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音乐文化欣赏

之前也有选过老师的西欧音乐文化欣赏,时隔两年还是特别亲切,作业也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今天在网上查阅各种关于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的资料,进一步体会了一个地域的音乐并不是个独立的领域,它是与这里的风土民情,历史发展,政治制度等文化有密切联系的,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这个地方独特的音乐发展路线。

1450年,西欧和南欧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政治专制的松动,教廷的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开始发端,音乐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宣扬自由,民主,奔放的时代,也正是在此时,形成了西欧传统的大小调形式。然而与此同时,高加索山脉的另一端,寒冷的沙皇俄国正处于恐怖的伊凡雷帝暴政之下,其对西欧音乐的了解基本为零。当时的东正教会定下严苛的教规,使得教会得以牢牢控制着民众精神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们禁止普通民众涉及音乐,对宗教音乐也随意斧钺,音乐传播的途径被肆意践踏和篡改,就连教堂圣歌的演唱中,教会也有意剔除了和声与乐器,理由是上帝的神圣不能被乐器干扰,更不能被和声音乐所淡化。总之,东正教坚决的抵制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潮,抵制宗教改革以及骑士时代之后发端的新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散,另外,十三世纪蒙古金帐汗国对于俄罗斯的统治给俄国遗留下了歧视妇女的东方传统,妇女无法参与音乐活动,这一切都大大的阻碍了西欧音乐技法在沙皇俄国的传播。

这与中国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先进文化的冲击会使得已存在的腐朽统治变得摇摇欲坠,这也是统治阶层所不愿意看到的。正是由于如此,这个时期的俄国音乐并没有很好地收到西欧音乐的熏陶。

但历史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人文主义思潮在全欧洲范围内的扩张已经无可逆转,自彼得大帝近代化改革开始,随着新式枪炮,船舶制造与航海术,新机械的传播,共同而来的还有西欧古典风格的特别是非宗教音乐的蓬勃发展,俄国朝野双方的普遍兴趣使得民间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时期,作曲者和演奏者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这标志着俄国的音乐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十八世纪起开始流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半叶,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演出。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出现了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是俄罗斯交响乐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俄国,新技术的改革并未触及封建农奴制的根基,仍是一个彻头彻尾落后的农业国,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宗教裁判下,其音乐所表现出来特有的浑厚有力,成为了政治状况之于音乐最好的代言品。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整个“俄罗斯派交响乐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曲调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人民的功绩和美德。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我试着听了听《卡玛林斯卡雅》,并对格林卡的生平进行了解。在格林卡的早期作品中,为数最多的还是一些不成熟的浪漫曲,这些浪漫曲基本上没有摆脱当时城市浪漫曲感伤主义的传统主题和习惯音调。1825年12月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它对格林卡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格林卡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都是对格林卡的民族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俄国上流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西欧音乐顶礼膜拜,民族音乐倍受歧视的现实,使他开始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收滋养,自觉地去探索俄国的民族音乐创作。他在音乐沙龙中以俄罗斯民歌主题所作的即兴变奏及浪漫曲,更突出地显示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卓越的创作才能。他还多次出国深造,潜心研究各地的音乐文化,吸收先进的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做出了许多成功的作品。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伴随着自上而下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降低中央集权,军队现代化和重整法律,俄国在纷繁的国际局势里迎来了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对于“音乐的民族性”这一争论也在俄国音乐界爆炸性的引发。政治空气的逐渐自由,使得艺术家们将题材转向了新生的俄国公民阶层。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对于俄国音乐风格的争论不休止的进行着:俄国的音乐传统向来是以立足于固定模式,节奏和和声尚未被准确的描述和渲染。

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称为俄国音乐的“狂飙突进”时代,音乐昌盛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作曲家集体“强力集团”。“强力集团”以格林卡的学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为首组成,主要成员有穆索尔斯基、鲍罗金、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的活动得到著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强力集团”以倡导现实主义,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他们注意吸取和运用民间曲调,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进行革新。

由于俄国自身政治体制和国情的特殊性,在俄国的音乐中,始终充斥着阶级、权力的阴影,如鬼魅般挥散不去。专制的政治制度和严苛的宗教裁判对于俄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一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所表现的渲染力和场景化体验使得其真实的反映着作曲者与演奏者所处的深刻社会现实,其社会现实又投射到国家的政治情况,所以,由俄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近代俄国社会及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强力集团”活动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艺术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著称。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悲歌为基调,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绪,有力而真切地表达了时代的矛盾,斗争的冲动,人们寻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幢憬。柴可夫斯基为俄国交响乐派赢得了世界声誉。音乐家及其作品的气质与本人境遇息息相关,而本人境遇更多不可避免的的跟随着时代的洪流,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