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伶官传序》

  • 格式:docx
  • 大小:29.59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伶官传序》

一、本周教学课时数:4课时

二、本周教学进度:《过秦论》、《伶官传序》

三、本周教学知识要点及能力要求:

1.学习《过秦论》,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理解《过秦论》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认识并掌握《过秦论》中“厚、通、制、兵、余、亡、北、金、信、利、家、势”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学习《伶官传序》,了解并掌握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5.认识并掌握《伶官传序》中“盛、告、困、微”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四、学法指导:

(一)《过秦论》

1.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时称贾生。所著政论以《过秦论》(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为代表作。其文锋芒毕露,切中时弊,文

笔雄放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论辩有力,而且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2.解题: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课文选文)论始皇之过,中篇揭胡亥之失,下篇析子婴之亡。作者借前朝之事,言兴亡之理,希望西汉统治者以秦为鉴,从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以巩固其统治地位。“过秦”,意为指出秦的过失。“过”,动词,批评过失的意思。

3.结构:

第1段:从秦国强盛的开始说起。地利加上人谋,奠定强盛的基础。这一段起得峥嵘有气势,开下文波澜起伏之源。

第2段:概念六国削弱,秦势日强的过程,文笔酣畅之至。

第3段:先写始皇统一,气焰赫赫,不可一世;“于是”以下痛斥其踌躇满志、多行不义之实,“过秦”之论自此始。

第4段:形势急转,秦朝败亡。极写陈涉之平庸,所以见亡秦之轻易。

第5段:根据以上的史实,得出结论——秦之所以灭亡,在于本身过失。不仅紧扣题目,且有一种“愈收尾,愈锐厉”的势头。

(二)《伶官传序》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官直言敢谏,曾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运动。欧阳修在散文诗词创作、文艺批

评、史传编写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其以散文成就为最高,后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在史学方面,与宋祁合著《新唐书》,又单独编纂了《新五代史》。

2.解题:

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茺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3.结构:

第1段:先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这个论点,紧接着举出将要评论的唐庄宗的事例。

第2段:较详地叙述唐庄宗之事——晋王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第3段:评论唐庄宗连续的胜利,用“意气之盛”回应开头的“盛”字,又评论他的失败。用“何其衰也”回应开头的“衰”字。然后引古语“满招损,谦得益”,进一步阐明盛衰由于人事的道理。

第4段:在上文基础上推进一层,指出“祸患者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固不限于伶人。议论重点放在文末,使文章产生一种“愈收敛,愈警醒”的效果。

五、重点练习解题指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人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下列四句中“于”的用法与“余威震于殊俗”中的“于”相同的是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齐人勿附于秦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肃追于宇下

[解题指导]

“于”是个灵活的虚词。在A项中,用陈涉与九国之师比,“于”表比较。B项中,“于”引出动作“附”的对象。C项中,“于”引出动作“求”的对象,与B相同。D项中“于”放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而题干例句中的“于”正是放在动词“震”后表处所

(殊俗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里指很远的地方,用来形余威之大)。故答案为D。

2.下列四句中的“而”,表因果的一句是

A、而倔起阡陌之中

B、转而攻秦

C、赢粮而景从

D、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解题指导]

A项中的“而”连接“蹑足行伍之间”和“倔起阡陌之中”,显然构不成因果关系,“而”在此表并列。B项中“而”连接“转”和“攻秦”两个行为,也不是因果关系,“而”在此可以有两种理解,都说得通:一种是一般的顺承,表现两个行为相续之快;一种是轻微的转折,联系大一些的语境,表现陈涉的不可思议。C 项中的“而”表顺承,“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从着”。答案是D,“而”连接原因(山东豪杰并起)和结果(亡秦族)。

3.下列对陈涉的论述,看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显然对陈涉抱着偏见,是应该批判的。

B、作者认为陈涉四个方面都不如九国,这说明作者是鄙视农民起义领袖,这正是作者的阶级局限。

C、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贬低陈涉,他的意图却是要说明陈涉与六国贵族比较,虽地位卑微却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这说明作者对陈涉作了客观肯定的评价。

D、表面上看,作者用对比手法贬低陈涉,处处不如六国贵族,但他的意图恰恰说明正是陈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性。

[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过秦论》主旨是言秦之过。陈涉在文中的作用是反对秦朝的暴政,让人们看到,暴秦的下场是各方面都不可能与之匹敌的一个陈涉就将其推翻了。所以,对陈涉及作者的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