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可见,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落实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

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

那么,确定好了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

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如学习《胖乎乎的小手》、《看电视》、《棉鞋里的阳光》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何爱父母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再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失物招领》、《火

车的故事》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开展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新课标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能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可见目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目

前,我市老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在: 1、对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不很明确,教哪儿算哪儿,致使有些能力简单重复地训练,有些能力一直得不到训练。2、课堂目标确定不全,重难点把握不当,知识与能力训练不到位,导致目标落得不实。3、目标太多,没有重点,时间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结果学得多,掌握得少。4、课堂目标模糊,尽管学法多样,教法多变,却不明白这节课要给学生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如何确定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谈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

首先明确有哪些目标。课程标准有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有各学段的学段目标。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有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1、明确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是什么呢?课程标准讲了十点,这十点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习惯,四个能力”。“五个习惯”即查字词典的习惯,说普通话的习惯,规范、正确、快速书写的习惯、坚持积累的习惯,主动探究、实践、运用语文的习惯。“四个能力”即听说读写。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下,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性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阶段性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

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落实要把准两点:持之以恒的训练;螺旋式的上升。在此基础上明确所教教材在小学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明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按专题编排单元课文,如三年级下共八个专题,分别是“感受自然的美

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老师教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在每组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确定目标

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都明确了,每一堂课的目标如何定位呢?这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琢磨的。备课时,教师要好好研读《教师用书》、单元提示、课后练习、口语交际与习作。

三、落实目标

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效果在课堂。

(一)精选内容。

1、找准切合点。备课时围绕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材料,找准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切合点,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课程资源,既有一定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涉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教育。

2、看清课文重点。解读文本时要看清课文的重点,特别是中高年级,教师要悉心研读文本,和作者想到一起,和编者想到一起,懂得取舍,关注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要求的差异。

3、选准语言训练点。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尽在于感知文本的内容层面,更应该落实在语言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上。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进而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听说读写训练。(二)、精心设计

1、设计合理的结构。课堂结构要有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一个目标放在哪一个层次,哪一个活动落实什么目标,课前要周密安排,力求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简洁明晰。

2、设计合情的提问:课堂提问要准确简明,紧扣目标,有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探究。不能随意问、“满堂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