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整理]彝族古籍考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0
传承彝族古老文明,做优秀的现代彝族人曲比兴义(马边)“彝族”的来历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
北至四川大渡河,南至云南南部边境,东至乌江,西达澜沧江的纵横千里的区域内,其最集中的地方是大小凉山,乌蒙山、无量山和哀牢山地区。
总人口据2000年统计有700多万,据今己有800多万人口,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6位,目前在西南地区建有彝族自治州3个,自治县19个,还有若干个民族自治乡,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
彝族在历史上自称和他称很多,如自称:诺苏、聂苏、尼等;他称有夷、蛮、倮等,部分称胃带有侮辱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彝族代表时认为,新中国是由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不应该再使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称呼,各民族应该平等互爱,互相尊重,于是将“夷”字改为“彝”字,从此,彝族就成为全国各彝族支系统一的名称。
彝族是一个支系庞杂的民族,不同的支系间在语言、服饰、风情、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各支系既有相对独立性,不是单一的民族,在云南尤为明显,因此,在民族分类上把这一现象定为民族的支系。
彝族的支系有撒尼人、阿细人、阿哲人、他留人、尼泼人、阿乌人、罗米人、撒梅人等,据说彝族的支系当在50个左右。
许多民族之家,人类对彝族的支系现象感到神奇,认为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关注。
彝族的历史彝族是一个县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公元纪年以前,彝族先民就生活在以横断山一带,当时被称为“夷系部族”。
大致从西汉中期开始,向云南中、东部和四川凉山迁徙,当时多以“叟”、“昆明夷”称谓。
1936年,在云南昭通一古墓中发掘一颗铭为“汉岁邑长”铜印,公元76年,汉封昆明夷头人为“破虏傍邑侯”,这一发现佐证了西汉时期,彝族人就被册封为侯。
公元347年到公元581年,云南东部爨氏家族称霸云南中部,建立了爨氏政权。
唐代出现了东爨乌蛮,西爨乌蛮、嶲(古读Süǐ现在读Xī)州乌蛮东爨乌蛮主要统治云南东北部、东部和贵州西部,洱海乌蛮分为“蒙舍诏、蒙嶲诏、越析诏等六诏乌蛮(此政权统治400多年)。
河图洛书的秘密,可在彝族经典中找到《土鲁窦吉》一书是贵州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保存并翻译的。
王先生家族为世袭布摩,即彝族中的智者、老师。
历史上的布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历法的解释者。
“土鲁窦吉”,汉语的意思是“宇宙生化”。
《土鲁窦吉》一书分三卷。
卷一介绍了龙书(洛书),卷二介绍了联姻(河图)。
在《土鲁窦吉》一书中,书在先而图在后。
书解释了从无到有的宇宙演化,图则解释了后天从有到无的演化。
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以下称龙书为洛书,称联姻为河图。
(一)《土鲁窦吉》中的洛书洛书之形。
(插复印原件图)书中对洛书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彝族先贤的解释;二是译者王子国先生与贵州彝学学会会长禄文斌的解释。
彝族先贤解释洛书,留下了一篇名为《十生五成》的重要文献。
现将译文摘录如下:阴阳的产生,先是五生成,贤人辨别后,述它有根源;清浊元气足,充满天地间,布满了大地,在那个时期,宇宙大地间,生宇宙九宫,统一归中央,确实真的啊。
天气地气交,不断地运行,天地旋转,日月出现,云星在运行,人亦生成了。
这十生五成,不断地变化,一人一宇宙,掌管天地权,就是天地间,请浊气运行。
天一地九,宇宙南北,居于两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阳。
天三地七,宇宙东西,居于两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阳。
地四和地六,宇宙哼哈,[3]居于两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阴。
地二和地八,宇宙鲁朵,[4]居于两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阴。
威荣富贵生。
从此以后,天九立作首,天一立作尾,天五置于中,由五行交易。
宇宙八面,所谓天五方,天一五运六,[5]天一五运七,天一五运八,天一五运九,五运不别说,十生就五成。
天数二十五,地数有二十,阴阳四十五。
清浊两方位,老阳老阴辨,少阳少阴别。
从此以后,天地亮闪闪,富贵明朗朗,就这样产生,这样发展了。
我把它写成,永世流传了。
从此以后,在各个方位,序干支属相,运算天地气,要牢记明白。
还不止这些,这清赤元气,春夏秋冬易,四季由天定,就是这些了。
彝族创世史诗述要之一:《查姆》彝族创世史诗述要之一:《查姆》作者:巴莫曲布嫫发布时间:2004-11-19 21:10 原出处:中国民族文学网史诗以彝文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的底土、新资、妥甸;红河州的石屏、建水、元阳和玉溪地区的新平,以及峨山等地的彝族民间。
史诗在彝族毕摩经籍中属起源经类书,也只能由彝族毕摩唱诵,一般人不能妄为。
在云南彝文典籍中则被归为“查苏”类,“查苏”的意思是“寻源”,创世史诗《查姆》在彝文经籍的范畴内即属于这类作品。
“查姆”是彝语音译,意为“万物起源”。
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而在“查苏”类经籍中有一百二十多个“查”。
整理后出版的汉文本《查姆》只有十一个“查”,共3500余行,分上下两部。
上部讲述天地起源和人类起源;下部讲述棉麻、绸缎、金银、铜铁锡、纸笔书等生活用品的来历。
一、天地起源远古的时候,世上只有一团混沌不清的雾露,分不出白天黑夜,也分不出天地,“时昏是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
