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复习资料全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荒漠化概况

第一节世界荒漠化概况

三、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

(一)非洲荒漠化现状

非洲总面积的1/3是沙漠,仅撒哈拉沙漠面积就达777万km2,非洲的荒漠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4%。(二)荒漠化的成因

*水文环境差*非洲的地表水资源分布不一,地区差异很大*气候环境恶劣

*土壤条件差*干旱*非洲的灌溉*非洲的土壤流失

第二节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

一、荒漠化地区的气候

●日照充足,热量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干燥

●冷热剧变

●风大沙多,风能资源丰富

第三节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一、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陡坡垦耕是导致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樵采、乱挖中草药、毁林等则是直接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灌溉方式是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的直接原因

二、自然成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二)气候因素

第四节中国土壤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

一、风蚀荒漠化

(一)风蚀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风蚀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其中分布在干旱地区的占总面积的54.5%;半干旱地区的占30.6%;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占14.9%

(二)风蚀荒漠化的程度

风蚀荒漠化中,轻度占风蚀荒漠化面积的27.4%;中度占15.6%;重度占57.0%。

风蚀荒漠化的程度分布规律充分显示出风蚀荒漠化的进程受气候、特别是受干湿程度的影响较大。

二、水蚀荒漠化

(一)水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及分布总面积为20.5万km2,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8%。

(二)水蚀荒漠化的程度

在水蚀荒漠化土地中,轻、中、重度的面积分别为13.5万km2、4.6万km2和2.4万km2 ,分别占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的66.0%、22.4%和11.6%。

三、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36.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

四、盐渍荒漠化

(一)盐渍荒漠化的面积及分布

总面积23.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9%。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二)盐渍荒漠化的程度

以干旱区最为严重,半干旱区居中,亚湿润干旱区则相对较轻。

第五节荒漠化危害

(一)土地退化

*生态环境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表层土壤发生退化,由于水蚀、风是作用,使植被赖以生存的肥沃表层土壤荒漠化

*沙漠蔓延,吞噬绿洲、农田,直接造成农牧业减产

*洪涝灾害引起大量土体搬运、沉积

*土壤肥力降低

*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酸化(使用过多的某种化肥)

*土壤污染,这是由于工业、城市的废弃物堆放或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

(二)生物群落退化

(三)气候变化

(四)水文状况的恶化

*洪峰流量增大,形成洪涝灾害,枯水流量减少,断流时间增加。

*地上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水蚀作用加大,水质变坏,甚至在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为土地资源的退化创造了恶性循环的条件。

*一些地区地下水位提高,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有些河湖滩地天然绿洲的沼泽土、草甸土逐渐向盐渍化土壤演变。

(五)污染环境

(六)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原理

第一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

一、风力侵蚀作用

(一)沙粒的起动

(二)风力作用过程

1.风力侵蚀作用2.风力输移作用

当风速大于启动风速时,土壤和沙粒物质随风运动其运动方式有悬移、跃移、蠕移3种形式

3.风力沉积作用

土壤颗粒被风搬运的距离取决于风速大小、土壤颗粒或团聚体的粒径和重量,以及地表状况。

(1)沉降堆积

(2)阻遇堆积

(三)影响风蚀的因素

1.土壤抗蚀性

我国干旱区风成沙的力度成分,以细沙为主,很难形成抗风蚀的结构单位,易被吹蚀。

土壤抵抗风蚀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土粒质量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

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提高抗蚀能力。

2.地表土袭

由耕作过程形成的地表土袭,能够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和拦截运动的泥沙颗粒来减慢土壤风蚀。

3.降雨

降雨使表层土壤湿润而不能被风吹蚀。

降雨还通过促进植物生长间接地减少风蚀。

降雨还有促进风蚀的一面。因为雨滴击坏了土块和团聚体,提高了土壤的可蚀性。

4.土丘坡度

5.裸露地块长度

风力侵蚀强度随被侵蚀地块长度而增加,对于一定的风力,挟沙能力是一定的。土壤可蚀性越高(抗蚀性越低),则饱和路径长度越短。

6.植被覆盖

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生长的作物或作物残体),是降低风的侵蚀性最有效的途径。

植被的保护作用与植物种类(决定覆盖度和覆盖季节)、植物个体形状和群体结构、行的走向等有关。二、风沙运动规律

(一)风沙流结构特征

1.沙粒粒径随高度的分布特征2.含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3.含沙量随风速变化

(二)沙丘的移动

1.沙丘移动的方向和方式

(1)沙丘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总方向是和起沙风的年合成风向大致相一致。

2)沙丘移动的方式

取决于风向及其变率,分为3种情况: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

2、沙丘移动的速度

沙丘移动的速度取决于风速和沙丘本身的高度。

三、风蚀与沙质荒漠化

(一)土地风蚀退化

土壤退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土壤流失

(2)土壤质地变化

(3)养分流失

(4)生产力降低

(5)磨蚀

四、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风蚀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的风蚀退化过程。制定风蚀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措施主要依据土壤风蚀原因及风沙运动规律,即蚀积原理。

原理和途径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1)增表粗糙度,降低近地层风速

(2)阻止气流对地面直接作用

(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抗蚀能力

(4)改变风沙流蚀积规律

第二节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

植物治沙成为防治土地沙质荒漠化最有效的首选措施。利用植物改造沙质荒漠化土地,首要问题是植物在流沙上如何成活与保存,及其改造流沙环境的生态功能。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

可以利用天然植物在流沙地区去恢复和建立植被,这便是植物治沙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

干旱和流沙的活动性是影响植物最普遍、最深刻的2个限制因素,是制定各项植物治沙技术措施的主要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