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控制权、管理权与公司业绩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家族企业经营绩效
一、引言
家族企业在各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经营绩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将对家族企业经营绩效进行深入分析。
二、家族企业概述
家族企业是由家族成员控制并持续经营的企业。
通常在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还可能担任企业的高级管理层。
三、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1.家族文化:家族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深远影
响。
家族企业通常注重传统价值观、家族传承和家族荣誉感。
2.领导能力:家族企业的领导者决定了企业的走向。
家族企业领导者
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3.家族治理结构: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效
的家族治理结构可以提升家族企业的经营绩效。
四、优化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建议
1.制定明确的家族企业战略规划:家族企业应该确立清晰的战略发展
目标,以引领企业方向。
2.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家族企业应该聘用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管
理团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家族企业内部沟通: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可以促进家族企
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增强企业的执行力。
五、结论
家族企业经营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
家族企业应该不断探索,优化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的绩效,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一些分析和建议,希望可以对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股权集中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司治理变量,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对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存在三种看法:没有关系;U型或倒U型关系;线性关系。
本文在分析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把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分为垄断型、寡头型、竞争型三种,分别讨论这三种股权结构下利益相关者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1、垄断型股权结构下大股东能有效监管职业经理人的自利行为,但家族大股东也存在侵害动机,其侵害动机和能力与资产规模和流通股比例有关,另外家族大股东还可能与债权人勾结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2、寡头型股权结构下监督经理人的成本要高于竞争型,几大股东博弈的结果可能给经理人提供创新的空间,提高公司绩效。
另外,几大股东在控制权的私利的获取上存在联盟行为和监督行为。
3、竞争型股权结构下股东监管经理人的动力不足,导致经理人代理成本上升,降低公司绩效。
如果经理人持股的话,存在“联盟效应”或“壁垒效应”。
债权人倾向于给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较低的利率。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家族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三次曲线关系,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资产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总的来看,股权集中度作为公司绩效的解释变量还存在解释度不够的局限性,如何建立公司治理变量与公司绩效的总函数关系式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家族控制程度对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黄骞萱1㊀㊀杨㊀丽2㊀㊀张一凡3(1.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ꎬ天津㊀300170ꎻ2.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ꎬ天津㊀300070ꎻ3.美国迈阿密大学赫伯特商学院ꎬ美国㊀迈阿密㊀33146)摘㊀要:家族对企业控制程度的强弱可体现在所有权比例大小ꎬ会给企业绩效带来不同影响ꎮ文章聚焦于我国沪深A股上市家族企业ꎬ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的最终控制者(家族)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ꎬ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ꎬ即最终控制者(家族)对企业控制越强ꎬ家族企业绩效越好ꎮ关键词:家族企业ꎻ控制程度ꎻ所有权比例ꎻ股权制衡度ꎻ企业绩效中图分类号:F270.3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6728(2023)17-0085-04基金项目:文章依托于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TJGLQN18-017)ꎬ项目名称为«家族控制对企业绩效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ꎮ㊀㊀家族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ꎮ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显示ꎬ截至2018年底ꎬA股上市公司中有家族成员涉入的家族企业共有1521家ꎬ占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43.48%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许多新的重大论述ꎬ而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的研究需要不断完善ꎬ才能促进其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ꎮ对家族企业来说ꎬ家族成员基于血缘㊁亲缘㊁姻缘等为纽带联结在一起ꎬ因此有利他主义倾向ꎬ而家族企业具有家长制管理㊁长期发展导向㊁社会情感特性㊁代理成本低等特点ꎮ很多欧美及日本的研究中发现家族企业的绩效或财务结构要优于非家族企业ꎮ在对我国家族企业的研究中ꎬ也有相似结论出现ꎮ家族所有权程度是指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能力的大小ꎬ家族的所有权程度越高ꎬ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程度和话语权越高ꎮ而家族企业中家族对企业控制程度的强弱对企业绩效会带来不同影响ꎮ文章研究正是基于此ꎬ以中国2014 