同派别,其诗词营造的审美空间,以及其内容语言的深刻性,大都是由以格律检查为基础的文学训练所决定心之阐释。
因此,了解和掌握格律检查,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家来说,是探究中国文学古今关联性的重要环节。
为此,让我们先就诗词格律检查的基本定义加以了解:诗词格律检查,是按照格律与审美的准则,对诗词的结构、形式、语言、意象等进行检验的过程。
检查结果应与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者的意图相一致,从而让作品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
具体而言,诗词格律检查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诗词的音韵押韵;其次是诗词的韵律形式,根据韵律流动,决定诗词的诗句结构、押韵结构等;接着是诗词的字数及格式,影响诗词的节奏和画面感;另外,还有一些诗词填充技巧,如拆字填词、字词活用等,最大限度地表达意思和加强节奏感;最后,审视诗句语言特色,检查诗歌内容描绘方式,并关注古今风格特点,以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
在实际应用中,诗词格律检查具有灵活性,不仅能总结摹写古今文艺文作的审美意蕴,而且能帮助文学家以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在古今诗词的审美格律中发挥才华,展开丰富的创作表现力。
这里,我们也可以谈谈格律检查对创作影响的另一角度:在进行格律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晰的把握创作的脉络,也可以旋即发现漏洞,辅以更简洁、明了的描述,加强文学作品的内在质感。
经过全面而细致的格律检查,可以拉开作品的气氛和节奏,促使文学作品精神性的抒情充满活力,优化作品内容和审美,令文学作品更加经典而优秀。
诗词格律检查,决不仅仅是一场学术实践之旅,更是一次无限精彩的艺术进阶体验,可帮助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家更深入地探索和体验中国文学的历史底蕴和艺术精髓,重拾文学艺术的激情,一窥中国文学古今精髓之演变,从而激发大家灵感与创造力,用心欣赏经典之美,体会艺术之情。
诗词格律检查,在我们精进文学艺术的旅途上,将自成一部精彩的经典,路漫漫,但有它,盼其能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体验中国文学的审美将古老的文学精髓传承至永恒。
诗词歌赋的类型和艺术表现诗词歌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四大体裁,也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艺术特征,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一、诗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诗歌。
它是用极为简洁、鲜明的形象语言来表现人的情感与感受,通过韵律、格律、音韵等方面的处理,精炼表达情感并体现审美意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的类型和艺术表现有很大不同。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在唐朝时期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意境深远、韵律优美、感情真挚、艺术手法成熟。
唐诗的类型可以分为田园诗、山水诗、豪放诗、抒情诗、议论诗等等。
其中田园诗和山水诗以淳朴自然、清新明丽的意境为主,豪放诗以超脱尘俗的风格追求浪漫主义的自由与豁达,抒情诗以切实、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著称,议论诗则批判时弊,反映社会现实。
宋词则是唐诗后一个文学高峰期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情感多样,意境丰富,格律变化多样,韵律灵活,对短小精悍的表现方式更为推崇。
宋词分为南唐词、北宋词、南宋词三个时期,分别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类型和艺术表现。
二、词词是唐宋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相比于诗歌更为纤细、优美。
它是以爱情为主题,以叙事、抒情为主,意境典雅、情感细腻,结构深峻、韵律曼妙。
词的种类繁多,包括“清平乐”、“鹤冲天”、“长相思”、“水调歌头”等等。
元曲是一种用歌唱、音乐、舞蹈、器乐等手段表现故事情节的戏曲形式,其中的儒林外史、汉宫秋等曲是比较著名的词歌曲出自。
元曲的特点是形式多样、主题广泛、节奏明快、动静变化大、表现力强,它强调音乐、舞蹈、音调的契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歌歌是一种流行歌曲的文艺形式,它是诗与曲的结合体,常常用于喜庆、娱乐、慰藉人民生活。
在中国,歌的类型繁多,包括主题歌、电影歌曲、流行歌曲、民族歌曲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等。
歌词是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如诗般表达着歌手的情感与观点。
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格律与韵律而闻名于世。
格律与韵律是古代诗词的基本要素,它们赋予了古代诗词以韵律之美和音乐之感。
格律是指古代诗词的字数和句式的规范。
古代诗词的格律有严格的要求,如五言绝句的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的每句七个字等。
这种规范的格律使得古代诗词具有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古代诗词的格律要求严苛,但正是这种严苛才使得古代诗词的音乐性得以发扬光大。