众神之王涅侬倮佐颇召集众神商议,“要安排日月星辰,要铸就宇宙山川,要造天造地。
”龙王罗阿玛在太空种了一棵梭罗树,树上开白花,这就是月亮;神王的长子撒赛萨若埃在一千重天上种了一棵梭罗树,树上开红花,这就是太阳;神王的次子涅侬撒萨歇在太空撒上星辰……有了日月星辰,“雾露变气育万物”,才出现了篾帽样的天、簸箕样的地。
神王之幼子涅滨矮又造出大海、河川、湖泊、清泉……龙王罗阿玛又到月亮上找来谷子、包谷、荞子、洋芋种子;他又洒下倾盆大雨把平原大地冲成沟河、山川、峻岭、深箐、丘陵、河滩;水王罗塔纪则养起了鱼虾。
有了山川河流,有了高山平地,有了草木种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阳不亮了,月亮不明了,群神又派罗塔纪姑娘挑水上天,擦洗太阳、月亮和星星,分清了昼夜,分清了四季。
二、独眼睛时代开天辟地之后,龙王的女儿女赛依列派儿依得罗娃造出人类的第一代祖先,称为“拉爹”。
这代人“一只眼睛生在脑门上”,故称为“独眼睛时代”。
彝风彝俗(一)彝族的起源、形成与文化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人有密切的关系。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
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
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
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
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
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
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
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面的孟获就是彝族人。
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
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
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云南滇池周围和四川邛都(今西昌东南)地区,从事农耕或游牧。
后来向南迁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他们又从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等地。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的祖先彝族的祖先崇拜和道教文化王丽珠(彝族)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和孤立的民族文化圈内处于静止状态。
彝族的宗教,形成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信仰形式,既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又兼收并蓄了其他的宗教文化。
其中,大量吸收、揉合的是中国固有的道教文化。
道教由于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特别尊崇,迅速地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
加之,彝族先民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汉末唐初,道教就传入彝族先民的聚居区。
紧邻云南的巴蜀(今四川省),历史上是少数民族居住,秦汉以后,特别是西蜀,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在张陵入蜀创立五斗米道之前,道家和方术就很盛行,已经出现了严君平、杨春卿、董扶、张霜、李固等一批道学方士名家,为张陵上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准备了良好的条件,鹤鸣山地处西蜀(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西蜀就成了五斗米道的发祥地。
张陵又在除北邙山治以外的巴蜀境内设置二十四个传道教区,称二十四治,置祭酒以领道民,四川又成了道教的基地和大本营。
而鹤鸣山的地理位置当时恰好是西南各少数民族流移迁徙频繁之地,现今居于云南、广西的彝族,其先祖原分布在秦陇一带,秦汉魏晋时期,一大部分彝族先民南下四川流徙云南,这样,他们把鹤鸣山的五斗米道带到了云南,丛云南迁徙出去的彝族先民,又把五斗米道传到了外地。
《新纂云南通志·释道传》又载:“汉,孟优,蒙化人,居巍宝山,土师孟获兄也。
素怀道念,常往来澜沧、沪水间,得异人长生久视方药诸书,随处济人。
后主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军中误饮哑泉,辄手足四禁不语,或谓优有良药,使人往求之。
优进仙草立验,亮惊异之,与语人:天运会深有契。
后入峨眉山,不知所终。
其子孙于元时,赐姓孟。
”胡蔚本《南诏野史》又载:“细奴逻……于唐太宗己酉贞观二十三年即位,年三十二岁,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据南诏。
……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时澄江人波罗旁有经济才,用为文臣,郭郡矣素以勇略闻,用为武臣。
昭通市清朝时期古籍考述【摘要】清朝时期昭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他们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通过查阅《新纂云南通志.九》、《昭通县志》、《昭通史话》等书,系统的搜集整理了几位名人的生平和著作及诗文,并对这些文化名人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他们分别是:魏定一与《中庸衍义》及诗文•集、辛联玮与《昭郡之乱》及其诗文、饶起孝与《竹山馆诗集》、萧瑞麟与《榴花馆诗序》、徐熙与《劝孝歌》、张希鲁于《西楼文选》、谢文翘与其诗文;这些作品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对其的学习和了解,更好的传承家乡的文化。