2018年沪深A股上市家族企业作为初始样本ꎬ实证检验家族所有权程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ꎮ一㊁研究假设尽管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的定义仍存在争论ꎬ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家族对企业的 所有权 和 控制权 是构成家族企业定义的重要条件ꎮ也有学者提出ꎬ家族是否具有 传承性 或 传承意图 ꎬ应作为界定家族企业的条件之一等ꎮ根据委托代理理论ꎬ由于所有权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ꎬ家族依靠所有权对企业形成合法控制ꎬ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和行为进行控制ꎬ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代理成本ꎮ当然也有研究表明ꎬ股权集中下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控制会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关鑫和高闯ꎬ2011)ꎮ文章认为ꎬ家族企业由于 家企合一 这一自身优势ꎬ相对非家族企业具备更长远发展视角ꎬ因而家族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时较少受到眼前利益局限的影响ꎬ绩效表现优于非家族企业ꎻ而家族所有权程度更高的企业由于家族控制力度更强ꎬ在执行和贯彻相关决策和策略时更加稳定和准确ꎬ代理成本相对更低ꎬ绩效表现更好ꎮ我国上市家族企业较多地采取自然人直接控股或直接上市模式ꎬ因此ꎬ家族所有权比例越高ꎬ其持股比例越高ꎮ相比企业内其他仅作为投资人之一的股东ꎬ可能会同时投资不同主体以分散风险ꎬ家族股东持股配置更为单一ꎬ其长远收益和主要风险主要集中于单一主体ꎬ即家族企业中ꎮ尤其是持股比例越高的家族ꎬ越依附于该企业的发展ꎮ因此ꎬ家族所有权程度越高ꎬ上市家族企业为了实现家族的经济利益更有意愿提升财务绩效ꎮ此外ꎬ家族企业所具有的社会情感财富使得家族成员与企业的共存感明显ꎬ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情感依赖使其对企业声誉㊁利益相关者关系等方面的维护更加重视ꎬ从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㊁企业价值的持续性更有益处ꎮ而家族企业家族所有权程度越高ꎬ其与企业的共存感越强ꎬ越能够提升公司业绩ꎮ综上ꎬ文章提出假设1:我国上市家族企业最终控制者所有权程度越高ꎬ企业绩效越好ꎮ股权制衡度是指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最终控制者持股比例的比值ꎮ该比值越小ꎬ股权制衡度58越低ꎬ最终控制者的控制力越强ꎬ企业绩效越好ꎮ因此ꎬ文章提出假设2:我国上市家族企业非家族成员主要股东股权制衡度越低ꎬ企业绩效越好ꎮ二㊁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文章以国泰安(CSMAR)数据库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ꎬ选取深沪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家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ꎬ数据周期是2014 2018年我国这一较为完整的经济周期ꎮ国内学者邵帅㊁吕长江将家族企业定义为由一个自然人或一个家族拥有最终控制权或实质控制权的经济组织ꎮ基于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ꎬ文章参考以上定义ꎬ结合有关研究ꎬ将上市家族企业定义为:①最终控制者能追踪到单个自然人或一个家族(成员之间具有血缘或姻缘关系)ꎻ②最终控制者控股数必须能确保其第一大股东的地位ꎻ③最终控制者(含家族成员累计持股)持股比例在10%以上ꎮ文章按照此定义对国泰安家族企业数据库的1521个样本做了进一步筛选ꎬ在剔除数据中所有ST㊁∗ST类上市企业㊁金融类上市企业㊁信息有缺失的企业后ꎬ共筛选出273家家族企业ꎬ共计有效数据1365个ꎮ各变量设置如表1所示:表1㊀变量定义表变量类型变量名称符号变量定义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经济增加值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解释变量最终控制者(含家族成员累计持股)持股比例H最终控制者(含家族成员累计持股)持股比例的平方股权制衡度Z除最终控制者(含所有家族成员)外ꎬ企业第2~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ː最终控制者(含家族成员累计持股)持股比例控制变量企业资产规模SIZE企业年度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资产总额)财务杠杆LEV企业期末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上市年限YEAR企业上市后的存续时长企业价值TBQ托宾Q值ꎬ即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二)模型设置根据上述假设与变量选择ꎬ文章建立模型如下:ROE=α0+β1H+β2SIZE+β3LEV+β4YEAR+β5TBQ+ε(1)ROE=α0+β1Z+β2SIZE+β3LEV+β4YEAR+β5TBQ+ε(2)EVA=α0+β1H+β2SIZE+β3LEV+β4YEAR+β5TBQ+ε(3)EVA=α0+β1Z+β2SIZE+β3LEV+β4YEAR+β5TBQ+ε(4)其中ꎬα0为常数项ꎬβ1为解释变量的系数ꎬβ2㊁β3㊁β4和β5是控制变量的系数ꎬε为随机误差项ꎮ三㊁实证检验与分析(一)描述性统计文章运用Stata16.0作为检验工具ꎬ首先对273家上市家族企业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ꎬ结果如表2所示ꎮ表2㊀家族企业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均值标准差极小值极大值ROE13650.07660.1927-4.2423731.751119EVA13651.70e+081.03e+09-6.25e+091.44e+10H13650.12400.11080.0110.8097Z13650.72100.59900.01613.4065SIZE136522.56771.252618.6107926.73872LEV13650.46490.20390.0288861.758354YEAR136514.61546.6292028TBQ13652.51372.41500.71861736