韵律是指古代诗词的韵脚和押韵的规范。
古代诗词的韵律要求每句诗的末尾都要有相同的韵脚,并且每句诗的韵脚要与前一句的韵脚相同。
这种押韵的规范使得古代诗词具有了一种优美的音乐感。
古代诗词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押韵上,还体现在声调上。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每个字的声调不同,通过合理的运用,可以使诗词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种审美的追求。
格律与韵律的要求使得古代诗词具有了独特的美感,使人们在欣赏古代诗词时能够感受到一种音乐之美。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古代诗词是中国人民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运用格律与韵律,诗人们能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格律与韵律的要求使得古代诗词能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们在阅读古代诗词时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种审美的追求和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合理运用格律与韵律,古代诗词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精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不仅仅是古代文人的追求,也是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美,也能够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的格与律杨武传统诗词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就绽放出她绚丽的光彩。
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高雅的艺术一直被人们所崇尚。
学习写作传统诗词更是成了人们所追求的迫切愿望。
传统诗词它包括古、近体诗、词、曲、联等。
传统诗词,有国诗之称今统称中华诗词。
而格律诗,更是传统诗词中的精华,堪称国粹。
它的音美、形美、意美,对人们产生了惊人的艺术魅力。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任何诗体都无与伦比的。
其艺术境界更是任何一种诗体所不能取代和超越的。
正因为她受到一些“格”与“律”的约束,写来困难,许多人望而生畏。
一直以来,许多人写诗,大多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自会诌”,这种凭直观感觉习惯模仿的方式去学习。
更有甚者,一些人写了几十年的诗,以至从阳间写到阴间,也终是似是而非,难求甚解。
故此,人们强调诗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当然,格律体诗难写,只有少数人能掌握,如果不难写,都能写,也就不会成其为国粹了。
但是,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格律诗,这是不难的。
要学习格律诗,首先要对格律诗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有哪些“格”与“律”。
格律诗它是在古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谓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
在唐以前,人们写诗除押韵的要求外,形式比较自由,篇幅、字句、平仄、对仗等都无限制,可以称其为自由体。
而格律诗就是在这种自由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南北朝时代,有下叫周顒的人。
首先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别。
在这四声里,按读音的高低可以分平仄两大类。
沈约首先把周顒的四声理论用之于诗,使诗有格律,并与谢眺等创出“永明体”。
是外,人们把唐以前的诗称为旧体诗;把这种在唐以后才兴起的这种格律诗称为新(近)体诗。
格律诗的创建为诗歌提供了最完美的表达形式,使之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押韵的和谐、平仄的抑扬、对仗的工巧,是格律诗的三大基本要素,这也是我们学习格律诗所必须了解的。
一、韵。
“韵”在古、新体诗里都是遵从的。
格律诗词是一种唯美的文学艺术。因其句型成双成对,字数相等;又因为其平仄
互间,尾声押韵等特点,所以读起来声调抑扬顿挫,高低错落有致,犹如玉盘滚
珠,又似飞瀑入潭,琅琅上口,铿锵盎然,极富韵律美和艺术美。求美是所有文
学艺术的共同本质。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反映美,表现美,讴歌美也是
任何艺术永恒的主题和应遵循的规律。更是所有艺术作品须表现的共性和主旋
律。无论是文学小说、诗词,还是戏剧、电影,抑或建筑、摄影,乃至绘画、雕
塑,都以求美、赞美为永恒。
诗词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除了追求文学的共性的情感美、
意境美、文字美、构思美、情趣美之外,还有其特殊的音韵美、格律美、整齐美、
对称美和参差美。其精致的格式、优美的韵律、凝炼的文辞和深邃的蕴含,更是
为广大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为格律诗词是数千年来经
过无数人、无数次的探索、改进、创新,不断地总结提高、反复修正之后因自然
和人为两大因素结合而形成的“黄金定律”。所以,它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抑扬顿挫音韵美