【关键词】清朝时期;昭通;文化名人;作品;一、魏定一与《中庸衍义》及诗文·集魏定一(1759——1851):字不坡,号也野。
“乾隆壬子经魁。
品行卓绝,淡于荣利,仅公车一次。
推县令,固辞,专意养亲授徒。
历主昭通、威宁书院讲席,岁入束修分给族人,以诗古文辞书画自娱。
所居松竹园甚幽雅,沐鹤汀造其庐,题额曰:五柳遗风。
钱南园赠联云:护门草亦芝兰味,掷地辞成金石声。
著书十余种,毁于兵燹,今所存惟《也野语示》、《中庸衍义》、《百花词》行世。
卒年九十三,门人谥日:文贞。
”[①]昭通晚清著名学者张希鲁对魏定一做了以下评述;“昭通近代的学术。
自然要推魏定一。
在定一之前。
明史虽载;有“遣子弟入监读书”的话,然未闻有通籍成名的。
其故在挛通梗阻,书不易得,兼以土人椎鲁居多,读书一道,似非所宜。
自清雍正改土归流后,各省人民迁居者渐多,不觉倒客为主,读书应考的人,方日胜一日。
然卓然自树,能以文学启鸣的,已不多见。
如定一除辞章之外,兼通经术,自是难能可贵!,比之全国诸大师,当有愧色。
丰奎其倩高拔俗,蝉蜕污秽,允为清代第一流人物。
其所著《中庸衍义》及诗文•集等.,.除少数人传诵外,海内得睹者尚稀。
有志表彰乡先贤的人,于此不可不稍加注意。
尝见石屏许印芳所辑滇诗《重光集》,选定一诗六、七十首,在全集中为最多。
[②]附:魏定一诗两首《锦屏彩霞》:翠峰岚影灿红霞,更酿祥云五色酒。
收稿日期:2018-12-10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XJDY1715;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2018年度贵州省双语服务项目。
作者简介:禄玉萍(1978-),女(彝族),贵州威宁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彝文古籍整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李文彬(1979-),男(白族),贵州毕节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地方文献整理。
2019年第2期第37卷(总第199期)NO.2,2019Vol.37General No.199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滇、川、黔、桂四省,拥有自己成熟的语言和文字体系,彝族文字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辞书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彝语文辞书是少数民族辞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推广彝文的文化初心,还应当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发展和古彝文献研究的需要。
近代以来,各彝区彝语文辞书陆续面世,彝语文辞书的编纂出版是中国辞书史主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彝族文字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以彝文“书同文”为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传承古老的彝族文字,研读彝文古籍文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彝语文字典;彝语文辞书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6(2019)02-0037-06中国彝语文字典辞书编篡综述禄玉萍a ,李文彬b(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a.彝学研究院b.国际合作交流处,贵州毕节551700)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分为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北部方言、南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六大方言。
这六个方言区又可分若干次方言区,每一方言区可分若干土语和次土语。
彝文作为一种自源文字体系,是中华民族古文字中较为古老的民族文字之一,源于彝族先民生产实践和生活的需要,历史久远。
彝族八卦哲学与彝族图籍的五行观念在彝族古代文化思想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八卦哲学思想体系,它是彝族在本民族思维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文化中的八卦哲学,并对之加以民族化的再创造所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
在彝族古典文献中所保存的“五生十成”“十生五成”图及其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在“层累构造”的过程中,彝族思想家结合自身民族的理解创制出来的,是用阴阳五行观念揭示宇宙自然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理的形象表达。
标签:气;八卦;阴阳;五行;五生十成;十生五成一、引言阿城先生在其所著《洛書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说法,即朱子在《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河图、洛书,从其来源上讲,“应该是从彝族那里抄来的”①。
阿城先生在书中证成此说的材料,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朱子《周易本义》卷首所载之图②与彝族的“地数”“天数”图在图形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称为天数的图对应着《周易本义》的河图,称为地数的图对应着《周易本义》的洛书”③。
第二,他用来说明这种“一致”的依据,首先是《宋史》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宋史》载:“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
”阿城进而据王应麟《困学纪闻》所提供材料“谯天授之学,得于蜀曩氏夷(彝)族”认为,这个郭曩氏“正是彝族人”。