.10007㊀㊀由于样本时间跨度较大ꎬ且各企业涉猎的行业有所不同ꎬ有行业特性的因素在内ꎬ各项数值差异较大ꎮ(二)相关性分析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ꎬ结果如表3所示:68表3㊀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ROEEVAHZSIZELEVYEARTBQROE相关系数1标准误N1365EVA相关系数0.3886∗1标准误0.0000N13651365H相关系数0.0986∗∗∗0.0689∗∗1标准误0.00010.0018N136513651365Z相关系数-0.0125-0.0266-0.5326∗∗∗1标准误0.64360.32530.0000N1365136513651365SIZE相关系数0.1419∗0.2425∗0.1458∗∗∗-0.00201标准误0.00000.00000.00000.9412N13651365136513651365LEV相关系数-0.1661∗-0.05250.1301∗∗∗-0.1105∗0.4920∗1标准误0.00000.05230.00000.00000.0000N136513651365136513651365YEAR相关系数-0.0462-0.0907∗-0.1145∗∗∗-0.01300.04670.2079∗1标准误0.08820.00080.00000.63110.08470.0000N1365136513651365136513651365TBQ相关系数-0.04830.0068-0.1082∗∗∗0.0549∗-0.5014∗-0.1324∗0.1002∗1标准误0.07470.80300.00010.04250.00000.00000.0002N13651365136513651365136513651365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㊁5%㊁10%的水平上显著ꎮ㊀㊀从表3可以看出ꎬ每个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8ꎬ因此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ꎮ同时ꎬ最终控制者(家族)控股比例的平方(H)与净资产收益率(ROE)以及经济增加值(EVA)之间都是正相关ꎬ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ꎮ股权制衡度(Z)与ROE以及EVA之间的检测结果未通过检验ꎬ还需进一步研究ꎮ(三)回归分析文章按照模型(1)~(4)对所有样本进行回归分析ꎬ结果整理如表4所示ꎮ模型(1)的检测结果显示ꎬ当以ROE作为被解释变量时ꎬ最终控制者持股比例平方H与ROE的影响系数为0.166(p=0.0002656<0.01)ꎬ在1%的水平上显著ꎬ说明最终控制者持股比例对ROE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ꎮ模型(3)的检测结果显示ꎬ当EVA作为被解释变量时ꎬH与EVA的影响系数为439668541ꎬp=0.067693<0.1显著ꎬ说明H对EVA有显著的正向影响ꎮ以上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都与假设1一致ꎮ表4㊀模型(1)~(4)回归分析结果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H0.166∗∗∗439668541∗(0.04)(240451582)Z-0.017∗∗-1.15∗∗∗(0.01)(4.38)SIZE0.055∗∗∗0.053∗∗∗399271080∗∗∗3.99∗∗∗(0.02)(0.01)(28304767)(2.77)LEV-0.330∗∗-0.313∗∗∗-1259147917∗∗∗-1.27∗∗∗(0.14)(0.03)(153522597)(1.52)YEAR0.001-0.000-12911030∗∗∗-1.32∗∗∗(0.00)(0.00)(4190756)(4037917)78续表变量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TBQ0.006-0.007∗∗∗104468882∗∗∗9.77∗∗∗(0.00)(0.00)(13039623)(1.27)常数项-1.016∗∗∗-0.988∗∗∗-8288187963∗∗∗-8.21∗∗∗(0.34)(0.17)(616095607)(6.11)R20.1260.1010.1460.142Adj.R20.1200.0980.1400.138Observations1365136513651365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㊁5%㊁10%的水平上显著ꎬ括号内为标准误ꎮ模型(2)检测结果显示ꎬ当ROE作为被解释变量时ꎬZ与ROE的影响系数为-0.0170963ꎬp=0.041<0.05ꎬ通过显著性检验ꎬ说明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ꎮ此外ꎬZ与EVA的影响系数为-1.15ꎬp=0.009<0.05显著ꎬ说明Z对EVA有显著的负向影响ꎬ且Z每增加1个点ꎬEVA就会减少1.15ꎮ以上检验结果与假设2一致ꎮ综上所述ꎬH与ROE和EVA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ꎬZ与ROE和EVA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ꎬ符合文章的两个假设ꎬ说明家族企业中最终控制者所有权程度越高ꎬ企业绩效越好ꎮ(四)稳健性检验文章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ꎬ确定ROE的替代变量为资产净利润率ROAꎬ其他变量不变ꎬ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ꎮ由于EVA指标没有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ꎬ所以不对其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ꎮ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ꎬ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显著性没有变化ꎬ控制变量结果也基本相同ꎬ故文章的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信性ꎮ四㊁结论文章检验结果支持假设一和假设二ꎬ说明家族企业最终控制者(家族)持股比例越高ꎬ家族所有权程度越高ꎬ对企业控制程度越强ꎬ家族企业绩效和价值越高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ꎬ非家族成员大股权制衡度越小ꎬ其对最终控制者(家族)的制约越少ꎬ企业绩效和价值越高ꎮ由于家族成员视企业为自身财富ꎬ并且有传承意愿ꎮ相对其他家族外大股东可能会同时投资不同实体ꎬ家族成员股东的投入相对更集中ꎬ越是家族所有权程度高ꎬ越会依附于该企业的发展ꎬ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ꎬ最终控制家族更有意愿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和价值ꎮ此外ꎬ家族企业股权集中于最终控制者手中ꎬ他们就能更加及时和有效地对管理层的行为决策进行管理和监督ꎬ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代理成本ꎬ降低中小股东搭便车的机会ꎮ因此ꎬ从这个角度来说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和投入带来的利益要大于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损失ꎮ另外ꎬ家族企业所具有的社会情感财富ꎬ令家族所有权程度越高ꎬ其与企业的共存感越强ꎬ越能够使其对企业社会声誉㊁长远发展㊁利益相关者关系等方面更加维护ꎬ最终提升企业绩效和价值ꎮ文章着重研究了家族控制程度强弱对我国沪深A股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ꎬ希望供相关投资者和管理者参考ꎮ同时ꎬ文章数据和论证方法还有很多值得完善之处ꎬ希望在未来可以对家族企业的组织韧性和长期发展做更多研究ꎮ参考文献:[1]陈岩ꎬ湛杨灏ꎬ王丽霞ꎬ等.