诗词讲究音韵,这是由汉字一字一音和汉语四声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古汉字有
平、上、去、入四声(现在是阴、阳、上、去四声),使诗词中的每个句子、每
个字的音、调、韵都可以调节。诗词讲究音韵高低搭配,避免平淡,使“一句之
内音韵尽殊,两句之间轻重悉异”(海东《论诗词格律的自然属性》)也使诗词
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音调优美。
平仄互间格律美
诗歌是世界上各国共有的文学体裁,而律诗却是我国独有的国粹。因为汉字除了
一字一音外,还有一字一符、一字一义等特点,这就使得我们可以按音、符、义
的特点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去组合、排列,取舍成诗。或五言、或七言,均可按照
平仄的格律要求去布置句子,并可以精确地控制句子,这是目前世界上其它任何
语言和文字都无法比拟的。而我们现在的诗词格律“是数千年间前人千锤百炼形
成的规则”(马凯《如何发展和繁荣中华诗词》)。平仄互间的格律诗词音韵和
谐,错落参差,调有高低,极富美韵。
成双成对整齐美
“中华诗词讲究句式的基本整齐,语词的平仄对仗”。(胡迎建《略论诗心、诗
情、诗史、诗美、诗哲与诗之功能》)律诗讲究对仗。而对仗首先要求的是句型
要一致,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上下两句,左右对称。还要求字音相对、词性相
对、平仄互对等。“中华诗词两音节组成一个节奏,每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
音词或一词组,其音乐节奏与意义单位一致。五言诗三个节拍单位,七言诗四个
节拍单位”(胡迎建同上)。正由于句子结构、字数多少、句型句式等要求要一
致,所以格律诗词形成了极富整齐感的艺术美,这是其它任何文学形式都难于达
到的。
错落有致参差美
因为汉字的音韵声调不同,且格律又要求平仄相间,故诗词的句子错落参差,吟诵时高低起
伏,使人听起来有一种潮起潮落般的声浪感,十分优美。而参差美在词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句子可以按格律的要求进行随意的参差搭配和组合,形成长短不一、高低不一、参差不一、
别具一格的音韵参差美。
凝炼浓缩精致美
一首诗词,短的一、二十个字,长的也则几十个或百多字,却要表达许多感性的、
形象的、有时甚至是复杂的景物或哲理,需要将句子高度的浓缩、凝炼成十分精
致才能成诗篇。所以才有前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而每一首诗
词就是一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短小精悍,高度浓缩,便于记忆,也便于流传
清新尔雅语言美
胡迎建先生说:“诗必求美,美则能传播”(同上)。诗词之美,还表现在诗词
的语言上清新、优雅、谐美。随着诗意、诗境的构思、升华,诗需要写得形象、
鲜活,就必须在诗词的语言上字雕句琢,避免不雅的语言和标语口号式的句子,
才能使诗写得清新、自然、精妙,引人入胜。
情景交融诗画美
诗词源于生活,是自然、生命、心灵的写照。所谓诗情画意,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源于自然的
原生态艺术。好的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有“诗情画意,诗画同源”之说。一首好
的诗词其实就是一幅绝妙的好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牧的《山行》等,读过
后,你不觉得它们就是一幅极美的图画吗?
空灵蕴藉意境美
诗词讲究的是意境、情韵、空灵、含蓄和婉约。谐美的诗词情景交融,意与境浑,
声情并茂。诗词无论是写景状物或抒情言志,均以意境为上;情真意挚,形象生
动为佳。我在《情真味厚诗意浓》一文中曾论述过:“诗词的创作应该说情感是
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在某种意义上说:情能生意,情能造景,情能出境”。有
意境的诗词作品,能把作者和读者的心灵融和在一起,使人如入其境。
雅俗共赏音乐美
诗词最早称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抒情言志方式。“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毛诗大序》)我们赣南客家民
歌、山歌除了不拘格律,平仄韵通押外(这恐怕与文化程度的高低和随口唱出不能细研有关)。
其七言歌词和诗词的音乐、咏唱的节拍都是一样的。我经常把自己的诗(七言)用我们当地
流行的山歌、民歌调子唱出,如兴国山歌和上犹山歌调,同样有美不胜收的感觉。丁芒先生
说:“诗歌的音乐美,不单纯是艺术形式上的要求,也是诗歌本质性的品格”。(《音轨论》)
这恐怕是对诗歌音乐美的最佳定义和解释了
亦庄亦谐情趣美
孔子把“兴、观、群、怨”归纳为诗词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诗词不仅要求美,也要挑刺;
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形式或借古讽今,或颂中寓刺,或指桑骂槐,或寓庄
于谐……通过诙谐、幽默、嘲讽、讥刺等方式针砭时弊,鞭笞丑恶。而用诗词的形式表现出
来,亦庄亦谐,寓讽寓讥于诙谐幽默中,其情趣之美,别具一格,更增强了其艺术的感染力。
终上所述,可以看出,诗词是一种唯美的文学艺术。正因为其美,才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正
因为其美,才能千古不衰,并且不断发扬光大。无论是儿童、少年,抑或青壮年,还是老年
人,都非常喜爱诗词。有的把它作为儿童传唱,有的可以随同民歌流传。诗词可诵可唱,是
其它任何文学体裁难于比拟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学之精粹,使
古老的诗词艺术不断地融入当今时代的内涵和鲜活的时代特色,永远传承下去,使其旧瓶装
新酒,其味更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