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考察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392.45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建筑考察报告

——山西佛教建筑的布局及其空间形态分析姓名:王炜炜 学号:0420010049 专业:2004级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一、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

佛教是源于古印度的外来宗教,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它的传入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自传入后近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就占居了重要地位,佛教建筑也就成了仅次于宫殿的另一重要建筑类型。这些佛教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东汉初期,佛教即已正式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始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其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

佛教在南北朝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这时有的寺院主体部分仍使用塔院,虽然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依旧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另外出现了一类宫室宅第型的寺院。这些“舍宅为寺”的寺院,常常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形成了与前期迥然不同的风格,成为以后佛寺建筑格局的主流。

中国化的佛寺布局,在南北朝已基本成型,是一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的格局。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寺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佛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融合,发展成为中国式的宗教,并创立了许多佛教宗派;这时的佛教建筑也完全形成了中国式的宗教建筑。寺庙布局逐渐向宫室建筑形制转化,平面布局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传统,以塔为中心转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轴线式布局。唐末由于密宗兴起,宋代盛行造千手千眼观音大像,于是许多寺院在大殿后建多层楼阁以供奉大像,形成了中国式的高层建筑。这些都是中国佛教建筑内容的新的发展。

隋唐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供奉佛、菩萨的殿堂已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已退居次要地位,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宋朝以后多数寺院已不再修建塔了。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平面布局逐渐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

元代时随着喇嘛教传入内地,出现了佛寺的新类型。

明代以后传统佛寺布局也有变化,此时佛寺更加讲究中轴的绝对对称,更加强调大殿的中心位置,总平面追求完美的轴线对称与深邃的空间层次。但从佛寺的总平面布局上来看,已经走向停滞。

魏唐时期,山西地近京师属重要地域。佛教在两晋之际传入山西,发展很快,是历朝佛教兴盛的中心。很早就开始建造佛寺,东汉时建造了许多大型寺院,现在洪洞县的广胜寺就是始建于那时的。后经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如今山西省内佛寺分布极广,遍布全境,不难看出当年的兴盛。五台山更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二、佛寺位置的选择及平面布局形式

五台山台怀镇寺庙建筑群

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布局。我们今天从一处佛寺的平面布局,从一座殿宇的位置、式样,以及从内外空间的运用上,也可以大概看出佛寺建筑的基本规律、处理手法、及其渊源,为我们研究佛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实例。

□佛寺位置的选择

佛教传入我国,便从地理位置上分成北方佛寺和南方佛寺。山西地处我国北方,虽然在历史上有佛教各宗派的频繁交流,但主要还是体现了北方佛寺的特点。以佛寺所处的地形,大体上可以分成平地佛寺和山地佛寺。佛寺位置的选择,以建山寺为主,这与佛教宗派中的禅宗成为主要势力有关。于唐末发展起来的禅宗,吸取了晋魏的玄学思想,主张“清净无为”和“脱尘超俗”。建造山寺,正是禅宗这一主导思想的结果。

在这次考察中,也以山地佛寺居多。

山西地区的山寺依山而建的较多,有的大型寺院,分成上寺和下寺,上寺建在山顶,下寺建在山根部位。如位于洪洞县霍山的广胜寺,广胜上寺建立在霍山南麓之巅,下寺在山之西麓。山西地区的名山,都建有佛寺,如清凉山的清凉寺、五台山的大显通寺。

中国古代建筑对基址的选择十分重视,佛寺建筑出于宗教观念和气势的需要,对选址的要求更为突出。山地佛寺选址大多依山面水,许多寺庙都符合风水学中的最佳选址要求。如五台山碧山寺,站在寺前,向寺院的靠山瞻望,可以看到中间大、两边小的高山,就象是天工造就的一个立体形“山”字。有的寺庙由于受到基地的限制,无法形成风水的最佳选址,便以其他方式来满足风水的要求。如五台山显通寺,由于地形

限制,左右没有“青龙”、“白虎”。故在山门左右各

立石碑一座,分别书“龙”、“虎”。同时在入口道路

左侧,建造了多层仓库——这也是应“左青龙,右白

虎”之说,青龙一定要压住白虎,故此位置上的建筑

应高一些。这样既满足了风水的要求,又增添了气势。

也正因为符合风水,山地寺庙在当初建造时,都与当

地的自然环境结合的很好。显通寺山门前龙虎碑

□佛寺建筑的布局形式

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当时的佛教寺院布局形式是仿效印度寺院形式布置的,即以塔为中心,四周用堂、阁、廊围成方形庭院,例如东汉洛阳的白马寺,徐州的浮屠祠。在《洛阳伽蓝记》记述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则是前有寺门,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塔殿均设置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为寺内的主体建筑。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时的佛教建筑布局逐渐采取中国宫室建筑沿中轴线布局的格局,佛殿佛塔同时并重。早期以塔为中心,这种布局形式的寺庙在国内已无存留,仅在个别寺庙布局上还留有痕迹。

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它的出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为寺”。佛教建筑中国化以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佛教建筑的所有层面。在建筑布局上完全承袭了中国汉民族传统的营造方式,采用纵轴式中轴对称进行统一构思。在以佛殿为中心的佛寺布局上,特别强调寺院的纵轴线,大大削弱了塔的中心作用。但在采用纵轴式布局的寺院中,也有塔殿共轴的——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五台山的塔院寺与洪洞广胜上寺都是塔殿共轴的典型。

唐宋以后,禅宗盛行,它所提倡的“伽蓝七堂”寺院布局逐渐成为佛寺建筑布局的蓝本,成为定式。“伽蓝七堂”对佛教寺院的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库房、浴室、东司等七种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排列程式作了明确规定。照此布局,眼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正殿,正殿左右两侧对称布置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观音殿、药师殿等配殿,观音殿、罗汉堂等有时也另建独立殿堂区。寝堂等生

相关主题