研发投入㊁独立董事结构与创新绩效 基于中国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检验.科研管理ꎬ2018(39):95-107.[2]麦木蓉ꎬ魏安平ꎬ钟子康. 优化 还是 恶化 基于上市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安排研究[J].经济学报ꎬ2020ꎬ7(4):21-63.[3]李大鹏ꎬ周兵.家族企业终极控制权㊁现金流量权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ꎬ2014(9):180-181.[4]关鑫ꎬ高闯.我国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的剥夺机理研究:基于股权控制链 与 社会资本控制链 的比较[J].南开管理评论ꎬ2011(6):16-24.[5]连燕玲ꎬ贺小刚ꎬ张远飞.家族权威配置机理与功效 来自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ꎬ2011(11):105-117.[6]ClaessensSꎬDjankovSꎬLangLHP.Theseparationofown ̄ershipandcontrolinEastAsiancorporation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ꎬ2000ꎬ58(1):81-112.[7]LaPortaRꎬLopez-de-SilanesFꎬShleiferA.Corporateown ̄ershiparoundtheworld[J].TheJournalofFinanceꎬ1999ꎬ54(2):471-517.[8]BarneaAꎬRubinBA.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saConflictBetweenShareholders[J].JournalofBusinessEthicsꎬ2010ꎬ97(1):71-86.[9]MillerDꎬLeBreton-MillerIꎬLesterRH.Arefamilyfirmsreallysuperiorperformers?[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ꎬ2007ꎬ13(5):829-858.作者简介:黄骞萱(1983 ㊀)ꎬ女ꎬ汉族ꎬ天津人ꎮ主要研究方向:家族企业㊁对外投资㊁应急管理ꎮ88。
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绩效变量、股权结构变量、数据来源、检验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点,适度拓展原有理论框架,得出了大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结论。
本文以家族企业中控股家族是一个的天然的控股联盟为立足点,从家族控股的角度出发,选取控股家族控股比例和控股家族数作为主要股权结构变量,从控股家族数、地区市场化进程、控制层级、行业异质性四个维度对2009-2011年间中国上交和深交的家族企业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其中描述性分析部分最要结论: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整体上股权高度集中,绝大部分股权掌握在创始家族手中,家族式企业股权结构更适应于保护性行业和低市场化区域;实证部分运用stata11软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通过计量模型深层次探讨控股家族数、家族控股比例、市场化程度、行业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全国范围内上市家族企业绩效与第一大家族控股比例整体上呈负相关,两者之间的显著性程度在低市场化区域、保护性行业更加显著。
控股家族数为2、3时,第二大家族的制衡作用对企业绩效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且当控股家族数为3时最显著。
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后的内部治理模式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小家族企业的证据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后的内部治理模式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小家族企业的证据一、引言家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经济层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家族企业在所有权、决策权以及传承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其内部治理和企业绩效往往备受关注和争议。
传统上,家族企业多由家族成员自行经营,或者由家族成员充当高级管理层。
这种内部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亲情优先”、“个人英雄主义”等特点。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家族企业面临着管理团队素质不高、家族成员间决策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
为了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开始引入职业经理,采用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内部治理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后的内部治理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中小家族企业的案例来展示相关证据。
二、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的动因1. 管理专业化家族企业通常是由创始人创办,并在家族成员间进行传承。
然而,家族成员的教育背景和管理经验通常弱于职业经理。
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引入职业经理成为家族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
2. 缓解内部冲突家族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所有权和决策权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这容易引发家族内部的利益冲突和争斗。