④他由此而进一步得出结论,说“彝族早在西汉以前就有着高度发达的易学”⑤。
第三,他用来解释这种“一致”的依据,其次是朱子这两个图的得来与朱熹的弟子蔡季通(蔡元定)有关。
据阿城介绍:“蔡季通的特长是对图册很了解,于是朱熹让他将河图、洛书寻找出来。
蔡季通顺长江三峡入蜀,还真的将河图、洛书找到了,千里迢迢拿回来给朱熹。
朱熹就把它们放在《周易本义》的篇首。
”⑥阿城先生这个说法,从其所提供的材料来看,主要来源于冯时先生所著《中国天文考古学》。
冯时先生在该书的第八章《天数发微》中根据元清容居士袁桷的追述,梳理了朱子《周易本义》中河图、洛书系由蔡季通于蜀得来的事实,并重点依据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对河图、洛书的渊源和原始真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解释。
彝族古籍简述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 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 1、 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 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 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 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 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 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 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 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 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 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
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太阳和月亮》等;歌谣《求婚歌》、《配偶经》、《十看郎》等。
《阿诗玛》:彝族叙事长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主要流传于云南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地方。长诗描写了美丽的姑娘阿诗玛被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抢走,又被其兄阿黑解救,以及回家路上遭岩神暗算,从此阿诗玛变成了回声的故事。全诗语言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解放战争时期曾改编成歌舞剧。1953年云南省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了包括书面作品在内的21种资料,经翻译整理在《云南日报》连载,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相继转载。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出版了单行本,另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彝文古籍本翻译整理的科学版本。国外已出版英、法、俄、日、捷克等语种的译本。1964年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孙剑冰《试论》(载《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可供参考。 《查姆》:共3000余行,彝族创世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楚雄州、红河州等地。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记述天地起源和人类起源;下部记述棉麻、绸缎、金、银、铜、铁、锡、纸、笔等生活用品的来历。史诗叙述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生下一个蛋,天地万物都包藏在这个蛋中;盘古死后肢体分解成宇宙万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史诗中充满了虚幻的想象,也包含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对于探讨彝族远古的社会、经济、风俗等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研究彝族先民的天体演化和人类演化的思想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尼苏夺节》:彝族创世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哀牢彝族地区。全书由10个神话故事组成。叙述开天辟地、战胜洪水猛兽、栽种五谷、发展生产、婚姻恋爱、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医药卫生、金属采炼、伦理道德和创造文字,是目前所见彝族文献中记载金属冶炼方面最详细的本子。其中涉及金、银、铅、铜、铁、锡、铝、钨、水晶、锰等10种矿石及其颜色特征和采炼方法。全书为五言诗,共3000余行。 《尼租谱系》:彝族家谱,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哀牢山一带。现存本子抄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为云南新平“白勒”(黑头翁鸟)氏族的谱牒。“白勒”氏族居住在尼租,后来分别居费达、老方寨等地,于清朝中叶改汉姓为方氏。此书记载彝祖洪荒前30代到聂托聂维至清光绪二十年的父子连名谱。“白勒”氏族谱牒到光绪二十年后改为夫妻连名谱。共记载了102代。对研究滇南地区彝族文化历史有重要价值。全书以五言句为主,共700余行。 《尼布姆司》:彝族宗教经书,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