引入职业经理可以缓解这种冲突,减少利益纠纷,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
3.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族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职业经理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专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帮助家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的内部治理模式1. 董事会治理模式引入职业经理后,家族企业通常会组建一个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共同组成的董事会。
董事会负责决策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的不同背景和视角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决策建议,避免个人主义和利益冲突。
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经营与绩效表现——来自A 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期报告中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经营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许多民营企业由家族创立或者控制,家族成员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家族化经营对企业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数据的分析,探讨家族化经营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
根据中期报告数据的分析,家族化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相对于非家族化企业来说会更加缓慢。
家族化企业的净利润率相对于非家族化企业来说也比较低。
另外,在家族化企业中,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就越低。
这可能是因为家族成员和管理层的利益往往与公司长期发展的利益存在矛盾,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同时,家族化企业也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够规范的问题。
家族化企业中常常存在着家族成员占据了高管和董事长等关键职位的情况。
这不仅缺乏透明度,同时也可能导致企业的治理水平下降,风险增加。
除了治理结构不够规范以外,家族化企业还可能存在着管理困难等问题。
由于家族成员之间有亲戚关系,容易发生私人恩怨和利益冲突。
这导致家族化企业的管理往往更加人情化,在企业管理上缺乏规范和纪律性,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家族化经营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在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中期报告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化企业的绩效表现相对较弱。
因此,民营企业应该在家族成员和企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保证家族成员利益的同时,坚持规范治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一、家族企业的定义家族企业是指由同一家族成员拥有并控制的企业。
在这种企业中,家族成员通常会占据管理层或拥有控制权,企业的发展通常受到家族成员的影响。
二、共同实际控制人的概念共同实际控制人是指在一个企业中,有两个或多个家族成员共同拥有和控制该企业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共同实际控制人通常会共同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并共同享有企业的利益和责任。
三、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的特点1.家族成员关系紧密: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通常是有亲属关系的家族成员,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家族关系,这种关系会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2.共同管理和决策:共同实际控制人共同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他们需要协商合作,共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责任共担:共同实际控制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是共同的,他们需要共同承担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四、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的优势1.传承性强: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通常会将企业的发展和传承作为家族的使命和责任,他们更容易将企业代代相传,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2.管理效率高:共同实际控制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企业的管理效率。
3.风险控制能力强:共同实际控制人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应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五、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的挑战1.权力争斗:在共同实际控制人中,可能会出现权力争斗和利益冲突的情况,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决策难度:共同实际控制人之间意见不一,很难达成共识,导致企业决策的困难和延误。
3.领导权问题:共同实际控制人中可能会出现领导权问题,导致企业管理层的混乱和失序。
结语家族企业共同实际控制人是家族企业中一种特殊的管理和控制模式,其优势和挑战并存。
在实践中,共同实际控制人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决策机制,共同合作,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分析【摘要】以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针对加族企业,包括对治理结果和公司运营等方面。
随着我国公司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家族企业转型为非家族企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伴随产生了一些非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利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了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的现象,并分析了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 公司绩效目录一、引言 (1)二、文献综述 .................................................................. 2 (一相关概念 . (2)1. 家族与非家族 (2)2.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 (3)3. 非家族企业管理层“家族化” ........................................... 4 (二前人研究 . (5)1. 非家族企业与公司治理 (5)2. 非家族企业与企业绩效 ................................................. 9 三、数据和变量 (11)(一样本选择 . (11)(二数据来源 . (11)(三变量定义 . ........................................................... 12 四、研究方法 (13)(一研究模型 . (13)(二研究假设 . (14)(三统计检验 . (15)1. 对 H1假设的检验 (15)2. 对 H2假设的检验 (16)3. 对 H3假设的检验 (16)4. 对 H4假设的检验 (17)5. 对 H5假设的检验 ..................................................... 18 五、研究局限 ................................................................. 19 【参考文献】 (19)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企业的领导模式早已完成了由“单人独斗” 式向“团队运作” 式的转变。
家族控制对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营企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企业集家族特性和企业特性为一体,家族控制是家族企业实现家族利益的基础,家族控制会对家族企业产生多方而的影响。
家族控制对家族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学术界和实务界近年来研究的热门问题。
本文创新性地沿着“家族控制——核心职位控制情况——企业绩效”的研究脉络来探究家族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268家中小板上市的家族企业2011-2013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家族企业的核心职位任职情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和目前家族企业升级转型阶段遇到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本文首先综述一般情况下体现家族控制的三方面内容,即股权控制、董事会控制和重要职位控制,这三方面的家族控制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等方式实现的股权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前人已进行了十分详尽的研究,并且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
本文主要结合董事会控制和重要职位控制的情况,将研究重点放在董事长属性、董事中家族成员占比、总经理任职情况及属性、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否这四个方面,研究这四类家族控制情况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何种影响。
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梳理,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
通过对选取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假设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再对本文构建的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从而验证提出的假设。
本文通过梳理前人研究,从家族企业四类职位的任职情况来分析家族控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董事长的学历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董事长的年龄与企业绩效之间成倒U型关系;(2)家族成员在董事会中任职是家族实施对上市公司控制的必要手段,董事中家族成员占比越高,企业绩效越差;(3)由家族成员担任总经理职位对企业绩效有负面影响,总经理的学历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而总经理的年龄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4)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合一时,即两职均由一人担任时,家族控制程度过高,对企业绩效有负面的影响。
《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商业环境中,家族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实体,其经营绩效与股权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其中,股权集中度作为衡量企业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家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可以增强大股东的监督作用,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另一方面,过高的股权集中度也可能导致“一股独大”的现象,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在家族企业中,这种关系尤其复杂,因为家族成员的特殊身份和利益关系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
因此,有必要对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及实际情况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股权越集中,企业经营绩效越好。
同时,我们也考虑了其他可能影响经营绩效的因素,如企业管理、市场环境等。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家族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具体数据来源包括企业年报、相关数据库等。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经营绩效的因素,以更准确地探讨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
五、实证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说,股权集中度较高的企业,其经营绩效也相对较好。
这一结果在统计上显著,且在其他控制变量存在的情况下依然成立。
此外,我们还发现企业管理水平、市场环境等因素也会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
六、讨论1. 影响机制:股权集中度对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可能在于,较高的股权集中度使得大股东有更强的动力和能力去监督企业管理层,从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和经营绩效。
此外,家族成员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统一的决策和行动,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
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家族企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长,家族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关键,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成为我们研究中涉猎的核心话题。
学术界已有大量关于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联系的分析与探究,然而所得到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铺垫,从股权结构的一个方面--股权集中度的视角出发,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同行业的碧桂园股份有限公司和合生创展集团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法,探究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也可以说股权集中度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企业绩效),及其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从家族企业面临的产权结构单一、两权合一、经理人行为等公司治理问题出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制定出股权集中度通过企业的治理机制来实现对经营效益和业绩影响的研究框架。
研究发现:1.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资本市场,对于家族企业来说相对分散的股权集中度比高度集中的股权集中度更有利于企业稳健的发展,能使企业走得更远变得更强;2.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影响着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具体从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多元化,家族化等方面对经营绩效实施影响。
最后根据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结合家族企业目前的状况,提出有助于其稳健成长的建议:1.完善股权结构,构建多元化的股权制衡体系;2.进行家族化治理;3.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
家族控制权、管理权与公司业绩摘要:本文以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家族控制权、管理权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研究发现,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和聘请非家族ceo与公司业绩负相关。
关键词:“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家族管理权;家族上市公司家族企业被认为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在亚洲各国,由于深厚的家族文化的积淀,其家族企业所占的比重较其他国家更大。
我国的家族企业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重新兴起,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每年都处于不断的增长之中。
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二分之一,其地位也得到了不断的肯定和提升。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
一.家族上市公司掌握控制权的方式:“金字塔”股权结构
现代的公司治理研究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司股权不是分散而是相对集中,公司存在控股股东。
相比较以前的直接控股,现在的公司多采用更加隐蔽的控制手段即通过控制链条进行控制,我们称之为“金字塔”股权结构。
最终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可以以较少的资金控制更多的公司,同时,“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使最终控股股东对那些其间接持有所有权的控制链条上的公司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出现偏离,即控制权大于了最终控股股东所投入的现金流权。
“金字
塔”式股权结构的控制链条越长,两者的偏离程度越严重。
根据现代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的规定,最终控股股东只需以其拥有的现金流权作为其控制多个企业的成本上限,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最终控股股东在享有剥削行为全部利益的同时只需承担一部分成本,因此就有激励运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以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最大化自身的收益。
由于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发育还有待完善,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缺乏对投资者和债权人强有力的保护,同时,我国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也存在不足,对控股股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因此在我国最终控股股东有更强的激励为了谋求私利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家族上市公司管理方式的全新选择:职业经理人
代理理论认为,当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统一于家族时,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
中国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使家族与非家族成员之间难以建立高度的信任。
家族企业文化的狭隘性和企业主对经理人的过度监督都会使经理人产生对自己角色、价值、期望的困惑。
造成其“人力资本”的主动关闭。
家族企业本身经营的不规范使得控制家族的人员有选择地向经理人传递信息,导致其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
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加大了企业引入外部经理人的信息搜寻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
家族企业对经理人的监督激励机制的缺失、我国法律对投资者有力保护的缺乏都会助长经
理人的败德行为,损害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家族企业重建的时间较短,绝大多数还处于第一代领导者控制之中,创业者的胆识、魄力、社会关系及其在家族中的绝对权威都能有效地降低家族管理的成
本使家族管理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而且家族成员之间因为利他主义也容易彼此信任和彼此忠诚。
三.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管理权现状
上表是2004年至2006年家族上市公司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分布状况。
可以看出,不管是每一年的具体分布还是三年的总体分布,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家族上市公司都占到了家族上市公司总数的绝大部分。
这与我国一些学者得出的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通过金字塔结构控制上市公司的结论是一致的。
上表是2004年至2006年家族上市公司是否聘请非家族ceo的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不管是每一年的具体分布还是三年的总体分布,聘请了非家族ceo的家族上市公司都占到了家族上市公司总数的绝大部分。
四.“金字塔”股权结构、职业经理人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对每股收益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中,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家族上市公司最终控股股东对公司的隧道行为超过了支持行为,给公司业绩更多地带来的是负面影响。
聘请非家族ceo对每股收益的在0.0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说明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由于公司外部对职业经理人缺乏有效的甄别和管制,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引入职业经理人要耗费巨大搜寻成本、签约成本、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
因此,聘请职业经理人会损害公司价值。
五.消除负面影响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
通过对“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回归分析发现,“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均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采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公司业绩表现更差。
国外的研究发现,在那些法律比较完善对投资者保护比较充分的国家,“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就表现出了对公司业绩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
因此,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法律、加强对投资者及债权人的保护、完善市场经济、改善整体的经济环境,使“金字塔”式股权结构的正面作用在我国上市公司得到本文的研究发现引入了职业经理的
家族上市公司业绩表现更差。
这与我国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建立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认证与变动制度,将每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背景资料详细的收录,包括教育背景、执业能力、个人信用、从业经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等招聘企业应当了解的情况和对其个人有约束力度的情况,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并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
使招聘企业能够择
良而聘,也对其个人形成无形的约束,实现市场自主的优胜劣汰和社会对败德行为的同声讨伐。
企业需要对经理人实行恰当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与经理人签订合同,事先明确经理人的职业责任和违约将会受到的处罚,使其产生相应的心理预期而遏制败德行为的发生。
给予经理人与其劳动付出相当的物质回报,只有当外部经理人市场和企业内部都给予了经理人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时,才能有效地改变家族上市公司中职业经理人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苏启林,朱文.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j].经济研究, 2003(8)
[2] 谷祺,邓建强,路倩.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公司价值—基于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